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2024年寒食节是几月几号(寒食节是几月几号)

发布时间:2024-04-23 09:45:40作者:陈情匿旧酒来源:用户分享

2024年寒食节是几月几号(寒食节是几月几号)

本文目录一览:

清明与寒食的关系,你知道多少?

新华社太原4月5日电(记者王菲菲 唐诗凝)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最初只作为时令与物候变化的标志节点被人们所认知。清明从节气发展成为节日,寒食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自古以来,寒食和清明就在时间上相近、内涵上相融,密不可分却又不尽相同。其中的关系你了解多少?

寒食节缘何而来?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105日,推算下来通常在清明前一二日,家家户户禁火、冷食。寒食节因而又被称为“禁火节”“冷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

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唐志强介绍,古时火种来之不易,为保证老百姓日常用火之便,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火是会新陈代谢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保存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

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相传介子推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在其继位后不求功名利禄,与老母归隐山西绵山。晋文公重耳为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回,抱树而亡,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缅怀介子推,他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民间禁火、只吃寒食、祭扫坟墓。

清明扫墓与寒食节有关?

介子推的故事历代流传,赋予了寒食节更厚重的人文底蕴,寒食节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推燕”是寒食节中最具代表的食品,“柳与‘留’谐音,燕在山西介休方言中读作‘念’,其留念追怀之意就此得来。”介子推传说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杜国华说。

寒食祭祖在唐代以前被视为“野祭”。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得到官方正式承认。

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相连,为方便官吏在寒食节扫墓,唐代时两节合并休假,节俗也逐渐融合。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清明如何后来居上?

“寒食熄火,清明生火。前者祭亡,后者佑生。寒食与清明在内涵上紧密呼应。”唐志强说。

寒食节在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众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禁火习俗日渐淡漠,清明节地位逐步上升。宋代《岁时广记》中清明节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目出现。关于清明的记载逐渐增多,“祭祀先人、踏青赏春、催护新生”的节日内涵也被固定下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常嗣新认为,寒食融入清明,丰富延展了清明节的节日内涵,“围绕一个故事:介子推,推出一种食品:寒食,延伸一种理念:忠孝。”他说。

如今,清明不仅有着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更有着庄严肃穆和清新活泼的“双重性格”——“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成为清明节的两大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哪一天?几月几日?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啊,这可是咱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都在公历的4月4日或者5日这两天里挑一天过。说到清明节的习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既有庄重的祭祀活动,又有欢乐的踏青游玩,简直就是传统文化的大杂烩!

首先啊,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了。大家会提前准备好香烛纸钱、鲜花果品等物品,然后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这时候啊,你会看到很多人都在默默地祈祷,希望祖先们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事业顺利。扫墓的时候,大家还会一起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给坟墓添土培坟,表达对先人的敬重和怀念。

除了扫墓祭祖,清明节还有踏青游玩的习俗。毕竟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自然也换上了新装,这时候不出去走走,简直就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啊!人们会趁着清明节这个机会,约上三五好友或者带上家人,一起去公园、山野、湖边等地方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放风筝、荡秋千、踢足球等等,玩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清明节还有一些特色的食品,比如青团、清明粿等。青团是用艾草汁拌进糯米粉里做成的,绿绿的颜色看起来就很有春天的气息,吃起来也是软糯香甜,特别好吃。清明粿则是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做成的,口感也是相当不错。这些食品不仅好吃,还寓意着对先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说到清明节的谚语啊,那可真是数不胜数。

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清明节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人们要抓紧时间进行农业生产。

还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也是提醒我们要抓住清明这个植树的好时机,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清明节啊,既是一个缅怀先人的日子,又是一个享受春天的日子。它让咱们有机会去祭祀祖先、缅怀过去,也让咱们能够欣赏春天的美景、享受生活的快乐。所以呀,我觉得清明节真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节日,既有庄重严肃的一面,又有轻松愉快的一面。

在这个清明节到来之际,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地去祭祀祖先、缅怀过去,同时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享受春天的美好。不管是去扫墓祭祖还是踏青游玩,都要注意安全、文明出行哦!最后呢,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了解和学习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清明节这个节日啊,就像咱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既展现了咱们对先人的敬重和怀念之情,又体现了咱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咱们一起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传承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吧!

2023年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重阳节各地有哪些传统习俗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那么今年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2023年重阳节是几月几日

今年的重阳节是2023年10月23日,星期一。

重阳节各地有哪些饮食习俗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享宴祈寿

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重阳享宴祈寿习俗古代在各地流传甚广,在一些文学著作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汉代《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又《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重阳时节的大型饮宴活动,其实是由时节庆丰收祭祀宴饮发展而来,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加入了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发展至今,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流行。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中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祭祀海神

重阳节是秋季大节,港、澳、台等地尤其重视在这天举行的祭祀海神活动。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辞青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清明)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如果说上巳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饮菊花酒

饮菊酒: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来源:闽南网综合百度百科

清明与寒食的关系,你知道多少?

新华社太原4月5日电(记者王菲菲 唐诗凝)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最初只作为时令与物候变化的标志节点被人们所认知。清明从节气发展成为节日,寒食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自古以来,寒食和清明就在时间上相近、内涵上相融,密不可分却又不尽相同。其中的关系你了解多少?

寒食节缘何而来?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寒食节在农历冬至后105日,推算下来通常在清明前一二日,家家户户禁火、冷食。寒食节因而又被称为“禁火节”“冷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寒食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有两种。

其一源自远古改火习俗。唐志强介绍,古时火种来之不易,为保证老百姓日常用火之便,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但人们相信火是有生命的,火是会新陈代谢的,因而每年寒食之期,需将去年保存的旧火种熄灭,待到清明之日,再换新火,此谓“改火”,寓意万象更新。

其二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相传介子推追随晋献公之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在其继位后不求功名利禄,与老母归隐山西绵山。晋文公重耳为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回,抱树而亡,留下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悲痛万分,为缅怀介子推,他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民间禁火、只吃寒食、祭扫坟墓。

清明扫墓与寒食节有关?

介子推的故事历代流传,赋予了寒食节更厚重的人文底蕴,寒食节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推燕”是寒食节中最具代表的食品,“柳与‘留’谐音,燕在山西介休方言中读作‘念’,其留念追怀之意就此得来。”介子推传说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杜国华说。

寒食祭祖在唐代以前被视为“野祭”。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得到官方正式承认。

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相连,为方便官吏在寒食节扫墓,唐代时两节合并休假,节俗也逐渐融合。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清明如何后来居上?

“寒食熄火,清明生火。前者祭亡,后者佑生。寒食与清明在内涵上紧密呼应。”唐志强说。

寒食节在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习俗众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禁火习俗日渐淡漠,清明节地位逐步上升。宋代《岁时广记》中清明节已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目出现。关于清明的记载逐渐增多,“祭祀先人、踏青赏春、催护新生”的节日内涵也被固定下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常嗣新认为,寒食融入清明,丰富延展了清明节的节日内涵,“围绕一个故事:介子推,推出一种食品:寒食,延伸一种理念:忠孝。”他说。

如今,清明不仅有着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更有着庄严肃穆和清新活泼的“双重性格”——“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成为清明节的两大主题,自古传承,至今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