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祭仲拼音 祭仲是哪篇文章中的人物

发布时间:2024-04-23 02:42:14作者:落荒而逃来源:网友投稿

祭仲拼音 祭仲是哪篇文章中的人物

本文目录一览:

春秋大臣:祭仲

春秋时,伴随着一个个霸主的,一定是一个个重臣,有时也称为权臣,可见其地位。今天介绍的这位,可以称得上春秋中较早的重臣——祭仲。

他的名字,有意思,祭字音为zhài第四声,仲,那肯定大家知道的,就是排行老二。下面我梳理一下这个哥们的过人之处。

时间要足够长

在战乱的年代,想牛,至少你要有命活着,要不然也只是耀眼的星星。

先不说他活得时间有多长,先看看祭仲的执政时间。祭足首次出场是在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死于鲁庄公十二年,即公元前682年,这是一位死于岗位的公务员。

他这一辈子都在为郑国服务,在岗时间可能60多年(《左传》中“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也就是从公元前743年左右,祭仲就在位),《左传》我还没有看完,在我印象中还没有一位王公大人执政时间超过这个。60多年,放到现在也是很可怕的!

所以质量不行,数量来凑,这是多少重要,更何况对于祭仲这个级别的人。

伴君:一父四子的故事

他经历了郑国五位君王,创造了历史,但本质上是两代人两个人。

合作共赢的郑庄公

在位时间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他几乎陪伴左右。

郑伯克段于鄢中写道,“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在这件事情里面,祭仲就已经向郑庄公说明自己的想法。可以说,祭仲几乎都同现在郑庄公很多大事里面,出力很多。后文细说一二。

从最初指出共叔段有谋反之心,到后期郑国与周室发生矛盾,从周郑互质,到后期于是祭足率军割了麦子和禾苗,以及之后的多次战争,他都是主要人物。而且他应该是比较看重公子忽,也多次向公子忽提建议,例如要用自己的婚姻来建立自己作为太子的优势。

在与郑庄公共事的岁月里,可谓是相互成就。郑庄公是公前的春秋前期的霸主,而祭仲也多次在郑国的历史中出镜,帮助完成多项大事。但这种相互成就没有在公子忽上面体现,过早成名的公子忽没有采纳祭仲一些重要的建议,如果采纳的话,没准祭仲会从权臣变成重臣,演绎一人辅佐两代名君的佳话。

期待值过高的郑昭公:公子忽。

这是一段期待值很高,结果无语的合作,三年时间。

公元前701年即位,祭仲可以说是昭公的人生导师,在很多重要的问题上,他有去指导公子忽,只是比较可惜的是,公子忽为人性情,没有听这个老人家的,比如在娶老婆这个事情上。祭仲很清楚君王实际上是没有婚姻自由的,而当年的公子忽,有点春秋公子的感觉,性情中人,还创造的成语叫齐大非偶,居然没有娶齐国的姑娘,当然也就失去了可能的齐国的支持,这一点他就不如自己的弟弟。

郑庄公去世后,宋国介入了郑国的政治,将祭仲抓住,胁迫其立公子突,即郑厉公,后来郑厉公逃跑后,祭仲又将郑昭公接回来,但也只是短短两年时间(公元前697年 - 前695年),祭仲还没来得及帮助二进宫的郑昭公,结果其年不有,大臣高渠弥将郑昭公杀死。

所以公子忽在国位上,祭仲与其合作时间并不长,但确实多次帮助公子忽。

始乱终弃的合作之郑厉公

公元前701年─前697年是两人共事的时间。这是一段并不愉快的合作。祭仲与郑厉公的合作,源于宋国的胁迫,只是因为当时祭仲对于宋国有过这个承诺,他扶持了郑厉公上位,但二公子上位后,对于这位重臣肯定也是有所忌惮的。

郑厉公想将祭仲干掉,他选了一个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居然是祭仲的女婿,但看看名字可能也能理解,他叫雍纠。

前面我们知道郑厉公之所以会得到宋国的支持是因为他妈妈,宋国雍氏的女儿雍姞,所以可能雍纠就是他妈妈那边的一个亲戚之类的人物。

而雍纠最不靠谱的是,居然让自己的老婆知道了这件事,结果就产生了一个成语,人尽可夫(祭氏很纠结,一边是老公,一边是老爸,拿不定主意问老妈:“老公和老爸哪个关系更近?”丈母娘答道:“父一而矣,人尽可夫。”)结果也就很自然了,雍纠掉了,郑厉公出逃了。

短暂营业的郑子亹

公元前695年,郑昭公死于非命,由于祭仲与郑厉公的关系,老三郑子亹被立为郑国君王,但悲剧也产生了。

公元前694年,即位第二年,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年,这一年齐襄公将鲁桓公干死,同年七月又将来首止参加会议的郑子亹杀死,据说两人年青时结下过梁子,多么可怕的齐襄公。

《左传》中记载了祭仲对此事的预见,同时也是本人得以确认,我不太认可其真实性。原文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这就像,有人说张三你真牛,张三说是的。

十年之约的郑子婴

祭仲从陈国将郑子婴接回国,开始了两人10多年的合作,祭仲于郑子婴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去世,同时郑子婴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时,郑国大夫傅瑕杀掉郑子婴,迎接郑厉公回国复位。

祭仲去世,两年后郑子婴就被人谋杀,说明两点,10多年郑子婴,作为国君没有很好地培养起自己的势力,同时也说明祭仲在郑国的政坛力量之大。

40多年的郑国政治生涯,除了帮助到了郑庄公,后面的小伙伴不是命短,就是命中相克,从郑子婴的10多年的合作来看,祭仲也是一个权臣的角色。

两个成语

齐大非偶

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

公子忽,太性情了,虽然年轻时有许多战功,但在政治方面太幼稚了,没有在国际上结交有力的盟友,反而在国内被大卿所杀。

人尽可夫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这是前文,郑厉公想干掉祭仲的事情。人尽可夫,这个成语的意思已经演变了,不知道前人雍姬知道自己的出句是因为这个成语,会作何感想。

春秋大臣:祭仲

春秋时,伴随着一个个霸主的,一定是一个个重臣,有时也称为权臣,可见其地位。今天介绍的这位,可以称得上春秋中较早的重臣——祭仲。

他的名字,有意思,祭字音为zhài第四声,仲,那肯定大家知道的,就是排行老二。下面我梳理一下这个哥们的过人之处。

时间要足够长

在战乱的年代,想牛,至少你要有命活着,要不然也只是耀眼的星星。

先不说他活得时间有多长,先看看祭仲的执政时间。祭足首次出场是在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死于鲁庄公十二年,即公元前682年,这是一位死于岗位的公务员。

他这一辈子都在为郑国服务,在岗时间可能60多年(《左传》中“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也就是从公元前743年左右,祭仲就在位),《左传》我还没有看完,在我印象中还没有一位王公大人执政时间超过这个。60多年,放到现在也是很可怕的!

所以质量不行,数量来凑,这是多少重要,更何况对于祭仲这个级别的人。

伴君:一父四子的故事

他经历了郑国五位君王,创造了历史,但本质上是两代人两个人。

合作共赢的郑庄公

在位时间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他几乎陪伴左右。

郑伯克段于鄢中写道,“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在这件事情里面,祭仲就已经向郑庄公说明自己的想法。可以说,祭仲几乎都同现在郑庄公很多大事里面,出力很多。后文细说一二。

从最初指出共叔段有谋反之心,到后期郑国与周室发生矛盾,从周郑互质,到后期于是祭足率军割了麦子和禾苗,以及之后的多次战争,他都是主要人物。而且他应该是比较看重公子忽,也多次向公子忽提建议,例如要用自己的婚姻来建立自己作为太子的优势。

在与郑庄公共事的岁月里,可谓是相互成就。郑庄公是公前的春秋前期的霸主,而祭仲也多次在郑国的历史中出镜,帮助完成多项大事。但这种相互成就没有在公子忽上面体现,过早成名的公子忽没有采纳祭仲一些重要的建议,如果采纳的话,没准祭仲会从权臣变成重臣,演绎一人辅佐两代名君的佳话。

期待值过高的郑昭公:公子忽。

这是一段期待值很高,结果无语的合作,三年时间。

公元前701年即位,祭仲可以说是昭公的人生导师,在很多重要的问题上,他有去指导公子忽,只是比较可惜的是,公子忽为人性情,没有听这个老人家的,比如在娶老婆这个事情上。祭仲很清楚君王实际上是没有婚姻自由的,而当年的公子忽,有点春秋公子的感觉,性情中人,还创造的成语叫齐大非偶,居然没有娶齐国的姑娘,当然也就失去了可能的齐国的支持,这一点他就不如自己的弟弟。

郑庄公去世后,宋国介入了郑国的政治,将祭仲抓住,胁迫其立公子突,即郑厉公,后来郑厉公逃跑后,祭仲又将郑昭公接回来,但也只是短短两年时间(公元前697年 - 前695年),祭仲还没来得及帮助二进宫的郑昭公,结果其年不有,大臣高渠弥将郑昭公杀死。

所以公子忽在国位上,祭仲与其合作时间并不长,但确实多次帮助公子忽。

始乱终弃的合作之郑厉公

公元前701年─前697年是两人共事的时间。这是一段并不愉快的合作。祭仲与郑厉公的合作,源于宋国的胁迫,只是因为当时祭仲对于宋国有过这个承诺,他扶持了郑厉公上位,但二公子上位后,对于这位重臣肯定也是有所忌惮的。

郑厉公想将祭仲干掉,他选了一个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居然是祭仲的女婿,但看看名字可能也能理解,他叫雍纠。

前面我们知道郑厉公之所以会得到宋国的支持是因为他妈妈,宋国雍氏的女儿雍姞,所以可能雍纠就是他妈妈那边的一个亲戚之类的人物。

而雍纠最不靠谱的是,居然让自己的老婆知道了这件事,结果就产生了一个成语,人尽可夫(祭氏很纠结,一边是老公,一边是老爸,拿不定主意问老妈:“老公和老爸哪个关系更近?”丈母娘答道:“父一而矣,人尽可夫。”)结果也就很自然了,雍纠掉了,郑厉公出逃了。

短暂营业的郑子亹

公元前695年,郑昭公死于非命,由于祭仲与郑厉公的关系,老三郑子亹被立为郑国君王,但悲剧也产生了。

公元前694年,即位第二年,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年,这一年齐襄公将鲁桓公干死,同年七月又将来首止参加会议的郑子亹杀死,据说两人年青时结下过梁子,多么可怕的齐襄公。

《左传》中记载了祭仲对此事的预见,同时也是本人得以确认,我不太认可其真实性。原文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这就像,有人说张三你真牛,张三说是的。

十年之约的郑子婴

祭仲从陈国将郑子婴接回国,开始了两人10多年的合作,祭仲于郑子婴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去世,同时郑子婴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时,郑国大夫傅瑕杀掉郑子婴,迎接郑厉公回国复位。

祭仲去世,两年后郑子婴就被人谋杀,说明两点,10多年郑子婴,作为国君没有很好地培养起自己的势力,同时也说明祭仲在郑国的政坛力量之大。

40多年的郑国政治生涯,除了帮助到了郑庄公,后面的小伙伴不是命短,就是命中相克,从郑子婴的10多年的合作来看,祭仲也是一个权臣的角色。

两个成语

齐大非偶

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

公子忽,太性情了,虽然年轻时有许多战功,但在政治方面太幼稚了,没有在国际上结交有力的盟友,反而在国内被大卿所杀。

人尽可夫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这是前文,郑厉公想干掉祭仲的事情。人尽可夫,这个成语的意思已经演变了,不知道前人雍姬知道自己的出句是因为这个成语,会作何感想。

“祭”,在地名中的读音(修改稿)

“祭”是多音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里,有两个读音,一是“jì”,1.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如:~奠、~礼、~灵、典、扫等。2.供奉鬼神或祖先,如:~祖、~天、~祀、~灶。3.使用(法宝),如 :~起一件法宝。二是读 zhài。1.姓。春秋时期有祭足(?—公元前682年),字仲,故又称祭仲。其郑国祭邑(今河南郑州市郑东新区)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谋略家。

祭仲是当时郑国政局中举足轻重的春秋第一权臣。他一生的活动分两个阶段:郑庄公在时,他作为一名重要谋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庄公死后,即进入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他先后扶立郑庄公的4个儿子为国君(郑昭公、郑厉公、复位郑昭公、郑子亹、郑子仪,即子婴)。郑子婴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祭仲去世。在郑国的多难年代,祭仲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兴旺郑国,支撑郑国,可谓国家事实上的顶梁之柱。正是在他死后,齐桓公的大臣认为“祭仲已死,郑国无人”,才敢于出兵干涉郑国内政。《左传·桓公十五年》载,(时)人曰:“祭仲以知免。”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曷为末言尔?祭仲亡矣。然则曷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为君之微也,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左传》隐公元年至桓公十八年)。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祭仲要盟,郑久不昌。”司马贞《史记索隐》:“虢、郐献邑,祭祝专命。”在1996年上屏的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王瞳饰演祭足。

祭氏,出自姬姓,即黄帝后人。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祭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女儿雍姬,女婿雍纠。

郑州市祭城路与祭仲相关。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鲜被分封到管国之后,称管叔。由于管叔不满意兄长周公旦执政,因此不但不帮助西周镇守东方,反而在周成王元~三年之间(公元前1063~前1061年),和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在一起,发动了叛乱。周公旦亲率大军东征,苦战3年,在公元前1061年左右,平定了武庚叛乱后,取消了管国。但是中原的郑州一带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不能无人执守,因此周武王就把周公旦的第五个儿子祭伯分封到了黄河南岸的祭地(今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祭伯在今天祭城一带建立了城池,建城后名为祭伯城,古祭伯城在郑州东北方向。到了春秋时期,郑国据有祭地,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又把祭伯城赏赐给了大夫祭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预《左传》注云:“祭国,伯爵也。”又《路史》载:“周圻之内管城东北有古祭城。”据宋朝历史学家郑樵考证,祭氏就是“以邑为氏”。据考,祭伯城就在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的祭城。

祭姓名人还有:祭遵,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襄阳县东北)人,东汉云台阁28名将之一;祭肜(róng),祭遵子,黄门侍郎偃师长;祭参,祭肜子,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许昌)人,辽东太守。

至南北朝时期,有的祭姓族人认为“祭”字不吉利,而“訾”字有资财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为訾氏。

可见,今郑州的郑东新区祭城路,位于祭城镇的祭城,为祭仲的故里和故城,古代的祭(伯)城和今日的祭城镇、祭城路,皆因春秋郑国权臣祭仲而得名,不言而喻,郑州市凡带有“祭”的古今地名,均发音“zhài”。可是,郑州当地人也约定成俗的读“zhà(炸)”。

上边说“訾”由“祭”而改,但 “訾”与“祭”发音不同。“訾”的异体字是“訿”。其有二读:读“zǐ”,意为诋毁,辱骂。读“zī”有5义:1. 钱财:~算。2. 估量,限度:“~粟而税”。3. 希求:“不~重器”。4. 古同“咨”,嗟叹声。5. 古同“恣”,恣纵,狂放。6. 姓。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好多人,特别是到祭城镇、祭城路的人,会把“祭”误读为常读音“jì”。甚至是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把剧中人祭(仲)足,错读成“jì(仲)足”。

《春秋战国人物传记-祭仲》

人物生平

胁迫立庶

郑庄公四十三年(鲁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夏天,郑庄公去世。起初,祭仲担任封人,深受郑庄公的宠信,郑庄公让他担任卿士。祭仲替郑庄公迎娶邓国女子邓曼,生下太子忽。所以郑庄公死后,祭仲拥立公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郑庄公还娶宋国雍氏的女儿雍姞,生下公子突。雍氏在宋国受到吏民尊重和国君宋庄公的宠爱。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郑昭公后,就派人引诱祭仲来到后抓起来,威胁说:“如果不拥立公子突,就杀死你。”同时抓住公子突,借以索取财物。祭仲答应宋国的要求,并与宋国订立盟约,让公子突回国即位。九月十三日,郑昭公听到祭仲因宋国的缘故要立其弟公子突,于是出逃到卫国。九月二十五日,公子突回到郑国即位,是为郑厉公。

连立三君

郑厉公即位后,祭仲专擅国家大权,因此引起郑厉公的担忧。郑厉公四年(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郑厉公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杀掉祭仲。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雍纠之妻、祭仲之女雍姬知道此事后,对她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她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但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就告诉祭仲说:“雍纠不在他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这件事,所以告诉您。”祭仲就杀死雍纠,把他的尸体摆在周氏的池塘边示众。郑厉公装载着雍纠的尸体逃离郑国,愤恨雍纠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同年夏天,郑厉公逃到郑国边邑栎地(一说逃到蔡国)。六月二十二日,祭仲迎接郑昭公回到郑国复位。

郑昭公当太子时,憎恨卿士高渠弥。郑昭公即位后,高渠弥一直担心郑昭公会杀害自己。郑昭公二年(鲁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十月二十二日,高渠弥陪同郑昭公外出打猎时,趁机在野外射杀郑昭公。郑昭公死后,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接回郑厉公复位,而是改立郑昭公之弟公子亹为君,史称郑子亹。

郑子亹元年(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七月,齐襄公在卫国的首止召开诸侯盟会,郑子亹准备让祭仲、高渠弥跟随一同前往。由于郑子亹年少时,曾经和齐襄公发生过争斗,因此双方结下怨仇。祭仲认为郑子亹和齐襄公有仇,郑子亹此去恐怕会遭不测,于是劝说郑子亹取消行程。郑子亹说:“齐国强大,而郑厉公还虎踞栎邑,如果不前往参加盟会,齐国就会率领诸侯讨伐我而迎立郑厉公。我不如前往,到时候不见得一定受辱,哪至于会到你所设想的地步呢!”郑子亹于是执意决定前往。祭足害怕齐襄公会一并杀掉自己,所以假称有病,没有跟随前往。七月初三日,郑子亹来到首止,与齐襄公会面,未就从前的事道歉。齐襄公发怒,就埋伏带甲武士杀死郑子亹,将高渠弥五马分尸。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回国即位,史称郑子婴。(而《史记》则记载,齐襄公杀害郑子亹后,高渠弥逃回郑国,和祭仲一同到陈国迎接郑子婴回国继位。)因此有人说:“祭仲由于有先见之明,所以才免祸。”祭仲说:“那是对的。”

郑子婴十二年(鲁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祭仲去世。

主要成就

祭仲深受郑庄公的信任,成为郑国重臣。祭仲寿命很长,从政半个多世纪,先后辅佐郑国五位国君。在郑庄公死后,成为可以废立国君的权臣。春秋时期,齐、鲁、晋、宋等各国都出现一批“权臣”,从时间顺序看,祭仲可谓是春秋“第一权臣”。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祭仲是当时郑国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生的活动分两个阶段:郑庄公在时,他作为一名重要谋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庄公死后即进入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他连续经历郑昭公、郑厉公、复位郑昭公、郑子亹、郑子仪几个执政期,在郑国的多难年代,他是国家事实上的顶梁之柱。正是在他死后,齐桓公的大臣认为“祭仲已死,郑国无人”,才敢于出兵干涉郑国内政。从总体上讲来,祭仲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兴旺郑国,支撑郑国。

“祭”,在地名中的读音(修改稿)

“祭”是多音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里,有两个读音,一是“jì”,1.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如:~奠、~礼、~灵、典、扫等。2.供奉鬼神或祖先,如:~祖、~天、~祀、~灶。3.使用(法宝),如 :~起一件法宝。二是读 zhài。1.姓。春秋时期有祭足(?—公元前682年),字仲,故又称祭仲。其郑国祭邑(今河南郑州市郑东新区)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谋略家。

祭仲是当时郑国政局中举足轻重的春秋第一权臣。他一生的活动分两个阶段:郑庄公在时,他作为一名重要谋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庄公死后,即进入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他先后扶立郑庄公的4个儿子为国君(郑昭公、郑厉公、复位郑昭公、郑子亹、郑子仪,即子婴)。郑子婴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祭仲去世。在郑国的多难年代,祭仲以自己的足智多谋兴旺郑国,支撑郑国,可谓国家事实上的顶梁之柱。正是在他死后,齐桓公的大臣认为“祭仲已死,郑国无人”,才敢于出兵干涉郑国内政。《左传·桓公十五年》载,(时)人曰:“祭仲以知免。”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曷为末言尔?祭仲亡矣。然则曷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为君之微也,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左传》隐公元年至桓公十八年)。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祭仲要盟,郑久不昌。”司马贞《史记索隐》:“虢、郐献邑,祭祝专命。”在1996年上屏的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王瞳饰演祭足。

祭氏,出自姬姓,即黄帝后人。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祭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女儿雍姬,女婿雍纠。

郑州市祭城路与祭仲相关。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鲜被分封到管国之后,称管叔。由于管叔不满意兄长周公旦执政,因此不但不帮助西周镇守东方,反而在周成王元~三年之间(公元前1063~前1061年),和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在一起,发动了叛乱。周公旦亲率大军东征,苦战3年,在公元前1061年左右,平定了武庚叛乱后,取消了管国。但是中原的郑州一带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不能无人执守,因此周武王就把周公旦的第五个儿子祭伯分封到了黄河南岸的祭地(今河南郑州的郑东新区),祭伯在今天祭城一带建立了城池,建城后名为祭伯城,古祭伯城在郑州东北方向。到了春秋时期,郑国据有祭地,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又把祭伯城赏赐给了大夫祭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预《左传》注云:“祭国,伯爵也。”又《路史》载:“周圻之内管城东北有古祭城。”据宋朝历史学家郑樵考证,祭氏就是“以邑为氏”。据考,祭伯城就在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的祭城。

祭姓名人还有:祭遵,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襄阳县东北)人,东汉云台阁28名将之一;祭肜(róng),祭遵子,黄门侍郎偃师长;祭参,祭肜子,颍川郡颍阳县(今河南许昌)人,辽东太守。

至南北朝时期,有的祭姓族人认为“祭”字不吉利,而“訾”字有资财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为訾氏。

可见,今郑州的郑东新区祭城路,位于祭城镇的祭城,为祭仲的故里和故城,古代的祭(伯)城和今日的祭城镇、祭城路,皆因春秋郑国权臣祭仲而得名,不言而喻,郑州市凡带有“祭”的古今地名,均发音“zhài”。可是,郑州当地人也约定成俗的读“zhà(炸)”。

上边说“訾”由“祭”而改,但 “訾”与“祭”发音不同。“訾”的异体字是“訿”。其有二读:读“zǐ”,意为诋毁,辱骂。读“zī”有5义:1. 钱财:~算。2. 估量,限度:“~粟而税”。3. 希求:“不~重器”。4. 古同“咨”,嗟叹声。5. 古同“恣”,恣纵,狂放。6. 姓。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好多人,特别是到祭城镇、祭城路的人,会把“祭”误读为常读音“jì”。甚至是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把剧中人祭(仲)足,错读成“jì(仲)足”。

《郑伯克段于鄢》:老谋深算的郑庄公,有情有义,还是一个大孝子

《古文观止》一书中,叫录了《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写的一篇名叫《郑伯克段于鄢》的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郑庄公与其同胞兄弟共叔段之间,为了争夺国君的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篇文章讲的也是一个流传比较广泛,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

在这篇讲的兄弟之间相争的故事表现中,弟弟共叔段及早地暴露了自己想争夺国君的野心,哥哥郑庄公知道弟弟共叔段的野心,也知道共叔段一直在做相争的准备,但郑庄公一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也不做去任何压制。纵览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共段叔的这个野心来源,与其母亲武姜对他的偏袒有着极大的关系,并且武姜还一直帮次子共叔段争夺国君之位。

01 因为难产,母亲武姜讨厌长子庄公,喜欢次子共叔段,还不停地为共叔段争取利益

由于母亲武姜在生郑庄公时,庄公是脚先出来的,让武姜受尽了生产之痛苦,因此武姜讨厌庄公,就给庄公还取了个名叫“寤生”(意思是难产,生产时胎儿的脚部先出来)名字。而弟弟共叔段却是顺产而生的,武善就偏爱他,还想立次子共叔段为世子。并且,武姜还为此而多向自己的老公郑武公求情立共叔段为世子,但出于长子即为世子的礼贤,郑武公一直都没有答应。

后来,郑庄公即位,武姜就又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大气,认为让自己的亲弟弟去制邑这样险要的地方不仁义,还以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为例,说服了母亲武姜重新考虑。

于是,武姜就狮子大开口,就要求把京邑封分给共叔段。没有想到,郑庄公竟然答应了,不但分封给弟弟,还称弟弟为京城太叔。

这里,我们看出,母亲武姜对次子共叔段的偏袒可不是一般的偏袒。然而,这样的偏袒只是争夺君权的开始。

对于郑庄公来说,他心里明白,是自己的亲母亲在自己的亲弟弟共叔段的心里,播下了一颗要当国君的种子。这颗种子如今已经发芽,也在开始长大,并将长成一棵大树,要和自己来争权夺利。

02 在母亲的助长下,共叔段不断扩大地盘,形成了与兄长郑庄对抗的力量,并准备和母亲武姜里应外合,一举夺得国君

得到了京邑封地,共叔段并不满足,也不知足。他连续扩大自己的地盘,扩充自己的人马。到后来,把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了廪延。

共叔段的地盘扩大了,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他就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了兵马战车,要偷袭郑国。而母亲武姜还打算打开城门为自己小儿子作内应。

有了母亲的偏袒,可以说共叔段更不顾忠孝礼贤,悖逆天道,为所欲为,要实现自己争夺国君野心。

郑庄公知道母亲武姜不但要帮弟弟和自己争权夺利,而且还要以里应外合的方式,来把她不喜欢的亲儿子推下国君之位,甚至是置于死地。

这对郑庄公来说是无比痛苦和痛心的,可他没有马上去讨伐弟弟,也没有立即去找母亲算账。

03 在处理兄弟对国君之争的事上,郑庄公的做法被后人称为“老谋深算”;然而,他却是一位大孝子

郑庄公满足了母亲为弟弟讨封地的要求后,大夫祭仲向他谏言说,分给共叔段的京邑太大了,只城墙就超过三百方丈了,这样的话就成为国家的祸患了,对郑庄公不利,应该想办法改变现状。

可郑庄却说,母亲武姜想要这样,他没有办法躲开这样的祸害。

看透了武姜与共叔段母子同谋之心的祭仲又谏言,说他们根本没有满足的时候,要及早处理,否则祸患滋长蔓延了,就难办了。

而郑庄公不以为然,还以“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为理由,不急着去处理。

结果,郑庄公的不管不问,真的就助长了共叔段的野心,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也开始扩充军队,打造盔甲武器,做好了攻打城池的准备。

直到这时,稳坐如山的郑庄公才以自豪、以先知的口吻,再次说出“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并派出兵马,讨伐弟弟共叔段,赶着他逃到了共国。

处理完弟弟的事,郑庄公回头就把要以里应外合的方式置自己于死地的母亲武姜安置在了城颖,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

至此,我们可以用贬义之词“老谋深算”来评说郑庄公。他不是不知道共叔段的野心,也不是不收拾共叔段;更不是不知道母亲对自己的嫌弃,也不是不知道母亲对弟弟的偏袒,更不是不收拾里应外合,要置自己于死地的母亲,而是时候未到先不报,时候一到必报之。

最终,“老谋深算”的郑庄公一举收拾了母亲武姜和弟弟共叔段。然而,郑庄公真的是那种无情无义的“老谋深算”之人吗?

不,郑庄公是一个大孝子,看他后来不计前嫌地对母亲的思念和关照上,他的确还是一个大孝子。

后记

把母亲安置到城颖,还发誓不到死了埋进黄土里,不再见母亲面的郑庄公,很快就后悔了。

在颖考叔的建议下,为了不违背自己不再在地上见母亲的誓言,郑庄公就让人挖了一条通向城颖的地道。之后,郑庄公便走进地道,在地下去见母亲武姜,他还感慨地说:“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母亲武姜也和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

此后,郑庄公就和母亲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郑庄公#

《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并非受到颖考的影响,郑庄公才成为了一个孝子,他本身就是一个孝子,只不过是接受了颖考的孝心建议而已。

读书品文,看古今奇闻轶事,悦多彩人生!喜欢,请关注@鲁班石,每天都有精彩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