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中国慈善家陈光标 中国慈善家杂志

发布时间:2024-04-20 12:59:39作者:陈情匿旧酒来源:网友分享

中国慈善家陈光标 中国慈善家杂志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慈善家》2023年度人物 丨潘江雪: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中国靠每个人活出来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发起人。2002年硕士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曾任职于多家金融机构高管。2007年,从金融高管岗位上“裸辞”,创办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成为全职公益人。16年来,她把商业经验移植到基金会的管理中,建立了一整套“梦想教育”公益服务体系,为乡村孩子们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潘江雪爱学习,就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的当天上午,她还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习经管课程。

20年前的一次看见,促使潘江雪毅然放弃“金饭碗”,投身公益。深耕教育公益16年,她不断学习着商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公益实践中去。16年后,她依然是一个“好奇者、探索者、学习者”,依然在思考如何用“有效的爱”将这项有关“学习”的公益做好。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监事长、欧美同学会原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为潘江雪颁奖。

我是谁?

我是谁?30岁时,潘江雪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先是2001年9月11日,因不愿早起改签了机票,仅仅相隔45分钟的改签,让身在美国的她躲过了“9·11”事件里的那个致命航班。次年夏天,她又在云南遭遇了严重车祸,被送往丽江市人民医院住院一个月。

两次遇险,让她瞥见生死无常,她觉得,既然自己如此幸运地被上天眷顾,一定是有什么未尽的使命。可自己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呢?她开始思考:到底该怎么活着才更有价值和意义,不负苍天的垂怜?

她当时在金融中心香港担任一家证券公司的董事,帮有钱人进行海外投资理财,每周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之间,年薪超百万。对这段被外人艳羡的工作经历,潘江雪的“体感”却是:“忙碌而嘈杂”“随股市跌宕起伏,日子过得随波逐流,每天睡不着,也睡不醒,勉力支撑看似光鲜的生活,内心疲惫且孤独。”

她想要逃离这种生活,却感觉无处可逃,“像一只飞蛾,被一张漂亮的网粘住了”。

2003年,潘江雪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四川省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今马尔康市)。那是她从未见过的艰苦环境,当地的老师们在这里开山辟路、种树、运石头……成就教化育人的事业。

潘江雪从中看到了一种能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这让她想起特蕾莎修女。

1997年,潘江雪第一次读到特蕾莎修女的传记。那是她在深圳工作的第三年,国内证券和资本市场跌宕起伏,她看到自己的校友同学、身边的同事迅速积累财富,有的一夜暴富,有的身陷囹圄,有的抑郁身故。

在这个被金钱裹挟的世界里,特蕾莎修女却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最贫苦的人。这些让潘江雪感受到了“使命”的分量,让她看到了那些有大使命的人可以克服千难万险,即使没有条件,他们也要创造条件实现使命。她也想要带着使命感出发,去做一些事情。

2005年,她回到上海,进入一家外资基金管理公司工作,公司让她建立一个跟投资者教育相关的网站,为年轻父母做生命周期投资的规划。

为此,潘江雪和团队调研了中国四大中心城市的教育状况,走访了无数幼儿园和中小学。随着女儿的出生,她更加关注儿童教育领域的发展。每年暑假,她会去马尔康休年假,在藏区学校做一对一的助学。

马尔康两个孩子的境遇触动了潘江雪。一位是她在马路边偶遇的20岁藏族小伙。小伙没上过一天学,从5岁开始,每年挖两个月虫草,其余时间,就在马路边看来往的车和人。潘江雪问他想不想去上海,小伙羞涩又胆怯地说:“想,可不知道怎么去,去了又能干什么,我不识字……”

另一位是潘江雪在家访时认识的女孩,女孩家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但她有梦想——当一名老师。临出门时,女孩的奶奶悄悄告诉潘江雪,不打算让女孩继续上学了。虽然上学不仅不要钱,还有补助,但女孩的奶奶觉得上学耽误时间,也帮不了家里什么忙,还不如让女孩早点回家帮忙干活。

这两个孩子的境遇是当时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缩影,他们的迷茫、胆怯、自卑,也是潘江雪当时看到的多数贫困地区孩子的样貌。为什么他们的教育环境与自己的女儿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上学不要钱了,还是有孩子宁愿挖虫草也不愿意上学?潘江雪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她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2021年,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实验小学,潘江雪与学生交流。

她觉得,教育不仅仅意味着考试、升学和工作,还应该影响人的精神,应当给予孩子们独立、理性、创造力,以及平衡人格、适应性、多元价值和包容精神。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随着调研和走访的深入,她发现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仅有一对一的助学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孩子最缺乏的是与外部世界的真实连接,是没有人听到他们内心的梦想与恐惧。她意识到要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就要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架一座桥,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梦想,健全他们的人格——正如自己当年在北京所受到的教育一样。

潘江雪在70年代生于北京,父母都是水利工程师。从父母身上,潘江雪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做事,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岁之前,潘江雪在上海,由外婆带大。外婆生于1911年,本是个不识字的家庭妇女,解放之后在新中国的教育之下读书识字,进入居委会、街道办做志愿者,后来做了十年上海市卢湾区的人大代表,天天帮街坊邻里处理着家长里短的琐事。2003年到上海工作生活后,潘江雪每周末会定期去看望外婆。在潘江雪看来,外婆的一生是服务社会的一生,也因此广受街坊邻里尊重爱戴,临终之前仍有很多街坊邻里来看望她。从外婆身上,潘江雪看到了获取人生力量和价值感的另一种方式——帮助他人、陪伴他人。“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事,也能让你与他人产生真实的连接,成为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精神支柱。”潘江雪说。

在学校受到的理想主义教育,让潘江雪获益终身。老师曾对他们说:“中国未来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样的教育让她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生而带有历史责任:不只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一种更宏大的叙事而存在。

潘江雪进入北京景山学校,可以说是她在智识上的启蒙:每周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和同学讨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课后与朋友共读《爱因斯坦传》和《物理世界》。

影响潘江雪终生的并非学科成绩,而是景山学校推行的素质教育:广泛的阅读,经常的讨论,实地的走访,打开了潘江雪思想的边界,让她变成一个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热衷于思辨的人。

忆及自己的成长和求学轨迹,“素质教育”四个字,跳入了潘江雪的脑海,使命的方向逐渐明确。对,她要给孩子们带去优质的素质教育。

促使她真正行动起来的是毕马威前CEO尤金的著作《追逐日光》,尤金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自己在生命最后100天里精心制定的人生计划。潘江雪看后大受触动:既然有那么多想做的事、该做的事,为什么要等到人生最后100天才行动呢?

于是,2007年6月,36岁的潘江雪重新制定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从金融机构辞职,开始全职做公益。

一群人的共创

从黄浦江边的写字楼出走,走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创业朋友提供的免费小隔间,潘江雪开始了“公益创业”。

她和朋友吴冲拿出了当时家里可以动用的积蓄,作为创办基金会的启动资金。潘江雪担任首任理事长,吴冲担任首任秘书长,真爱梦想的首批捐赠人、支持者几乎全是潘江雪身边的亲友和同事。潘江雪将这个公益基金会命名为“真爱梦想”,意在“爱让梦飞翔”。

用作办公室的小隔间没有门锁,基金会的所有家当都装在一个背包里,潘江雪上班拎过去,下班背回家。小隔间也没有空调,骄阳似火的夏天,潘江雪浑身长满了痱子。她无暇顾及与过往天差地别的办公环境和自己的形象,在这个寒酸的小角落里算计着花好每一分钱。

这是他们行动的第一步,因为一提到素质教育,潘江雪和吴冲首先想到的便是阅读。他们觉得阅读能给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梦想。潘江雪最初的设想是用十年时间,为乡村孩子建造100所集图书、多媒体和互联网于一体的教室。她把这样的空间叫做“梦想中心”,设想梦想中心一定要刷上明亮、温暖的颜色,墙上不贴“不准”“严禁”之类的标语;还计划去掉传统的讲台,换成联合国用的那种演说台,让孩子们从小昂首挺胸地表达观点。她希望从梦想中心走进来和走出去的孩子,无论将来回家务农还是进城工作,都能过上自信、从容、有尊严的生活。

2007年10月,潘江雪和吴冲决定在马尔康县康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建造第一家梦想中心。他们请来的设计师测算,最精简的工程预算是10万元。潘江雪信心满满地拿着这份报价去往马尔康县教育局,请他们出面招标,为第一家梦想中心物色施工单位。

教育局推荐了5家施工队来应标,所有施工队给出的报价都是20多万元。这让潘江雪觉得一盆冰水浇了过来。苦闷之际,她独自沿着梭磨河踱步,走过一间间藏式商店,忽然看到了一家家庭装饰公司。潘江雪走进去跟老板小王攀谈起来,邀请他也去投标,并说服他一周之内提交装修方案。

重开招标会时,报价得以腰斩,降到了11万左右。潘江雪同时选了两家施工队,一家是她自己选的小王老板的家庭装修队,一家是教育局推荐的正规军。成本终于得到了控制,但在后面的施工过程中,各种困难层出不穷。天冷,运到学校的油漆结冰了,需要从上海重新补货;学校门口有一座窄桥,货车开不过去,6吨多的物资全部要卸下来,潘江雪和志愿者们押车,请村民帮忙,换成拖拉机一车一车运进去;冬天施工需要增添取暖设备,还需要增加取暖补贴和保险……那段时间,潘江雪最害怕接到四川的电话,害怕电话那头施工队老板熟悉而焦虑的“川普”开场白:“潘老师,不好了……”

每天穿梭在出版社、建材市场和物流公司之间,给孩子们选书、购买教具、安排配送,乐此不疲。潘江雪只想快点给马尔康的学校建一间现代化教室,让孩子们可以看到最新的图书,可以和上海的孩子一样上网学习。

克服了种种困难,第一家梦想中心终于在2008年3月竣工。这间不足90平方米的梦想中心,工期长达5个月,费用超过20万。

2012年,潘江雪和梦想合伙人在一起。

竣工仪式上,潘江雪下定决心要将梦想中心做成软硬件结合的公益产品。因为在此前的乡村学校调研中,她发现,不少乡村学校并不缺少各方捐赠的图书馆和电脑房,有的硬件还不错,但利用率低得可怜。

怎么做呢?2008年4月,潘江雪带着这个疑问去美国交流。在纽约的一条游船上,她兴致勃勃地跟金融界的老朋友介绍着真爱梦想。一周后,她收到了一封来自陌生人的邮件。邮件中写道:“在游船上,我听到你作为金融人士要转身去做教育公益,而且想做教师培训。我很感动,也很担心。孩子的教育和教师培训都是很专业的事情,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来找我。”发件人是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来,崔教授从网上搜索真爱梦想,找到了他们的博客,看到了他们的真实行动,于是发出了这封邮件。

4个月后,崔教授随潘江雪去往刚刚经历汶川地震的马尔康梦想中心实地走访。他问潘江雪:“你们在大山深处建了这么漂亮的一个教室,可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它变成一间真正的教室吗?”潘江雪一时答不出来。崔教授说:“教育的核心在课程,教育的专业更在课程,要影响人的素质,就必须有合适的课程。”

就这样,崔教授开启了“梦想课程”的大门,成为了真爱梦想的课程顾问。“梦想课程”为梦想中心注入了灵魂,让它从一间乡村图书馆,转型为中国儿童素质教育的实验室。目前,真爱梦想共有38门梦想课程,涵盖社会情感学习、绘本精读、财商启蒙、美育、生涯教育、创客教育、批判性思维等多种主题。

不同于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育,“梦想课程”以培养“求真、有爱的追梦人”为目的,其教育理念是: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这个课堂注重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探究的乐趣,唤醒他们的内心的学习动力。

但问题又来了,这样的课堂与传统应试教育差别迥异,很多老师不会教。于是,真爱梦想又开启了“梦想领路人” 计划,培训教育工作者(老师、校长、局长),为他们全方位赋能。

这样,真爱梦想便逐渐打造出了“梦想中心”+“梦想课程”+“梦想领路人”的公益服务体系,实现了公益产品软硬件结合、授之以渔的功能。

2008年初,第一间梦想中心还在建设时,潘江雪去往深圳,向当时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的朋友请教全面预算管理。餐厅里,遇到了中金公司的刘蔓。潘江雪向刘蔓分享了真爱梦想正在做的教育公益项目。刘蔓听完问是否有项目计划书,并说自己所在的中金公司也在做慈善,正在寻找合适的项目。

潘江雪以为刘蔓只是在说客套话,并未在意。两周后,刘蔓打来了电话问询:“项目计划书写好了吗?怎么没发给我?”见刘蔓是认真的,潘江雪赶紧和吴冲一起花几天写好了梦想中心项目计划书,发给刘蔓。2008年8月,刘蔓成为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发起理事之一、担任基金发展委员会主席,始终全力以赴地帮真爱梦想筹措资源。

就这样,在潘江雪孜孜不倦地推荐下,真爱梦想从一个人的使命逐步变成了一群人的共创。

在公益里言商

在马尔康做项目的前期调研时,潘江雪他们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需求,于是她开始思考慈善公益到底应该怎样做?在酒店的信纸上,将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先写了下来,进行筛选,最终明确了真爱梦想的三条工作原则:帮助自助之人;借鉴商业管理思维和方法;非牺牲的公益精神。

真爱梦想要做的不是捐钱捐物,满足捐赠人的给予心理,而是“当老师和孩子们愿意变好,意识到自己可以变得更好时,我们(真爱梦想)有机会去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唤醒他们跟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作为国内首家以上市公司标准发布年报的公益基金会,“借鉴商业管理思维和方法”不断优化公益项目和管理的效能,是真爱梦想16年来的专业追求。

其中一个例子便是梦想中心的施工建设。2008年的第一间梦想中心以延期、超成本的结果竣工后,潘江雪下定决心:下次一定不能再这样了!毕竟,按她当时的设想,接下来至少还要建99间梦想中心。她想借鉴连锁店模式将梦想中心扩展开去。

这时,真爱梦想另一位创始人吴冲发挥了很大作用。吴冲创办真爱梦想之前在证券业工作,是一位有多年百货零售业经验的并购专家。不足100平方米的学校梦想中心,是他这辈子开设的最小的连锁店了。但为了做好这个“最小连锁店”,吴冲特意请来了自己以前在百货行业的搭档。他们对成本控制、施工建设、供应链管理、竣工周期等整个链条进行了优化,形成了12个规范化的工作步骤。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梦想中心进入学校的“最后一公里”。所有材料运进学校后,需要对教室内部进行装修改造,每间梦想中心需要5千-8千元的人工费用,以往这也由真爱梦想包揽。后来真爱梦想决定,梦想中心的内部装修由学校自己承担。这么做并非单纯为了节省成本,而是出于真爱梦想的第一条工作原则——帮助自助之人。潘江雪觉得如果学校面对捐来的物资,都不愿付出一点努力去完成最后的装修,只能说明学校并不是真心接受这个项目。反之,梦想中心由他们亲手参与建设,建成后使用率或许更高。

2018年,真爱梦想青海玉树公益夏令营,潘江雪与家访学生交流。

为了给学校减负,也为了统一标准,真爱梦想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梦想中心建设施工手册》,近几年还配置了VR版可视化的施工步骤介绍。

有了这套反复打磨、不断更迭的标准化施工流程,梦想中心的施工周期由原来的近半年缩减至28天,采购、物流等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能始终不渝地落实这一原则,也与潘江雪坚持学习有关。从金融界躬身入局全职做公益,她并未与过往的职业经验划断关系,相反还在不断学习各种商业经验,去长江商学院上课,学习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学习商业机构的运作模式……以此来优化真爱梦想的各项管理,也迭代、升级真爱梦想的公益产品。

“做非牺牲的公益”这一条,三位创始人都认为,为公益燃烧自己,只可自求,不可他求。公益不应该成为道德绑架。

2007年,潘江雪决意放弃“金领”工作,全职做公益时,受到了很多亲友好心的“劝阻”。“劝阻”的理由多集中在,大家认为“公益=好人好事”,而以潘江雪“女版许三多”的性格去全职做公益,容易燃烧自我,“很快就会把自己玩死”。

在潘江雪看来,公益始于好人好事,但又不只是好人好事。这是一份需要长期投入,需要考虑可持续性的事业。单纯依靠“为爱发电”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无私奉献撑得了一时,撑不了一世。并且,倘若因公益把普通人逼成“圣人”,又会产生新的道德困境。

写下这一条工作原则,不仅是三位创始人达成的共识,也是潘江雪对自己的警醒,“我是个比较强势的人,工作起来忘我燃烧,也可能会这样要求别人。希望我自己可以悠着点,能够把这个事做得可持续,也不要对别人要求那么高。”

2023年10月,潘江雪带领团队与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签约,联合发起“梦想工程”公益项目,把梦想中心等4个项目纳入了“梦想工程”。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更加专业地开展公益项目。

为公益继续工作30年

“作业做了吗?”

现在,潘江雪每天无论工作多忙回家多晚,都会这样问8旬老母亲。

母亲多数时候的回答都是:“我不会做。”

潘江雪便会拿出两部手机陪着母亲做作业,一部方便母亲查看知识点,另一部用于教她动手操作。最近,母亲要完成的作业是在手机上下载各种软件,学会使用微信发朋友圈、制作小视频、网上预约挂号等等。

从2023年11月底起,潘江雪的母亲和姨妈每周都要去位于上海浦东洋泾街道的文化中心去上课,目前,两位老人家在上一门叫“数字人生”的课程,旨在教会老年人使用社交软件,识别网络,更安全地享受数字化红利,更加开放从容地进入智能时代。

新加坡把6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乐龄人士”,可以开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真爱梦想也采用了这个概念,课程一经推出,立刻吸引了附近社区的一群乐龄人士前来学习,老人们上课极其用心,也能很快学会,不过,一下课就忘。“这就需要子女或者孙辈陪着看笔记,反复练习。”

课程来源于真爱梦想2023年开启的新公益项目——金色年华。不同于过往16年所做的儿童素养教育,这个项目将服务人群锁定在乐龄群体身上。其实依然是借助真爱梦想在教育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为社区里的乐龄群体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参与公益服务的场域。

潘江雪说:“从创办真爱梦想开始,就一直想做两件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早在10年前,我心里就产生了‘金色梦想家’这个概念,想在做素养教育的同时做养老,通过开设社区的‘金色梦想家’,为乐龄人士提供精神养护,致力让每段生命都精彩,自信、从容、有尊严。”

新冠疫情暴发后,真爱梦想在上海开展了社区青少年教育——“小童善治”项目,把梦想课程从学校搬进了社区。而在做“小童善治”的过程中,潘江雪发现,很多带孙子孙女去上课的老人家,对孩子们的梦想课程很感兴趣。

近些年,潘江雪一直很关注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她注意到,包括上海在内的不少地方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在适老化方面,并没有足够的准备,很多地方对老年人都不够友好。并且,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退休人士回到家庭和社区,精力依然充沛,却无用武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真爱梦想在社区养老方面开始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经过一年半的调研和筹备,2023年11月底,真爱梦想携手洋泾街道办事处及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在洋泾街道启动了“金色梦想家”公益项目。第一家金色梦想中心在洋泾街道启用。2024年1月,真爱梦想又开启运营上海首个以城区级老年认知障碍赋能支持中心为特色的小蓝花市民中心。目前,金色年华项目开出了两门公益课程,“精彩人生故事”和“数字人生”。

陪母亲做作业的场景像极了小时候,只是两人的角色对调过来。不过,潘江雪比那时候的母亲耐心多了。她不会苛责母亲,只会一遍一遍地陪她练习。以至于母亲有时候会对她撒娇耍赖,说“你不回来,我就不写作业”。

潘江雪觉得这门课程不仅让母亲学到了新技能,还极大地改善了她和母亲的亲子关系,让她和母亲更加亲密。“这就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爱与陪伴,而不止是教他们学会使用几个App。”潘江雪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她形容“金色年华”是自己的第二次公益创业,也是真爱梦想的“第二曲线”。甚至比16年前创业的时候更努力。她说:要全力以赴,用全部的热情,每天做心之所愿之事,人生不留遗憾。

“30年后,我应该会在自己做的金色梦想家,优雅终老。”她如此畅想着。

对话潘江雪

公益犹如烧一锅美味的石头汤

《中国慈善家》:真爱梦想创办已经16年了,你如何总结这16年?

潘江雪:总结下来,我们这个机构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摸索期,跨界共治期,深耕期。

头五年,我们在探索怎么样让孩子在学校愿意学、学得好。于是我们选择从打造一间叫梦想中心的教室开始,我们把它从一个乡村图书馆变成了一个安全的、有趣的,孩子和老师可以在里面一起享受教育的一个空间。我们把它称为梦想中心,意思是大家都可以在里面做梦的一个地方。

我们相信空间关系的改变,就可以改变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梦想中心改变了传统课堂老师作为讲授者,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孩子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这样的二元对立关系。梦想中心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所有人平等的场所,大家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彼此倾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依靠的都是爱心人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智慧的出课程和志愿服务,就像绘本《石头汤的故事》一样,有吃的拿出吃的,一起烧出一锅美味的石头汤。就这样,在前五年的摸索中,一个爱的共同体诞生了。

第二个五年,是形成跨界共治模式的阶段。我们作为一个公益组织,不是简单地把募来的钱和物资直接分发给受益人就行了,这不是一个三角关系,而是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催化关系。

一方面,我们作为基金会牵头做了社会动员,让我们的志愿者、捐赠人看到了青少年素养教育问题是需要大家参与解决的。这些有钱的、有时间的,甚至有专业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我们把他们的智慧融合起来,通过真爱梦想的催化去影响和感染了一批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然后让改变在那片土地上自然而然地发生。

我们做到第六年的时候,就有县教育部门来找我们,邀请我们在适合的学校建上梦想中心,而且政府和我们一起出资来做。

政府配资这个概念就是在2012年开始的。就这样,我们在政府的引领之下,深刻解读了国家的教育政策,找到了一些方法路径,然后把优质的教育内容给到乡村一线。所以当地很多老师评价梦想课程的时候会说“瞌睡遇到枕头了”。我们想做的,最终变成他们真正需要的。

在这个阶段,我们跟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结成了“KPI共同体”,当地教育局会把我们的项目纳入教育的五年发展计划中,一起去赋能当地教育生态,形成“跨界共治”的教育生态。

第三个阶段,是从2017年开始的“持续改进”阶段。我们不断地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加强与高校和专家智库的合作。把国家政策,专家语言、教育理论与中国乡村教育的实践结合起来。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专业成长。我们内部称为“深耕”。一方面是对学校服务的体系化深耕服务、另一方面是对基金会自身管理的精益化要求。各项工作流程日臻完善,当然也更为复杂。这是公益组织专业化和职业化带来的必然。

今天我们依然在持续改进和精益管理的阶段,慈善公益组织提质增效的专业道路还很长。

《中国慈善家》:你觉得自己这辈子都会一直把公益事业进行下去吗?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潘江雪:我们目前在做一个新的项目,叫“金色梦想家”,是针对一些退休人士的公益服务。退休之后的人生也被称为“第三人生”,我称它为“金色年华”。

目前,我们为乐龄人士开发了《精彩人生故事》《数字人生》这样的课程和活动,帮助他们自信、从容、有尊严地开启第二次成长。

我争取为公益再做30年,把“金色梦想家”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群。30年后,我想我会在自己做的“金色梦想家”终老。

获奖理由

二十年前对大山深处的一次探访及其引起的触动,让她放弃了金融高管的职位,毅然投身公益。二十年间,从马尔康的两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到如今的近6000家现代“梦想中心”、38门梦想课程,她用这样一份答卷回望自己的初心,也让无数孩子得到素质教育的滋养,让他们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她说,“出发是感性的,但过程是理性的。”在公益实践中,她借鉴商业经验,让公益机构和“梦想教育”公益服务体系保持专业化方向,公开透明、积极行动、跨界共治,树立了公益机构的典范。看见问题,躬身入局;身体力行,点燃梦想。

获奖感言

其实我是代表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全体小伙伴来领这个奖的,也非常感谢中国慈善家杂志和微博,让一个普通的教育公益人的努力可以被看见。

这些年,我们陪伴了数十万的老师,通过他们传递爱,把最好的素养教育给到我们乡村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成为求真有爱的追梦人。

公益其实是一个挺幸福的事业。十六年了,作为一个专职公益人,我觉得我很荣幸,成为一名光荣的职业公益人,没有选择去躺平,而是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的参与者,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我们的积极行动让我们活出了自己最好的样子。

我一直都说,一个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中国,是靠我们每一个人活出来的。所以,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希望。

作者:王卫

人像摄影:张雁文(AXstudio)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杨永洁

被好莱坞女星包养13年,继承60亿遗产,李春平为何却落得凄惨晚年

李春平

李春平曾经被誉为百年慈善第一人,也是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慈善家”荣誉的第一人。

在做慈善的企业家中,李春平不是最富裕的,但绝对是最慷慨的,20年来,他以每天七万元的速度向各类需要帮助的人捐助,捐款总额超过6.3亿。

据他而言,他手中的财富全部继承自一个富有的好莱坞女星,他曾说他的一生“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李春平

但是他至今从未透露那位好莱坞女星的具体信息,甚至有人怀疑好莱坞女星并不存在,全是他编出来的故事,目的是为了洗白他的“不义之财”。

他虽然身价六十亿,但到了晚年,却陷入一场场财产争夺风波,罹患阿兹海默症,他曾风光一时,为何晚景又如此凄凉?

1949年,李春平出生于江苏淮阴,他的姥姥是法国人,他也继承一部分白种人的基因,高鼻深目,相貌不凡,仪表堂堂,很讨人喜爱。

1965年,李春平随父亲定居北京,就读于北京110中学。三年后,李春平报名参军,为昆明空军某部工程兵战士。

两年后,李春平又被调入昆明某战队的文工团,任手风琴演奏员。在文工团的李春平,由于乐感好,相貌英俊,经常有上台演出的机会。

李春平幼年

1977年,李春平因病转业回到了北京,被分配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保卫科干部。

那时李春平28岁,已经当上了干部,还拥有个铁饭碗,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但估计他也没想到,他原本坦途的人生,会因为一次冲动而葬送。

李春平看病时喜欢上一个护士,那个护士也喜欢他,但是护士当时是有男友的,护士男友得知护士和李春平走得很近,就来找李春平算账。

李春平年轻气盛,约护士男友单挑,说谁打赢了,护士就和谁在一起,结果李春平打赢了,但因为打架斗殴被抓了起来,判处三年,工作也丢了。

三年出狱后,李春平的人生履历上已经被打下了大大一个污点,没有单位招他,他曾经喜欢的护士早就跑了,没有女孩主动靠近他。

李春平

李春平的父母担心他影响到弟弟妹妹的工作,也和他断绝了联系,不再见面。

李春平的人生陷入了谷底,他知道自己现在除了一副好皮囊已经一无所有了,要想翻身只能利用自己的外表了。

那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有许多有钱的洋人来到北京投资或者旅游,北京大饭店门口每日都有外国人出入。

李春平就经常前去北京饭店前厅闲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满头金发的美国影星,脖颈和手指戴满了首饰,显得雍容华贵。

美国影星对英俊潇洒的李春平可谓一见钟情,她当时就询问李春平是否愿意跟着她回美国。

李春平

但是李春平却拒绝了,或许当时李春平考虑到影星的年纪太大,以及被包养太没有尊严。

但是李春平却决定赴外国捞金,那时不少中国人趁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去西方打工挣钱,人们都相信西方遍地是黄金,靠着洗碗都能挣大钱。

李春平在国外

李春平赴英国打工,远在异国他乡、无依无靠的孤独和辛苦超出了他的预料,他总共在英国待了八个月,后因车祸被迫回国。

除掉来回的路费、车祸治病的花销、吃饭住宿,他基本没剩下什么钱,他明白了钱远远不是那么好挣的,于是他心头又浮现了那位美国影星的面容。

美国影星对于他来说,是走向富贵的一条捷径,到底要不要走着一条捷径呢?他的心里开始动摇了。

他决定去北京大饭店门口转转,看还能不能再遇到那个影星,结果他一去饭店,饭店服务员就告诉他,说有个美国影星一直在打听他。

李春平得知美国影星对他那么执着,就打算去联系上她。

李春平拨打了影星留下的电话,很快在一间豪华酒店里见到了影星,影星让他以她儿子的名义跟着去美国,李春平答应了。

李春平

关于这位美国影星的真实身份,李春平一直没有对外透露,他后来对媒体说,是因为他和她签了协议,他不能对外透露她的真实身份。

不过据他在自传里对这位美国影星的描述,这位美国影星以前是好莱坞的当红明星,大李春平38岁,主演过多部著名的影片,其父亲是大农场主,她结过两次婚,丈夫都早逝。

她的财产来自她父亲和两个丈夫的遗产、以及她自己的片酬和投资,她的总资产几十亿亿。

李春平到了美国,就和美国影星住在一幢豪华别墅里,别墅带有游泳池、花园、影院等,有十几个佣人照顾生活。

李春平过上了从来没体验过的奢华生活,穿的是名牌衣服、吃的是山珍海味。

他会以她儿子的身份随她出席各种名流晚宴,在晚会上,他见到了很多名人大咖,像施瓦辛格、史泰龙这种他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见的巨星。

李春平

但是美国影星的控制欲很强,她把李春平当成她圈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她要求李春平时刻围着自己转,哄自己开心,给自己按摩、捶背。

李春平不能独自出门交际,也不能和别人交朋友,美国影星甚至没有给李春平办一张电话卡,或是申请一个银行账户。

李春平的所有外出行动,都必须向美国影星报道,李春平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她养的一个宠物。

这样的日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是时间久了李春平感到非常无聊、非常郁闷。

他偶然陪影星去参加一次拍卖会时,看到在此的拍卖文物中有好几件都是中国的,他被吸引了,想研究研究文物收藏。

李春平

他向影星请求,没想到影星很爽快地答应了,还给了他一千万,帮他介绍知名的古董商。

李春平在美国开始了收藏中国文物,他不懂文物鉴定,还容易轻信别人,在古董商行,商人只要介绍这是中国什么朝代的文物,李春平深信不疑,也不还价,二话不说就付钱买下来。

他收藏的文物都堆在影星的别墅里,影星知道他喜欢文物收藏,还专门给他修建了一间藏品展厅,用来保存他买来的文物。

影星喜欢收藏名贵珠宝,她藏有好几套价值千万的古董珠宝,她偶尔也会和李春平分享收藏的经验。

影星的人脉很广,美国知名古董鉴定家是她的座上宾,她专门为李春平找了个研究中国文物的专家来鉴定李春平收藏的文物。

经专家鉴定,李春平买的文物中有不少是赝品,根本不值那么多钱,李春平有些懊恼,影星还专门安慰他,说是做收藏就要慢慢来。

影星对于李春平还是很宠爱的,随着影星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虚弱,她的子女也很忙,很少回来看她。

除了佣人和管家,她身边最亲切的人就是李春平了,但她或许很害怕李春平因为她年老就弃他而去。

在她人生的最后三年,她已经因为年迈和病痛卧床不起,她总是要李春平时刻守在她身边,她甚至辞退了其他佣人,让李春平伺候她吃喝拉撒。

李春平

李春平每天围着影星转,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影星因为病痛心情不好,总是责骂他,他都忍下来,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影星给了他荣华富贵,他就会照顾她直到最后一刻。

影星最后也是被他感动了,她死之前,立下了遗嘱,她的全部财产,只留一小部分给子女,大部分,包括存款、房地产、股票利息、名画总值60亿,都留给了李春平。

1991年,在美国待了11年后,已经42岁的李春平,带着巨额遗产回到中国,到了北京,他瞬间成为那个年代的中国首富。

李春平回到北京,有一种衣锦还乡的荣耀感,他已经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

他出手十分阔气,或许也是为了让家乡的故友看到他现在是多么的成功,他一口气买了3辆顶配劳斯莱斯,他也是北京城第一个开劳斯莱斯的人。

李春平

他在东二桥的花桥村买了两层楼,连房带装修一共花了八千万,占地面积达1500平,内饰装潢奢华至极:雕花的汉白玉旋转楼梯、镀金的马桶、宋朝的古董花瓶。

李春平还买下了一整座商场,用他的名字命名为春平广场,一共有四五十个商铺。

他请了四十个工作人员来照顾自己,他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家人,吃住在一起,给予高工资,而且还经常带着他们去澳门豪赌。

他也交往了年轻漂亮的女友,但是一直没有结婚生子,据他说,那位美国影星曾与他签下协议,要求他这辈子不能再娶妻生子。

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人知。”李春平摇身一变成为富豪以后,他曾经的亲朋好友都找上门来,李春平表现得非常慷慨,给了亲戚好友许多钱,还主动找到了当时的战友,一人给几十万。

李春平做慈善

他的心中还放不下曾经的护士女友,虽然她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但李春平还是找到她,给她开了一张两百万的支票。

出乎李春平意料,护士女友拒绝了他的钱,也表示以后不要再联系了,不要打扰她的生活。

这件事对李春平的打击很大,之前他认为有了金钱,就能获得崇拜,但是金钱在护士女友这里,却不奏效了。

后来他就开始做慈善,一方面是因为他心地善良,另一方面,则是他希望用金钱获得尊敬和认同。

他做慈善,方式很粗犷,一边往公益组织捐钱,一边在报纸上寻找需要帮助的人。

李春平捐钱

比如他看到有个患癌症的少女缺少医药费,他立马带好一堆现金赶往医院,把几十万现金拿出来亲自送到患癌少女的手上。

他做慈善,尤其喜欢用现金,尤其喜欢亲自把钱递到别人手上,这种做法一开始有媒体质疑他在炒作,但通过这种方式,他能最大程度上体验到用金钱换得的心理满足。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到北京,到北京找李春平。”无论是谁,来自哪里,只要给李春平打电话说自己有困难需要钱,他都会直接给钱。

2006年,李春平给“新农合”捐款一千万,被授予中国红十字慈善家称号。

2007年,李春平投资一千万成立“李春平博爱基金”,投资两千万成立“李春平慈善基金”,2012年,李春平捐26万建消防伤残基金。

但就在他风头正盛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质疑他财产的来源不是继承什么美国影星的财产,而是倒卖文物,他之所以编造了个美国影星的故事,只是为了洗白赃款。

李春平做慈善

李春平回国后的确带回了许多珍宝文物,但是如果他是靠倒卖文物白手起家,他就该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但他的很多表现,都体现不出作为一个商人的精明,比如他慷慨地做慈善,不计回报的捐款。

并且他的文物鉴定知识很匮乏,回国后,很多慕名找上门的人说是要卖给他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他随便看几眼就照价买下,经常买到假货。

他的一系列行为体现出他希望通过金钱得到社会认同,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

这正是因为他在美国放低自我照顾了影星11年才换得了那么多财富,他的心理是有些扭曲的,他做慈善也好,带佣人豪赌也好,都是为了弥补曾经留下的心理创伤。

李春平捐款

2015年,已经66岁的李春平决定违背对影星的承诺,他想有个孩子,于是他找了韩铠伊给他做试管婴儿生下一个儿子。

但是他的儿子刚一岁,李春平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小脑萎缩,神志不清,行动不便,于是他周围的人,都开始算计起他的财产。

李春平原来的好友刘长智,把李春平几个亿的资产托管给了中科,而中科反手就把这些资产抵押,留为己用。

李春平

2016年,中科还搬走了他家里几千件古董,韩铠伊坐不住了,她要为他们母子争得一份财产。

于是韩铠伊让李春平立下委托书:把所有财产给韩铠伊打理,指定韩铠伊为唯一监护人。随后李春平被韩铠伊送到养老院。

但是李春平身边四十多号工作人员不乐意了,因为这样一来相当于他们失业了,领不到丰厚的工资了。

李春平

这些工作人员在刘长志怂恿下,跑到养老院把李春平强行带走,养老院立即报警,25小时后警方接回了李春平,李春平说那些工作人员逼他签了好多合同。

后来韩铠伊将这些工作人员告上法庭,正在这时,一个姓余的女人拿着与李春平的结婚证站了出来,说自己才是李春平的合法妻子。

这个余女士也是照顾李春平的工作人员,但是李春平遵守和影星的承诺,一辈子不结婚,怎么可能会和一个工作人员结婚?

李春平

韩铠伊知道这是他们趁着李春平头脑不清醒强迫其签的,韩铠伊一个人势单力薄,又去找了李春平弟弟妹妹联合。

结果就是韩铠伊和李春平弟弟妹妹为一个队伍,持有结婚证的余女士以及照顾李春平的工作人员一方为另一个队伍,这两队人员为了李春平的财产打了无数场官司。

这场财产争夺大战拉锯许久,已经年迈的李春平坐在轮椅上,被推着前往法庭,参加一次次开庭,面对一场场他的朋友和亲人的互相攻击。

李春平老年

有人看见坐在轮椅上的李春平经常张着嘴大哭,但没有人耐心地安慰他,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在为了他的财产争得你死我活。

财富曾经给了他一个耀眼的中年,但也留给他一个凄惨的晚年,财富曾经让他受万人敬仰,也让他在晚年,陷入了一场场荒诞的财产争夺大战,体会到人情冷暖、人性的自私自利。

李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