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那么多句“我爱你”,
都不及我的副驾上是你。
今日情人节。
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NO!
过了今天的,还有:3月14日白人节、4月14日黑人节、5月14日玫瑰情人节、5月20日网络情人节、6月14日亲亲情人节、7月14日银人节、8月14日绿人节、9月14日相片情人节、10月14日葡萄酒情人节、11月14日电影情人节、12月14日拥抱情人节。加上1月14日日记情人节、2月14日传统情人节,当然还不能忘记我们传统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掐指一算,2024年,一共可以过14个情人节!
其实,”情人节“只是一个节日的名字,只要TA在你身边,每一天都是甜蜜的情人节,你说对吗?
play.do柏拉途专注家用便携车顶帐篷,为亲情、友情、爱情构建陪伴、沟通、交流平台。在远离城市喧嚣,回归清净自然后拉近与周遭情愫的距离。柏拉途会成为您与这些情感之间衔接的纽带,愿陪您与您爱的人穿山跃水,旅途尽头皆是笑意。
又是一年七夕。
作为中国情人节,七夕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但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就会发现,七夕原本与爱情无关。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古时候妇女会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 \"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
年轻、无忧无虑的女孩们,在天气晴和的秋夜里,笑着玩各种占卜,用自己的巧手为看得到的一切进行装扮,瓜果、化妆镜、针线、彩楼,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这是专属于少女的节日。
那么七夕到底是怎么变成情人节的呢?
牛郎织女——两颗星的结合
现代人对于头顶上的星空越来越陌生了。
满天繁星,对于现代人而言,只是记录于天文学读物中的抽象概念,人们不仅不能像古人那样如数家珍般指出星星的位置、认出星宿的图形、叫出星星的名字,甚至连那些千百年来世代流传、古人像话家常一般时常念叨的星空神话、星辰故事,也早已付与忘川逝水了。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七月的黄昏,人们仰望星空,便会看到明亮的织女星最先出现在深邃的天幕上,而牵牛星位于织女星东方稍偏南的地方。两颗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大概天上牵牛织女星的相守相望,正是民间百姓对夫妻同心、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情投射。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
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可见三国时期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
但七夕节真正成为“中国情人节”,是在1993年。
九十年代以来,西方文化中的情人节(2月14日)开始在中国产生影响。中国年轻人会在这一天来表达爱意。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呼吁保护传统。1993年,有人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人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情人节 \" 的概念便如同黄河之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了。
一诺一生——中国人的爱情
与西方情人节短暂的热烈浪漫相比,中国情人节则主张许下一个承诺并持续履行。这一点我们从中国流传的爱情故事中可见一斑。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
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
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
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庄子曾在盗跖篇中讲述过这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中国历史上,诸如此类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
寥寥数语背后,是中国人对爱情承诺的重视,一诺一生,至死不渝。
爱情信物——见物如见人
当相爱之人见面,自然不能空着手。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情话纵然动人,但无形之语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有形之物来的踏实。
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贵重也好,贫贱也好,不过是爱的确认罢了。
古人的定情信物多半是贴身之物。
图片来源:周广胜
“卿且梳相思,思卿共白头。”
男人们永远无法想象,头发,对女人来说是有多重要。所有的少女都有过这样的幻想:总有一天心爱的人,会夜夜为她把头发散开,在灯光婆娑中,把一缕缕长发从头顶梳至发尾,直至昏沉沉地睡去。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图片来源:北京白玉世家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搔头是簪的别称,正所谓“金雀钗,玉搔头”。古时规定罪犯不许戴簪,就是后妃有过错也要退簪。因为簪,象征着女人的尊严。
《鼓吹曲词.有所思》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簪子,她用心地修饰这支簪子,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却不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何苦这样做呢?还是从心头难以割舍的那份情意吧。
图片来源:翠言堂-菲菲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在古代曾叫做“钏”,明代的时候才有“手镯”的概念。其寓意富贵圆满,永无终结。
唐代以后曾一度有着“无镯不成婚”的讲究。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还记得《甄嬛传》里,面对昔日深爱的夫君的质问,乌拉那拉氏皇后伸出双手,露出手腕上那对鸳鸯玉镯,悲叹不已。
曾经的“愿如此镯,朝夕相对”,如今却宁可“死生不复相见”。世间深情,全都藏在手镯里。
这就是中国人的信物,这就是中国人的爱情。
七夕,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从古人遥望牵牛织女两颗星宿的结合起始,中国人特有的浪漫,持续了数千年。一件定情信物,就代表了一生的承诺;相隔万里的爱人,也要通过书信传情。
中国人的浪漫,不仅在于当下的热烈感受,更在于天长日久的相伴。
爱在长久,亦在朝夕。
7月29日——8月5日
点击“了解更多”,这个七夕,上东家挑选专属七夕礼品
一提到七夕
不少朋友认为
七夕
是纪念牛郎织女爱情的节日
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
鹊桥会、定情、看着星星互诉衷肠、收礼物
……
其实
不完全正确
那么
七夕起源是什么?
还有哪些风俗习惯?
大家一起了解下
七夕
这个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吧
↓↓↓
七
夕
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它承载着关于牛郎与织女的古老爱情传说。那么这个节日是如何起源的呢?在七夕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七夕节的由来!
01
传说完整由来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大东》里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二词的记载,但没有故事因素。据考证,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而情节又较为完整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也有“牵牛织女遥相望”之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荆楚岁时记》中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就较为完整而更富有神话意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又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至此,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爱情悲剧故事才归于完整。
02
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远古时代,古人观察星象发现天上有两颗被银河相隔,但是又非常明亮的星星,结合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分别叫作牛郎星与织女星。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命历序》:“日月五纬俱起牵牛”,《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昬翼中,旦婺女中”。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03
对时间数字的崇拜
七夕除了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外,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很强的时间感。我国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在民间,七数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即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此外,因“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算盘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数。“七”,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04
节日习俗:古人如何过七夕
纵观我国古代的七夕风俗,节日气氛浓厚,习俗风尚十分兴盛。下面小编讲几件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习俗,来看看古人如何过七夕?
1.乞巧节
在古代姑娘们为了能够有像织女一样的心灵手巧,会在这一天进行拜仙乞巧、斗巧等主要节俗活动,所以七夕这个节日又称乞巧节。七夕斗巧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2.拜魁星
每逢七夕节,在女子们纷纷乞巧的时候,男子们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称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3.宋代儿童节
七夕节也是宋代儿童的节日,妇女乞巧求福,儿童乞文得乐。
宋代民间崇尚果实、茜鸡和磨喝乐。茜鸡就是以茜草熬鸡。“磨喝乐”又名磨合罗,其名来源于音译梵语。磨喝乐原是佛教中的一位神灵,6岁出家,是一位童佛。
宋代人以此制成一种婴儿、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蜡像和进贡皇帝用的金偶,用于祭祀牛郎星和织女星,兼具乞巧宜男的涵义。因此民间就有许多小孩儿手执荷叶,装扮成磨喝乐的样子嬉戏玩耍,南宋赵师侠《鹊桥仙》词曰:“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
来源|网信大兴安岭
在节日当天买礼物,正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趋势。七夕将至,美团外卖发布了“浪漫经济消费数据报告”,对比分析214、520、七夕等浪漫节日订单数据后发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在节日当天买礼物。
据美团外卖数据显示:今年520同比去年520,节日礼赠相关商品销量增长300%;今年214环比去年七夕,销量增长102%;而同比去年214,涨幅高达625%。
即时需求,即时满足。美团外卖统计分析了浪漫型节日中订单下单时间分布,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从订单下单时间统计分析来看,浪漫型节日当天,0点-1点,成第一个送礼高峰,随后订单量回落。早上7点后,订单量直线拉升,9-11点成为全天订单最高峰时段,占全天订单量近三成;中午和下午,订单量仍源源不断,占全天订单量近五成;值得注意的是,晚上8点后,仍有超10%订单被骑手送出。
“预计今年首个订单小高峰,也将出现在凌晨0-1点。”据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浪漫型节日当天0-5点、晚上8-12点构成的夜间订单,占全天订单量近15%。“为满足用户在节日当天即时送礼的需求,我们节前很久便与鲜花、美妆、数码3C等商家沟通,做好备货相关准备。”
而从浪漫型节日的订单送达地点分布来看,最多的商品被送往住宅小区,占近60%;其次为写字楼及大学校园,分别占12%及10%,第三为商场及酒店,分别占7%和5%。
结合订单情况及用户搜索关键词来看,浪漫型节日中,最受用户欢迎的商品TOP10,分别为:玫瑰、巧克力、口红、香水、护肤套装、零食花束、剃须刀、电动牙刷、手机。
“我们将不断根据用户需求变化,加强和丰富商品供给,依托我们‘最快半小时到家’的履约配送服务,给用户带去‘万物到家’的消费体验。”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段婷婷 报道)
在七夕情人节这一天,很多情侣会通过有寓意的红包数字来表达爱意,那么,七夕情人节发红包发什么数字有寓意?下面小编就来说说。
七夕情人节发红包发什么数字有寓意
七夕红包中,微信自带的七夕特殊“示爱红包”,数额是5.20元、13.14元、9.99元、99.99元、7.77元、77.77元。
不过由于这两年朋友圈中晒红包的人越来越多,晒红包的金额也逐渐增长。常见的金额还有131.4元、520元、1040元、1314元、2099元等。
5.20元、520元——我爱你
13.14元、131.4元、1314元——一生一世
9.99元、99.99元——天长地久
7.77元、77.77元——亲亲
1040元——我爱你我爱你
2099元——爱你久久
2.58、25.8、258——爱我吧
3.60、360、36.0——想念你
25.13、2513——爱我一生
20.13、2013——爱你一生
7.75、77.5、775——亲亲我
8.85、88.5、885——抱抱我
52.40、5240——我爱死你
2.40、24.0——爱死你
24.06、2406——爱死你啦
5.30、53.0、530——我想你
53.406、5340——我想死你
34.06、3406——想死你啦
20.99、20999——爱你久久
15.73、1573——一往情深
19.20、1920——永久爱你
3.4、34——相思
80.50、8050——抱你吻你
70——亲你
99.50、9950——久久吻你
如果您想给您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一个惊喜的话,可以发以上有意义的数字微信红包哦。
来源:闽南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