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元末明初,风云际会,各类小型豪杰揭竿而起,共同反抗。朱元璋当然是最后的大赢家,而且赢得盆满钵满,赢得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天下。当时的起义军林林总总,奇人异士也不少,只不过按照成王败寇来算,都埋没在历史的故纸堆之中,无人问津,邹普胜就是其中的一个。
现在的人,将刘伯温描述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的谋士。其实,一方面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军队中地位并不算高,另一方面为了煽动百姓,各支起义军中都有刘伯温这种角色,朱元璋捧出刘伯温,而徐寿辉则是捧出了邹普胜。
只不过两人的起点相差实在太远,刘伯温是正儿八经的元朝进士,还当过元朝的小官,而邹普胜则是一个铁匠出身。他喜好道学,又偏偏受到彭莹玉的影响,成为后者的门徒。彭莹玉是一个和尚,又是白莲教的在江西地区的教授。这种错综复杂的宗教关系,让邹普胜的经历显得非常传奇。
当徐寿辉准备在蕲州发动起义时,曾经带着材料让邹普胜打造锄头等农具作为武器。也不知道是因为数量太过庞大让他起了疑心,还是真的能掐会算,邹普胜则对徐寿辉说:现在天下还要锄头做什么,我应当为你打造武器。(今天下尚须锄治耶?当为炼一剑赠君耳)
于是,邹普胜也投身于红巾军,为徐寿辉出谋划策,以推翻元朝的统治为目标。徐寿辉攻下蕲州,率先称帝,定国号为天完。没有人劝说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手下将领只想瓜分胜利果实,过一把瘾。
抢先出头的好处是能迅速积累人气,但是坏处就是成为众矢之的,不仅元朝统治者率先攻打敢于称帝的起义军,就是其它的农民军,也对天完国虎视眈眈。在这种形势下,徐寿辉建立的可谓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形势不容乐观。
然而,当时天完国有四个猛人,他们分别是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号称四大金刚。其中倪文俊是元帅,赵普胜和傅友德都是大将,而邹普胜则是出谋划策的太师,排名也是四大金刚之首。就靠着这四个猛人,天完国不仅没有迅速完蛋,而且还攻下了江西、湖南一带,盘踞长江中游,坐拥百万大军。
徐寿辉能依靠这四人稳定了局势,却没有能稳定自己的皇位。陈友谅不知不觉利用他和倪文俊的矛盾,获取了他的信任,并且慢慢掌握了权力。最后,在天完队攻打朱元璋的途中,陈友谅干脆在采石弑杀了徐寿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汉。
对于邹普胜,陈友谅并不舍得杀,还是任命他为太师。邹普胜对徐寿辉也没有多大感情,反而认为陈友谅更像是乱世的明主,更能统一天下。于是,邹普胜竭尽全力辅佐陈友谅,让大汉又维持了一些时日。只不过,在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终究是天命所归,不仅赢下了至关重要的胜利,而且还一箭射死了陈友谅。
陈友谅时候,陈汉自然难以支撑,邹普胜是谋士,却不能抵挡天下大势。眼看大局已定,他退隐山林,甚至改名为何野云,安心做了一名闲云野鹤的道士。昔日被热捧为有通天彻地,能让风云变幻能耐的他,最终云游各地,以相面堪舆为生。
相传何野云曾经愤恨于自己没有选择明主,但刘伯温对于这名同行非常仰慕,还请朱元璋宣召他入朝为官。然而,败军之将岂敢言勇?作为谋士,他知道输得很彻底,输掉的不光是前途,而且还有这辈子的名誉。满心羞愧的他,自然没有脸出来做官,只能继续自己的道士生涯。
据说晚年的何野云,出没在潮汕一带,他用自己所学的一些把戏,为人看相、算命,捉弄恶霸,戏耍官府。这些故事越传越神,反倒又让他成为当地的神仙,在那一带,他有为虱母仙、邋遢道士、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等等称号。
在元末明初,风云际会,各类小型豪杰揭竿而起,共同反抗。朱元璋当然是最后的大赢家,而且赢得盆满钵满,赢得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天下。当时的起义军林林总总,奇人异士也不少,只不过按照成王败寇来算,都埋没在历史的故纸堆之中,无人问津,邹普胜就是其中的一个。
现在的人,将刘伯温描述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的谋士。其实,一方面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军队中地位并不算高,另一方面为了煽动百姓,各支起义军中都有刘伯温这种角色,朱元璋捧出刘伯温,而徐寿辉则是捧出了邹普胜。
只不过两人的起点相差实在太远,刘伯温是正儿八经的元朝进士,还当过元朝的小官,而邹普胜则是一个铁匠出身。他喜好道学,又偏偏受到彭莹玉的影响,成为后者的门徒。彭莹玉是一个和尚,又是白莲教的在江西地区的教授。这种错综复杂的宗教关系,让邹普胜的经历显得非常传奇。
当徐寿辉准备在蕲州发动起义时,曾经带着材料让邹普胜打造锄头等农具作为武器。也不知道是因为数量太过庞大让他起了疑心,还是真的能掐会算,邹普胜则对徐寿辉说:现在天下还要锄头做什么,我应当为你打造武器。(今天下尚须锄治耶?当为炼一剑赠君耳)
于是,邹普胜也投身于红巾军,为徐寿辉出谋划策,以推翻元朝的统治为目标。徐寿辉攻下蕲州,率先称帝,定国号为天完。没有人劝说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手下将领只想瓜分胜利果实,过一把瘾。
抢先出头的好处是能迅速积累人气,但是坏处就是成为众矢之的,不仅元朝统治者率先攻打敢于称帝的起义军,就是其它的农民军,也对天完国虎视眈眈。在这种形势下,徐寿辉建立的可谓腹背受敌,四面楚歌,形势不容乐观。
然而,当时天完国有四个猛人,他们分别是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号称四大金刚。其中倪文俊是元帅,赵普胜和傅友德都是大将,而邹普胜则是出谋划策的太师,排名也是四大金刚之首。就靠着这四个猛人,天完国不仅没有迅速完蛋,而且还攻下了江西、湖南一带,盘踞长江中游,坐拥百万大军。
徐寿辉能依靠这四人稳定了局势,却没有能稳定自己的皇位。陈友谅不知不觉利用他和倪文俊的矛盾,获取了他的信任,并且慢慢掌握了权力。最后,在天完队攻打朱元璋的途中,陈友谅干脆在采石弑杀了徐寿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汉。
对于邹普胜,陈友谅并不舍得杀,还是任命他为太师。邹普胜对徐寿辉也没有多大感情,反而认为陈友谅更像是乱世的明主,更能统一天下。于是,邹普胜竭尽全力辅佐陈友谅,让大汉又维持了一些时日。只不过,在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终究是天命所归,不仅赢下了至关重要的胜利,而且还一箭射死了陈友谅。
陈友谅时候,陈汉自然难以支撑,邹普胜是谋士,却不能抵挡天下大势。眼看大局已定,他退隐山林,甚至改名为何野云,安心做了一名闲云野鹤的道士。昔日被热捧为有通天彻地,能让风云变幻能耐的他,最终云游各地,以相面堪舆为生。
相传何野云曾经愤恨于自己没有选择明主,但刘伯温对于这名同行非常仰慕,还请朱元璋宣召他入朝为官。然而,败军之将岂敢言勇?作为谋士,他知道输得很彻底,输掉的不光是前途,而且还有这辈子的名誉。满心羞愧的他,自然没有脸出来做官,只能继续自己的道士生涯。
据说晚年的何野云,出没在潮汕一带,他用自己所学的一些把戏,为人看相、算命,捉弄恶霸,戏耍官府。这些故事越传越神,反倒又让他成为当地的神仙,在那一带,他有为虱母仙、邋遢道士、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等等称号。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陈友谅告别自己的父亲陈普才,兄弟五人一起加入徐寿辉的起义军。陈普才是个老实巴交的渔民,他不想让儿子们去造反,但陈友谅不听,坚决离开了父亲。一年后,陈友谅当上了元帅,他来家乡接父亲,父亲却说:“你当初不听我的话,我将来恐怕死无葬身之地!”
对此,《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友谅之从徐寿辉也,其父普才止之。不听。及贵,往迎之。普才曰:“汝违吾命,吾不知死所矣。”
陈友谅当时风头正盛,他肯定没想到,父亲的话在多年后应验了。
《左传》中有一句话,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用这8个字来形容陈友谅,或许再恰当不过。元朝末年,陈友谅一跃成为势力最大的枭雄,只可惜最后败在了朱元璋手里。随着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实录》把陈友谅塑造成了一个残暴、奢靡、不择手段的“暴君”,其实,历史上的陈友谅,绝对不仅仅是反面教材,他对历史的影响,远不止这些。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陈友谅,希望通过多方史料的对比和分析,向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元末枭雄。
一、渔家子弟,仗剑起事提起陈友谅,就不得不提徐寿辉。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声势浩大,但从根本上说,真正的“红巾军”有两个不同的派系。公元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颍州人韩山童发动黄河民工起义,由于当时所有参与起事的人都头戴红巾,因此称之为红巾军。
几个月后,湖北黄冈人徐寿辉在僧人彭莹玉的撺掇下,在天堂寨发动起义,根据《新元史·徐寿辉传》记载:
其众以红巾裹首,与汝、颖妖贼同。
也就是说,徐寿辉起义的时候,大家头上也裹着红巾,和韩山童一样。
因为韩山童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而徐寿辉主要在长江流域,为了区分,后人把韩山童这一派称为“北方红巾军”,把徐寿辉这一派称为“南方红巾军”。虽然都是红巾军,其实两者没有统属关系。后来,南北红巾军各自发展了不同的支系,北方红巾军以朱元璋为主,南方红巾军则以陈友谅为主。
也就是说,元朝末年,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的争霸,其实是南、北红巾军之间的对决。
南方红巾军的统帅徐寿辉最初只是个卖布的,他的故事也很传奇,大家只需要记住两点,第一,徐寿辉本人是个傀儡,当初妖僧彭莹玉想造反,见徐寿辉相貌奇特,遂扶持徐寿辉。第二,徐寿辉后来称帝,建立了“天完王朝”,徐寿辉的国号叫“天完”,是在元朝国号“大元”的基础上,各添加几笔,意思是“盖过大元”的意思。笔者读史多年,一直认为徐寿辉的“天完”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霸气的国号。
后来,彭莹玉被元军杀死,徐寿辉才真正意义上当家作主。徐寿辉麾下有三个人非常出名,第一个是丞相倪文俊、第二个是太师邹普胜、第三个是大将明玉珍。而陈友谅就是宰相倪文俊招揽“入伙”的。
根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
陈友谅是渔民之子,他祖上本姓谢,后来到陈家当了赘婿,因此随陈姓。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有五个儿子,分别叫陈友富,陈友直,陈友谅、陈友仁、陈友贵。陈友谅排行第三,但从小读过一些书,胸有大志。元朝末年,陈友谅是沔阳县的一个小吏,为元朝服务。后来,徐寿辉派倪文俊攻打沔阳,沔阳的官吏有的逃跑,有的抵抗,陈友谅却直接反水,投奔倪文俊,帮倪文俊指路。
陈友谅为何要投奔“反贼”呢?这是有原因的,《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原来,有个术士曾看过陈友谅家的墓地,认为他“当贵”,陈友谅窃喜,一直在等着大富大贵的机会,倪文俊的到来,让陈友谅觉得这是个机会。在陈友谅的指引下,倪文俊很快拿下了沔阳。倪文俊见陈友谅机灵,便任命陈友谅为簿掾,做自己的文书。后来陈友谅凭借自己的骁勇,立下许多功劳,成为倪文俊麾下的一名元帅。
徐寿辉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随着倪文俊立下的功劳越来越多了,他对徐寿辉日渐不满,想取而代之。公元1357年,倪文俊试图谋杀徐寿辉,因运气不好,谋杀未成,倪文俊带兵逃到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见时机来临,果断杀掉倪文俊,并宣布倪文俊是叛徒,进而收拢了倪文俊的军队,成为徐寿辉麾下的干将。
本文开头,陈友谅回乡接父亲,大概就发生在这一年。
陈友谅的一生,有“三杀”,即杀上司、杀主子、杀部下,陈友谅杀倪文俊,只是“杀上司”,后面还有更残暴的经历。总之,陈友谅在史书中的出场,都是暴虐的。笔者不否认陈友谅有暴虐的部分,但这并不是陈友谅的全部。
二、反抗暴元,建立陈汉陈友谅杀掉倪文俊后,开启了他抗元的征程,陈友谅的第一战便带着众人顺流而下,攻陷了元朝重镇安庆。随后士气大涨,连续攻占了元朝10个重镇。陈友谅势如破竹,元朝军队见到陈友谅的大旗,不战自溃。《明史》云:
明年,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抚州。已,又破建昌、赣、汀、信、衢。当是时,江以南惟友谅兵最强。
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下,元朝末年,安庆扼长江咽喉,是元朝重兵防御的地方。在陈友谅攻打安庆之前,朱元璋也想占领安庆,不过考虑到元军势大,朱元璋选择避其锋芒。没想到,朱元璋不敢啃的硬骨头,被陈友谅啃掉了。
接下来,陈友谅攻破龙兴、瑞州等十座城池,表现可谓彪悍,若不是陈友谅在长江中游牵制元朝大军,朱元璋在浙西和皖南战场也不会如此顺利。
所以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抗元的道路上曾经是战友,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友谅帮朱元璋扛了一大部分压力。然而,这种“战友”情谊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随着双方实力的发展,难免发生冲突,在池州之战中,朱元璋和陈友谅第一次交手。陈友谅运气不好,他遇到了徐达和常遇春。徐达、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的“双壁”,是最勇猛的两位战将,陈友谅被二人打败。
其实,在池州之战中,朱元璋是“理亏”的一方。《明史》记载:
友谅陷元池州,太祖遣常遇春击取之,由是数相攻击。
也就是说,最初池州是元朝的地盘,是陈友谅花了大力气从元朝手中抢下来的,结果朱元璋正好在攻打皖南,顺手就从陈友谅手中抢走了池州。
南、北红巾军都以“反元”为口号,陈友谅夺池州,是“反元”;而朱元璋夺池州,则是攻打友军,意义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双方都在扩充自己的领地,对手是不是元朝,其实已经是次要的了。
上文提到,陈友谅有“三杀”,其中杀部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陈友谅麾下有一员大将叫赵普胜(注意,不是邹普胜),此人是巢湖水军出身,本来和俞通海、廖永安等人一起投奔了朱元璋,后来他又背叛朱元璋,投奔徐寿辉。陈友谅之所以能从元朝手中夺下安庆,赵普胜出力甚多。当朱元璋攻下太平之后,和赵普胜的防区相邻,赵普胜多次带兵攻打朱元璋,朱元璋胜少败多。为了对付赵普胜,朱元璋曾用了一招“反间计”。《明史》记载:
太祖患之(指赵普胜),啖普胜客,使潜入友谅军间普胜。普胜不之觉,见友谅使者辄诉功,悻悻有德色。友谅衔之,疑其贰于己,以会师为名,自江州猝至。普胜以烧羊逆于雁汉。甫登舟,友谅即杀普胜。
朱元璋买通赵普胜的手下,让他在陈友谅面前离间赵普胜。赵普胜不知情,多次在陈友谅面前夸耀自己的功劳,甚至有些傲慢。陈友谅对赵普胜非常不满,认为赵普胜对自己有二心,于是设计在船上杀了赵普胜。
赵普胜死后,陈友谅亲率赵普胜的水师再次攻打池州,结果“为徐达等击败,师尽覆”。
在《明史》等诸多资料中都可以看出,赵普胜绝对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只可惜,他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杀完部下,陈友谅又开始杀主子——“天完”领袖徐寿辉。自从陈友谅取代倪文俊后,他连连占领元朝城池,立下赫赫战功,将士们对陈友谅佩服不已,而徐寿辉本就软弱,渐渐地,陈友谅的话语权几乎超过了徐寿辉。《明史》曾记载一件事:
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遽发汉阳,次江州。江州,友谅治所也。
意思是,徐寿辉当时想迁都龙兴(南昌古称,又名洪都),陈友谅不同意,后来徐寿辉选择临时驻扎在江州(九江),而江州在陈友谅的控制之下。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陈友谅在“天完”中的话语权的确已经超出徐寿辉。
第二,陈友谅当时很可能已经控制了徐寿辉。
但徐寿辉毕竟是“天完”的皇帝,占着名分,陈友谅若想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要除掉徐寿辉。《明史·陈友谅传》云:
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
陈友谅在江州设下伏兵,将徐寿辉左右的亲信全部杀掉,陈友谅自称为汉王,徐寿辉从此彻底成为傀儡。1360年,陈友谅杀掉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为汉。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朝”,史称“陈汉”。
不得不提的是,陈友谅的登基大典并不顺利。史载:
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
即:登基大典那天,群臣本来打算朝贺,结果遇到了狂风暴雨,草草收场。
陈友谅本是渔民之子,因机缘巧合参加了红巾军,辗转6年的时间,竟然当上了皇帝。虽然隔壁的朱元璋也有非常传奇的经历,但陈友谅的传奇经历并不输给朱元璋。因此有人说,陈友谅也是“天选之子”,遗憾的是,接下来二人的对决中,陈友谅败下阵来。
三、两场决战、势不两立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纷争不断,但影响最大的战役只有两个,一个是龙湾之战(包含安庆之战),一个是鄱阳湖之战(包含洪都之战)。
先说龙湾之战,公元1360年,陈友谅软禁徐寿辉后,江西、湖广等地尽归其所有,他野心膨胀,便联合张士诚,打算东西夹击朱元璋。陈友谅当时是元末第一大势力,他沿江而下,倾巢而来,第一仗便轻松夺走了朱元璋治下的太平(马鞍山),太平乃是南京的门户,太平一破,南京门户大开,朱元璋麾下众将心里都没底。《明史·刘基传》云: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当时朱元璋麾下的众人给朱元璋提出两条出路:第一,投降陈友谅,第二,舍弃南京,逃往钟山,只有刘伯温认为不可,他最后给朱元璋出了一计,就是利用陈友谅的骄奢之心,诱敌深入,然后伏击陈友谅。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计策,让陈友谅的旧友康茂才写信诈降陈友谅,康茂把陈友谅引到河道狭窄的龙湾,《明史》云:
乃设计令其故人康茂才为书诱之,令速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江东桥,呼茂才不应,始知为所绐。战于龙湾,大败。
陈友谅趁夜到达龙湾后,呼唤本应来接应的康茂才,结果没见康茂才的影子。陈友谅知道上当,但河道狭窄,他的大船根本无法掉头,就在这时,朱元璋一声令下,常遇春、冯胜等众将左右掩杀,陈友谅军心大乱,大败。史载“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
陈友谅在慌乱中换小船逃跑,朱元璋又派张德胜、花云等将领沿途追赶,一路上连续又打败陈友谅几次,陈友谅不得不放弃太平,逃回江州。这一仗,陈友谅可谓损兵折将。接下来一年内,朱元璋持续向西攻打,连续拿下安庆等重镇,陈友谅麾下有不少将领都投奔了朱元璋,这些降将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傅友德。
再说鄱阳湖之战,鄱阳湖之战发生在公元1363年,此时的陈友谅,早已杀掉了徐寿辉,经过两年多的缓冲,他再次称霸长江流域。这几年,陈友谅除了面对北方元朝的压力外,主要把精力都放在如何向朱元璋复仇上。为了打败朱元璋,陈友谅招兵买马,麾下将士多达60万,他造了上百艘巨舰,史载:
“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
公元1363年,陈友谅出兵攻打洪都(南昌),元朝末年,洪都本被陈友谅占领,后来被朱元璋趁势夺走。
1362年,朱元璋亲自到洪都视察,没想到朱元璋刚走,洪都守将祝宗、康泰二人便被陈友谅诱降,朱元璋大急,派邓愈复夺洪都,不料邓愈仓促间被打败,好在当时徐达正在湖广,徐达乃稀世名将,在他的攻打下,洪都又重新回到朱元璋的手中。《明史纪事本末·卷三》记载:
南昌复定,太祖闻之,喜曰:“南昌控引荆、越,西南之藩屏,得南昌,去陈氏一臂,非骨肉忠臣不可守!”
朱元璋认为南昌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拿下南昌,就像断了陈友谅一只手臂一样。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必须派一个信得过的“骨肉忠臣”守南昌才行。
因为朱元璋的儿子当时还小,朱元璋便派了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守南昌。
1363年,陈友谅见时机成熟,率领60万大军攻打洪都。
朱元璋得到消息后,本应该立即去救援,但不巧的是,张士诚出兵攻打安丰,想要掳走小明王韩林儿。一边是侄子朱文正,一边是自己的“主子”韩林儿,朱元璋最终选择相信侄子,朱元璋对朱文正派来的救兵说:
“归语文正,但坚守一月,吾自当取之!”(出自《明史纪事本末》)
朱元璋的意思是,让朱文正再坚守一个月,等他把安丰之围解了,就去救洪都。
要知道,当时洪都被围,朱文正好不容易才派人逃出来送信,信使从洪都到南京,花了20多天,等他再从南京回到洪都,还要20多天,朱文正接到消息后,还需要再坚守一个多月,等朱元璋救出小明王韩林儿,倾巢救援洪都的时候,朱文正已经坚守了3个月,洪都城内,已经没有一片完整的瓦砾了,朱文正也身受重伤,奄奄一息。
一年前,朱元璋说“非骨肉忠臣不可守”,一年后,朱文正对得起这句话了。
接下来,陈友谅和朱元璋便在鄱阳湖展开对战,双方共投入80万兵力,第一战发生在康郎山,《明史》云:
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
康郎山之战,陈友谅的巨舰连环,让朱元璋吃尽了苦头,朱元璋苦战三日,一场不胜。接下来,朱元璋用刘伯温之计,打算用火攻。《明史》云:
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
但是,《新元史·陈友谅传》有另一种说法:
至晡,友谅掷火烧明祖船,忽反风,自焚,十里之内,湖水尽赤。
如果按照《明史》的说法,是朱元璋趁着东北风放火烧了陈友谅的连环舰,但《新元史》认为,是陈友谅放火在先,他本打算烧朱元璋的战船,没想到忽然大风逆吹,陈友谅“玩火自焚”,火烧十里,陈友谅损失过半,他的弟弟陈友仁也被烧死了。
在大决战中,陈友谅提出擒贼先擒王,他派张定边等猛将攻打朱元璋的主船,朱元璋船小,身边又没有勇将近身保护,朱元璋只能下令逃走,慌不择路,小船竟然搁浅。朱元璋眼看要命丧张定边之手,好在常遇春及时赶到,《明史·常遇春传》记载:
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
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朱元璋趁机逃脱。若是常遇春晚来一步,朱元璋命丧张定边之手,最终统一天下的,可能就是陈友谅。
但历史没有如果,这段记载,只能说明陈友谅并不是草包,他和朱元璋的豪赌,输赢都在毫厘之间。
陈友谅之所以会败给朱元璋,并不是他实力不济,而是在关键时刻,他犹豫了。《明史·陈友谅传》记载了很关键的一段话:
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
这段记载很长,意思是,关于如何破敌,陈友谅的左右金吾(本为护卫,这里指重要将领)提出不同的意见,陈友谅犹豫不决,最后决定采纳右金吾的建议,结果左金吾很郁闷,率领部下投奔了朱元璋。右金吾见左金吾投降,陈友谅实力大减,担心陈友谅兵败,也率领部下投降了朱元璋。陈友谅因此兵少将寡,他打算突围上岸,再图大计。
陈友谅率领精锐突围,《明史》云:
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陈友谅且战且走,本来已经快逃出去了,不知为何,他从船舱中伸出头向外看,不料被流矢射中眼睛,直接射穿头颅,当场毙命。
天选之子,因为这一探头,直接结束了陈汉王朝。朱元璋也没想到,鄱阳湖之战会结束得如此突然。陈友谅死后,他的太子陈善被杀,次子陈理被张必先、张定边二人保护逃到武昌,大半年后投降朱元璋。
陈理的结局还算好,朱元璋称帝后,把陈理送到了朝鲜,至今朝鲜陈氏不少人都是陈友谅的后代。
四、历史记忆,笔者思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轰轰烈烈的陈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4年,“天选之子”的陈友谅,在伸出脑袋的刹那,被流矢杀死。陈友谅是死于意外,而不是被朱元璋所杀。
元末三大枭雄,朱元璋杀伐果断,陈友谅彪悍刚猛,张士诚守成有余,则进取不足。陈友谅一死,朱元璋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灭掉了张士诚。若陈友谅当时能顺利上岸,不管他和朱元璋谁能最后取胜,但天下的统一,至少要推迟数年。
朱元璋称帝后,陈友谅被朱元璋说成了十恶不赦的狂徒。《明史》虽然是清朝编撰的,但陈友谅的形象主要参考明朝的《明太祖实录》,所以,陈友谅留给后世的,仍然是那副残暴、奢靡的“暴君”形象。真实的陈友谅,是这样的吗?其实,史书大多忽略了陈友谅的另一面。
第一,陈友谅在推翻元朝统治的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明朝嘉靖年间,吴国伦编撰了一本《陈张事略》,书中记载:
“陈友谅,沔阳渔人子,与其弟友仁友贵,至正中剽掠于村落,官兵累讨不能平。率所聚往从徐寿辉……”
这里和《明史》的记载差别很大。按照《明史》的说法,陈友谅最初是沔阳小吏,后来跟随徐寿辉造反。可是,这里却说,陈友谅早年就带着几个兄弟造反了,而且“官兵累讨不能平”,一个“累”字,可以看出陈友谅的实力。后来徐寿辉造反,陈友谅便跟从了徐寿辉。如果按照这一说法,陈友谅造反的时间要早于徐寿辉,那么,陈友谅完全是反元的“元老”,那陈友谅对元末农动所起到的作用,可就非常大了。而陈友谅造反的时候,朱元璋还是皇觉寺里的小沙弥呢。
上文提到,陈友谅在除掉倪文俊后,先后占领安庆,然后又连下十城,元军见到陈友谅的大旗,都望风而逃。特别是安庆之战,朱元璋都不敢攻打,但陈友谅却不怕。据童承叙的《嘉靖沔阳志》记载:
“戊戌友谅攻安庆,守臣余阙固守,倚小孤山为藩蔽,命元帅胡伯颜统水军戍守,友谅自上流直捣山下……并军树栅,架起飞楼来攻,友谅兵四面蚁集,城陷阙死之。”
这段记载,可见陈友谅攻取安庆时有多么勇猛。正是因为陈友谅扛住了元军的主力,朱元璋才能迅速攻取浙西和皖南等地。
因此,陈友谅在红巾军反元早期所贡献出的力量,其实远比朱元璋大得多,但朱元璋登基后,对陈友谅的这些功绩只字不提。
第二,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过节,因朱元璋而起。
上文已经提到,朱元璋和陈友谅的第一战,是池州之战。而池州之战的本质,是陈友谅夺了元朝的池州,而朱元璋也想要池州,便主动攻打了陈友谅。朱元璋称帝后,对自己这种“理亏”的行为,只字不提。
第三,史书对陈友谅反元的事迹,记载得都很简略,反而大肆渲染陈友谅的“三杀”,即杀上司、杀部下、杀主子。
这里,笔者必须承认陈友谅有暴虐的一部分,但是,这个“三杀”仔细深究下来,其实大有文章。
首先说杀上司,陈友谅杀倪文俊,说到底是倪文俊先试图谋杀徐寿辉。这就好比宰相试图杀皇帝,结果兵部尚书把宰相杀了。这种杀,难道没有一点点“正义”的成分?
其次说杀部下,上文引用了史料,陈友谅杀赵普胜,完全是因为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换句话说,赵普胜是被陈友谅杀的,但想杀赵普胜的人,是朱元璋。
最后说杀主子,陈友谅杀徐寿辉,这是他抹不掉的污点。朱元璋也就抓住这一点,说陈友谅是“篡贼”。但朱元璋似乎忘了,他的主子韩林儿最后不也是死得不明不白吗?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多有这样的“小节”,李渊称帝后不久,隋恭帝杨侑便死了;唐明宗李嗣源背负“弑主上位”的骂名,他照样是个好皇帝。所以,有这样的“小节”,不能彻底否定一个历史人物。
明代史学家高岱在《鸿猷录》中记载:
“友谅有虎视中原,鲸吞海宇之志,其用兵如飘风急雨……盖深通兵法,不阻不挠,故能开拓封疆……”
这是明朝罕见出现的褒奖陈友谅的词汇。这里不仅说陈友谅有大志,还说他通晓兵法,有不折不挠的毅力。
所以,笔者认为,陈友谅即使失败了,但他应该是“项羽”式的人物,他对推翻的作用,有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他或许不是“英雄”,但绝对是条“汉子”。
陈友谅出身寒微,起于毫末,他能得到众多将领的支持,并且在几年间带领60多万的兵马,说明他绝对不是草包。
《庄子·齐物论》云: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意思是,事物的每一面,都存在是非。历史是辩证的,后人看待陈友谅,不能只看残暴的一面。陈友谅对历史的贡献,也应该被后人知晓。
一、前 言
\r\r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华人大量南来东南亚,中国神明也广泛传播海外。以泰国的情况来说,其虽然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国度,但是祭拜中国神明的风气也非常兴盛。随着闽南、潮汕移民的迁入,天后圣母、清水祖师、玄天上帝、观音、九皇爷、太上老君、八仙、济公、善才童子、哪吒、关帝爷等神明也来到泰国。在泰国北部、中部、南部到处都可以看到供奉这些神明的庙宇、神坛和神位。
\r\r我一向认为,海外华文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海外华文文化具有浓浓的中国性。不过,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海外华文文化在当地生根成长,更在当地文化、政治、社会的哺育下,和当地的文化、政治、社会融合,而具有当地的本土性。这种本土性随着时日的进展,会越来越浓烈,而成为当地文化的灵魂与生命。中国神明文化的传播也是如此。在泰国的神明崇拜,一方面受到中国影响,如前面指出的,泰国人民供奉不少中国神明,但是又有自身的特色。如泰国的道教寺庙,不但寺庙名称兼用泰文、中文,庙宇建筑也兼具泰国与中国特色。所供奉的神明中,佛教的神明与道教的共处,甚至还有神明融合的状况。此外,在崇拜的神明上,泰国人民又有对当地人物与神明的供奉,如对政治人物郑王的崇拜就是一个例子,也有他们对自己神明如林姑娘的供奉等。有关这些方面,已有不少文章论及,此不赘述,本文将从另一个方面来讨论泰国的中国神明崇拜。
\r\r泰国佛庙常制作佛牌,供信徒佩戴。据说佛牌有避邪、生财、挡灾、护身等功能,深受泰国民众的爱戴,也广受东南亚华人的欢迎。因此佛庙纷纷推出佛牌,佛牌样式多,数目极多,琳琅满目。至今为止,还没有人真正统计过泰国佛牌的数目,不过相信会有数十万种。本文作者之一的杨松年多年来频繁往返泰国,深深受到这些佛牌的吸引,于是广泛收藏。在收集的过程中,他也对中国道教寺庙、神坛的神牌非常地向往,于是连带收集。本文将通过所收集的神牌,从八卦的层面来论述泰国的道教神明崇拜。这类神牌很多,有些是铁制的,有些是灰土制的,也多不胜数。本文单就铁制神牌论述。
\r\r二、由八卦神牌看泰国的土地神崇拜
\r\r中国有土地神崇拜,为时极早。《左传》记载春秋社事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社”字的造字,从示从土,《说文》:“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示”的字义有种种解释,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如《说文》所指出的,其必与神事有关,也就是与祭祀有关。“土”,《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字凡具土者都和土地有关。因此:“社”字的意涵,清楚包括与土地有关的意思。早期的中国,二十五家可以成为一社,其后随着时日变迁,社的规模也就因时因地而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社会,人们群居,达到一定数目,可称为社,而社有社神,那就是土地神。而由于政治、社会不安、经济困境,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居移徙,土地神也跟着搬迁,有的在内地迁移,有的更跨国传播。土地神原来只有土地公,其后又增加土地婆,土地公婆都是慈祥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家(见图1),非常符合中国人尊老敬老的心态。
\r\r中国土地神来到中南半岛,形象有些改变,也换了一个名称。越南、泰国、柬埔寨的土地神,人们称之为“本头公”。本头的意思是什么,有各种的说法。我们的意见是中南半岛潮籍人居多,潮籍人讲我们这里,音为本土,与本头音近,本头公,意即我们这里的土地神。在泰国,本头公的祭拜风气极盛,大小地方,都有本头公寺庙、神坛、神位。泰国道教寺庙,制作不少本头公神牌,一些神牌只署本头公而已,如图2。从这神牌图可以看出,虽然本头公的座位、服装,和中国的土地神略有不同,但从笑容等神采看,可以说是中国土地神的泰国版。
\r\r \r\r图1 土地公、土地婆神像
\r\r泰庙本头公像一般是文装的,如图2,但是也有武装的,如图3,神采就和中国土地神有很大的不同了。
\r\r \r\r图2
\r\r \r\r图3
\r\r \r\r图4
\r\r \r\r图5
\r\r \r\r图6
\r\r \r\r图7
\r\r泰国本头公庙到处林立,这符合中国地方凡有社,就有社神,就有土地公庙的状况。早期的泰国本头公庙,多称为老本头公庙,最早的是建立于1816年的为万望老本头公庙。1818年,曼谷培英学校前伊萨拉努帕巷内也建立老本土公庙,正殿供奉的为诸位神佛、本土公、玄天上帝,排列由左至右。其他的本头公庙,有建立于1899年的洛坤咬吉县的本头公庙,建于1929年的曼谷三聘金龙巷的新本头公庙等。而本头公庙以外的寺庙、神坛,供奉本头公神像的更多,如暹罗代天宫,正殿供奉的神明为关帝爷、观音、韦驮,左面为注生娘娘,右面为福德正神(本头公);关圣帝君古庙,正殿由左到右供奉的是玄天上帝、本头公、关帝、大伯公、观音。曼谷的新兴宫,正面供奉的天后圣母,左本头公,右观音;素叻他尼府的天后圣母庙,正面供奉的是天后圣母,左本头公,右关帝爷。洛坤的天后宫,正面供奉的是天后,左本头公,右关帝、观音。等等。
\r\r泰国本土公庙有老本土公庙,如图2及图3,新本土公庙,还有木本土公庙、石本土公庙,是根据本土公像制作的材料而定名。如图4就是石本土公像。
\r\r石本头公像与其他庙宇的本头公像不同,图5是著名的素攀石本头公像。
\r\r段立生《泰国的中国寺庙》道:“(素攀石本头公庙)正殿的前部分,隔成一间小屋,供有本头公,其所谓的石本头公,实际是印度教信仰的毗湿奴神。据说这两尊毗湿奴神已有百年历史,华人将它看作土地神—本头公。”从图5,可以看到石本头公的形象。图6这尊神牌,更可清楚见及毗湿奴神的神状了。印度毗湿奴神能被华人视为本头公膜拜,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泰国交融而形成泰国宗教文化的另一特色。
\r\r \r\r图8
\r\r \r\r图9
\r\r南来泰国的华人居住日久,经济能力增强,于是也就把家乡的老伴迎来泰国相聚。在这种心态的反射下,庙里所供奉的本头公旁于是也多了一位老伴,那就是本头妈。因此我们看到许多庙宇供奉起本头公妈来了。位于那空沙旺市区的本头公庙,正殿正面所供奉的就是本头公妈,左天后,右关帝。位于甘烹碧府那空春的本头古庙,正殿正面供奉的是本头公妈,左阳光大帝,右关帝。图7为本头公妈神牌,椭圆形,前面正中为本头公妈图像,上有春盛字样,右旁有本头字样,左旁有公妈字样,双龙盘绕左右两边。后面中间为符签,左刻本头公妈,右刻保佑平安,上为庙名三盛古庙。
\r\r \r\r图10
\r\r图8是一个八角形神牌,前刻本头公妈像,两旁分别有本头及公妈字样,上有春盛二字,背面有出入平安及百事无忌字,也有制作年份2536,亦即公元1993年。
\r\r不过有些庙虽然称为本头公妈庙,但是神牌还是只刻本土公像的,如图9,圆边三角形。
\r\r在泰国本头公妈崇拜中,有些庙宇只是供奉本头妈的,如建于1861年曼谷万勒石龙军路的本头妈庙,正殿正面供奉的是本头妈神像,左关帝爷,右财神。本头妈神像,如图10。
\r\r从图8及图9,我们已经看到泰国本头公神牌背面刻有八卦的图样了,图8只是八卦的造型,图9在八卦的雕型上则有考究,由于供奉的是本头妈,因此八卦的位置与其他不同,坤卦在上而乾卦在下。
\r\r本头公妈神牌背后有八卦图像的,为数不少,我手头上的这类神牌还有:如图11,椭圆形,前为本头公像,两旁分植本头及公妈字,背面八卦图中嵌入出入平安及百事无忌字,下有制作年代2540,即公元1997年。
\r\r \r\r图11
\r\r \r\r图12
\r\r \r\r图13
\r\r \r\r图14
\r\r图12,曲圆形(梅花形),前为本头公妈像,两旁分别有本头及公妈字样,上有二字:春盛。背面八卦太极图,周边嵌入出入平安及百事无忌字。
\r\r图13,椭圆形,前本头公妈像,后八卦太极图,两旁分别有出入平安及百事无忌字。
\r\r图14,椭圆形,前本头公像,并有保佑平安字样,后八卦太极图。
\r\r三、从八卦神牌看泰国的关帝爷崇拜
\r\r在泰国,最受民众膜拜的神灵,除了本头公妈之外,要数关云长、天后圣母与观音娘娘了。
\r\r关云长是中国人高度敬仰的三国人物,人们敬仰他的忠义,商界也佩服他的义气。人们尊称他为关帝爷,或称呼关圣帝君。在泰国,许多寺庙设有关帝爷神位,人们甚至立庙祭祀,如曼谷石龙军伊萨拉努帕巷建有关帝古庙,专祀关帝爷,寺内横匾书有“丹心贯日”,赞扬的就是他的忠心。曼谷月亮路翁拉商业中心有关圣帝君古庙,内有对联:“关圣精忠功德被庙宇,帝君义勇威武镇乾坤。”洛坤有关帝庙。其他寺庙同时供奉关帝爷的不少,如暹罗代天宫、曼谷龙尾古庙、曼谷石龙军路本头妈庙、曼谷石龙军路仙公宫、曼谷石龙军路七圣妈庙、曼谷打恼路玄天上帝庙、佛统市普元堂、素叻他尼府天后圣母庙、素叻他尼府海太子庙、素叻他尼府海南神庙、洛坤府紫文阁、北榄坡本头古庙、甘烹碧府本头古庙、甘烹碧府齐天大圣庙等。
\r\r \r\r图15
\r\r \r\r图16
\r\r \r\r图17
\r\r \r\r图18
\r\r关帝爷的神牌不少。有些神牌背后雕有八卦像。图15威武的关帝爷,手持偃月刀神像后,八卦图像设置在直书的“财源广进”、“合家平安”间。
\r\r我收藏的关帝爷神牌中,还有一枚有八卦图的。这神牌八角形,前有关帝爷神像,神像上上刻有关帝爷君的字样,背后中有八卦太极图,图外环绕八仙,极为精致。见图16。
\r\r另有一枚神牌,前为浮雕的关帝爷神像,下刻关圣帝君,自右至左,横排。背后有八卦图像及泰文,八卦图像四周有出入平安字样。见图17。
\r\r泰国其他关帝爷神牌,或正襟危坐,或拊须微笑,皆栩栩如生。见图18及图19。图18,正面,关云长手持偃月刀,坐姿,眼望远处,一脚斜放,雄姿英武。背面有关圣帝君字样。
\r\r图19,椭圆形,正面坐姿与图18同,但图像中有一正字,正义凛然的意思,背面为关帝爷站立手持偃月刀形象,旁边也是有一正字,形象也予人有正义凛然的感觉。
\r\r \r\r图19
\r\r \r\r图20
\r\r \r\r图21
\r\r \r\r图22
\r\r \r\r图23
\r\r \r\r图24
\r\r图20是一枚北榄坡大港区关圣帝庙的神牌,椭圆形,前为关帝爷正襟危坐像,后有关圣帝君、发财平安及庙宇名称的字样。
\r\r图21是一枚关帝爷站立拈须图,身披战甲,威风凛凛。背有一正字。在泰人心中,关帝爷予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正字,予人深心敬佩的,也是一个正字。
\r\r四、从八卦神牌看泰国的天后圣母崇拜
\r\r天后圣母亦称天妃,俗称妈祖,泰国人也有称为七圣妈的,是为海神,渔民、船民都尊奉。在沿海地区,妈祖的供奉尤其兴盛,庙宇也非常之多。图22及图23为黄桥天后圣母神牌,八角形,前为天后圣母神像,后面有太极图及黄桥天后圣母字样。
\r\r \r\r图25
\r\r \r\r图26
\r\r图24神牌也是八角形,正面为天后圣母像,天后圣母四字刻于右旁,左旁四字为保佑平安。背面为八卦图。
\r\r泰国濒海,妈祖崇拜鼎盛,自在意料之内,天后庙也多,素叻他尼府班多路有天后圣母庙,洛坤主街有天后宫,如曼谷的新兴宫,主祀的即为天妃,亦即天后圣母。洛坤达努普区莱姆村有天后庙,也是以天后圣母为主神。曼谷迈的集路七圣妈庙,正殿中央供奉七圣妈(天后圣母),左慈悲娘娘,右龙尾爷。曼谷石龙军路七圣妈庙,主祀七圣妈,左观音,右关帝爷。至于附奉在其他寺庙的天后圣母神像的更多,如曼谷打恼路玄天上帝庙,素叻他尼顺福宫也配祀天后圣母,素叻他尼府本头公庙主祀本头公,也供奉天后圣母;六坤府广灵庙也配祀天后圣母,北榄坡本头古庙也供奉天后。
\r\r五、由八卦神牌看泰国其他神明的崇拜
\r\r泰国神牌刻有八卦图的神牌还很多。与中国神明有关的,这里可再举出玉皇上帝、玄天上帝、大峰祖师、水尾娘娘、八仙、孙悟空、哪吒、十二生肖等说明。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为天界、神界的皇帝。玉皇大帝居玉清宫,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总枢百神,下管七十二地、四大洲,也掌管天上诸神、仙佛以及人间生灵,是三清所化身太界的第一位尊神。在泰国道教寺庙中,多有供奉。图25为泰国挽西合兴佛堂所制造的“玉皇大帝”佛牌,佛牌正面上端有玉皇大帝字样,中为玉皇大帝神像,两旁文字分别为“出入”、“平安”,下为“挽西合兴佛堂”。后面上下为泰文,中为八卦图。
\r\r一些寺庙也供奉玉皇大帝,如在曼谷的吕纯阳庙,庙的最高层所供奉的就是玉皇大帝。
\r\r玄天上帝,全称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或称北方大帝、真武大帝、元武神等。泰国曼谷玄天上帝庙位于曼谷四枋厂468号,四枋厂也称为打恼路(TanaoRoad)。庙内有横匾“圣寿无疆”,对联“玄通天地风调雨顺,帝并山河国泰民安”。图26即为四枋厂制造的玄天上帝神牌,正面为玄天上帝神像,左右两旁各有玄天、上帝字样;后面中为八卦图,两旁为“保佑”、“平安”,上为泰文,下有“四枋厂”字样。四枋厂铸造的这种类型的玄天上帝神牌不少,除了神像造型略有不同外,有些如本图一样,是圆形的。
\r\r \r\r图27
\r\r \r\r图28
\r\r \r\r图29
\r\r \r\r图30
\r\r此外也有八角型的。如图27。
\r\r我收藏的玄天上帝神牌中还有一枚刻有太极图的,如图28。那是一枚庆祝新庙落成的神牌,正面为玄天上帝神像及字样,后有太极图,图下泰文,上有四季平安及辛巳年庆祝新庙裕利社字样,辛巳年为2001年,裕利社是什么组织,待考。
\r\r手头上的另一枚玄天上帝神牌,前为玄天上帝神像,后面中有八卦图,上有玄天上帝字样,下有泰文。见图29。
\r\r和东南亚许多国家一样,泰国许多善坛都尊奉宋大峰祖师。宋大峰祖师,福建人,俗姓林,曾任浙江绍兴县令,后削发为僧。1120年潮阳蚝坪乡暑灾,庄稼失收,大峰祖师设坛祭拜,为民消灾,并研制良药,解救民困;后又造桥,帮民解决渡江至苦。桥未成而先去世。潮阳民众感念之,不但设坛供奉大峰祖师,甚至还建立宋大峰祖师庙。随着潮州人外流,大峰祖师崇拜也散播海外。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大峰祖师也广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纷纷设立善坛来祭拜他。在新加坡,就有修德善堂、养心堂、普救善堂、南安善堂、同敬善堂诚善社、南风善堂、南洋同奉善堂、报德善堂、新加坡众弘善堂等。其中修德善堂更有六个分堂,分别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新加坡大巴窑修德善堂、武吉知马修德善堂、马六甲修德善堂、麻坡修德善堂、笨珍修德善堂、威北修德善堂。
\r\r \r\r图31
\r\r \r\r图32
\r\r泰国的善坛更多,虽然有些并不祭拜大峰祖师。除了华侨报德善堂外,还有:泰国崇德善堂,世觉善堂,道德善堂,玄辰善堂,义德善堂,同德善堂,宏德善堂,振兴善堂,明月善坛,明寿善堂,明灯善堂,玄辰善堂,德教慈善总会,清迈修德善堂,清莱府昌来明德善堂,清莱府美塞光明善堂,攀县善堂,甘烹碧府全德善堂,南邦府南邦善堂,南奔府湄宏顺府,北榄坡同德善堂,拍天府碧瑶善堂,碧差汶府立德善堂,彭世洛府一心善堂,能知善堂,美速县全德善堂,青雅峰同德善堂,存心善堂,万沛同德善堂,春德善堂,慈德善堂,种德善堂,夜柿光明善堂,兰空大峰公互助社,鱼湖善堂,北榄天德善堂,立德善堂,合艾德善堂,合艾同声善堂,也拉慈善堂等。
\r\r祭拜大峰祖师的最大善坛是报德善坛。1902年泰国侨领郑智勇等人发起筹建大峰祖师庙,并名之为报德堂,其后改名为暹罗华侨报德善坛。数十年来,报德善坛在后来的侨领蚁光炎、郑午楼等领导下,事业发达,创设华侨医院,建筑高达22层楼,又成立崇圣大学,而报德堂每年也颁发助学金、慈善金给需要的人士,造福泰人不小。报德社为纪念先贤的功绩,甚至制牌纪念,图30为郑午楼博士纪念牌,前为大峰祖师神像,后为郑博士像。
\r\r这些善堂如有纪念大典,也常制作神牌纪念,如图31,为兰空大峰公互助社庆祝开光大典的神牌,前为大峰祖师像及庆祝开光大典字样,后有泰国兰空宋大峰祖师、保佑平安字样,中间一个德字显示这善堂是属于德教系统的。
\r\r图32神牌乃为该堂庆祝八十周年而制作,八角形,正面宋大峰祖师像,下刻华侨报德善堂八十周年纪念。后面上端有一善字,下有由左至右横刻的报德古堂,再下有宋大峰祖师敕令镇,直排,左右有四季平安字样。
\r\r报德堂成立百年,善堂也制作神牌纪念,见图33、图34。
\r\r \r\r图33
\r\r \r\r图34
\r\r \r\r图35
\r\r \r\r图36
\r\r \r\r图37
\r\r \r\r图38
\r\r大峰祖师神牌后有八卦、太极图的,我手上有两枚。两枚图样基本相同。图35前为宋大峰祖师像,八角尖突形,后面为八卦图像,四周围绕八仙。
\r\r图36前为大峰祖师像,八角形,和上一个神牌不同的,在前面大峰神像上,有中文宋大峰祖师字样,右旁刻有泰国明月慈善会,下有制作年份佛历2541,亦即公元1998年,神牌后面八仙围绕的不是八卦而是太极图。
\r\r《西游记》中的一些形象如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等,也受到泰国华人的尊敬而成为祭拜的对象。其中尤以灵巧、机智的孙悟空更受到欢迎。其次是哪吒三太子。泰国华人甚至为他们立庙祭祀。如曼谷拉玛四路有大圣佛祖庙,正殿供奉的是孙悟空与慈悲娘娘。乌泰他尼市区有吁隆府齐天大圣圣坛,甘烹碧府市区有齐天大圣庙。泰国寺庙所制作的大圣佛祖神牌中,有多个具有八卦图及太极图的,如图37,圆形,正面为大圣执棒舞动图及大圣佛祖字样,后为八卦图,八卦周围围绕十二生肖,及五行金木水火土字样。
\r\r \r\r图39
\r\r \r\r图40
\r\r \r\r图41
\r\r \r\r图42
\r\r图38,八角形,前面中间为孙悟空神像,上有大圣佛祖字样,神像两旁,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各分三字排列。下为泰文。后面为八卦太极图。
\r\r泰国孙悟空神牌神像,或文静站立,或挥棒舞动,都非常生动。见图39及图40。
\r\r北榄坡哪吒太子古庙是著名的寺庙,正殿供奉的是哪吒,左佛祖,右诸位神佛。春武里府有一座雄伟的哪吒庙,共三层,非常壮观。合艾也有哪吒庙,并有哪吒神牌,见下文。
\r\r在一些庙宇中,也有供奉哪吒太子的,如建于1887年的洛坤关帝庙,正殿正面关帝爷,左哪吒,右观音。我所收藏哪吒三太子神牌中,有好几枚是有八卦和太极图像的,像图41,圆形,正面为哪吒脚踩风火轮,右手执水尖枪,左手高举乾坤圈的神像。上有哪吒太子的字样。背面为八卦太极图,上有凤凰宫字样,由右到左,下刻出入平安。
\r\r另一枚也是圆形,正面多手哪吒太子,脚踩风火轮,一手执水尖枪,一手举乾坤圈,上有哪吒三太子字样。背面中间八卦太极突,上有上福两字,直列,上福字两旁,有日月二字,左为月字,右为日字,八卦图下刻有哪吒三太子庙。见图42。
\r\r图43亦为多手哪吒太子手执水尖枪、脚采风火轮神像,八角形,正面如前述,后面为太极图。
\r\r \r\r图43
\r\r \r\r图44
\r\r \r\r图45
\r\r \r\r图46
\r\r图44为哪吒脚踩风火轮、手执水尖枪图,后面有八卦太极图,以及合艾和出入平安字样。
\r\r八仙名称,明代以前众说不一,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为道教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有八仙。泰国华人,特别是潮州人,对八仙非常崇敬,除在家里供奉八仙外,还建庙祀拜。大多数的泰国道教寺庙,都供奉八仙,即使是组织庞大的泰国佛教众明联谊会,所供奉的也还是八仙。特别是善坛,主要供奉的是八仙。以下是一些八仙神牌。图45为明信善坛的八仙神牌,梅花形,正面有八仙祖师字样,背面刻坛名明信善坛。
\r\r八仙神牌常有八卦图,都是有八仙围绕八卦的图样。图46就是一个例子。瓜子形,前为太上老君像,两旁署出入平安,背为八仙围绕八卦太极图。
\r\r图47,八角形,前有大峰祖师神像,下署善坛名称,背为八仙围绕八卦太极图。
\r\r八仙神牌中,也有单独人物神牌的,其中以吕洞宾受到更高的敬仰与供奉。泰国甚至有吕纯阳庙的设立。该庙位于曼谷帕拉猜路494号,庙高四层,第二层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吕洞宾与姜太公。图48至图50,为吕洞宾神牌。
\r\r \r\r图47
\r\r \r\r图48
\r\r \r\r图49
\r\r \r\r图50
\r\r \r\r图51
\r\r \r\r图52
\r\r其他尚有韩湘子神牌,图51;蓝彩和神牌,图52,等等。
\r\r水尾圣娘,是海南人普遍供奉的神明。据说很早以前在海南文昌县水尾村,一个慈善的渔民捕鱼时捕到一支香木,香木护身求财,十分灵验,据传是女神水尾圣娘的化身,于是居民加以供奉。泰国的海南同乡会,多有水尾圣娘庙,供奉水尾圣娘。乌泰他尼市区还建有水尾圣娘庙,专门供奉水尾圣娘。图53为佛历2535年制造的一枚水尾圣娘神牌,正面为水尾圣娘神像,两旁有“水尾”及“圣娘”字样,后面上为泰文寺庙名称,中为制造年份佛历“2535”,即公元1992年。
\r\r \r\r图53
\r\r \r\r图54
\r\r \r\r图55
\r\r \r\r图56
\r\r泰国华人除了祭拜中国南传的神明外,也敬奉本土的人物。郑王的尊奉就是一个例子。郑王,原名郑信,出生于中国广东澄海,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住大城。郑信被暹罗国财政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曾经担任甘碧府府尹,封爵披耶,所以暹罗人称他为披耶达信。1763年缅甸军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大城。4月,缅军攻入暹都,大城王朝亡。然而郑信并不服输,他以东南沿海为基地,组织军队,抵抗缅军,并节节胜利,后来击退缅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12月被拥立为王,开始吞武里王朝。1770年,统一暹罗。1782年在宫廷中被杀。但由于他抗拒外敌、统一暹罗的贡献,深受人民爱戴,因此成为民众供奉祭拜的对象,由人格上升为神。图54为泰国普遍看到的郑王神牌。
\r\r中国十二生肖也传入泰国,泰国在接受十二生肖的信念上,与中国没有太大的区别。十二生肖的动物与排列也与中国的相同,只是更赋宗教色彩。从泰国寺庙所制作的十二生肖神牌可以看出,他们安排观音菩萨分别坐在十二动物上,象征了观音菩萨的保佑覆盖所有的生肖。以下比较中国十二生肖牌与泰国十二生肖神牌,展示前面的说明。中国十二生肖牌见图55,泰国十二生肖神牌见图56,神牌后面有八卦图,见图57。
\r\r泰国还有许多寺庙制作有八卦图像的神牌,或在纪念节日制作这类神牌,如图58至图60,为玉皇赐四大皇公佛光三才盛典的神牌。圆形,前有玉皇赐四大皇公佛光三寸及盛典大会纪念农历五月出一日围绕在神牌周边,中有八卦太极图,上刻公元1990年,两边分别刻有佛统府及塔行乡字样,下署一天王公。图58至图61造型与文字与这枚神牌同,只是一天王公分别易为二天王公、三天王公及四天王公。
\r\r \r\r图57
\r\r \r\r图58
\r\r \r\r图59
\r\r \r\r图60
\r\r \r\r图61
\r\r \r\r图62
\r\r另有一些其他神明的神牌,如图62,何野云祖师的神牌。椭圆形,前何野云祖师立像,后八卦太极图,图上有何野云圣祖,下有泰国莲联字样。
\r\r图63,圆形,弥勒佛佛像,前弥勒佛像,上有平安如意字样,背八卦图。图中央有一好字。
\r\r图64为一枚学会制作的黄帝神像牌,圆形,前为黄帝神像,旁有指南针图,只是方位对调,南在上,北在下,东在左,而西在右。背八卦太极图,图内有泰国易学堪舆会字样。
\r\r \r\r图63
\r\r \r\r图64
\r\r \r\r图65
\r\r \r\r图66
\r\r \r\r图67
\r\r \r\r图68
\r\r图65为财神神牌,圆形,前有财神神像,两旁有富贵床□,招财进□的字样,后为八卦太极图,周边围绕十二生肖。
\r\r更有一些是供宗庙仪式用的,只有简单的八卦太极图而已。如图66。
\r\r而中国的五雷钱,也在泰国广泛使用,有些中国制作的,见图67。
\r\r有些当为泰国制品,如图68。
\r\r六、结语
\r\r以上通过神牌论述了泰国的中国神明崇拜。泰国崇拜的道教神明绝对不止文中所举述的,更确切地说,文中所举述的只是泰国道教神明的少部分而已,即使是神牌,文中所举述的也是现有情况的少部分。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在泰国道教研究中还有一个非常宽大的空间。许多资料有待发掘,许多文物有待收集,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r\r \r\r图69
\r\r \r\r图70
\r\r移民到一个陌生的社会,现实情况要求他们容忍、适应、包涵,以及迅速融入当地社会。从泰国的道教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即使是神牌,我们也可以察觉与中国内地宗教研究有不同的地方。以下举出在上文中不曾提到的神牌作说明。图69是一枚八仙神牌,后有八仙图,但正面的是泰神jatukam Rammathep。jatukam,中文或译为乍度堪。
\r\r \r\r图71
\r\r图70是另一枚八仙神牌,八角形,正面八仙及太极图,背面中央为泰国高僧龙波昆像。两个神牌显示,在宗教上泰国道教和佛教可以融合共处。事实上,在泰国的许多寺庙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佛道神明共处的现象。
\r\r不但道教可以与佛教相处,佛教也能容纳道教,图71的佛牌就显示这点。这枚佛牌圆形,前有高僧龙波昆吸烟像,后仿八卦图形,中间各植入八个兴字。兴在潮州人看来是个吉祥字,有兴旺、幸运等意思。
\r\r文化研究空间很大,可以就书面研究,可以做田野调查,而细小如佛牌、神牌也可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从中可以发觉一般研究所没能发现的方面。这让我们醒悟到不能轻易放弃可能提供给我们资料的细小文物。
\r\r从八卦神牌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道教走出中国在海外传播的情形。海外的中国神明,如何具有浓浓的中国性,又如何具有落地生根的本土性。因此海外中国神明的研究,当可丰富中国文化传播的内涵。
\r\r《周易》的传播,是世界性的,不仅是中国地区而已。研究《周易》,不应只是限于中国。大中华的视野是一般《周易》会议所欠缺的,探讨《周易》应有更宽广的视野与怀抱。
\r\r中国以外的道教研究,非常贫乏。在探讨与写作这论文时,我就深深感到资料的匮乏。研究中国以外的道教,可以是阵容庞大的中国研究队伍努力的方向。
\r\r泰国佛牌、神牌很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只是要搞通泰文实在是一个挑战。我年纪不轻了,要再学习一种语言实在力不从心,本文署和关瑞发同学联合写作,就是希望他能接棒,利用我所收集的众多佛牌与神牌,开拓这方面的研究。段立生《泰国的中式寺庙》,在探寻泰国中式寺庙上,用心不少,对本文写作有重大帮助,谨致谢意。
\r\r(杨松年,前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专任教授、台湾南洋文化学会学术顾问;关瑞发,马来西亚韩新学院副研究员)
\r\r\r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