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13点是什么时辰(13点)

发布时间:2024-04-15 15:07:26作者:落荒而逃来源:用户分享

13点是什么时辰(13点)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十二时辰

大家好,中国传统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对应现代二十四小时,每段叫做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小时,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二十三时到一时是子时,又名夜半,是一天阴气最盛时候,对应现代的晚上十二点,一时到三时为丑时,又名鸡鸣,对应现代的晚上二点,三时到五时为寅时,又名平旦,对应现代晚上4点,五时到七时为卯时,又名日出, 是夜与日的交替之时,是太阳刚刚初升,对应现代的早上6点。

七时到九时为辰时,又名食时,是吃早饭的时候对应现代的八点,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又名隅中,意思是临近中午的时候,对应现代的十点,十一时到十三时为午时,又叫日中,中午的意思,是一天中阳气最盛之时,对应现代的十二点,十三时到十五时叫未时,又名日跌,太阳偏西的意思,对应现代的一点,十五时到十七时为申时,又名晡时,对应现代的四点,十七时到十九时为酉时,又名日落,意思是太阳落山了,对应现代的中午六点十九时到二十一时为戌时,又名黄昏,太阳已落山,天将黑,对应现代的八点。二十一时到二十三时叫亥时,又名人定,此时夜已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对应现代晚上十点。古人把晚上用五更表示,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曰更,寅时为五更。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我们真是十分佩服,今天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粤语的十三点是从吴语引进它的来源那么有趣

粤语很多词汇继承了古汉语,也有的是从其他地方方言引进来的。比如抛浪头,猪头丙,十三点等都是从吴语引进的。因为上个世纪,有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就把一些沪语带到香港。香港人吸收了这些沪语,加以改造,变成了粤语。

粤语的十三点,是从吴语引进来的。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十三点”是上海骂人的俚语,为什么不是“十二点”或“十四点”,而偏偏要称“十三点”,“十三”究竟得罪谁了,“点”是什么意思?

因为解放之后大量上海人南移,才变成趣怪广州话。

十三点这个俗语出典释法不一。

有五种说法:

1,”点”是英语ding(叮当响)的音译,原指钟声,十三点”初时意谓“敲乱钟”,原来旧时的时钟,每逢一小时便报时一次,例如下午四时,钟摆便会敲响四下,五点敲五下,至多是十二点,也不过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响,难道有十三点?当然是出了问题,正如俗语所讲癫癫地! 所以,“十三点”就是代表人的性格“癫癫地”。

十三点是指那些“脑袋有毛病的人”,“冒傻气”,“冒失鬼”,“做事违背常理”。

2,一粒四方骰子只有六个平面,每抛一次,只有一个平面在上面,最大的骰子只有六点,一粒骰子抛出七点来就是“出色”,两粒骰子顶多能抛出十二点,而抛出十三点也是“出色”。是不正常的。

3,骨牌的幺五幺六,两个骨牌合在一起正好是十三点,而幺五幺六的形状像蜡烛扦子,且一个一低,不能配对,所以用这种情况来比喻疯疯癫癫的朋友,好话不听,只能拿蜡烛给他们去。

4,上海话“雌、痴”同音,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痴。说十三点就是说他是个“痴人”。

把字母“B”分成一竖二弯,就是13。

5,《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戏中,祝英台向梁山伯反复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几次三番向梁表露求爱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无动于衷。这是剧作者的艺术手法,故意为后来的悲剧所作的铺垫和伏笔。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戆搭搭!”这是民间戏谑性的说法,不失为一家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