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关羽外貌特点 关羽外貌特征20字

发布时间:2024-04-17 08:20:55作者:心若向阳来源:网络

关羽外貌特点 关羽外貌特征20字

本文目录一览:

关羽那五束霸气的胡须,是怎么来的?历史上他真不是长这样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描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胯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这是后世人们对关公的基本印象。

但这种形象并非依据较为真实的历史资料来描述的,而是经过由历代文人学者和民间百姓共同参与创造的,可以说原来历史人物关羽的形象已经“面目全非”。笔者在本文单就后世关羽的须髯来讨论。

上图_ 关羽 壁画

晋朝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历史上关羽外貌的突出特征是“美须髯”,所以诸葛亮曾在书信中称赞关羽绝伦逸群时便用了“髯”字来称呼关羽(“故亮谓之(指关羽)髯”)。

古代对有影响力的人的相貌都有一定的描述模式,如《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等,可见类似“美须髯”等容貌特征都是遵循一定的描述模式,诚然这也说明出著史者对历史人物突出的容貌特征的关注。

上图_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

后世人们愈来愈推崇关羽信仰崇拜,对关公容貌不断进行美化,例如对关的须髯的改造,但是限于历史资料的缺失,《三国志》只简单留下“美须髯”抽象数字,因为文字意思的模糊与抽象,便给后人留下开阔的想象空间。

自汉末及唐代的历史长河中,关公画像、雕像并没有流传下来,无迹可寻。而现存最早的关公像来自一幅北宋末期(金代初期)雕版印刷作品《义勇武安王》,这印刷品在关公像变造史上意义重大,它告诉我们,关公的形容至少在北宋之际已经定型。从版画中可见,处于画面中心的关羽,其须髯正为五绺,清晰可见,与后世关公像无异。

上图_ 版画高60厘米,宽31厘米,现藏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此时关公已被尊为“义勇武安王”,其显游戏坐,将官围绕,威风凛凛

及蒙元时代的文人对关羽的须髯多有想象,有“虬髯”、“三绺”、“五绺”等诸多说法,不过仍值得注意的是,关羽的须髯在文学的描述上存在差异,但在形像(包括绘画、雕像与戏剧人物形象等)上却以表现“五绺”为主。

元代至治(1319~1321)本的《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将关羽的容貌描述为“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书中的“虬髯”是指两腮连鬓长着蜷曲的胡须,这是胡人的须式,书中还进一步指出关羽“虬髯过腹”,显然是无法过腹的,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我矛盾的说法。但从该平话中附带的插图可知,关羽着实留着五绺髯,这种画像显然跟文字上的叙述并不一致。

上图_ 《元至治本三国志平话》插图

元代一些杂剧则多用“三绺”、“美髯长”等其他说法来描述关公的胡须。现存唯一的元刻本杂剧集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之一《诸葛亮博望烧屯》说:“他(关羽)生的高耸耸俊英鼻,长挽挽卧蚕眉,红馥馥面皮有似胭脂般赤,黑真真三绺美髯垂。这将军内藏着君子气,外显出渗人威。”

元代知名的剧作家关汉卿曾创作了一部《单刀会》,剧中说“他(关羽)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

元代无名氏创作的《桃园结义》则让关羽自我介绍“某幼而勇猛,神眉凤目,髯垂三绺。”

类似描述关羽形象的杂剧不一而足,在此不多举例。

上图_ 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的元代壁画《往古为国亡躯神众》中的关羽

不过元代文人描写关羽的“三绺”,这种描述不是空穴来风,应该是延续前代人们对关羽形象的想象,2005年荆州沙市城隍庙遗址挖掘出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关公造像,而这北宋时代的红陶关羽像的须髯正是“三绺”。

而山西省的两座古老庙宇的壁画教我们更直观明确地了解到五绺长须已成为关公的标准搭配,在山西省稷山县青龙寺的元代壁画《往古为国亡躯神众》中的关羽留着五绺长须,绿袍青巾,凤眼红脸,予人儒雅端重之感,壁画中形象与今日人们印象中的关羽已庶几无差,而洪洞县玉皇庙的壁画亦将五绺长须的关羽形象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

上图_ 洪洞县玉皇庙壁画中的关羽

正如我们从文物文献上看到,关羽的须髯情况并无有按时间推移而产生特定的变化,而是不同时期的创作者有各自的主观想法,对过去已有关羽形象的表现进行有个人选择的延续与改造,故元代人们对关公形象的创作有所差异,不过这种差异只是文字上的小异,因为关公的须髯在实际可观的画像、雕像等艺术的表现上存在着大同,都是以五绺髯为主。

有明时代继承发展了宋元时代平话、版画与杂剧中关公的形象,关公的五绺形象被完全定型下来。罗贯中撰著的一本影响后世深远的激动人心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就对关羽形象如此勾勒:“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种描写毋庸置疑是继承发展前代传统的。

《三国演义》在后世广泛传播、深远影响,使亘古及今的绝大多数人对关羽印象深刻,并发自内心地认同与赞颂关羽的伟大的品德与意志。

上图_ 关羽擒将图 (明代商喜操作绢本设色画)

绘画上,朱明王朝的宫廷画家商喜则用神妙之笔绘就《关羽擒将图》,画作大气磅礴,昭显关公之神武。在这幅著名的图中,身躯明显比周遭将官高大得多的关公侧坐在山林石台上,也是留着五绺长须,全身披甲,气定神闲地觇观着敌将被擒捕。而在河北石家庄毗卢寺的明代壁画《三界诸神图》中,以崇宁护国真君身份出现的关羽像亦留着五绺髯。

明代的关公形象已经正式定格,关公的三绺髯形象则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完全代之以五绺髯,迄今亦如此。

上图_ 河北石家庄毗卢寺的明代壁画《三界诸神图》

明代之际,随着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以及关于关羽的戏曲广泛传播,忠肝义胆、勇武神威的关羽形象深入人心,社会上各阶层对关公愈来愈景仰与推崇,关公信仰愈演愈烈,电照风行于寰宇天下。人们不断美化神化关公,就连关公的须髯也被后人神化为须龙,产生了关公失须龙而殒命的故事。

明代大才子徐渭曾评论关羽:“尚将知己报曹公,何况倾心汉室宗。一体义深真国士,三分威震此英雄。千里人间穷赤兔,中宵梦断失须龙。滚滚只今流汉水,无边遗恨自朝东。”其中的这句“中宵梦断失须龙”是化用了关羽与须龙的故事,此故事内容大抵如何。

清末民初的学人蒋瑞藻于其著《小说考证》中引用明人笔记简略地记述了这则故事:“关云长公美髭须,内一须长二尺余,色如漆,索而劲。若自震动,必有大征战。公在襄阳时,夜梦一青衣神,辞曰:‘我,乌龙也。久附君身,以壮威武。今君事去矣,我先往。’语毕,化为乌龙,驾云而去。”

从此则文段中可见,关羽的须髯已被神化,其中一长须即乌龙所化,每次有大战事到临,这长须便震动不已,须龙直到关公逝世前方托梦辞别。及晋朝,这须龙依旧有显灵感应之事。

上图_ 宋 关羽提刀立马图

笔者最后作点总结,关羽形象的须髯从早期的三绺、虬髯与五绺等诸多说法最终被定型为五绺的过程,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间下由社会大众逐渐达成共识的,成为后世人们心中唯一之印象。

在原本正史中关公只是被形容为“美须髯”,这给后人创作关公形象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而汉末至唐代又并无有关公画像、雕像流传下来,至少得及北宋末期才有直观清晰的关公像,如宋代的义勇武安王版画,根据版画,我们可明显观察到关羽像已经非常成熟,它留着五绺髯。

元代的文人则对关羽的须髯多有想象,有“虬髯”、“三绺”、“五绺”等诸多说法,尽管关羽的须髯在元代文学的描述上存在差异,但在实际创作出来的图像中(包括绘画、雕像与戏剧人物形象等)多表现着“五绺”,这可以根据元代的平话插图、壁画等得出这种结论。

上图_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画

接替元代的明代继承发展了宋元时代平话、版画与杂剧中关公的形象,通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关公画作等普遍影响,使关公的五绺形象在国民的共同社会记忆中完全定型下来,清代、以及现今共和国亦复如是,人们一提及关羽就自然联想到其伟躯赤面、五绺长须、丹凤眼、卧蚕眉等一系列形象特征,影响极其广泛深远。

作者:左二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陈寿 《三国志》

[2]《元刊杂剧三十种》

[3]《全相平话五种》

[4]罗贯中 《三国演义》

[5]班固 《汉书》

[6]蒋瑞藻 《小说考证》

[7]胡小伟 《关公崇拜溯源》

[8]濮文起 《关羽 从人到神》

[9]周华斌 《关公造型及脸谱》

[10]楼含松 《关公红面考》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羽外貌描写原文?

浅谈关羽的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小说从一开始,通过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着力刻画了关羽的高大威武忠义双全的形象,从人物一出场就对关羽的忠义作出质的规定。视其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英雄洒脱的气质,忠厚重义的品格,使我们如见其人。从其外貌上更是符合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特色,“重枣”色既为红色,红色在戏剧脸谱中象征忠义。关羽以其独特的外貌,在向后人诠释着忠,演绎着义。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我们可以从其短短的几句对话中了解到关羽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关羽言语豪爽、利落,仗义执言,就算是对刚见一面的刘备和张飞,对自己的身世毫不遮掩,他自报家世姓名说道“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他的回答绝对是言简而不失豪气。从其谈论出生,离家原委中得知其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使自己飘落江湖。当得知有报效国家尽忠效力的机会仍毅然前往,说明他心中不仅有为人侠义也有尽忠报国的志向。   从其行动上更能表现其忠义,当张飞欲“三人结为兄弟”共赴投军时,关羽毫不迟疑,慷慨应允,并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关羽一生也在践行着他这个诺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无论身在何处,永远心系兄弟,唯长兄刘备马首是瞻。从第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编草席的刘备还是杀猪的张飞算不上什么英雄豪杰,更无钱粮兵马。刘、关、张三人结拜兄弟,是志向相投,欲报国家平黄巾军,是英雄惜英雄。从行动上表明关羽是一位讲忠义喜结交的豪杰。

  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君臣关系属于“三纲”之首,它的具体体现就是忠。孔子说:“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都是要求臣对君尽忠,死而后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一直被奉为万古不变的最高信条。在封建道德观念中,忠又常和义联系在一起,义,有时指兄弟关系,“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有时也指君臣关系。在《三国演义》中,忠义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但是区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主要标志,而且是维系尊卑上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按照封建正统观念,忠又是高于义的。关羽的忠义观却是“忠中有义,义中有忠”,而且又常常是义在忠之上。关羽为了刘备,不但做到“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且还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历经艰险投奔了刘备。最后他兵败麦城,在性命攸关之际义正辞严地回拒了诸葛瑾的劝降,“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身可损,名可垂于竹帛也”,终于为刘备尽义而死。很明显,关羽对刘备的义,包含着一个新的因素,这使它从维系尊卑上下关系的原则中下降到一般人中间,成为他们在患难之中互相扶持、同甘共苦的精神纽带,这不能不是对“三纲”的突破。清代章学诚正是在这一点上指责《三国演义》:“《演义》之最不可训者,‘桃园结义’,甚至忘其君臣,而直称兄弟……”当然这是针对“桃园结义”不是史实而是虚构而言的,但这正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一个方面。

  关羽的“义”决不是一般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它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作者宣扬关羽的“义”,贯穿了刘、关、张从结义到尽义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关羽追随刘备,“效死勿去”,并非真正受恩图报,因为那时的刘备还处在角逐沙场、漂泊无定、甚至常无立身之地的艰难逆境。他们患难相扶,祸福同当,这就体现了人民所理想的义气,符合人民群眾的道德观念。   关羽忠义的内涵是如此丰富,致使这一人物在历史上同时受到了统治阶级和广大群众的赞扬。关羽这一人物,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光辉的艺术典型。

关羽外貌描写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