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韦曜怎么读(韦曜)

发布时间:2024-04-17 00:32:19作者:超甜的布丁来源:网络

韦曜怎么读(韦曜)

本文目录一览:

成也孙和,败亦孙和:史学家韦曜的成败原因分析

原创作者:余世亮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民间对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策,用以比喻事情的好坏或成败都由同一人造成的。

本文主人公韦曜曾担任太子中庶子,是孙吴第二任太子孙和的侍从官。后来孙和儿子孙皓成为皇帝,孙皓于是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就是说,韦曜曾任孙和的侍从官而深得孙皓的宠信,这就是“成也孙和”。

孙晧让正在创作《吴书》的韦曜,要为他父亲孙和作《纪》,可是韦曜以孙和未登皇帝位而不同意,孙晧就此杀害韦曜。就是说,韦曜因不同意给孙和作《纪》而被杀,这就是“败也孙和”。

一、能干与性格,韦曜让人不爽甚至害怕

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曜,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史学家。

韦曜年少时喜好学习,善于撰写文章。初任丞相的掾史,外出授任西安县令(治所在今江苏武宁县西)。回到京城后,任尚书郎,升任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东汉时属太子少傅,秩六百石,置五员。职如侍中。三国沿置,掌侍从、奏事、谏议等,确切地说,太子中庶子就是太子的侍从官。

(一)将下围棋视为低俗活动,或许是孙和失宠于孙权之因。吴国的围棋活动风靡朝野,在都城的宫廷中也十分活跃。太子孙和的侍从蔡颖,爱好围棋,在他的官署中任职的很多人都跟他学棋,有的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妨碍了工作,影响了身体。为此引起了太子,作为国家合法继承人的孙和的担忧。他常常告诫大家说:当代的才学之士应该探讨研习学问,操练熟悉武功,以胜任当世的事务,只知交游下棋而妨碍事业,并不能算是进取之道。

为了制止博弈这种风气,孙和精心安排了一个计划。一次宴会中,孙和主动把话题转到博弈上,他认为博弈此道只能浪费光阴而毫无用处,白白消耗人的精力,而最终一无所获。随即命身旁的八人各自就博弈一事做论文以矫正时弊。

其中韦曜写的《博弈论》一文,最为孙和所赏识。孙和常常出示给宾客们观看,以此来规劝蔡颖等人的行为。另外七篇都失传了,甚至作者的名字都不清楚。

韦曜认为,如果当代的人能够将博弈精力转移到攻读诗书上,这就会有颜回、闵子骞的志向;将精力用于智谋方面,这就会具有张良、陈平的谋略;将精力用于积聚贸易,这将会获得猗顿一样的豪富;将精力用于射箭驾车,这将会具有将帅的才能。这样就可以树立功名而远离鄙贱了。

韦曜这篇博弈论的主旨,和孙和的理念基本一致,他认为人生在世,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建功立业。而若要达到这一目标,则必须在加强学习儒家思想的同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而博弈令人浪费时间,消耗精力,而毫无价值。因此有人说,韦曜作《博弈论》,相当于是孙和的发声筒,替他宣扬提倡高雅娱乐,反对低俗活动的理念。人们往往将《博弈论》当做批评围棋的文章,而从事件本身看,它的宗旨其实是批评玩物丧志。

孙和倡导高雅娱乐,反对低俗活动,首先得到以陆逊为首的江东士大夫的支持。陆逊曾在武昌时,就曾整治过低俗活动。比如,当时建昌侯孙虑喜好斗鸭。陆逊严厉地说:“君侯应当勤读经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孙虑当即就拆毁了斗鸭栏。

然而,孙权大帝偏偏喜欢且追求低俗活动,比如孙权喜欢酗酒、游猎、滑稽嘲戏等诸多低俗爱好。

常言道,物以类聚、物以群分。不同爱好的人,很难玩在一起,正所谓道既不同难与谋,志若相投必能合。孙权越来越觉得太子孙和不是自己这类人,他心向着江东士大夫们,相反孙权认为自己四子鲁王孙霸,具有自己的风格与兴趣,孙权就给了鲁王孙霸同等待遇与权力。孙霸就有了觊觎太子之位的想法,尤以全寄、杨竺为首的鲁王宾客大多邪僻不正,欲借此谋取夺位,中伤孙和及太子一派,望令孙权废孙和而立孙霸,太子一系与鲁王之间针锋相对,由此造成朝野,史称“南鲁党争”。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黜太子孙和,而将孙霸以图谋危害太子,坐罪赐死。

韦曜虽然与太子孙和在政见、爱好等方面相似,但是韦曜并没有深度介入南鲁党争,故太子孙和被废并没有影响到韦曜的政治前途。

(二)孙休请韦曜侍讲,却让权臣张布担惊受怕。太子孙和被废后,韦曜担任了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即给事黄门侍郎。东汉时秩六百石,掌侍从左右,给事禁中,关通中外。孙亮登帝位后,诸葛恪辅持国政,上表举荐韦曜为太史令,撰写《吴书》,华覈、薛莹等人都参与这项工作。

孙休登位后,韦曜任中书郎、博士祭酒。中书郎,属中书令,负责草拟诏书,并常派出执行重要使命。博士祭酒则为国家首席儒学教官。

孙休叫韦曜效法西汉刘向的做法,校定各种典籍,又准备请韦曜给自己讲授文史经书。孙休的亲近宠臣张布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张布(?-264年),三国时吴国将领。张布在孙休受封为琅琊王时,为左右将督。太平三年(258年)十月十八日,孙休称帝后,张布由长水校尉迁辅义将军,封永康侯,旋为左将军。不久,孙休听说孙琳阴谋反叛,于是暗中和张布商量计策,孙琳被杀后,孙休加张布为中军督。

永安五年(262年),孙休封宠臣濮阳兴为丞相并让他负责行政事务,而让张布负责军事事务,希望二人互相制约,好让自己专心研究古籍。可张布与濮阳兴却相互勾结,专断朝政。张布因此专擅朝廷大权,多行无礼之事。

一天,孙休想召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二人入宫讨论学术,但张布担心性格耿直的二人会向皇帝揭发自己的罪过,或担心韦曜等人用古今历史来警戒孙休张布便极力表示反对。

孙休明白张布的意图,便说自己只是想单纯的学习交流,并无他意。可张布仍旧表示反对,认为请韦曜等人侍讲会妨碍孙吴政务。

孙休虽然十分怨恨张布的无理,可性格软弱的孙休因张布强烈劝谏就退缩了,不再请韦曜等人到宫中交流学习心得,故韦曜也终究没能入皇宫向孙休侍讲。

二、韦曜封侯,孙皓要韦曜给其父作皇帝本纪

(一)如实记载,是史官职责。春秋时期的齐庄公与大夫崔杼妻子私通,崔杼杀害了齐庄公,而崔杼的弑君的行为,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应受人谴责的行为。

当时齐国史官太史公得知崔杼弑君之事,如实记入齐国的史书中。当崔杼知道太史公记载自己弑君之事,就让太史公更改史书,太史公不愿意,崔杼于是杀了太史公。

太史公的弟弟太史仲继承了史官之职,也如实记载弑君之事,太史仲又被崔杼杀了。接下来太史公的第二个弟弟太史叔也不愿意改史书,也被崔杼所杀。

崔杼威胁太史公的第三个弟弟太史季,让他修改齐书,并对他说道:“你的三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照我的要求来写,把齐庄公的死改成得了重病去世吧。”

太史季说了一句影响后世的话:“根据事实而记载史书,是史官的职责,如果以求生来挽回官职,还不如直接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不能掩盖你的罪行,反而会成为千古笑柄。”

崔杼无奈地把太史季给放了,因为他真的没有办法,让齐国史官放弃职业道德。

(二)韦曜是一位优秀史官。孙亮登帝位后,诸葛恪辅持国政,上表举荐韦曜为太史令,撰写《吴书》,华覈、薛莹等人都参与这项工作。孙休即位后,以韦曜为中书郎、博士祭酒,命其效法西汉刘向,校订整理典籍。

孙休在位六年,于永安七年(264年)驾崩,由于他死时太子尚且年幼,朝中重臣濮阳兴、张布便拥立了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为新君。孙皓乃是当年被废的太子孙和之子,而韦曜恰好曾经辅佐过孙和,或许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孙皓即位后很快将已经年逾花甲的韦曜封为高陵亭侯,又任命他为中书仆射,后降为侍中,同时让他长期兼任左国史,继续进行《吴书》的修撰工作。

登基的次月,孙皓便追尊自己的父亲孙和为文皇帝,另外,他又找到韦曜,希望他将自己父亲的传记归为“纪”。“纪”乃是帝王传记的专属称谓,而孙和生前仅是太子,因此,韦曜坚决不从,只愿意为孙和作“传”。韦曜的态度当然惹怒了本就脾气暴躁的孙皓,为求自保,韦曜主动请求辞去侍讲、左国史之职,只希望临终前能够完成自己倾注半生心血的《吴书》,但孙皓并没有答应他辞官的请求。

另外,当时东吴国内四处奉承迎合皇帝旨意的人,多次报告天降祥瑞。孙皓开心地问见多识广的韦曜,然而他却说“这都是平民百姓很平常的言论,并不是什么天降祥瑞。”韦曜个性刚强,也真敢实话实说。

三、刚而易折,孙皓以不顺从诏令而杀害韦曜

老人常言:刚则易折,柔则常存。就是要求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刚柔并济。在正确的时候使用刚强,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柔弱,这才能达到真正的平衡。

(一)“以茶代酒”成为美丽的故事。韦曜是孙皓父亲孙和的老师韦曜,地位特殊且博文多学,孙皓对他颇为器重。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为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写传,孙皓指望他在文中为自己美言几句,同时也不想因酒量不好的韦曜一个人喝不下酒而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以茶代酒”的法子。

孙皓喜好饮宴,在设宴款待群臣时强制规定每人至少要喝七升酒,而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且年老体衰、身染疾病,显然不可能达到要求。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孙皓便悄悄让人把他的酒换成“荈”①(茶的古称),让韦曜不至于难堪。

没想到韦曜是个耿直磊落之人,对孙皓这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平庸糊涂君主百般不喜,对孙皓的所谓“照顾”根本不领情。不仅如此,韦曜还时常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后总是指使亲近侍臣为难、折辱大臣,以嘲弄欺侮,揭发隐私、短处作为乐趣。韦曜认为,如此肉体上相互损伤,内心又滋长怨恨,致使臣僚不能和洽,不是好事情。奈何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反而对他的渐生厌恶。为此孙晧认为韦曜不顺从诏令,心里对皇帝不忠诚,于是集中前前后后的嫌隙怨恨,将韦曜拘捕交付监狱。

(二)孙皓需要韦曜服软,可他到死都没明白。在监狱里的韦曜想得到孙皓的赦免,就托付狱吏呈上奏文,说:“罪囚领受皇恩得到怜爱,无与伦比,过去没有丝毫功绩可以上报,辜负辱没了您的恩爱宠信,自己陷入了死罪。想着本该像死灰一样消灭,被永远抛至黄泉之下,但愚昧的情愫仍是殷勤黾勉,心里有些想法,希望得到皇上的听取。罪囚往日看到社会上流传着古历注,它所记载的那些事很多都是虚假没有根据的,而且记载入书中的人事又多有错谬。我搜寻、查考史籍传记,考核异同,采集耳闻目睹的材料,用来撰写为《洞纪》,起于庖犧时代,止于秦、汉,共作三卷,还应当从黄武年间东吴立国以来,另作一卷,这事还没有完成。”

韦曜接着说:“又看到刘熙所作的《释名》,确实有许多好的材料,然而种类众多,难得详尽考究,因此间或存在失误之处,而其中对于爵位的记载,又有不正确的地方。我认为对官爵的记载,是当今急需探求清楚的,不宜错误。我不顾自己最卑微的地位,又写出《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准备写表奏呈皇上。刚刚完成,遇上无礼获罪,囚禁等候处置,死亡之日,遗憾此书不能使皇帝知道,谨在死前陈述,乞求皇上告诉私府的官员,前往收取,呈入宫内让皇上知悉。回想起来害怕我的浅薄愚昧不合圣听,害怕得如鸟一般轻轻呼吸,乞求布施哀怜省察。”

韦曜希望自己写书籍被免罪,可是孙晧又责怪他撰修的书卷脏污,因此又责问韦曜。韦曜再次上书孙皓说:“罪囚撰写这书,确实是准备上表呈奏给皇上的,因为担心有错误,多次省察阅读,不觉污损了。受到责问我浑身发抖,心慌舌结。谨补充说明并叩头五百下,两手抽打自己。”

韦曜著有《吴书》(合著)《汉书音义》《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作为史学家和吴国重臣,韦曜在研究和编纂历史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可是,这样一位在学术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在为人处世上却是一般般,他不知道孙皓需要的是什么。其实,孙皓需要韦曜服软,同意给他父亲孙和在《吴书》中以本纪的方式出现。唉,韦曜到死都没有明白呀!

四、火上浇油,华覈营救书实则害死了韦曜

(一)今日韦曜在吴国,也相当于西汉的司马迁。韦曜两次上奏,请求孙皓赦免自己。华覈也接连上书营救韦曜,孙皓不准许。华覈请求赦免韦曜的死罪的主要观点是,韦曜可比西汉司马迁的撰史才华,请求赦免他,让他完成修史的事业。

华覈说:“圣明的朝代仁爱忠信,庄重地对待父母丧祭大事,追怀先祖的伟绩丰功,迎神的时候,曾流着泪吩咐韦曜给孙和作《纪》。韦曜愚昧糊涂而不通达,不能播扬陛下大舜般的美德,却拘束于史官旧规,致使皇上的意趣不能叙于史册,最高的美德不能显露,这实在是韦曜愚昧该死的罪行。”

华覈接着说,“过去李陵身为汉将,军队战败没有回到汉朝而投降匈奴,司马迁不加憎恨,反而替李陵游说,但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良史的才能,想让他完成所撰写的《史记》,容忍而不加诛杀,《史记》终于得以完成,流传万代。今日韦曜在吴国,也相当于西汉的司马迁。”

华覈还强调说,“韦曜的年龄已有七十岁,余下的日子没有多少了,乞求赦免一等的罪,判处为终身服役,使他完成修史的事业,永久示于后人,使它流传百世。谨此进呈奏表,叩头百次。”

可是孙晧就是不准许,接着又诛杀了韦曜,流放其家属到零陵郡。韦曜的儿子韦隆,也有文才学问。

(二)以汉武帝不处死司马迁让他著《史记》为例,这是华覈上书的最大败笔。史学家司马迁因直言敢谏得罪汉武帝而被处以宫刑,后来忍辱负重潜心创作,终写成流芳千古的史学鸿篇巨制《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实录、信史”,可细读《史记·孝武本纪》就能发现,司马迁为孝武皇帝(汉武帝)作的这一篇纪却很特别,只记武帝封禅祭祀、信神信鬼、迷信方士,寻找长生不死药等四件事,不能不说“别有用心”。有人评说道,汉武帝作为一代帝王,在位时间达五十余年,他的一生不可能只用在迷信鬼神、寻求长生不死药上,他一定还要做其他很多事,但司马迁作为一代史学大家,偏偏只记了汉武帝的短处。

这让人想起蔡邕之死。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杀,著名学者蔡邕在司徒王允座上,不经意间说起董卓来,并为之叹息,脸色有所变化。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汉臣,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礼遇,忘记了操守!董卓被杀,你却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同为逆贼吗?”

于是,王允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以求继续完成汉史。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蔡邕,字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汉史。而且他忠孝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

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于是蔡邕就死在监狱里。

马日磾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之例,劝谏王允不要杀蔡邕,结果蔡邕被杀;同样,华覈劝谏孙皓,韦曜是当代司马迁,孙皓就杀了韦曜。

韦曜作为东吴的四朝元老,历经权、亮、休、皓四代。韦曜才能超群,商情则偏低,又要做刚正不阿的谏臣。在《韦曜传》里,陈寿也仅仅是对他的能力作出肯定评价,“韦曜专精学问爱好古道,博览群书,有记述的才能。”萧统将韦曜的《论博弈》一文,收录于《文选·卷五十二》论一类。

韦曜死后,当年担任其助手的薛莹最终完成《吴书》,尽管这部共五十五卷的史书如今大部分已佚失,但在陈寿编撰《三国志》的过程中,它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东吴国史的修撰者,韦曜不论品德、操守还是学识、文采都可谓超群,着实令人敬重。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2023年10月14日星期六 写于丽水)

注:

①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温山荈”就是现在湖州城外的卞山中所产的茶叶。古时的卞山有好几眼温泉,常年水汽蒸腾,绕山不绝,所以被称为“温山”。而“温山荈”极晚采集,也特别苦涩,但是因为从孙坚开始历代东吴君主、历代乌程侯以此为封邑,感祖先父兄创业之艰,所以对于孙皓来说这是一款忆苦思甜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来源。很多历史学家将这个典故作为茶叶泡茶的起源。

②除《茶经》、围棋等图片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