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哪一年闰腊月两个除夕(哪一年闰月)

发布时间:2024-04-21 09:21:07作者:依稀久忆来源:互联网

哪一年闰腊月两个除夕(哪一年闰月)

本文目录一览:

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导语: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转眼间已经进入寒露时节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早晚已经很凉了!

不知道是发没发现,2023癸卯年是闰二月,明年2024年是闰年,而到了2025乙巳年(蛇年)又是闰六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和其它的并无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汉武帝的《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从天文数据上会有些区别,但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现在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经过发展,到了的时候开始改用西方的历法——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那么,为什么要“置正”?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哪些说法呢?

1、为什么要闰月

阳历是平年是12个月约365天,闰年是约366天。

阴历是一年12个月约354天。

也就是说,阳历年的长度要比阴历年的长度要长约11天,这样常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在与四季脱节的情况。

为了防止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方法来平衡。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就废除了这种固定闰周的方法,而是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

而我们现行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有闰月的年份是约384天。有了阴阳历,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只看太阳或月亮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2、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十二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例如:202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日,是中气“春分”,再隔一个月后,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而当中这一个月(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9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二月后面,所以叫闰二月。因此,2023癸卯年闰二月,农历年的长度是约384天。

在比如,2025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大暑”,再隔一个月后,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处暑”,而当中这一个月(2025年7月23日——2025年8月22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六月后面,所以叫闰六月。

简单点说,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例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霜降是九月“中气”,如果九月里没有“中气”霜降,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

3、民间有哪些说法?

由于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农历年里有立春节气,有的农历年里没有立春节气,也就是民间说的“双春年”和“无春年”。

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在民间也有很多农谚,比如“一年两个春天,毛贵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寡年无春腊月寒,来年六月天不闲”,“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两春夹一冬,没被暖烘烘”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农谚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而“双春年”和“无春年”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的结果,并不能用来判断年景,就当一种民间文化来了解就行,不能作为判断天气和年景的依据。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当年是“闰六月”的话,那么,部分年份是火把节最早的年份,也是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最晚的年份,这点是一定的。

二、2024年是公历闰年

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

为什么要设计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了大约0.2422天。这样一来,4年下来就会累积出来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由于现行的公历,我们在日历上只能看到一个大写的阿拉伯数字,没有农历内容那么丰富,不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

您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导语: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转眼间已经进入寒露时节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早晚已经很凉了!

不知道是发没发现,2023癸卯年是闰二月,明年2024年是闰年,而到了2025乙巳年(蛇年)又是闰六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和其它的并无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汉武帝的《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从天文数据上会有些区别,但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现在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经过发展,到了的时候开始改用西方的历法——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那么,为什么要“置正”?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哪些说法呢?

1、为什么要闰月

阳历是平年是12个月约365天,闰年是约366天。

阴历是一年12个月约354天。

也就是说,阳历年的长度要比阴历年的长度要长约11天,这样常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在与四季脱节的情况。

为了防止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方法来平衡。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就废除了这种固定闰周的方法,而是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

而我们现行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有闰月的年份是约384天。有了阴阳历,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只看太阳或月亮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2、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十二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例如:202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日,是中气“春分”,再隔一个月后,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而当中这一个月(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9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二月后面,所以叫闰二月。因此,2023癸卯年闰二月,农历年的长度是约384天。

在比如,2025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大暑”,再隔一个月后,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处暑”,而当中这一个月(2025年7月23日——2025年8月22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六月后面,所以叫闰六月。

简单点说,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例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霜降是九月“中气”,如果九月里没有“中气”霜降,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

3、民间有哪些说法?

由于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农历年里有立春节气,有的农历年里没有立春节气,也就是民间说的“双春年”和“无春年”。

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在民间也有很多农谚,比如“一年两个春天,毛贵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寡年无春腊月寒,来年六月天不闲”,“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两春夹一冬,没被暖烘烘”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农谚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而“双春年”和“无春年”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的结果,并不能用来判断年景,就当一种民间文化来了解就行,不能作为判断天气和年景的依据。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当年是“闰六月”的话,那么,部分年份是火把节最早的年份,也是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最晚的年份,这点是一定的。

二、2024年是公历闰年

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

为什么要设计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了大约0.2422天。这样一来,4年下来就会累积出来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由于现行的公历,我们在日历上只能看到一个大写的阿拉伯数字,没有农历内容那么丰富,不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

您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百年难遇元旦春,千年难逢闰腊月”,闰腊月,会有两个除夕吗?

导语:“百年难遇元旦春,千年难逢闰腊月”,闰腊月,会有两个除夕吗?

斗转星移,四季轮转不止,转眼间2024年元旦马上就要到了,意味着即将告别2023年,迎来崭新的一年!

2024年元旦放假时间:2023年12月30日至2024年1月1日放假,共3天。对于,这个假期安排,很多人认为,明明只放了1天,为什么要说放假3天?

大家可能被调休调习惯了,不调休反而不习惯了。这次元旦正好赶上与周末连休了,如果,周六周日上班,调到2号3号放假,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人有疑问了。

就像今年春节假期有8天,从2月10日开始到2月17日放假调休。其中,2月4日(星期日)、2月18日(星期日)上班是一个道理的。

另外,最近几天网上关于除夕放不放假和禁放烟花爆竹的事讨论的也挺多。其实,除夕不是法定假日不是从今年才开始的,早在2014年开始就已经不是了。

12月25日《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休息。”

这次放假的权力交给了单位,就看单位怎么安排吧!其实,无非就两种结果,一个是单位的纯福利,一个是拿年休假去换。

除夕这天按传统,是岁除之夜,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如果单位不放假,确实会让很多人诟病。

说到除夕,在民间有“百年难遇元旦春,千年难逢闰腊月”的讲法。元旦春是什么意思?遇到闰腊月的年份,会有两个除夕吗?下面具体来看一下!

一、百年难遇元旦春

这里的“春”不是指春天,而是指立春节气;“元旦春”是指正月初一和立春节气是同一天。

这种“首日春”其实是很难碰到的,所以,用百年难遇来形容。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而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所以,“元旦春”被古代人们认为是预兆吉祥的一天。

二、千年难逢闰腊月

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作用是为了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至于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

例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十一月“中气”。农历十一月里必须要有冬至节气,如果没有就要闰一个月,让冬至出现在农历十一月里,这样才能避免与回归年和四季脱节。

闰腊月属于罕见闰月,而且是特殊闰月,很难碰到。上一次出现闰腊月,还是在1574 年,这年是狗年。而下一次闰腊月,就要等到3358年了,这年是马年。所以,用“千年难逢”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闰腊月,会有两个除夕吗?

显然没有,除夕指的是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即便有两个除夕,也是过最后一个,因为闰腊月才是农历最后一个月。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出现闰腊月,会过两个除夕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头条首发挑战赛#​#头条创作挑战赛#​

听说你们想过两个春节,那你知道闰月的来历吗

我在甘肃过大年 【听说你们想过两个春节,那你知道闰月的来历吗】近日,2262年将出现“闰正月”的消息走红网络,网友们直呼要早睡早起,争取活到过两个春节。关于闰月,你知道多少?即将到来的猪年为什么只有354天,而下一个鼠年却有384天?人们常说的农历就是阴历吗?极简闰月小科普!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导语:2023闰二月,2024年闰年,2025闰六月,有啥说法?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转眼间已经进入寒露时节了,下一个节气是霜降。老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早晚已经很凉了!

不知道是发没发现,2023癸卯年是闰二月,明年2024年是闰年,而到了2025乙巳年(蛇年)又是闰六月,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种现象只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置正”安排的结果,和其它的并无关联。

中国历史上有过100多种历法,每个历法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汉武帝的《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清朝的《时宪历》等等。

这些历法从天文数据上会有些区别,但设计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现在我们现行的农历差不多。

经过发展,到了的时候开始改用西方的历法——公历,就是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那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

那么,为什么要“置正”?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有哪些说法呢?

1、为什么要闰月

阳历是平年是12个月约365天,闰年是约366天。

阴历是一年12个月约354天。

也就是说,阳历年的长度要比阴历年的长度要长约11天,这样常此下去,必然会出现在与四季脱节的情况。

为了防止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古代历法学家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方法来平衡。不过,这种方法有一定缺陷,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就废除了这种固定闰周的方法,而是采用无节令月置闰,每2至3年置1闰的方法。

而我们现行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约354天,有闰月的年份是约384天。有了阴阳历,农民种地再也不用只看太阳或月亮了。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最适合指导农事活动。

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就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

2、闰哪个月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和十二个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没有中气的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例如:202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日,是中气“春分”,再隔一个月后,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而当中这一个月(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19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二月后面,所以叫闰二月。因此,2023癸卯年闰二月,农历年的长度是约384天。

在比如,2025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是中气“大暑”,再隔一个月后,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处暑”,而当中这一个月(2025年7月23日——2025年8月22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六月后面,所以叫闰六月。

简单点说,闰哪个月是由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中气”决定的。例如,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霜降是九月“中气”,如果九月里没有“中气”霜降,就要闰一个九月,让霜降出现在农历九月里,这样才能适应寒暑的变化,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

3、民间有哪些说法?

由于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才能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农历年里有立春节气,有的农历年里没有立春节气,也就是民间说的“双春年”和“无春年”。

关于“双春年”和“无春年”在民间也有很多农谚,比如“一年两个春天,毛贵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寡年无春腊月寒,来年六月天不闲”,“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双春兼闰月,结婚好时年”,“两春夹一冬,没被暖烘烘”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农谚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说法,而“双春年”和“无春年”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要“置正”的结果,并不能用来判断年景,就当一种民间文化来了解就行,不能作为判断天气和年景的依据。

此外,需要了解的是,如果当年是“闰六月”的话,那么,部分年份是火把节最早的年份,也是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最晚的年份,这点是一定的。

二、2024年是公历闰年

公元2024年,公历闰年,共366天、53周。

为什么要设计闰年?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回归年),而公历的平年只有365天,比回归年短了大约0.2422天。这样一来,4年下来就会累积出来一天,故在第四年的2月末加1天,使当年的时间长度变为366天,这一年就是闰年。

由于现行的公历,我们在日历上只能看到一个大写的阿拉伯数字,没有农历内容那么丰富,不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

您知道闰年在民间有什么说法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今年农历二月有59天?一图看懂闰月来龙去脉

你知道吗?今年癸卯兔年不止一个农历二月,还多了一个“闰二月”。今天是闰二月第一天,你知道农历的闰月是怎么回事吗?一图看懂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你知道吗?本世纪仅有4次闰二月

3月22日是癸卯兔年闰二月初一。天文科普专家表示,作为一种历法现象,闰二月比较少见。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闰二月一共有4次。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闰二月出现的频率逐渐下降,要么有一次或两次,要么一次也没有。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我国现行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一个公历年的长度是365天或366天,一个农历年的长度是354天或355天,公历年和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经年累月”下去就会发生农历年的月份与季节不能对应,寒暑颠倒的现象。 为使农历年与公历年能基本对应,农历采取“19年7闰”的方法来调节,也就是在19年中安排7个闰月,置闰的规则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

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者相间排列。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为置闰。 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是中气春分,下一个中气谷雨在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这当中的3月22日至4月19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清明,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它的前面是二月,所以叫闰二月。 (新华网)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