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葛伯仇饷(葛伯)

发布时间:2024-04-15 15:03:04作者:心若向阳来源:网友分享

葛伯仇饷(葛伯)

本文目录一览:

殷商崛起之葛伯仇饷分析

​葛伯仇饷作为商汤称霸的第一事件而为人所熟知,世人皆知葛伯不祭祖神,冤杀儿童,以怨报德,百姓深受其苦。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商汤的人格一向贤明,敬重人才且嫉恶如仇,那么这位君王背后,是否有一丝残忍的真相被掩盖?

一日,孟子的高足弟子万章心急火燎地去拜会老师,因为他所属的宋国周围,日益强大的齐楚两国已经虎视眈眈。孟子用葛伯仇饷的故事宽慰他,一句“齐楚虽大,何畏焉?”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君王仁政的重要性,同时,将千年前一次历史之战铺平在眼前。

一、伯益之子

相传伯益协助大禹治水多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并且类物善恶,曾编著《山海经》十八篇。孟子称赞其:“治则进,乱则退。”

大禹本想效仿尧舜禅让于他,但当时大禹已有私心,明传位于伯益,暗地培养其子启。他此时已经发现大禹之子启在一旁虎视眈眈。一番思考,伯益主动退隐助启上位,自己则担任执政官辅佐朝政。启念他治水之功,封其长子大廉为诸侯,即夏朝方伯,封地位于葛,而大廉则为葛伯。

同葛伯爵位相同,夏封成汤于商。然而,成汤有夏朝“得伐”的大权,只要权力在手,他的征伐可以不经夏王批准出兵,商国便日益强大了起来。

二、葛伯仇饷

葛国的处境十分尴尬,就地理位置而言,位于商丘葛地(今河南宁陵县),即前往夏朝必经之路,而周边便是后来灭夏的商国。商国部族日渐强大起来,逐渐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而夏作为当时最强悍的部族,有着几乎无懈可击的附属国。此时,汤听闻葛伯执政无心祭祀,这个位于商国临近且十分弱小的国家,已经被汤悄悄盯上了。《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这场战争的开始,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援助。

《孟子·腾文公》便详细记载了葛伯仇饷的前因后果。葛伯为人继承伯益之风,无心,温和寡淡。他如何对待百姓尚且不知,但其眼光短浅,没有从政才能这一点,从葛国面积变化便可看出。早期的葛国北到定陶,南到太康,西到开封,东到芒砀。而此时却屈居东商一代,着实令人为之捉急。

汤派使者前往葛国责问,为什么不进行祭祀?葛伯回答:没有祭祀用的牛羊,商汤便运了牛羊过去。葛伯却把牛羊吃光了,仍然不去祭祀。商汤又派使者去问,葛伯仍然回答:没有祭祀用的五谷杂粮。而商汤此时却派部下前往耕地,派遣老幼给种地的部下送去饭食。葛伯则带领他的军民去抢夺这些饭食,两相争夺的结果,便是一场祭祀便以老弱百姓之血开始。很快,商汤便以为童老报仇的名义,正式发动了进攻。

商朝实力强大,其战争缘由又是百姓心之所向,所以很快便攻陷了葛国,开始了它建立王朝的第一步。更甚者,周边国家百姓听闻商汤为人贤明,都期望其攻打自己的国家,成为自己的君王。经历大小十一场战争,商国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三、无声泣诉

《龚自珍卷》记载:“夫葛何罪?罪在近。”其实,对一个国家而言,杀一人不得言仇。商汤眼里看到的,从来不只是那一个童子或者老弱的仇恨,而是这个挡在他路上的葛国。毕竟,葛国不过一个夏桀的耳目,是他在谈笑间便能够轻易灰飞烟灭的一个小国度。

当我们了解了中国近代战争,便更能感受到葛伯的处境。1840年,清朝统治者发现,英国倾销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于是派遣林则徐前往虎门销烟。这一行径刺激了英国殖民统治者,而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早已料到。清朝使得林则徐的身死,却挽救不回越来越多的殖民侵略。

两两相比,派遣人丁进入他国,肆无忌惮地动用土地助其耕作,与其说帮助,更像是一种侮辱。更不必谈那个国家是以农为本的社会,是孔子笔下追求大同的小国寡民世界。而在不间断的警告与反抗之后,葛伯不得不承认自己弱小的现实,他变成商汤向夏国投石问路的一个石子,当时看来是偶然,而后人去分析,这更偏向于一种必然。

商汤在百姓心中,历来都是真善的角色形象,“葛伯仇饷”多为夸耀其仁政和心系百姓的美德。汤执政时主“以宽治民”,百姓能够生活地其乐融融,自然不会过于关心是谁统治者他们,何况葛伯的统治本来便不怎么样。

民间有诗句:“云师如葛伯,仇饷佚天罚。”其中“云师”便是指黄帝官位,这里指葛伯的黄帝后裔血统。而天罚则代指商汤的惩戒,本为黄帝后裔却如此对待别人的帮助,这便是葛伯仇饷千年来仍被如此津津有味念叨着的原因。

其中缘由,也只有当时的商汤足够清楚。但这不妨碍商汤的角色塑造,只有具备足够的政治目力与嗅觉,才能在诸侯争霸之中角逐出境,称霸天下。之后的诸侯国再未出现一次仇饷事件,估计商汤本人也厌倦了这种蹩脚的借口,历史从来由胜者书写,天下已经在手,失败者的泣诉也只有风愿意倾听了。

其实,战争与血腥,政治和欺瞒自来都是互通有无,彼此牵扯的。古人云:“怀璧其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长达千年的历史积淀,当初阴暗的历史真相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思考和领悟,毛主席说:“落后就要挨打。”葛伯的好与坏和实力相比,已经不再具有历史的发言权,中国在血雨腥风的一个世纪中能够长存,因为已经成长的足够强大,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

参考资料:

《孟子·滕文公下》《夏末葛国考》《龚自珍卷》等

葛伯屯的记忆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核心提示

宁陵县有一个村庄叫葛伯屯,是夏朝末年葛伯国都城遗址上的一个村庄。1992年《宁陵县志》第一篇《行政区划·城镇乡村·地名》说:“葛伯屯,相传夏时葛天氏后裔葛伯被封为国君,名葛伯国,建都于此。现名葛伯屯。”《商丘地区地名荟萃》说:“葛伯屯:在宁陵县城关回族镇西北11公里,黄茶排水沟东岸,属石桥乡。相传为古葛伯地。”现在的葛伯屯西北有葛天氏陵、葛伯国都城葛城遗址。葛伯国是夏朝末年“商汤革命”的导火线,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葛伯仇饷”就发生在这里。有人考证,古葛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虽然由于古城遗址位于旧黄河南侧,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洪水泛滥,携带的泥沙将古城淤没,古城已在地表10米以下,但葛伯屯仍保留着古老的记忆。

远古葛国

葛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其祖先葛天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圣明的部落首领,在位时人民安康,因为他发明了葛天氏乐舞,被后人尊为“乐神”。葛天氏也是远古时期织布、穿衣的发明者,因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之民,当时人们认为他是天上派下来的为民造福的神仙,称其为“葛天氏”。《路史》记载:“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

《中国通史》说,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藤采集,以晾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的煮去外皮和连接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

《史记·司马相如传》中载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的内容。葛天氏是三皇时期的部落首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而且是我国音乐、歌舞始祖。史籍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我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葛天文化是炎黄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朝时,葛国为夏诸侯嬴姓之国。虞舜时,禹为司空,受命治水。禹荐伯益为助手。伯益随禹治水十三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因治水有功,禹晚年把伯益定为接班人,预效尧舜,禅位于伯益。及禹去世,伯益谦让不就,避于箕山,禹子启继位,特封伯益子若木为徐伯、飞廉(一作大廉)为葛伯,此为葛封国之始。《归德府志·古封建表》曰:“葛,伯爵,夏所封邑。”可见葛的祖先在中华历史上的贡献。

但到与商汤同时的这一代的葛伯,却令人不敢恭维了。

葛伯仇饷

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国君,是夏桀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商汤恐葛伯将他的活动报告给夏桀,妨碍他灭夏,就想争取葛伯,使其不再为夏桀效力,成为商国的朋友。但是葛伯好吃懒做,废除礼仪,就连在当时被视为国家大事的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商汤得知葛伯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祭祀了,就派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很狡猾,深知商国富裕,畜牧发达,有大量的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商使回报给商汤,商汤就派人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给葛伯送去。葛伯见商汤相信他的谎言,居然给了不少牛羊,就将牛羊全部杀吃了,仍然不祭祀。商汤得知葛伯又没有祭祀,再次派使者至葛,询问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又说:“我们的田中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来做贡品,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商汤就派亳地的劳力前往葛地去帮助种庄稼。

葛国人民在葛伯这个昏君的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当然更不能为亳人提供饭食。商汤派人命商国边境的人往葛地送酒饭,给帮助葛国耕种的亳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葛伯就派人在葛地等候送酒饭的人,一见他们到来,就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饭,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了。商汤见葛伯死心踏地与商为敌,不能再用帮助的办法来争取,就运用了武图。当时的商国是夏的方伯,曾被夏王朝授与“得专征伐”(《史记·殷本纪》、《集解》)的大权,商汤要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而出兵。但商汤是个清明的君主,从不胡乱惩罚。而葛伯如此不仁,腐朽无道,商汤不得不率兵伐葛。

《孟子》记载:“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今河南宁陵北)是商国西邻的一个诸侯国,在夏王朝所属的诸侯国中并不算大。葛伯是

以水为镜

据传,商汤的时候还没有镜子,人们照自己的容颜,都是借清澈的水,往往在自己的居室内放一盆清水,想照自己的容颜时,就用来照。“以水为镜”意为把水当作镜子来照自己,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如何了。这一典故出自于商汤伐葛的故事。

商汤要讨伐葛伯。葛伯见商汤要动真格的,心里害怕,派使者来向商汤求情。商汤向使者说:“我说过这样的话:人用水照一照自己,就能看出自己是什么样子。看一看民众的生活怎么样,听一听民众对国君的评论,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君对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葛伯把葛国糟蹋成了这个样子,还不知拿民情对照一下自己。怎能容他?”商汤的丞相伊尹听了,向人说:“我们的君主仁德至上,对不仁德的人就要惩罚,英明啊!”后来就有了“以水为镜”的成语典故。

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怨恨葛伯。商汤伐葛,杀了葛伯,受到葛国百姓的拥戴。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商汤向东征伐,西边的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商汤,如同大旱之望云霓。商汤的军队所到的地方,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商汤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欣喜若狂。《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商汤,君王来了,我们就能得到新生了。”

商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而且诸侯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诸侯、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就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还有一些诸侯自动归顺商汤。商汤对归顺的诸侯分别授以玉珠(作冕冠的玉串)和玉圭,显然成了一个诸侯盟主。

历史经过几千年的进程,到了现在。虽然葛的历史已成久远,但葛的故事至今仍保留在葛国都城遗址的记忆中。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