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钱的由来和演变(钱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4-04-23 18:20:21作者:樱花飘落来源:网友整理

钱的由来和演变(钱的由来)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钱币探秘,从贝壳到银锭,货币演变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密码

文 | 颜冬升记

编辑 | 颜冬升记

前言

人类文明的历程中,钱币作为交换媒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贝壳开始,引领着经济概念的崛起。古代人类面对贝壳短缺的问题,通过仿制和人工铸造进入了人造货币时代。铜币的出现使货币供应更为充足,交易更公平,为经济体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在中原地区,布币的演化更是展示了古代社会多元货币并存的独特现象。在这丰富多彩的货币历史中,我们不禁思考,人类对于货币的需求是否塑造了我们社会的本质,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经济格局呢?

人造货币时代

在古代,钱币扮演着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在远古时期催生了买卖的概念,从而引领了“经济”这一观念的诞生,为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提及钱币,我们通常会联想到金银铜铁等珍贵矿物,因为它们本身蕴含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古代钱币的主要材料,在远古时代,人类尚未具备从矿石中提炼金银铜铁的技术。不过,不知何时,古人们发现了自己家中用于装饰的贝壳。

这些小巧玲珑、色彩斑斓、坚固耐用的贝类成为了人们的喜爱,对于生活在内陆地区的古代人来说,这些在热带和带浅海中生长的贝壳显得十分珍贵,它们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于是成为最原始的货币,开创了最早的钱币时代。

贝壳作为最早的钱币媒介,为古代社会带来了一种便利的交换方式。这一发现标志着人类开始逐渐摆脱简单的物物交换,进入了更为复杂和高效的经济体系。这种简朴而巧妙的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人们使用一种特殊的货币,被称为贝币,以贝为单位,称之为“朋”。这里的“朋”原指贝壳串成的一串一串,据《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的描述,五个贝串在一起就是一朋。当时,赠送百朋的行为显示出阔绰大方的形象,总能引起女孩子们的好感。

随着商代晚期交易需求的增加,贝这种天然货币竟然出现了严重短缺的情况。尽管有“拟枣贝”、“阿文绶贝”等贝类加入货币体系,但依然难以满足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仿制贝的形状,使用陶、石、骨、玉、铜、金、银、铅、锡等材料制作了模仿贝的人工货币,被称为“人工仿贝”,显然,使用如金、银、玉等稀有矿石来模仿贝并不划算。

在这个时候,古人的青铜冶炼技术逐渐成熟,铜矿充足,于是铜贝应运而生。尽管铜贝形状上仿贝,但实质上是人工铸造的货币,铜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依赖天然货币进入了人造货币时代。

与天然贝不同,铜贝的大规模制造确保了货币供应充足,从而避免了因货币短缺导致商品经济停滞的问题。铜币的规格更为统一,大小、重量和价值都得到了更好的统一,使得交易更加公平,人们对交易的信心也随之提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与钱币相关的汉字都带有“贝”字旁,如货、贸、贾、贿、费等。同时,我们对最心爱的人常称之为“宝贝”也源于这一历史渊源。

中原地区的布币演化

在战国时代,楚国推出了一种特殊的铜币,形状上窄下宽,平面凸起,上面刻有一种类似于“紊”字的神秘文字。由于这些铜币看起来像蚂蚁爬到了鼻子上,人们戏称它们为“蚁鼻钱”;而另一种刻有“咒”字的铜币则被戏称为“鬼脸钱”。

为了方便统称,后来的人们将所有带有文字刻印的铜贝都称之为“蚁鼻钱”。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各个割据纷纷崛起,为各国提供了发展独特货币的机会。于是,各种形状各异的货币如刀币、布币和圆钱开始在历史上出现。

刀币是一种形状酷似刀子的铜币,正式称为“刀化(货)刀币”。

中原诸国在这个时期使用的则是布币,同样由农具演化而来,只不过这次是由刀换成了铲,形状呈铲状。最早的布币类似于铲子。

根据国家的不同,布币的种类也繁多,主要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大类,其中空首布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耸肩尖足空首布;平首布包括折布、锐角布、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等各式各样。

与现在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种货币的情况不同,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存在多种货币并用的情况。例如,燕国除了使用刀币外,还使用布币和圆钱。圆钱相对较为熟悉,战国时代有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其中方孔圆钱被戏称为“孔方兄”。

据说,方孔圆钱的产生一说是代表天圆地方,另一说是因为在古时,工匠为了方便打磨,会把铸好的钱套在方形木棍上,形成了方孔圆钱。

银锭的多样形态

自秦朝开始,我国的货币一直以方孔圆钱为主,仅在上面的刻字随着年号和朝代而有所不同。这并非巧合,而是因为在战国时期,秦国就采用了方孔圆钱。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实施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政策,因此钱币也自然而然地统一为方孔圆钱。

而且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方孔圆钱的制作和携带都比形态复杂的刀币和布币更为便捷,因此后来的王朝并没有改变这种形式的必要。

在那个时期,楚国还使用了一种金币,被称为郢爱金币或楚金。这种金币上刻有“郢爱”两字,形状多为不规则的金块,目前出土甚少,极为珍贵,显然只有诸侯贵族才会使用。

说完这些古老的币种,让我们转向电视剧中常见的银两,也就是银锭。银锭是将白银熔铸成锭的产物,而最早出土的银锭可以追溯到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有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是,由于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以为银锭都是元宝状的。

实际上,由于历代允许民间私自锻造银锭,其形状千差万别,有汉代的饼形,唐代的长方形条状和船状,宋代的铤形等。其中主流的包括中锭,形状多为锤形,重约10两,被称为小元宝;第二种是小锞或锞子,形状像馒头,重1两到2两,又被称为小锭;第三种是不足一两的碎银子;第四种是马蹄形、重50两左右的银锭。

后来,由于元朝将马蹄形银锭称为元宝,明清时期继续沿用,才使得“银元宝”这个名词深入人心。

在使用银锭时,价值并不是随口说出的,而是通过称重来确认。所以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随手丢一个银锭就能知道它价值多少的情景,因为要是“缺斤少两”,商家可是会哭死的。

清朝时期,国库的标准衡量单位是库平两,因此标准货币单位被称为库平银。大家熟知的大贪官和珅据说贪污了二十多亿两,甚至有传言称他的贪污金额相当于清朝十年国库收入的总和。

但实际上,《清仁宗实录》清楚地记载,抄查和珅家中的钱换算成标准库平银后,仅为350万两。虽然这仍然是一个巨额数字,但与传言中的天差地别。

北宋交子

在古代,流通的货币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备受珍视的要属金锭。与银元宝相似,金锭并非统一的金元宝形状,而是呈现出马蹄、葫芦、长方等各种造型,使用时需要通过秤量计算。

除了各种金属货币,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即交子,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在宋朝繁荣的市场经济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为了便于交易,四川地区的商人率先采用了交子纸币,避免了使用银锭的贼患和携带铜钱的不便。

交子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存款人将现金交给从事现金保管的“交子铺户”,铺户将存款记录在楮纸制成的纸卷上,然后返还给存款人,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这张记录有金钱数额的楮纸即为交子,其出现不仅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也标志着我国民间金融的开端。

许多人对古代的一两银子价值感到好奇,简而言之,两是计量单位,现代1两相当于50克,古代1两的实际重量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换算成现代重量约在十几克到几十克之间。例如,东汉时期1两约为现代的13.8克,而清朝的1两则相当于现代的37.3克左右。

然而,直接用现代国际银价去换算古代1两银子的价值是不准确的。在古代,银子的价值与当代银不同,且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以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例,他因为制作元素周期表而受到沙皇的嘉奖,得到一只铝杯。尽管现代铝非常廉价,但由于古代提取困难,铝在当时的价值甚至超过黄金。

另外,用米价来换算古代1两银子的价值也是不准确的。尽管古今米价在平时相对稳定,但由于古今粮食结构的变化,米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古今实际价值的变动。

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演变历程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贝壳到后来的铜贝、布币、银锭、交子,每一种货币形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发展水平。

通过对古代货币的探索,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人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更能够深刻领悟到货币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货币形式可能会继续演变,但其作为价值媒介的本质将永远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过年吃的饺子里为什么要包钱?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过年要吃什么?当然是饺子了!在中国人的春节文化中,除夕夜要是没有吃上一顿饺子,这年就不算过,而且一般家庭之中都有在饺子中包上几枚钱币,谁吃到就寓意着新一年大吉大利的习俗。

饺子中包钱这一习俗其实至少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在明代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愚曾撰写了一部明朝宫廷之中饮食,服饰的杂书《酌中志》,在这本书中就提到,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明代皇宫之中要喝“椒柏酒”,吃“水点心”。这个水点心就是扁食,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饺子。

当时皇宫之中的饺子一般会在饺子之中藏一两个银钱,吃到这个特殊饺子的人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

“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酌中志》

后来这一习俗也流传到了民间,成为了老百姓过年吃饺子时的重要习俗。

到了清代,大年初一吃饺子,以及在饺子之中藏银钱已经普及到所有阶层了,不同的是普通人可能就是藏个一文钱,而富贵人家则是在饺子中包一个金元宝或者银元宝,谁能吃到这个饺子,寓意着“终岁大吉”!

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燕京岁时记

清代皇室规定新年的第一餐也要吃饺子,寓意着“岁更交子”的意思,只不过清代不叫饺子,叫“煮饽饽”,皇帝的新年第一餐一般会端上来四个饺子,这四个饺子中有两个包有特制的钱币,称之为“花钱”或者“通宝”。

根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一子时的时候,在乾清宫东侧的弘德殿里吃了三个特制的饺子,吃出来两个特制的钱币之后,将剩下的最后一个没钱的饺子送到佛堂上供着。

另外,清代皇室因为努尔哈赤的遗训,一般吃饺子都只能吃素馅,不准吃肉馅儿饺子。原因是在努尔哈赤起兵之时,连年征战,死伤无数,努尔哈赤为了祭奠死者,对天发誓:以后除夕只准吃素馅饺子!

清代前几位皇帝对于这一条规则还是遵守的,每年除夕的饺子都选择干菜、蘑菇、面筋、木耳、笋丝、金针菜等为主要原料。

等到清代晚期、末期,这一条规则也基本无视了。根据史料记载,光绪皇帝就在光绪十一年大年初一的时候,在养心殿吃了十二个猪肉长寿菜馅儿的饺子,后来没吃饱,又吃了十二个猪肉菠菜馅儿的饺子。

万岁爷在养心殿进煮饺子。第一次进猪肉长寿菜馅十二只。第二次进猪肉菠菜馅十二只。——清宫膳食档

慈禧也有新年包饺子,吃饺子的记载。还有人说慈禧太后每年都能吃到包有金元宝的饺子,都是李莲英暗中做好标记,提前把特殊饺子给到慈禧碗中。

其实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的人也有类似的习俗。

在欧洲北部的低地国家,也就是荷兰、卢森堡、比利时三国,在每年的主显节(东方教会庆祝耶稣诞生的日子,在每年的1月6日)上,当地居民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宴会。

按照低地国家的传统,在主显节的主食馅饼中会放入一颗特殊的豆子,无论是谁在他/她的那一份馅饼中吃到了这一粒豆子,都会被宣布成为当天的“豆王”,据说会获得一整年的好运气。

后来这一习俗也随着欧洲人在全球的迁移而扩散,至今澳大利亚人在元旦这天还保留有吃馅饼,选“豆王”的传统。

尼德兰著名的画家雅各布约丹斯在1638年绘制了著名的《豆王》(The Bean King)画作,就如实记录了当时庆祝主显节诞生豆王的时刻。

由此看来,不仅仅是中国人愿意在食物中包裹钱币来体现幸运,西方人其实也有在食物中包裹异物,吃到特殊食物来体现幸运的习俗,也算是很有意思的巧合了。

祝大家新年快乐呀!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皇家的“年味儿”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