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身份,出自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族的后裔,属于以贵胄身份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有被称为“公”者。按周王朝的典礼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在这些公孙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人便以身份称谓“公孙”为姓氏者,称公孙氏,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源流二
出自姬姓,黄帝姬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在春秋时,各国各地的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 “公”。以当时的制度,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正式登基前,应先立为太子,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改姓为公孙。这样,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这在史籍《广韵》中有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史籍《通志》记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得姓始祖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名轩辕。传说是神农的同父异母弟:“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公孙为姓。黄帝轩辕氏曾姓过“公孙”,后来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
历史人物
姓公孙姓氏的人虽然稀少,但不乏 出类拔萃之人,今天为您介绍商鞅。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我们熟知的商鞅变法改革促进了秦国的发展甚至是为它后来一统六国都做下了铺垫。商鞅原来不是秦国的人,他本是卫国的后代,所以也称为卫鞅。他的一生经历其实很坎坷,刚开始并没有被赏识,到了秦国之后才逐渐展现他的才华。
说起卫鞅也就是商鞅,商姓是他在战争中立了功获得了商地的封地才得来的姓。早年的时候,商鞅在魏国,公叔座是魏国有名的大臣。公叔座在病重的时候把商鞅推荐给魏惠王,他对商鞅的评价很高,嘱咐魏惠王一定要重用商鞅。就算不打算用他也要杀了商鞅,这样来避免商鞅效力于他国对卫国构成威胁。但是魏惠王并没有采纳公叔座的意见,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产生杀了他的想法。商鞅也正是知道自己没有生命之忧才没听公叔座的话立刻离开魏国。
在魏国没有前景后,商鞅决定到外地寻求发展,于是辗转到了秦国。当时的秦国是由秦孝公掌政,秦孝公想要推行改革变法,但是迫于社会原因不能够直接进行,他先召开了会议商量变法的事情。但是朝廷上有许多旧贵族对变法表示强烈反对,这时候商鞅便站了出来,与旧贵族们针锋相对的辩论。正是这次辩论为后来秦国推行变法作出了舆论支持。
第二次变法主要在一些细节方面进行细致的修缮,还着力于土地的改革。县制的推行就是从这开始的,这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可以看出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商鞅是推崇法家思想的,这从他推行的改革措施中也可以看出来,制定了很多法律条例来规范国家和百姓的行为。但在这同时,商鞅也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比如说主张战争崇尚武力,这大概也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有分不开的联系。
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在为秦国推行变法行动上的商鞅到随后却也没能有个好结果。秦孝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听信商鞅想要谋反的谗言,想要抓捕他。商鞅只得开始逃命,奈何早些年的一些缘故,魏国也进不得,回到自己的封地后被秦惠王发兵攻打。商鞅的兵力敌不过秦惠王战败而亡,最后尸首还被处以车裂之刑,这的确让人惋惜。商鞅为秦国变法改革所做的从根本上促进了国家的强盛,商鞅的想法的确是属于较为先进的,法律的推广也是很成功的。
王安石赞其“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望小编今日的介绍能带您走进商鞅,了解商鞅。
姓氏文化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白马堂:东汉末期公孙瓒被封为讨虏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传承姓氏文化,传播中华精神。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