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天坑方位查询图(天坑方位查询)

发布时间:2024-04-15 15:20:37作者:一夜奈良山来源:网友分享

天坑方位查询图(天坑方位查询)

本文目录一览:

全球赫赫有名的十大天坑,世界第一巨坑在中国

天坑(sinkhole)是指由于水不断侵蚀固体基岩,使地表发生塌陷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深坑,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确认的天坑有80多个,以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天坑。图为2010年5月底,或因受热带风暴的影响,南美危地马拉出现了一个巨大骇人的深坑。由于“阿加莎”肆虐的影响,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一处出现地面下陷,形成一个深60米、直径30米的地洞,据说有一栋3层楼建筑坠入这个坑里。

图为冰岛陷坑险家米克?科伊纳和他的皮划艇沿着冰岛第二长河――乔库尔萨河上游一个陷坑的坑壁下降。乔库尔萨河的河水来自一条冰川的融水,这个深150英尺(约合45米)的倒扣漏斗形陷坑由下方地热喷口喷出的上升蒸汽所致。

图为伯利兹海面上有很多蓝洞,但是邻近灯塔礁(Lighthouse Reef)的大蓝洞是最著名的一个,也是最适合潜水的地方。蓝洞在伯利兹城外大约60英里(100公里)处,其形状为几乎完美的圆形,直径超过1000英尺(305米),深达400英尺(123米)。

图为俄克拉荷马州皮谢尔的陷坑是由于长年开采锌矿和铅矿所致。一些矿在挖掘过程中距离地面太近,顶部无法支撑上方土壤的重量,最终导致塌陷。希望随着建矿技术的不断提高,不要再出现陷坑。

图为阿拉巴马州“永不沉没的洞坑”是一个石灰石洞坑,深度大概为50英尺(约15米),洞坑里生长着罕见的蕨类植物。20世纪90年代,一群探险者买下了这个洞坑,他们希望以此方式保护该自然奇观。这个洞坑属于喀斯特地貌,通常由石灰石或白云石岩床溶解而形成。

图为佛罗里达州的马尔伯里市出现了一个深约56米的天坑。这个天坑的出现是因为采矿企业IMC-Agrico开采岩石所致。该公司开采岩石为的是提取磷酸盐,磷酸盐提取出来后,留下石膏等废料,倾倒在路边,随着一层层的石膏被晒干,就形成了裂缝,后来,水在裂缝中不断流动,将地下物质冲走,废料堆旁的地面塌陷,出现了天坑。

图为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市的一个公共游泳池下面出现了一个天坑。专家称,水可能通过游泳池底的小裂缝渗入下面的土壤,侵蚀下面的固体石灰岩层,导致地面塌陷形成天坑。

图为这个天坑位于墨西哥古玛雅遗址尤卡坦半岛奇琴伊察附近,由于天坑到海平面的位置充满了水,它的深度与地下水位相同,从而形成著名的蔚蓝色水池。经常能看到一群群的游泳爱好者来这里尽情享受游泳的乐趣。

图为葡萄牙里斯本的一辆公共汽车不幸被街道上一个大陷坑所吞没。专家表示,能够引发水流入地下土壤的任何因素都能加快陷坑的形成。很多城市的下水道、光缆等公共基础设施由于埋入填满松散料的沟槽里,而这些充填料最终会随时间推移而被水冲走。在这种情况下,一段路面可能就会变身为一处下方基本上什么也没有的混凝土桥。

图为重庆小寨天坑位于奉节县的荆竹乡小寨村境内,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深的天坑,重庆小寨天坑的坑口直径为622米,坑底直径为522米。天坑深度为666.2米。站在坑口往下看,四面一削千丈的绝壁直插地下,深不见底,令人目眩。站在坑底抬头仰视,蓝天白云从洞口飞速掠过,颇有“坐井观天”之感。游客在去往天坑底部的途中,还能欣赏到天坑内部所形成的特殊生态景观,坡地上草木丛生,野花烂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地质科普:天坑的起源

天坑概述

天坑是21世纪初由朱学稳研究团队科学发现并命名的一种特殊岩溶地貌类型,随着全国各地天坑的陆续发现,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罕见的美学价值,引起了地学界旅游界、生物保育界的广泛关注,有关天坑及其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丰富或者刷新了传统岩溶地貌学、水文地质学、新构造运动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理论,这些研究成果为完善天坑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坑的起源

一、发现阶段(1980-2000)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和英国的地质学家在四川兴文发现了“大岩湾”和“小岩湾”特大型漏斗,兴文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发现大型岩溶负地形的地方,中国天坑研究的起源地,从而丰富了中国的岩溶地貌地质学。

▲伯牛天坑

1992年以后,天坑在中国不断被发现。1994年,重庆奉节发现了小寨天坑;2000年,广西乐业发现了大石围天坑群;2001年3月,在重庆武隆区发现了后坪冲蚀型天坑群;2002年底,在广西巴马县发现了好龙天坑和交乐天坑。这一系列超大型岩溶负地形的发现,为天坑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命名阶段(2001-2005)

随着天坑不断被发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研究团队,对这种“大型漏斗”逐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并于2001年在《科技导报》上发表了《中国的天坑及其科学与旅游价值》一文,将这一岩溶现象正式命名为“天坑”。首次提出将其从“大型漏斗”中分离出来,并建议在国际上只使用拼音词" tiankeng 来命名这一类型的地貌,以区别于普通的塌陷漏斗。

▲天悬天坑

三、推广阶段(2005~至今)

2005年10月,朱学稳研究团队组织实施了“中国天坑考察项目”,由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研究所、乌克兰国家地质研究所、纽约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悉尼大学和赫德菲尔德大学的13位地质学家组成了国际天坑考察组”,对重庆武隆天坑群、奉节小寨天坑群、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在桂林召开了“国际天坑讨论会”。会议上,专家组一致确认了中国天坑的世界地位,天坑( tiankeng)成为继石林(shin)、峰林( fenglin)和峰丛( fengcong)之后第4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岩溶地貌术语。

▲后湾天坑

在这一阶段中,天坑特殊的科学意义、罕见的景观价值及其自然属性的稀有性得到广泛认可。2005年2月和2010年10月,四川兴文国家地质公园和广西乐业一风山国家地质公园分别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2006年2月重庆奉节小寨天坑被确定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四川兴文世界地质公园、重庆武隆后坪天坑群和天生三桥相继成功入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第二批名录。

文章来源于:三秦地质,原标题:《汉中天坑群》|天坑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