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氏第一支起源于古飂国国君飂叔安公
颛顼的已姓子孙有一位名叫叔安。《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颛顼娶女禄氏生称,称生老童(亦名卷章),老童娶竭水氏女生吴回。吴回为帝曾高辛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咎命曰祝融。“祝融”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极高地位和权力。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妹女馈为妻,生六子:长子樊(昆吾)次子惠连(亦名参胡)、三子彭祖(亦名筏铿)四子郐人、五子曹安、六子季连,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长子樊(昆吾)。昆吾之子飂叔安,封于腿,飂的古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是夏商时代的侯国,西周初为周吞并。
陆终和周文王姬昌一样,在中国姓氏的派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有6个儿子,后衍生出众多姓氏。传说陆终的妻子女嬇孕而不育,历三年,经剖腹,生出6个儿子(一说陆终的妻子女嬇怀孕3年,到了六月初六这天,她剖开左边的肚子生出3个儿子,又剖开右边的肚子再生出3个儿子)。《世本》说陆终的第三子彭祖姓钱,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廖姓是中国百家大姓之一。许多史书、辞书、姓氏书都说颼叔安是廖姓最早的得姓始祖。《元和姓纂》(唐代林宝编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孙旺审订):“风俗通,古有廖叔安。左传作‘飂’, 盖其后也。”
《万姓统谱》:古代颛顼帝后裔叔安,因封在廖国,称廖叔安,他的子孙以封地名为姓(《万姓统谱》亦称《古今万姓统谱》,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140卷, 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和《氏族博考》14卷。《万姓统谱》曾为《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所收,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其“胪载详尽,考姓氏者莫便于是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4年以此为底本,作为“四部类书丛刊”之一,重新印行于世)。《姓氏考略》(清代陈廷伟编撰) 67页:“廖,古有廖叔安,左传作飂,盖其后也。一云:周文王子伯廖之后。廖叔,古廖叔安之后。”
《姓解》( 王云五主编,1935年 12月中华初版)第3卷90页:“廖,音溜,衡山人多呼为料音,出自周文王支子伯廖之后。古今人表有廖叔安,东汉有廖湛,而今南岳多廖姓。’
《姓艄》(陈士元著,1936 年12月中华初版):“廖,姓源云廖叔安之后,姓苑云周文王支子伯廖之后,千家姓云钜鹿族。”《风俗通.姓氏篇》(商务印书馆,1937年)下,71页:“廖氏,古有廖叔安,左传作飂,盖其后也。汉有廖觊为钜鹿太守。今南剑衡山,多廖氏。或言周文王子伯廖之后。汉书方术传,有廖扶;蜀志有廖化;后汉有廖湛。”
《翰墨全书》:“古有廖叔安,春秋时伯高其后也。”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3414页:“飂国,古国也,叔安,其君名。”
《康熙字典》中“廖”字有三个义项,①《左传.庄公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②廖姓:文王之子伯廖之后。③古今人表有廖叔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鲁昭公二十九年为公元前513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日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一文中的这段话,可知飂叔安是尧舜时人,并得知飂叔安有个儿子名叫董父,舜帝赐董父姓董。董父善于养龙,他了解龙的习性,给龙喜欢吃的东西,所以龙都跑到他那里去,他以养龙来服侍帝舜。龙是什么东西,其属性如何,史书没有说清楚,如今已难考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有一句话日“帝赐之乘龙”,从这句话来看,这“龙”应不是一般的动物。至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陈建魁先生编撰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介绍“董姓”一文中说:“相传颛项的已姓子孙有名叫叔安的,被封于蓼(今河南唐河县南)。他有个儿子叫董父,从小就喜欢龙,对龙的习性颇有研究。正在这时,天上降下一雄一-雌两条龙,时为天子的虞舜十分高兴,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董父把这两条龙驯养得很听话,经常让龙翩翩起舞为诸侯助兴。”尽管这是神话传说,但亦说明廖叔安的儿子董父是舜帝时代人,而廖叔安则应是尧舜时代人。
《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6月):“东海有熊氏之后一廖姓。 有熊氏的后裔名叔安受封于廖地(今河南省唐河县),人称廖叔安,子孙以封地为姓。”
《姓氏追根寻祖》[范文琪著,中国文学出版社(香港),1993年] 195页:“廖氏来源有两支。传说上古颛顼帝有个后裔叫廖叔安的,夏时被封在廖国为候,人称廖叔安,他的后代即以封国为姓,即为廖氏。另外,周初,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他的子孙以他的名为姓,是另一支廖氏。 ”
廖氏许多宗族谱都说叔安公传37世至春秋时伯高易“飂”为“廖"( 编者注:上古文字“飂”通用“廖”,叔安受封照国,后即以“廖” 为姓。这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廖氏得姓始于叔安,以国为姓。而非后世所说的始于伯高,或望文生义地认为改“飂”为“廖”, 或所谓去“风”加“广”而成为“廖”的)。夏王朝从大禹在公元前2070年受舜禅让建立夏朝到夏桀于公元前1819年登上王位,时间过了251年。夏桀名姒履癸,是历史上第一个暴君,他第一个发明“炮烙”这种酷刑,并以此处死政见不合者或者触怒他的人为乐趣。由于夏桀的,各地诸侯纷纷背叛,国力益衰,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向夏王朝发动攻击,在鸣条(今山西夏县鸣条河)击溃夏军,夏王朝灭亡。这时离春秋开始约1000年,故叔安公于夏时封在飂国传37世到春秋时伯高在时间上是符合的。而诸侯的后代以其封国为姓正是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之一, 以封国为姓与史实也是相符的。
古代飂、蓼、鄝、廖通用,颼叔安也称蓼叔安、鄝叔安、廖叔安,其后以国为氏。这支廖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这支廖氏,如从叔安公夏时被封为侯算起,迄今已传衍4000多年。如从西周初叔安公的封国(古飂国)为周吞并后,子孙以国为姓算起,则这支廖氏迄今已传衍3000多年]。按照当时地方原始风俗,被封到地方建国的诸侯,必须以国号为氏,才能获得土著居民的拥护和原始氏族的信任,故这支廖姓从叔安公夏时(或舜时)被封为侯算起比较符合史实,即传衍时间应有4000多年。
香港廖太全先生2004年11月10日到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寻根谒祖。湖阳镇有萝山、蓼阴河、蓼阳河。蓼山上有夢王庙。山、河、庙均以“墓”字命名。原蓼王庙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七年(942年)。据当地群众说,过去每年都在廖王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纪念廖叔安当年协助大禹治水的功绩。并说今湖阳镇的蓼阳河、蓼阴河就是古时飂叔安带领老百姓开凿的。根据当地群众口述,结合古史书关于飂叔安的记载,飂叔安应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廖太全上廖山朝拜飂王庙及探视蓼阳河蓼阴河后,自费在蓼山脚下立了块黑色大理石石碑, 以纪念飂叔安协助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
经过仔细勘查,廖太全先生倡议重建廖王庙,并建议定名为“廖氏始祖廖叔安公纪念馆”。他的倡议得到澳门廖泽云先生的赞赏和鼎力支持,得到广大廖氏族人的热烈响应,同时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廖泽云先生主动担负起修建飂叔安公纪念馆的重任,并带头献出巨资,作为修建飂叔安公纪念馆的启动资金。2007年4月15日,世界廖氏宗亲总会在湖阳镇蓼山成功举办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亲祭祖大典”及“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奠基仪式。2009 年3月24日在湖阳镇蓼山举行廖氏始祖腿王叔安公纪念馆开工仪式,及已丑(2009年)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仪式。2010年4月12日,“廖氏始祖叔安公纪念馆"落成庆典暨庚寅年(2010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在河南唐河县隆重举行,盛况空前。纪念馆仿北京式样建筑,十分气派。纪念馆前立有腿叔安公塑像,塑像高5米,石材为福建永定廖氏宗亲捐赠的永定红花岗岩石,雕塑得栩栩如生。
除了《左传》《汉书.古今人物表》等古史书籍中有颼叔安的记载外,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廖氏族谱中,都记载有飂叔安是古飂国的国君,并记载了飂叔安后裔的一个世系表。自飂叔安至西晋廖子璋世系为:
叔安(妣丑氏)-明(妣昌氏)-闰(一说闺,妣握氏、登氏)-晖(妣孙氏)-佶(一说信,妣姜氏)-渊(妣孙氏)-光(妣虞氏)-颖(妣姬氏)-玦(一说瑛,妣童氏)-诚(妣熊氏)-重(妣赵氏)-挚(一说蛰,又说垫,妣吴氏)-珊(妣张氏)-卿(妣金氏、谢氏)-谭(妣周氏)介(妣孙氏)-祥(妣刘氏)-替(一说潜,妣秦氏)-华(妣孔氏)-瑞(妣周氏)-昌(妣张氏)-澄(妣马氏)-荣(妣李氏)-盛(妣杨氏)-良(妣魏氏)-辟(妣关氏)-高(妣王氏)-毕(妣陈氏)-展(妣吴氏)-宣(妣杨氏)-云(妣周氏)-振(妣孔氏)-平(妣鲁氏)-德(一说隐,妣桓氏)容(一说桓,妣朱氏)-闵(妣陶氏)-伯高(妣张氏)-成(妣项氏)-襄(妣丁氏)- 敬(妣周氏)-玉 (妣刘氏)-定 (妣王氏)-真(妣莫氏)-考(妣吴氏)-安(妣蔡氏)-和(妣彭氏)-惠(妣荣氏)-慎(一说桢,妣邹氏)-范(妣甘氏)-周(妣翁氏)-属(一说嵩,妣郑氏)-理(妣孙氏)-中(妣夏氏)-元(妣邹氏)- -凤(妣刘氏)-节(妣杜氏)-嘉(妣柳氏)-新(妣陈氏)-斌(妣谢氏)-扶(妣高氏)-和(一说祀,妣周氏)-延(妣王氏)-立(妣施氏)-化(妣孙氏)-倔(妣钱氏)-初(妣何氏)-泰(妣池氏)-子璋(妣蓝氏。一说妣蓝氏、刘氏) ....
这个世系是否准确,查考史料可以说是欠准确的,至少是不完善的,谬误难免。权威著作《史记》有关周武王姬发祖先的记载就明显有误。该书说从黄帝至姬发共20代。传说黄帝生于公元前2740年,姬发卒于公元前1116年。从黄帝到姬发历经1624年,1624年才传20代不符合事实,不符合人类繁衍规律。世系中所列的各代人物是否都是真实人物,我们亦不能确定,毕竟时间太久远了。飂叔安是尧舜时代的人,那时的中国历史,还是传说时代,还没有文字记载,仓颉造字是传说,中国的文字是商代才成熟的。四千多年前的事,没有文字记录,可信度是不大的。
另外,《左传》中说飂叔安有裔子名董父,但这个世系中没有“董父”这个名字,是否飂明即董父呢?还是因董父被尊为“董姓”始祖而不再列入廖叔安世系中呢?史无考。即便后来有文字记载了,有些事也难免是以讹传讹。
例如世系中所列廖立生廖化,也难以令人信服。廖立是武陵临沅(今湖南常德)人,廖化是湖北襄阳人,两人怎么会是父子关系呢。要说廖立比廖化年纪大,或者说廖立的辈分比廖化长,是廖化的父辈一代人,还可能说得通。廖化是刘汉后期的主要将领之一。《三国志》中对廖化有详细的记载:“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封中乡候,以果烈称。官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这是对廖化的真实评价,并不像旧时看了《三国演义》的人所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那样的平庸之人,而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才,并因功封车骑将军、中乡候。
自廖化之后,至廖化的4世孙廖子璋,据《客家姓氏渊源》的说法,廖氏世系自廖子璋之后是准确的。我们认为此说不确,因廖氏世系自廖子璋之后的世系各地说法亦相当混乱。
廖姓渊源考:皇帝的直系子孙
南阳唐河廖姓的发源地,有蓼山,蓼阳河,蓼王庙,古蓼国遗址
来源:《中国廖氏通史》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平台所有。
(本文为直接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廖
廖姓图腾
【释义】廖姓图腾上“羽”是鸟类的羽毛,羽之下人字代表两只翅膀,在人字交叉上端之小圆圈,有如画凤点睛。人下三撇是凤尾,左边添上龙爪,有“龙凤呈祥”之意。若将“羽”字挪到人字上面,图腾就像一只逼真的凤凰鸟。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廖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得姓始祖廖叔安。
廖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廖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66160人。
(注:由于廖姓族人外出生活、工作、定居等原因,其本人户籍不在玉林,所以玉林市廖氏宗族人口统计数与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数有所不同,但结论没有矛盾。)
语言习俗
玉林廖氏语言有二:一是客家话,二是桂东南粤语方言。
宗规家训
廖氏宗规家训切于伦常,多从日常入手,朴实无华。要求子孙遵乡约、惩不孝;正闺门、端豢养;完正供、息争讼;厚宗族、务积德;勤职业、尚节俭,认为这是“人生立身、行已、持家、善世之务”,子孙必须恪守。
廖姓渊源
廖氏发源地——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蓼山。
廖姓起源有二。其一,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记载,帝颛顼(黄帝之孙)有个后裔叫叔安,夏王朝时被封在廖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为侯,故称廖叔安。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廖氏。由于廖叔安为始封国君,故被尊为廖氏始祖。春秋时,廖国为楚国所灭。其二,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子伯廖于古飂国之地,在今河南省唐河南边的湖阳镇,春秋初灭于楚国,其后遂以祖字命氏。
廖叔安的后裔,传至廖兰芝的第三子廖光景(翰林学士、曾任宜州刺史)时,在唐朝迁移江西并立为始祖。廖光景生有9个儿子:文广、文兴、文举、文福、文亮、文禄、文用、文明、文峰。传至廖文兴之子花公时,从江西迁往福建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市(今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玉林市的大部分廖氏是福建花公后裔。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玉林廖氏肇始于元末明初,先由江西宁都、雩都,福建的汀州、上杭、永定,移居广东的大埔、梅州、惠州、兴宁、潮州、永安和广西的宾阳、武宣、贵港、灵山,再迁来玉林。繁衍至今,多的有35代,少的有12代,总人口约8万多人。溯其宗源,主要是属廖光景之后裔。廖光景讳德登,翰林学士,原籍江西宁都,竖有石碑在江西宁都留记。
一、玉州区、福绵区、玉东新区三地廖氏
玉州区、福绵区、玉东新区有廖姓人口3300多人,居住较集中的一是玉州区仁东都监塘、城西莲塘、南江白头塘;二是福绵区樟木新发村、中村,新桥运车岭,福绵马头岭,成均甘冲,沙田砥柱;三是玉东新区名山石棠凤凰塘,茂林镇陂石村垌心、金谷社区、鹿峰社区。共12个乡镇(街道)。
二、兴业县廖氏
兴业县有廖姓人口4600多人,分布于5个镇13个村27个屯。居住较集中的是城隍镇陈塘村,高峰镇集义村、龙文、罗排、大同、新河、黎江桥,蒲塘镇洋陂村、三湾村,葵阳镇新荣村、四新村等。
三、北流市廖氏
北流市廖氏主要居住在22个镇(乡)125个自然村,大多是明末清初从广东茂名、高州、化州迁居广西北流县卞二里冲表,也有部分是清末从相邻的容县、陆川县迁入。以廖法海为始祖的廖族后裔主要居住在六靖、清湾、石窝、六麻等镇(乡)。
四、容县廖氏
容县现有13支系廖氏繁衍,人口约5000人,分布在县内的黎村、杨村、杨梅、灵山、六王、松山、县底、十里、浪水等乡镇。容县廖氏多为福建花公后裔,其中,黎村坡头廖扶音和杨梅河口廖扶义支系约有4000人左右,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之一。
五、陆川县廖氏
陆川县廖氏在陆川各姓氏人口数中排名第27位,有10000多人,分布在13个乡镇29个村。从来祖看,现居陆川的廖氏有5支:一是廖肇绪从福建莆田珠玑巷先迁入广东化州合江新圩梧村,后再迁入陆川县南各处,有7800多人。二是乌石镇石板冲始祖廖守望,从福建迁来,有1900多人。三是沙坡镇白马村廖彩鸿,从广东化州迁来,有300多人。四是沙坡镇沙坡村廖仁寿,从广东廉江迁来,有100多人。五是珊罗镇六燕村马路圩廖玉定后裔,从玉林石堡桅平岭迁来马路圩,有80多人。
陆川廖氏以廖肇绪后裔为最多。廖肇绪名楼山号晚郎又曰六郎,谥肇绪,乃武威郡廖光景第23世孙。
六、博白县廖氏
博白县廖氏主要分布在19个乡镇,总人口有53000多人。廖氏入博共有5个宗支:大垌绿罗村廖仁凤支系,大桐石龙村廖朝江支系,凤山庞丁村廖宗泰支系,菱角石柳村廖万一郎支系,宁潭镇宁潭村廖继尧、廖继宗支系。在5个支系中,除菱角石柳村廖万一郎支系外,其余4支均为廖玉琛(廖万二郎)的后裔。福建花公后裔廖玉琛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从福建省上杭县迁居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后因常受到外贼骚扰,环境恶劣,1371年廖玉琛再迁到广东省高州府石城县(今广东廉江市)石水村(古称赤水)。目前廖玉琛的后裔分布在广东廉江,广西北海、防城港、玉林。博白县的绝大部分廖氏是廖玉琛的后裔。
家族名人
廖磊
廖磊(1890—1939),陆川县清湖镇永平廖右村人,1908年赴桂林入广西陆军小学,1911年转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参加武昌起义。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投湘军赵恒惕师任连副、连长、营长、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师少将副师长兼第三团团长,第三十六军第一师师长,第三十六军副军长、军长。蒋桂战争时辞职去香港。1929年后回广西投新桂系反蒋,任“护党救”前敌指挥部参谋长,第七军副军长兼第二十一师师长、军长,广西航空学校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廖磊率第七军北上抗日,期间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安徽省主席。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建立大别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任鄂豫皖边区游击总司令。1939年10月23日因脑溢血逝世于安徽,追晋二级上将。
廖百芳(1887—1954),容县杨梅镇河口村人,广西第一条铁路来合铁路(合山至来宾)建造者,“新桂系”的引路人。年幼家贫,努力读书,先后考取容县师范学堂、梧州政法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1912-1922年先后在容县明伦女子学校以及平乐县、陆川县、梧州市等地任教员。1922年秋,任滇桂联军总部秘书长,1923年兼任大元帅府咨议员,1924年任广州卫戌总部秘书长兼大本营咨议员,1925年任清远县县长,1926-1929年任李济深待从秘书(当时李济深为广州政治分会主席,广东省主席,第八路军总指挥)兼广州政治分会文书课主任秘书长,1929-1931年流寓香港,组织《香港时报》《香港超然报》,专以反对统治为事,结果被中央开除党籍,国民政府明令通缉。1931年,廖百芳任西南政务委员会秘书长,旋调审计处协审。1937-1938年任广东电白县禁烟委员,广东被日侵略军陷落后,回桂任容县政府秘书,1939-1943年任广西省政府秘书,1943年调任重庆国史筹备处,采访兼汇编党史。1946-1949年被选为广西省参议员,1954年在家乡河口村去世,终年67岁。
廖梦麟(1902—1972),陆川县清湖永平廖右村人,廖磊弟。领导护法战争时,其大哥廖磊率部参加,其遂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习武。毕业后,在南宁进入军队,初任参谋,继而营长、团长。1930年,廖磊任第七军长屯驻柳州时,他转入第七军。1938年秋,随第七军团北上抗日,曾参加淞沪战役、台儿庄外围战、徐州战役、武汉外围战及大别山抗日游击战等抗日战役,积功升少将师长。后辞军职回乡,1946年,出任陆川县政府参事。1949年军败退,解放军临境,他协助当地为解放军筹措给养、物资,并协助动员房主借用清湖街“自兴庄”三进铺十八间房屋储放军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誉为“开明绅士”,被选为陆川县清湖区人民代表。
本姓人自评
三国蜀将猛廖化,杀敌一马总当先;元朝善人廖均用,仗义疏财成美谈;廖刚父子禄万旦,力保两宋抗金顽;明末四川扫地王,廖惠起义实维艰;呜呼仲凯遭,至死不渝为国家;廖氏英杰代代出,今朝子孙应勤勉……
我廖姓自古以来就是名门著姓,廖氏先人的勇气与智慧、艰辛与奋争,缔造了廖氏族人的精髓骨血;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扬弃,使廖氏族群越发雄健伟岸、铁骨铮铮。这种深厚的文化滋养,成为廖氏族群几千年来奋力拼搏、慨然前行的精神源泉。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廖姓人所到之处,披荆斩棘,葺旧图新,不论士、农、工、商、军,都乐于献身开拓、敢于创新进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先人的言行道德、高风亮节,为我们廖家人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家教和精神内核,我们廖氏后人定当努力学习先人们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继续奋力拼搏、慨然前行。(博白廖氏族谱修编顾问 廖海风)
专家点评
前几年,我和玉林市政协原副主席廖佳章到福建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经福建上杭县古田村时,参观了古田会议旧址——廖氏宗祠。该宗祠砖木结构、杉柏参天,当年,毛主席借助这方宝地召开会议,制定八个决议,明确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和军队。古田会议是党和军队建设的里程碑,因此也可以说,古田村廖氏宗祠是思想初步形成地。同时,它也是两广廖氏族群从上杭、宁化再次南迁的始发地。
玉林6万多廖氏族群,大多从闽粤迁徙而来。千里流徙,锻造了廖氏族群武威望重、崇文尚武的品格。初期,容县籍廖百芳口才超群,文章盖世,被任为大元帅府咨议员。后他历任县长、广西省政府秘书、省参议员,创办合山煤矿,为发展广西作出贡献。而陆川籍的陆军上将廖磊,保定军校毕业,历任营、团、师、军长和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他率部驰援淞沪会战,在台儿庄战役中粉碎日军南北夹击。兼任安徽省主席时,重用抗日志士,与新四军协同抗日,战功卓著。后因积劳成疾,在前线病逝。、八路军周恩来、朱德敬送挽词:“星损东南长淮柱折,耗传西北燕赵悲歌”,高度赞扬这位抗日忠勇名将。
廖氏族群不仅武不屈,而且文不惊。武功救国砺雄师,历代多贤承祖训,秉承清代廖冀亨《求可堂家训》遗风。他提出“四戒”“四要”“四慎”,字字珠玑,影响久远。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廖氏后人传承遗训,热心公益慈善。博白商人廖晋泽,捐资助学100多万元,还免费提供食宿,举办国学教育,培训学员2000多人,一时传为佳话。正如廖氏祠联:“慈孝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满室荣华”。(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 赵彦行)
武威望重 传世无穷
自黄帝统一华夏族起,由廖叔安世系、伯廖世系和其他因素形成的廖氏世系所组成的廖氏族群,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等方面,处处闪烁着光辉。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云:廖氏之后,将愈繁愈远,诗书礼乐悠然不替矣!
南宋丞相文天祥曰:自唐至今,蛰蛰浩繁,英髦迭出,宗风远振,所居各得其所,传世无穷。且能以诗书为业,忠厚为家,自可搏鹏程于万里,驰骥足于康庄,非廖氏子孙其谁欤!
廖氏能得到欧阳修和文天祥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廖氏自古以来就是名门著姓。汉代著名教育家廖扶,三国车骑将军廖化,南北朝名士廖冲,五代天策府十八学士廖匡图、决胜指挥使廖匡齐,南唐监察御史廖凝、大理评事廖澄,宋代工部尚书廖刚,明国大将军廖永安、廖永忠,清代文学家廖燕、户部侍郎廖腾煃、工部尚书廖鸿荃、礼部尚书及军机大臣廖寿恒、学者廖元度、工商巨子廖树衡,时期革命家廖仲恺、抗日名将廖磊,当代的廖承志、廖汉生、等,都是廖氏族人中的杰出代表,是廖姓氏族的荣耀与骄傲。
历代多贤承祖训
“武不屈、文不惊,须立丈夫志气;威可畏、仪可象,乃为君子规模”,这是廖氏宗祠“武威堂”的堂联。
廖崇德是廖叔安第七十九世孙,唐贞观十四年(640)明经及第,先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后擢升为宣州刺史,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在中华廖氏发展史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后裔在当今世界廖氏总人数中占50%以上,约有三四百万人。廖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也成为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玉林市的大部分廖氏也属武威堂后裔。
据记载,从隋王朝(581-618)至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近200年间,武威堂廖氏都有族人官居要职,家族显赫。随后的一千多年历史中,一代代优秀廖氏族人的言行道德、高风亮节,也为廖氏家族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廖氏家训以清朝廖冀亨《求可堂家训》最为著名。廖冀亨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授江苏吴县知县,以为官清廉著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廖冀亨在任三年,不贪私利,整顿史治,不惧权贵,执法公正,亲民爱民,踏踏实实地为百姓谋利益,深得民众拥护和爱戴。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廖冀亨被罢官抄家时,官府仅搜得19枚青钱,因此,人们称他为“十九青钱大清官”。廖冀亨过世后,为感其恩德,吴县百姓建造百花书院祭祀他。廖冀亨教育子孙也有章法,有《求可堂家训》及诗文传世,他要求子孙以读书和立品为先,提出四戒:戒使性、戒、戒贪酒、戒游手。提出四要:要勤俭、要谦虚、要慎言、要和气。提出四慎:慎交游、慎起居、慎闺门、慎祭祀,要求子孙必须恪守。
武功救国砺雄师
三国廖化以果敢刚直著称,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西晋廖子璋武功镇国,当代廖仲恺一家三代四人为国为民留美誉,抗日名将廖磊是廖姓氏族的荣耀与骄傲。直至当代,由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特别推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名录”收录的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重大贡献,在1955~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军衔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中,就有14位廖姓将军……
从古至今,廖姓族人以武救国之人灿若星辰,文武英贤人才辈出,成为了廖氏族人的一大特色。他们为国家繁荣昌盛,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仅是廖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华夏子孙后代学习的楷模。
玉州区廖氏先祖廖监元在北宋年间,职掌千户,是一个武官。宋仁宗皇祐年间,广西侬智高起兵反宋,狄青南下宾州(今宾阳)出征。廖监元是南下的将领之一。在宋军夜袭昆仑关和归仁辅两军决战的战役中立下大功。宋军镇压侬智高之后,廖监元又率领一支人马征剿灿景岩一带的侬智高残部。叛乱平息后,廖监元作了寨官,并在宾阳定居下来,繁衍子孙后代。后人因廖监元平息灿景岩造反军有功,便将“灿景岩”易名为“廖平岩”。廖监元从山东青州移居广西宾阳,至今已经900多年,廖监元的后裔,是广西廖氏人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除宾阳外,还广泛地分布于广西许多县、市,迁到省外和海外的也不少。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都监塘村、城西街道莲塘村等廖氏支系都是廖监元后裔。
同为廖姓后人,出生于陆川县清湖镇的桂军抗日名将廖磊也是时期的风云人物。廖磊及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桂系的擎天柱,可在面临着国难之时,正如廖磊他在病中清醒时的遗言:吾乃军人,治军久矣。抗战以来,一心杀敌报国,别无他念。在驻防柳州期间,廖磊多次要求,所有单位“立即行动起来,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抗日宣传”“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时刻听从国家召唤,奔赴疆场杀敌!”。他还亲自给柳州各单位职员及驻军军官作题为“倭奴亡我之心不死”的报告,号召“不忍坐视亡国,不甘沦为亡国奴”的国人,“誓同心一致,与日寇血战到底!”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廖磊任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第七、四十八两军北上抗日。1938年,廖磊再率部北上,据淮为守,驻节合肥,多次率部向皖东出击,不断歼击日寇,使皖中、皖西的局势得到稳定。在武汉保卫战中,廖磊以大别山为依托,在黄梅、广济地区构筑工事,顽强抗敌,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其不能越过一步。在此期间,廖磊仍不忘动员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战争。1939年10月23日,廖磊因突发脑溢血病逝。当时抗战正酣,廖磊至死都在惦记着抗战:“我不行了,希望你们努力抗战,莫让日寇窜进大别山。”这样的一句临终遗言,充分展示了他摒弃民族内部矛盾、希望祖国齐心抵御外侵的军人气节。
在玉林的廖氏族人中,还有一位新桂系的引路人——廖百芳。他是容县杨梅镇河口村人,以文章盖世、口才超群著称,曾先后担任大元帅府咨议员,廖仲恺、李济深侍从秘书等职,常在报刊著文抨击军阀乱政、佞臣当道等时政流弊,被当时人称为“沙胆廖”,廖仲恺称赞他“赛过十万甲兵”。1932年10月,他以众筹的方式修建了广西第一条铁路,在广西铁路发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传家有道起人文
百年燕翼惟修德,鹏程万里在读书。廖氏作为中国一大姓氏,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人才辈出,不胜枚举,且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这与廖氏族人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
自古以来,大凡廖氏族人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廖氏的宗族教育机构,许多族人较多的地方都建有书院,如江西定南的莲塘书院、广西宾阳的丰山书院等。据廖氏族人介绍,在过去,即使是只有一二十户廖氏人聚居的小村子,一般也办有私塾。廖氏人聚居村庄的私塾多数是宗族兴办的。如容县“坡头廖”于清嘉道年间,就在村中水井麓建立了第一间大馆书房,容县才子王维新(清末著名文学家)曾到此作巡回式讲学数天,学风充沛,当地廖方张、廖启麟两人因之成名。后来,“坡头廖”又在大园背建第二间大馆书房。及至廖平可祠建成后,廖方张借祠屋为第三间大馆书房,并亲执教鞭。廖方张过世后,族人廖光枢、廖华柱相继执教,或聘教师讲学。时期,族人廖华清仍就祠办小学多年。到地方建设时,借祠为大同乡中心校,开高小两班,后来当地廖氏族人为方便,都向珊萃学校求学了。
进入20世纪50年代,学校都改由政府官办,廖氏之宗族教育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如今,廖氏族人已经清楚地看到:要想进一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族人的文化素质,于是对族人在教育方面的要求和扶持就更高了,很多地方实行多种渠道办学,廖氏家族也成立了奖学基金会,如早在1996年4月23日,广西北流市廖氏奖学基金会就已经成立了。基金会对勤奋学习、成绩优良、能考上公办且国家承认学历的中专以上学校深造的有志青年给予奖励和资助,解决了很多廖姓族人的实际困难问题,这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都是有益的美举。
在宗族人文教育的影响下,廖氏后人热心公益事业、扶持教育事业及资助贫困族人的事例层出不穷。如博白县沙陂镇廖晋泽资助贫困学生34万元,支持浪平村委会建设10万元,投资100多万元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国学教育培训学员2000多人。博白县菱角镇石柳村廖华在事业有成之后,热心慈善事业,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于2013年5月成立了广西三桦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博白县三桦石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地处他的家乡石柳村,以“生态经营,园林种植,扶贫开发,讲究效益,共同致富”为宗旨,奉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方针,积极构建“党建+扶贫”的发展模式。博白县菱角镇5个贫困村和三桦公司开展注资合作,在三桦沃柑产业的带动下脱贫致富,走出了菱角镇独有的特色沃柑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玉林日报记者:陆小青)
责编:晏海珊
主编:宋建州
你还想知道的这些事
★搜出的钞票占据半个房间!玉林市首例“保护伞”案件一审宣判!更多细节……★牛!北流一条鱼做成全产业链,没想到还是一个低调的全国“隐形冠军”
★惊艳全城!五彩田园120亩花海灿烂登场!免费门票……
★兴业群众合力救人事迹上央视了,还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玉林新闻网 玉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出品
不久前,某知名网红产子后,给孩子冠以父姓,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其讨论激烈,也体现了浓郁的“东亚特色”。同样的问题在欧美却属于绝对次要,哪怕以平权闻名于世的北欧,女子出嫁后也以冠夫姓为绝对主流。这说明这个问题并不属于“女权”或者“男权”的范畴,而是东亚人特有的某种情结。
父权、贵族与姓氏的起源在几十年前,由于马列史观将母系氏族定义为“原始社会的普遍情况”。碍于政治正确,许多学者不得不努力“考证”,最终将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定义为“上古八大姓”。同时,还有些学者以汉字“姓”的女字旁为证据,证明上古时期的姓氏属于母系氏族。
【美国学者考证易洛魁的证据,被恩格斯引用。这是典型的“特例当普遍”】
可是,考古学家对甲骨文的考据,却间接地推翻了“政治正确”的论调。首先,现代汉语的鼻祖是甲骨文,可根据检测,最早的甲骨文大约出现在3500年前的殷商——哪怕是恩格斯的理论中,“农业国家”只要建立便已经是父权社会。而“姓氏”二字作为文字,无疑出现在最早的甲骨文之后。所以,姓氏肯定是父权社会产物,这一点毋庸置疑。
姓氏真正的起源有着浓郁的父权色彩——因为它起源于封地名,而封地则起源于周代的武装拓殖,武装又是男性贵族的专利。比如处于百家姓首位的赵姓,起源于赢姓,就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相传在周穆王时期,其驾车大夫造父因为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时,能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打败了徐偃王,周穆王赐以赵城,称为赵氏,因此造父就为天下赵姓的始祖。再比如廖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受封于廖国,所以称廖叔安,后代就以国为姓,称廖氏。许姓,出自姜姓,也是以国为姓,为上古四岳伯夷的后裔,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始祖为文叔。春秋时,许国是楚国的附庸国,后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同样以国家的名称为姓氏的还有彭、齐、鲁、赵、魏、韩、周、秦、宋、燕、吴等。
【姓氏的起源有着充沛的武德】
因此,早期的姓氏有着明确的阶级性,只有拥有封地的贵族后裔才有资格享有姓氏,大部分百姓属于“有名无氏”。而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着演化性,当某个家族的子嗣旺盛时,就会“分家”,即到新的封地居住。经过“分家”这一程序后,很多新的姓氏随之诞生。除了上文说的许外,还有建立汉朝的刘家,起源于姬,乃是周朝大夫的后裔。这个特点在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有体现,比如毛利氏祖上原姓大江,德川家起源于源氏,织田家则来源于藤原。随着秦制开始取代封建制,旧有的贵族氏族遭到瓦解,普通人才得到姓氏权。与中国一样,日本的封建制度瓦解后,姓氏作为一种权利,才下放给普通人。只不过,日本的平民获取姓氏的时限太短,又紧跟着西方的脚步,走入工业大潮,没来得及形成中国式的香火情缘。
【汉朝建立后,刘家为了贴金也曾宣称自家源自龙】
姓氏与父权社会的结合男性相比女性,天然有一个弱点——强烈的亲子不确定性。男人对于“被绿”的焦虑远远胜于女人,因为,DNA技术普及前,男人根本无法确认一个孩子是不是自己亲生,女人则无需担忧。女人被绿只是男人不忠,男人被绿意味着男性的基因就此断绝。后代事关生物的传承问题,没有人愿意传承断绝。于是,社会发展出两套机制,作为先天亲子不确定性的补偿,:
1.大部分社会都允许一夫一妻制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少数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对男女出轨的包容度也大相径庭。社会希望通过“广撒网”的方式,确保男性留下自己的后代,反正贵族不缺异性资源;
2.部分社会发展出姓氏文化,即男人不需要通过血缘来选择继承人,遗产只会传给拥有男主人姓氏的人。
【在战乱纷飞的古代,儿子的继承权也要远远优先于相对柔弱的女儿】
后者在东亚以及古典时期的欧洲非常流行。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皇帝(Imperatore Giustiniano,527—565年在位)说过:“我们对子女享有的支配权是罗马市民特有的,事实上,没有任何其他人对子女享有像我们享有的这样的权力了。”这里的子女并不单单指代夫妇生育的子女,也包括被释放的奴隶(罗马法规定,被释奴需要加入原主的氏族)以及冠以主人姓氏的原外姓人(俗称干儿子或者干女儿)。如果家主没有合法后代,那么他有权认养一个养子或者养女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由于男子在性与婚姻上的优势,以及天生的亲子不确定性,这个权利几乎独属于男主人。
【电视剧《斯巴达克斯:竞技场之神》花大篇幅描述罗马父权的力量】
在东亚,女子不享继承权,只有男子才有继承父辈财产的资格。所以,姓氏文化在东亚又有新的演变——入赘。在日本婚后需要改姓,大部分情况下,女子出嫁后需要改成丈夫的姓氏。若出现男方入赘的情况,那么丈夫婚后就需要改成妻子的姓氏,帮助女方管理家族财产。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婚后改姓的习俗,但赘婿生育的后代必须冠以女方的姓氏,准确地说女方的父亲的姓氏。因此入赘看上去非常“女权”,其实不过是父权制度的一个补充与延伸而已。
宗族香火与城市解构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个地方的人基本沾亲带故,彼此都算亲戚。这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构建起来的共同体,有着极强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A十分贫困,但生养出一个十分聪慧的儿子。那么宗族内部就会凑份子钱于他,让这个孩子无需再耕作,只需专心读书。如果运气好,有朝一日A的儿子得以金榜题名,他就需要用自己的俸禄乃至灰色收入投资自己的家乡。
在文人地位大幅度提高的宋明,一个士大夫的名下往往有着大量的家产,而且这些田产大都分布在此人的家乡。这并非因为这人枉读圣贤书,专门对家乡进行土地兼并。事实上,恰恰相反,他是利用朝廷给的优惠政策给家乡的人免除赋税。这种“你投资我,我回报你”的模式在宗族社区十分流行。其覆盖面积也十分广泛,从幼儿教育到老翁养老应有尽有。但是,副作用也十分明显。作为同一姓氏的共有者,所有人必须追溯“族规”,跟随传统的儒家规范。所有“继承香火”的个体都十分惧怕被集体所排斥,这种恐惧甚至超过亲子之爱。
【古典时期,欧洲人也不乏以家族社区为单位的各种聚会】
当时间来到公元后,亚伯拉罕系的宗教开始强势冲击东亚以外的各大文明。罗马的父系氏族在教文明的冲击下发生巨大改变,彻底与东亚文明分道扬镳。因为宗教具有一定普世性,经过宗教改革后,人们不再以“自家人”与“外姓人”区分集体,而是以“同信仰的兄弟”与“异教徒”来区分彼此。或许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种区分方式十分落后,但相比传统的姓氏划分法而言,宗教构建的共同体确实更为广泛。
可惜地理位置相对隔绝的东亚,没有办法享受到这种福利。缺乏普世性的宗族结构,相比宗教社区有着更强的原始色彩,例如教的禁止堕胎与弃婴。或许以今天的眼光看,这种做法十分,可在蛮荒的古代,这么做能有效地防止女婴未出生或刚出生就被杀死。没有经过这种教义洗礼的文明,都有十分严重的溺婴、弃婴现象,也有令人膛目结舌的男女比例。
【清代的弃婴塔,埋葬者无数婴儿的尸骨】
在宗族力量雄厚的南方,许多县的男女人口比例已经达到夸张的程度。明代的县志记载:琼州有男179254人,女70619人,男女性别比2.54:1;洪雅县有男9381人,女4990人,男女性别比1.88:1;淳安县有男31836人,女14669人,男女性别比2.17:1;建平县最为夸张,有男65814人,女20884人,男女性别比达到3.15:1!
如此多的女婴被杀,原因很简单——女孩不能传承姓氏与香火,且需要从夫居。是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孩生下来注定是“别人家的财产”,余生都需要给别人家生育、干活。其生育的后代,也无法冠以自己的姓氏,传承祖先的香火。儿子却可以跟随父母一起居住,将来还能娶妻,等于生一个得两个。
宗族对“香火”的狂热崇拜,彻底打碎亲子间的感情。让人不得不感叹,在互助的背后,那令人窒息的集体文化。从这方面看,近现代的女权主义者拼尽全力要解构宗族社区(她们称之为男权),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安家》中的房似锦,差点也因同一种思想,被溺死】
当然这种情况在城市中,相对较好。由于城市具有高强度的人口流动与相对便捷的交通,过去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的宗族成员来到城市后,很快就会各奔东西。原有的社区被解构,人们对“香火”的执念便也不再那么强烈。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女工也能表现出不弱于男工的生产效率(工业化往往先从城市开始),且西方法律的传入,让女孩也可以拥有财产去孝敬自家父母,城里人就更没理由堕女婴了。第一网红出身的上海市,性别比甚至达到107:100(不含新上海人),若再扣除崇明等地的少量农村保留区,性别比已经完全正常。
结语姓氏起源于父权社会下的军事贵族,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开始普及平民,逐渐形成宗族制度。也很可惜,没有被宗教影响,形成漠视女婴生命的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漠视正在消失,至少今天大部分的地区已经没有超过2:1的男女比例了。而第一网红出生的上海市市区,也早没了香火的情节,从父从母,对上海人而言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只不过是传统的影子,有和没有根本无所谓。作为外人,试图用自己的意志对他人的家庭进行干涉,本身也违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不是吗?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