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新媒体专电 美媒称,由于人们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人类后脑勺开始长出突起。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6月13日报道,用手指按压后脑勺、也就是脖子的正上方,如果摸到一个小的突起,那么这可能是身体对使用智能手机做出反应并长出了新的骨质层。
报道称,这种现象与所谓的枕外隆突——即一种出现在后脑勺上的生长物——有关。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健康科学家戴维·沙哈尔称,在他20年职业生涯的后10年中,他注意到有更多的患者出现了这种一度被认为是罕见现象的突起。
沙哈尔解释说,当法国科学家保罗·布罗卡1885年最早对枕外隆突进行研究时,“他并不喜欢它,因为他研究了十分多的样本,却没有真正发现任何拥有这种隆突的样本”。
在英国《解剖学杂志》2016年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沙哈尔及其共同作者描述了他如何在自己诊所里更为频繁地在年轻患者的X射线检查结果中发现枕外隆突。为了弄清情况,他对218张年龄为18至30岁患者的颈椎外侧——即出现枕外隆突部位——的X光照片进行了研究。长度至少为5毫米的生长物才能被算作枕外隆突,而任何大于10毫米的生长物则被归入扩大的枕外隆突。
报道称,在这组人群中,有41%的人的脑后存在隆起,其中10%的人存在至少20毫米长的突起。这种情况在男性中的比例高于女性。此外,男性中最长的突起有35.7毫米,女性中最长的是25.5毫米。
这种枕外隆突上的骨质增生是边缘骨刺的一种。一般认为肌腱或韧带上的骨质突出物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生长,但这种情况预计不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边缘骨刺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相对常见。
沙哈尔及其共同作者写道,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用人们从童年早期就使用便携技术的情况增多来解释,并表示应该思考预防和治疗这些头部生长物的办法。
报道称,沙哈尔把这种现象戏称为“短信颈”。他说,当我们低头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装置的时候,我们的脖子必须用力让头部保持在某个位置。长时间的紧张会导致身体生长出新的骨骼以增加承受这一质量的表面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新媒体专电 美媒称,由于人们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人类后脑勺开始长出突起。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6月13日报道,用手指按压后脑勺、也就是脖子的正上方,如果摸到一个小的突起,那么这可能是身体对使用智能手机做出反应并长出了新的骨质层。
报道称,这种现象与所谓的枕外隆突——即一种出现在后脑勺上的生长物——有关。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健康科学家戴维·沙哈尔称,在他20年职业生涯的后10年中,他注意到有更多的患者出现了这种一度被认为是罕见现象的突起。
沙哈尔解释说,当法国科学家保罗·布罗卡1885年最早对枕外隆突进行研究时,“他并不喜欢它,因为他研究了十分多的样本,却没有真正发现任何拥有这种隆突的样本”。
在英国《解剖学杂志》2016年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沙哈尔及其共同作者描述了他如何在自己诊所里更为频繁地在年轻患者的X射线检查结果中发现枕外隆突。为了弄清情况,他对218张年龄为18至30岁患者的颈椎外侧——即出现枕外隆突部位——的X光照片进行了研究。长度至少为5毫米的生长物才能被算作枕外隆突,而任何大于10毫米的生长物则被归入扩大的枕外隆突。
报道称,在这组人群中,有41%的人的脑后存在隆起,其中10%的人存在至少20毫米长的突起。这种情况在男性中的比例高于女性。此外,男性中最长的突起有35.7毫米,女性中最长的是25.5毫米。
这种枕外隆突上的骨质增生是边缘骨刺的一种。一般认为肌腱或韧带上的骨质突出物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生长,但这种情况预计不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边缘骨刺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相对常见。
沙哈尔及其共同作者写道,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用人们从童年早期就使用便携技术的情况增多来解释,并表示应该思考预防和治疗这些头部生长物的办法。
报道称,沙哈尔把这种现象戏称为“短信颈”。他说,当我们低头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装置的时候,我们的脖子必须用力让头部保持在某个位置。长时间的紧张会导致身体生长出新的骨骼以增加承受这一质量的表面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枕大神经为第 2 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走形
第 2 颈神经后支粗大,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 经头下斜肌下方穿出,分为较小的外侧支和较大的内侧支 。内侧支即枕大神经,先斜向后内上, 穿过头半棘肌,斜向外上,神经干与后正中线的夹角为40 °,在斜方肌腱膜深面潜行2. 4cm后,穿出该肌腱膜及项部深筋膜至皮下。分成数支,与枕动静脉的分支伴行,分布于上项线至颅顶部的皮肤
功能
1 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皮支)叫做枕大神经,是单纯的感觉神经,司枕、项部皮肤痛温觉和触觉
2 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肌支)支配:夹肌和头半棘肌
(1)头半棘肌:起始于上方六段或七段胸椎和第七段颈椎横突的顶端,和之后上方三段颈椎的关节突上;各腱结合成一块宽阔的肌肉向上,并附着至枕骨的上项线和下项线之间
(2)头夹肌:起自项韧带下部、第七颈椎棘突,止于乳突;功能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
颈夹肌:头夹肌的外侧和下方,起自上位胸椎棘突,止于上位三个椎的横突
体表定位
枕大神经穿腱膜点约位于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的中 、上 1/3 交点处,或者说枕大神经穿腱膜点位于枕外隆突下方2. 5cm 旁开2.5cm
卡压部位
枕大神经在深层行于肌间或穿过肌肉组织, 环境比较宽松 ,不致形成卡压。当穿出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时, 可见有大量的腱纤维和筋膜束从不同方向缠绕神经和血管 , 此处就是枕大神经易被固定卡压的部位
很多人都有头痛的经历,但是每个人头痛的程度和类型不一样。今天我们说说一种常见的头痛--枕大神经痛。
枕大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内(后枕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也可在持续痛基础上阵发性加剧。它是颈2脊神经的一个分支,于颈2脊神经发出后穿行多块枕颈部肌肉至头皮,分布至项区上部的皮肤。在神经循行处受到卡压,神经自椎管穿出进入肌肉处、穿出肌肉进入筋膜处、浅出皮下处是最易受到卡压部位。
长期伏案工作、长期使用电脑、长时间使用手机或合并颈椎病的人群,颈部肌肉劳损至“肿胀发炎”,肌肉或肌肉筋膜卡压枕大神经,导致枕大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为枕大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患者常常自觉枕部或兼含项部的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严重时患者不敢转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枕大神经痛的症状
枕大神经痛是枕部、枕下部的头痛,大部分患者存在有该区肌紧张性疼痛,少数为神经性疼痛。为发作性尖锐的刺痛,主要位于枕部,可扩展到上颈部、同侧颞部、额部甚至眼眶周围。
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局部头皮痛觉过敏。部分枕大神经痛与颈椎病有关系,因枕神大经主要由颈2、颈3神经组成,当颈2、颈3神经因颈椎病受压迫或因颈部软组织损伤、水肿受刺激时,可发生枕大神经痛。
枕大神经痛的预防
(1) 注意保暖,避免局部受凉,劳逸结合,减少诱发因素。
(2) 减少枕部刺激:避免使用高而硬的枕头,建议使用荞麦枕,高度为自身一个拳头宽度为宜,带帽子不宜过紧,尽可能减少局部刺激。
(3) 适当锻炼颈部肌肉。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可能经历过头痛,有的严重,有的轻微。
我们为什么会头痛呢?
头痛(headache)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头颅上半部分的疼痛,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凸连线以上的疼痛。
在英国有统计数字显示:有85%的人口在一年内最少会邂逅一次头痛,且38%的成年人将会在两周内再次遭遇头痛。
典型的头痛部位
头部外伤后、发热后会引起头痛,这很容易让人理解,也能接受。但是有些人是不明原因的头痛,甚至发作很频繁,那么他们会想:“是不是大脑长肿瘤了或脑出血了”?
这困扰很多人,甚至为了这专门查头CT和头MRI,且反复查,严重的会出现焦虑症状。
真的是这样吗?
头痛与脑肿瘤的关系
头痛的分类继发性头痛:头外伤、颅内感染、颅内肿瘤、脑出血等。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症状:发热、癫痫大发作之后、鼻窦炎、青光眼等。
特发性头痛:通常是由影响头颈部痛觉结构的脑膜、血管、肌肉、骨膜等病变导致,例如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和颈源性头痛。
其实我们平常的头痛大部分属于原发性头晕,也就是说没有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我们的大脑并没有痛觉纤维,头痛并不是我们的大脑痛,而是颅周组织的感觉异常导致。
有些头痛是一过性的,休息一会便会自行消失,不留下后遗症;而有些头痛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则会对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通过头痛部位找头痛病因
头痛的产生部位颅内痛觉敏感结构:静脉窦、脑膜动脉、硬脑膜、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颈内动脉近端部分、Willis环、脑干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颅外痛觉敏感结构:颅骨骨膜、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头部肌肉、颅外动脉(颞浅动脉或枕动脉)、颈部肌肉、2或3颈神经、眼睛、耳朵、牙齿、鼻窦、口咽部和鼻腔粘膜等。(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了解更多关于头痛小知识,关注魏向阳医生,搜索“头痛”……
by 吴晓安
学解剖,学定位,每次学习都有新的领悟和收获。
经常看,经常想,就会有很多意外惊喜哦。
01
大脑皮质表面解剖
1、沟与回的学习:
认识六大脑叶内各有哪些脑沟和脑回:①gyrus:额叶(背外侧面的额上、中、下回和中央前回;内侧面有额上回的内侧面,旁中央小叶的前半部,直回的内侧面,嘴上回和嘴下回;底面的眶回和直回);颞叶[侧裂内的极平面和颞平面(有横向走行的颞横回);背外侧面的颞上、中、下回;底面的颞下回底面,梭状回(枕颞回);最内侧的钩回、海马旁回];顶叶[背外侧面的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内侧面的旁中央小叶后半部、楔前叶];枕叶[背外侧面的枕上回和枕下回;内侧面的楔叶和舌回];岛叶[3条岛短回和2条岛长回];边缘叶[扣带回、束状带、终板旁回、灰被、齿状回、海马旁回等]。②sulcus:有重要定位作用的脑沟裂【外侧裂(1干、1水平支、1升支、1后支);中央沟;顶枕沟;距状沟;扣带沟缘支;岛中央沟】。其他小沟(额上、下沟,颞上、下沟,中央前、后沟,顶内沟,胼胝体沟,顶下沟,侧副沟,枕颞沟,鼻沟,嗅沟)。经常借助沟来辨别回。①水平位断层面上,只有顶内沟呈前后走行,以此辨别内侧的顶上小叶和外侧的顶下小叶。②因为缘上回包绕着外侧裂后支末端,以此可通过外侧裂来定位缘上回。③在大脑半球内侧面较深的沟——扣带沟缘支是旁中央小叶的后界。④通过对中央沟的辨别来定位中央前后回以及额叶和顶叶。⑤通过前侧裂点来定位运动性语言中枢。⑥矢状位可通过岛中央沟来定位中央沟,从而定位中央前后回以及其他脑回。通过脑回脑回排布特点来定位脑沟脑回。①记住外侧裂上方重要脑回的排列顺序(从前向后分别是:额下回眶部→侧裂水平支→额下回三角部→侧裂升支→额下回盖部,盖部与中央前回下端相互延续,形成“U”形脑回→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其实中央前后回下端也是相互延续成“U”形脑回的→中央后沟→缘上回,它包绕着侧裂后支末端→角回,包绕着颞上沟末端。)②额叶上中下回同时出现在水平断面上时,内侧是额上回,最外侧是额下回。③冠状位上看颞叶脑回脑沟【颞上回→颞上沟→颞中回→颞下沟→颞下回→枕颞沟→枕颞回(梭状回)→鼻沟和侧副沟→钩回、海马旁回,向后延伸至舌回→海马沟→齿状回→伞齿沟→海马伞。】2、功能区的学习:
额叶——运动相关顶叶——感觉相关枕叶——视觉相关颞叶——听觉相关外侧裂周围——语言相关。中央前后回——倒立人。中央前回的Ω脑回——手运动区。左侧前侧裂点周围的额下回盖部——运动性语言中枢。基底节——运动控制。内囊——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双眼对侧同向偏盲。小脑——运动协调及姿势。脑干——意识和睡眠、颅神经、吞咽、呼吸循环。丘脑——所有感觉中继站。下丘脑——体温、内分泌、内环境。海马——记忆02
颅骨表面解剖
1、颅骨组成:面颅骨和脑颅骨。
2、重要点、线、缝、压迹。
关键孔(额颧点)→到达前颅底水平的关键。翼点→蝶骨嵴→定位外侧裂,也是额颞叶的分界。颧弓→平中颅底水平,是到达中颅底的参照。耳前压迹→它与翼点相连正好是平中颅底的关键。顶结节→是定位颅内病变在体表投影的重要参照标志。枕外隆突与乳突根部的连线→是幕上与幕下的分界,也是显露天幕上下的重要参照标志。中线→是定位矢状窦的关键。也是手术中最位重要的定位线。耳前压迹和耳后压迹定位了岩锥的外界。颞肌附着点(颞线)也是重要的定位标志,粗略定位颅内病变在头皮上投影的上下高度。03
重要脑沟及脑室的术前定位
1、外侧裂:找到翼点,然后指向顶结节,基本都能找到外侧裂。2、中央沟:鳞状缝最高点为下中央沟点,定位了下中央沟点,然后在冠状缝后方2cm以内找基本都能找到。3、侧脑室顶对于额上沟,同时也对于胼胝体。
04
理解内囊的5部分,也就理解体征、症状和预后了。
05
血管解剖。
2套系统——颈内、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血管——ICA,ACA、MCA、PCA、AcomA、PcomA、BA、SCA、AICA、PICA,VA。1个环——Willis环(ACA、AcomA、ICA、PcomA、PCA)静脉:浅静脉、深静脉、静脉窦。图片大部分来自《handbook of neurosurgery,9th edition》。
以上内容仅为学习交流,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