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皮逻阁(公元697—748年),又名魁乐觉,汉名蒙归义,乌蛮族(即今彝族),南诏威成王盛逻皮之子,蒙舍川(今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人。南诏第四代王。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即位,唐天宝七年(748年)卒,在位20年。南诏国[始称“南诏国”,应自唐贞元十年(794年),异牟寻归唐,改国号为“南诏”起]的创立者,南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诏王。皮逻阁继承王位之前,蒙舍诏只是“六诏”之一,又称南诏。经过皮逻阁的经营与拓展,南诏统一大理洱海地区,将王都从巍山(今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位于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街道太和村以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进兵爨地,并吞滇池地区,把南诏发展为“南国大诏”,使“南诏”之名由一诏而为大理洱海地区之统称,继而将南诏发展为统治整个云南及其周边广阔区域的西南地方。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名“蒙归义”。其后又加封“上柱国”,并赐“龟兹乐一部”及金佛像等。
唐朝贞观年间,大理洱海地区分布着乌蛮诸部,包括昆明蛮、哀牢蛮、麽些蛮等,逐渐形成了是多个酋邦,称为“诏”。这些酋邦互相兼并,留下了六个大的酋邦,史称“六诏”,六诏实力相当,互不统属,其中蒙舍诏在最南边。此时,西南地区的另一地方吐蕃,已统一了今青藏高原各部,势力日益扩张。唐朝为了抵御崛起的吐蕃势力向大理洱海地区的扩张以及对中原的压力,竭力扶持大理洱海地区部落力量的发展。南诏在诸诏的南边,受吐蕃的影响较小,而且南诏从细奴逻诏主时起,历代诏主都和唐朝保持臣属关系,供奉不绝。于是唐王朝选中南诏为扶植对象。
唐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皮逻阁为台登郡王。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南诏威成王盛逻皮去世,其子皮逻阁继承王位,并继续臣服于唐朝的政策。从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至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朝调动姚州(今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都督府的兵力协助南诏进行统一大理洱海地区的活动。唐朝派御史严正海等与南诏王皮逻阁一起制订了统一各诏及各部落的战略。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皮逻阁之子阁逻凤在严正海(籍贯不详)所率唐兵的配合下进攻石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皮逻阁率兵攻下石桥城(今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乘胜夺取了太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街道太和村西),并击败了邓睒诏,占领了大厘城(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喜州镇),接着在大厘城以北筑龙口城(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上关街道),很快控制了原西洱河河蛮各部地区。河蛮地区原先是受已归附吐蕃的“三浪”(即浪穹诏、施浪诏、邓睒诏)所管辖,于是“三浪”便联合起来对付南诏,因此皮逻阁亲率南诏兵与“三浪”抗争,将“三浪”打败,“三浪”残部退守剑川(今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朝又派内给事王承训(籍贯不详)率唐兵与皮逻阁“同破剑川”,将“三浪”彻底击败,统一了“三浪”地区。同时皮逻阁还出兵越析诏,将越析诏消灭,统一了宾川(今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地区。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南诏王皮逻阁出兵统一大理洱海以北四诏的同时,对于与南诏毗邻的蒙巂诏则采取了非军事统一的方法,原因是蒙巂诏与南诏是近亲部落,因此皮逻阁便以“推恩巂利”的方法,吸收了蒙巂诏的部众,进而将其领土兼并,统一了蒙巂诏。至此,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完成了统一大理洱海地区各部的使命,并把吐蕃势力驱除出了大理洱海地区。南诏在巍山发展了90余年,建造了垅圩图城、蒙舍城、梅子箐城等三个都城。经细奴逻、逻盛、盛逻皮至皮逻阁四代诏主,最终皮罗阁统一六诏。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建立南诏国,南诏国自此立国,南诏国自立国至灭亡(738年—902年)共164年。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名“蒙归义”。封王制书里说封王的原因是洱河诸部潜通犬戎(吐蕃),蒙归义率兵征讨有功。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唐天宝四年(745年),皮逻阁派孙子凤伽异进京朝拜,唐封凤伽异为鸿胪少卿,恩赐有加。
唐天宝七年(748年),皮逻阁去世,在位20年,终年51岁,谥号云南王。皮逻阁生有四子,即长子阁罗凤、次子诚节、三子崇、四子成进。传说长子阁罗凤,并非皮逻阁的嫡亲,只是一名养子。皮逻阁逝世时,王位承袭出现了纷争。阁罗凤由于文韬武略,战功卓著,最后赢得了王位。皮逻阁次子诚节,则因争夺王位失败而遭放逐。
唐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朝又企图对之加以控制。但皮逻阁死后,南诏与唐王朝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盾,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于导致了南诏叛唐。唐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南诏则联合吐蕃军队抵抗。在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唐朝与南诏发生的三次大规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又称“唐天宝战争”。
南诏国十三王:
第一代国王:大蒙国奇嘉王细奴逻(617年—674年)又名独逻、独逻消,舍龙之子,(649年—674年)在位,跨位26年,谥号高祖。
第二代国王:南诏兴宗王逻盛(634年—712年),又名逻盛炎,细奴逻之子,(674年—712年)在位,跨位39年,谥号世宗。
第三代国王:南诏威成王盛逻皮(672年—728年),逻盛之子:(712年—728年)在位,跨位17年,谥号太宗。
第四代国王:南诏云南王皮逻阁(697年—748年),唐朝赐皮逻阁名归义,盛逻皮之子,(728年—748年)在位,跨位21年,谥号云南王。
第五代国王:南诏神武王阁逻凤(712年—779年),皮逻阁之子,(748年—779年)在位,跨位32年,谥号神武王。
第六代国王:南诏孝恒王异牟寻(754年—808年),皮逻阁之孙,凤伽异(皮逻阁之子)之子,(779年—808年)在位,跨位30年,谥号孝恒王。
第七代国王:南诏孝惠王寻阁劝(777年—809年),又名新觉劝,异牟寻之子,(808年—809年)在位,跨位2年,谥号孝惠王。
第八代国王:南诏幽王劝龙晟(797年—816年),寻阁劝之子,(809年—816年)在位,跨位8年,谥号幽王。
第九代国王:南诏靖王劝利晟(801年—823年),又名劝利,劝龙晟之弟,(816年—823年)在位,跨位8年,谥号靖王。
第十代国王:南诏昭成王丰佑(817年—859年),劝利晟之子,(823年—859年)在位,跨位37年,谥号昭成王。南诏实行父子联名制,丰佑一辈没有与父子联名,《新唐书•南诏传》说,“丰佑立,慕中国,不肯连父名”。世隆应受丰佑影响。
第十一代国王:南诏景庄帝世隆(843年—877年),又名酋龙,晟丰佑之子,(859年—877年)在位,跨位19年,谥号孝昭帝。世隆即位后,唐朝廷因其名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予册封他。于是,世隆在一怒之下,于唐大中十四年(860年),自称皇帝(南诏称帝从此始),改元建极,号为大礼,改西京(今大理)为中都,改东京(今昆明)为上都,并下令不再奉唐为正朔(《资治通鉴》卷249),公开与唐决裂。
第十二代国王:南诏武宣帝隆舜(860年—897年),又名法,世隆之子,(877年—897年)在位,跨位21年,谥号宣武帝。
第十三代国王:南诏孝哀帝舜化贞(876年—902年),隆舜之子,(897年—902年)在位,跨位6年,谥号孝哀帝。
延伸阅读:“火烧松明楼”、六诏、苍山会盟
“火烧松明楼”:南诏统一大理洱海地区的过程被描绘成“火烧松明楼”的故事,有的人甚至说“松明楼上一把火,赢来南诏千秋业”。传说皮逻阁为了攻灭其五诏,设宴松明楼,请五诏诏主前来祭祖,想乘机将五诏一网打尽。邓赕诏主的妻子白洁夫人(亦作柏节夫人)机敏聪慧,预感到这是一个阴谋,劝说其丈夫不要去参加。当劝说无效时,只好将自己的铁手镯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来,皮逻阁将五诏诏主烧死在明楼。白洁夫人惊闻夫君罹难,急切地带上兵马,持火把星夜赶到蒙舍。白洁夫人用双手掏火灰,直至鲜血直流,才找到铁手镯,辨认出丈夫的尸体。皮逻阁见白洁夫人如此美貌、机智,就企图纳白洁夫人为妃。白洁夫人将自己的丈夫安葬之后,跳入洱海,保持了名节。火烧松明楼这一天,时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五,也就成为富有纪念意义的白族“火把节”节日。
六诏:唐朝初期,在云南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六诏,它们分别是蒙舍诏(今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南部、南涧县大部及弥渡县西部,因处于五诏之南故又称南诏)、蒙嶲诏(今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北部、漾濞县大部)、越析诏(今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邓赕诏(今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邓川镇)、施浪诏(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上关镇青索村,又说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浪穹诏(今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阁逻凤叛唐自立国号为“大蒙”(一说为细奴逻所立国号)。唐兴元元年(784年),异牟寻改国号为“大礼”(又有“异牟寻初立,改国号‘大理云'”的说法)。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街道太和村西),建立南诏国,南诏自此立国。唐贞元十年(794年),异牟寻归唐,改国号为“南诏”,自此始称南诏国。唐大中十四年(860年),世隆再次叛唐,改国号为“大礼”。唐乾符五年(878年),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直至南诏国灭亡。此外,南诏还有“鹤拓”、“龙尾”、“苴咩”、“阳剑”等别称。南诏自立国至灭亡(738年—902年)共164年。
苍山会盟:苍山会盟又称贞元会盟,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与唐使臣崔佐时(籍贯不详)会盟于大理苍山神祠,立铁卷一式四份,发誓与唐朝永远和睦相亲,立誓言“愿以全部落归唐,辖内各首领永不叛离”。至此唐朝与南诏40余年纷争化干戈为玉帛。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十月,唐德宗皇帝命袁滋(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人)为“册封诏使”至南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赐银巢金印“贞元册南诏印”。苍山会盟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历史意义。
皮逻阁塑像
《南诏野史》明代杨慎(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著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中国西南道教名山——巍宝山(山门)
巍宝山土祖庙前广场,大型照壁,立柱,精美雕刻记录彝族历史,神话、图腾、浮雕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南诏土主庙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南诏彝王大殿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南诏彝王大殿两边侧殿供奉的——皮逻阁青铜塑像
南诏土主庙南诏彝王大殿两边侧殿供奉的其他的十二王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垅圩图山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的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垅圩图山城遗址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的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著名的松明楼所在地
垅圩图山城遗址简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垅圩图山城遗址
大理州巍山县庙街镇古城村古城村小组——蒙舍城遗址(南诏始主细奴逻继垅圩图山城后筑的第二座南诏都城)
蒙舍城东城北城墙遗址(南诏始主细奴逻继垅圩图山城后筑的第二座南诏都城),右为蒙舍城城壕剖面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庙街镇新云村委会梅子箐村子西面的山坡台地上——梅子箐城遗址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南诏古都遗址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街道太和村以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太和城遗址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街道太和村以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太和城遗址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街道太和村以西的鹤顶峰麓,距大理古城南7.5公里——太和城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和城遗址
太和城遗址内的《南诏德化碑》碑亭
太和城遗址内的《南诏德化碑》碑亭内《南诏德化碑》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世科村村后的五凤朝阳山上——光尊寺(皮逻阁为祭祀佛教尊神而建)
光尊寺内景
戏剧中的皮逻阁
电视剧《南诏王》中的皮逻阁(扮演者程韦然)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