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孙氏之祖,就是臭名昭著的庆父。鲁庄公四兄弟中,庆父作恶最多,不但与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还接连杀死了两任国君。所以,当时人在评价鲁国局势时,都声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后来,庆父因作恶多端被鲁人抛弃,被迫自杀。然而,历史却留下了一个有关庆父身世的巨大争议:在鲁庄公四兄弟中,庆父到底是大哥还是老二?
《春秋》中,对庆父后人都称之为“仲孙”;可在《左传》中,却往往称之为“孟孙”。如按《春秋》所言,那么按孟、仲、叔、季的排行,庆父应该是鲁庄公之弟;如以《左传》为准,那么庆父则很可能是鲁庄公庶兄。
在《春秋·庄公二年》中,有这么一条记载:“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余丘。”鲁庄公生于鲁桓公六年,执政两年时,他不过十四周岁;可庆父在这年能独立率军作战,证明他已经成年,年龄应该比鲁庄公更大。虽然年长,可因为是庶子,庆父才失去了继位资格。
不管庆父与鲁庄公谁更年长,后世更为接受的庆父之族称号是孟孙氏而不是仲孙氏。这说明,虽然史书多记载庆父是鲁庄公之弟,可后世学者却多认为庆父应该是鲁庄公之兄。
公元前660年,庆父被幼弟季友逼迫自杀,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
此后,在季友主持下,庆父之后仍然得已在鲁国立氏,成为“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庆父之子公孙敖被立为卿士,家族世袭司空,并被封成邑(今山东宁阳北)作为采邑。由此可见,公孙敖的仕途并没有受到父亲影响,鲁国公室对他还是极为信任。
公元前645年,楚国围攻徐国,受齐桓公所托,公孙敖还作为主将,率诸侯大军前往解围。足见,公孙敖在整个东周的声望还是不错。季友去世后,因为季友之子年幼,公孙敖在鲁国地位还进一步上升,频繁代表鲁国出使外国。
身为庆父之后,公孙敖还能赢得如此高待遇,已经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了。事业有成,有家有室,照理来说公孙敖已完全摆脱了父亲庆父的恶名,是人生赢家。
可更令人意外的是,比起庆父来,公孙敖的一生竟然更加奇特。
就在公孙敖步入人生最为辉煌时代的关头,一位女子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公孙敖夫人戴己娶自莒国,生下了儿子谷(文伯);其妹声己陪嫁过来作为媵,生下了另一个儿子难(惠叔)。在公孙敖出仕二十余年之际,戴己不幸过世。陪伴二十多年的夫人去世后,公孙敖就想续娶一位夫人。由此,公元前620年公孙敖特意访问莒国,前去下聘礼。
从政二十余年,公孙敖差不多已年近五十。见年龄这么大的公孙敖还想续弦,莒人不好当面拒绝,便委婉地说声己还在,可以将她扶正作为继室。公孙敖一听,就知道莒人不想再嫁女儿。为挽回颜面,公孙敖临时改称为堂兄弟公子遂娶妻下聘礼。公子遂,即襄仲,是鲁庄公之子。公子遂与公孙敖一样,都是鲁国卿士,位次还在公孙敖之上。莒人一听,无法再拒绝,只得答应了公孙敖。
同年冬,因为徐国入侵莒国,莒人主动来鲁国求援。为此,公孙敖再次来到莒国,顺便替公子遂迎亲。可当他到达鄢陵(今山东临沭)见到了莒女时,顿时惊为天人!一时冲动,公孙敖就完全不顾礼义廉耻,竟然将莒女据为己有!
公子遂听说此事后,火冒三丈,立刻向鲁文公请求讨伐公孙敖。可在关键时刻,叔仲惠伯出来调解。在公孙敖答应将莒女送回莒国后,公子遂含恨答应了与公孙敖的和解。
正常而言,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可不想,次年8月在公孙敖前往成周参加周襄王葬礼的途中,他突然拿着鲁国的国礼半路出逃,掉头来到了莒国,与莒女生活在了一起!
公孙敖不顾礼义廉耻,为了一位女子而放弃了一切,还窃取了鲁人送给王室的国礼,是当时震惊整个东周的鲁国政坛天大丑闻。不过,公孙敖的出人意表之举,还远远没有结束。
数年后,一直生活在莒国的公孙敖与莒女又生下了两位儿子。这时,浪荡了数年的公孙敖却突然怀念起故国来了。于是,他便传话给继承家主的儿子文伯,要求回国。父命在身,文伯无奈之下,只得厚着脸皮向主政的公子遂求情。好在公子遂看在亲戚份上,并没有趁机报复旧怨,还是答应了让公孙敖回国。不过,公子遂也提出了一特别要求:公孙敖回国后不能插手鲁国政治。思乡心切的公孙敖深知,自己已成为鲁国的大丑闻,倒也不想再参与政治,便满口答应了。
回国后,公孙敖信守承诺,三年时间都足不出户。就在人们都以为他改过自新之时,公孙敖竟然又作出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出格之举:将家中财产席卷而空,再次出走莒国,去会莒女去了!
见父亲如此老不正经,文伯羞愧难当,当时就被气得卧床不起。临终前,他向族人请求,立庶弟惠叔为孟孙氏家主。
到了这种地步,人们对公孙敖已彻底失去了信心,只能寄希望他将来不要再做出更多的荒唐事来了。
可万万没想到,又过了两三年,公孙敖竟然再次转变心意,要求回鲁国养老!为此,他还不惜出重金让儿子惠叔在鲁国上下打点,求爷爷告奶奶让朝廷允许他回国。还好,鲁文公对这位叔叔也没过多为难,还是答应了他回国的请求。
不想,公元前613年9月,当公孙敖刚走到齐鲁边境上时,却意外病逝了!
俗话说,“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公孙敖在世时,鲁国上下碍于情面,总得忍让他几分;可现在他一去世,丑闻还在不断发酵,鲁人就禁止他归国安葬。
为此,孟孙氏族人忧愁不已,不知该如何是好。可齐人却给孟孙氏族人出了个主意:“你们是鲁国公族,把棺材装饰好放在堂阜(今山东蒙阴西),鲁人必定会取走!”鲁国向来就有“亲亲尚恩”的传统,能看着自家亲戚棺材流落他乡、无人看管吗?孟孙氏族人没法,只得依计行事。果然,被公孙敖赖了一生鲁国朝廷实在无法忍受,被迫将公孙敖灵柩抬回了鲁国!
荒唐了一生的公孙敖,总算是魂归故里了!
庆父作恶多端,公孙敖又荒唐了一辈子,孟孙氏家族可谓是“恶花”结出来的“果实”,从此被鲁人鄙视,长期在鲁国抬不起头来。公孙敖之子文伯和惠叔,都一直是夹着尾巴作人。
惠叔去世后,文伯之子仲孙蔑继位成为家主,史称孟献子。仲孙蔑步入政坛之时,正是晋、楚两国争霸最为激烈的时代。他一生中,经历了邲之战、鄢陵之战、晋悼公称霸。因为仲孙蔑寿命长,凭借自身资历,逐渐主导了鲁国的外交。仲孙蔑在外交场合,表现得进退有据、知书达理,在整个东周都赢得了声誉。在霸权于晋、楚之间频繁转化的时期,仲孙蔑能充分发挥其特长,使鲁国在两强之间左右逢源而没有遭遇重大损失,可谓居功至伟。
仲孙蔑去世后,其子仲孙速继任为卿,即孟庄子。他不改父亲风范,以勇武闻名于东周。
晋悼公去世后,齐灵公频繁入侵鲁国,向晋国霸业发起挑战。公元前557年秋,当齐灵公围攻成邑之时,却遭到了仲孙速的顽强抵抗。面对斗志昂扬的仲孙速,齐灵公居然临阵退缩了:“此人好勇斗狠,还是先撤退以成就他的名声!”仲孙速的勇猛,令齐灵公这次无功而返。
虽然齐灵公侵犯鲁国的步伐并未因此番受挫而停止,但在晋国霸业衰微、短期内无力支援的前提下,仲孙速能以一己之力打退齐军,足以证明他的勇武。
公元前555年,在晋人率领下,鲁、晋、卫三国大军联手攻入齐国,仲孙速又抢到了齐国橁(xún)木,回来为鲁襄公作了一张琴!
从仲孙蔑到仲孙速,父子两代人以其忠心耿耿的态度,让孟孙氏的家风为之一变。可以说,庆父、公孙敖的“恶花”,并未如人们想象般结出了“恶果”。仲孙速虽然忠勇,又屡立战功,可惜寿命却不长,从政数年后就去世了。
仲孙速一去世,季武子庶长子公弥就与孟孙氏家臣内外勾结,舍弃了仲孙速中意的嗣子秩,而让庶子仲孙羯(jié)继位成为家主。如果不是庆父、公孙敖两人,孟孙氏地位何至如此之低,连家主都得任由外人操控?
仲孙羯继位不合正统,才干又不足,虽然在位时间长,却始终碌碌无为。孟孙氏一族,再次陷入沉寂。
仲孙羯去世后,其子仲孙貜(jué)继位,即史上有名的孟僖子。仲孙貜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不知礼、多次出丑。
公元前535年,因为章华台落成,楚灵王四处邀请诸侯前往楚国朝觐。为此,仲孙貜陪同鲁昭公前往楚国。一行人过境郑国时,郑简公在都城外为鲁昭公君臣接风,可仲孙貜却完全不懂相礼,呆呆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当鲁人到达楚国后,楚人又在郊外慰劳鲁人,仲孙貜却再次出丑,连答谢楚人都不会。
身为鲁国公族,又是卿士,一次出访外国却接连两次出了大丑,这让仲孙貜羞愧不已。回到鲁国后,知耻而后勇的仲孙貜痛下决心学习礼仪,向那些熟知礼仪之人虚心请教。在即将去世之时,仲孙貜还特意将家人召集在一起,公开让两个儿子仲孙何忌、南宫敬叔拜入孔子门下,专门去学习礼仪。
因为与儒家教主扯上了关系,仲孙貜在历史上也就一举成名了。为此,孔夫子还称赞他道:“能补过者,君子也!”无知不可怕,因无知而出丑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无知而出丑后还不知改过。仲孙貜能及时改过,才成为了文化史上的名人。
仲孙貜去世后,其子仲孙何忌继承了家主之位,史称孟懿子。父亲有勇于改过的名声,兄弟俩又都是名师孔子丘弟子,孟孙氏家族是否从此家风大变了?
可仲孙何忌虽然是孔门弟子,却丝毫不遵从老师的教诲。
公元前517年,因为季孙如意骄横跋扈,引发了众多鲁人怨恨。在数位大臣怂恿下,鲁昭公下定决心除掉季氏。在公室与季氏交战的关键时刻,仲孙何忌却跟随叔孙氏,选择支持季氏,率兵鲁昭公,迫使鲁昭公出逃国外。在“三桓”操纵下,鲁昭公至死都没能回到鲁国,后来死在了晋国。
鲁昭公死后,其弟鲁定公被立为国君。鲁定公执政时,孔夫子一度执掌鲁国之政。在孔夫子推行“墮三都”过程中,季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都先后摧毁了自家城墙,可是仲孙何忌却暗自支持家宰公敛处父,保留了成邑的城墙!孔夫子削弱“三桓”势力的努力,就此失败!
作为孔门弟子,仲孙何忌不尊师重道,完全不合格。
仲孙何忌死后,其子仲孙彘继立,是为孟武伯。
仲孙彘为人气量狭小,因为曾与成邑之宰公孙宿有些小过节,对其处处刁难。仲孙彘之举,迫使公孙宿据成邑而叛,投降了齐国。仲孙彘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却未能攻克——当初“墮三都”如能成功,何至于此?后来还是齐平公继位,急于与鲁国修好,才将成邑主动还给了鲁国。
公孙宿之乱,充分证明了孟孙氏家族的小心眼是在给自家埋坑。不过,随着鲁国公室越来越被边缘化,“三桓”家族谋私利的态度也愈发明显了。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与“三桓”家族矛盾彻底激化。当鲁哀公前往陵阪(今山东曲阜东北)游玩时,恰好碰到了仲孙彘。这时,鲁哀公突然开门见山地逼问仲孙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我能善终吗?”仲孙彘听了,顿时大惊失色,搪塞道:“这下臣可没法知道!”鲁哀公再三追问,仲孙彘却始终不敢再答。
仲孙彘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更加坚定了鲁哀公驱逐“三桓”的决心。他立刻派人前往越国求援,想借越人力量来赶走“三桓”。可还没等越国大军赶到,“三桓”就抢先发难,把鲁哀公赶出了鲁国!
这是《左传》对于“三桓”与鲁国公室的最后记载。
以孟孙氏在鲁国发展史来看,庆父、公孙敖父子可谓是一对“恶花”。但这对“恶花”却并未结出“恶果”:不管是文伯、惠叔,还是仲孙蔑、仲孙速、仲孙貜,都大体踏上了正途,称得上是鲁国忠臣。尽管以后的仲孙何忌、仲孙彘两代多自谋私利,但这是在春秋晚期东周礼崩乐坏大环境下,“三桓”集体堕落的结果,并非孟孙氏的特例。
所以说,历史总是让人意外——即便庆父作恶多端,儿子公孙敖制造出鲁国政坛的天大丑闻,其后代却大多改恶从善——谁说“恶花”不能结出“善果”?
孟孙氏之祖,就是臭名昭著的庆父。鲁庄公四兄弟中,庆父作恶最多,不但与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还接连杀死了两任国君。所以,当时人在评价鲁国局势时,都声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后来,庆父因作恶多端被鲁人抛弃,被迫自杀。然而,历史却留下了一个有关庆父身世的巨大争议:在鲁庄公四兄弟中,庆父到底是大哥还是老二?
《春秋》中,对庆父后人都称之为“仲孙”;可在《左传》中,却往往称之为“孟孙”。如按《春秋》所言,那么按孟、仲、叔、季的排行,庆父应该是鲁庄公之弟;如以《左传》为准,那么庆父则很可能是鲁庄公庶兄。
在《春秋·庄公二年》中,有这么一条记载:“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余丘。”鲁庄公生于鲁桓公六年,执政两年时,他不过十四周岁;可庆父在这年能独立率军作战,证明他已经成年,年龄应该比鲁庄公更大。虽然年长,可因为是庶子,庆父才失去了继位资格。
不管庆父与鲁庄公谁更年长,后世更为接受的庆父之族称号是孟孙氏而不是仲孙氏。这说明,虽然史书多记载庆父是鲁庄公之弟,可后世学者却多认为庆父应该是鲁庄公之兄。
公元前660年,庆父被幼弟季友逼迫自杀,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
此后,在季友主持下,庆父之后仍然得已在鲁国立氏,成为“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庆父之子公孙敖被立为卿士,家族世袭司空,并被封成邑(今山东宁阳北)作为采邑。由此可见,公孙敖的仕途并没有受到父亲影响,鲁国公室对他还是极为信任。
公元前645年,楚国围攻徐国,受齐桓公所托,公孙敖还作为主将,率诸侯大军前往解围。足见,公孙敖在整个东周的声望还是不错。季友去世后,因为季友之子年幼,公孙敖在鲁国地位还进一步上升,频繁代表鲁国出使外国。
身为庆父之后,公孙敖还能赢得如此高待遇,已经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了。事业有成,有家有室,照理来说公孙敖已完全摆脱了父亲庆父的恶名,是人生赢家。
可更令人意外的是,比起庆父来,公孙敖的一生竟然更加奇特。
就在公孙敖步入人生最为辉煌时代的关头,一位女子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公孙敖夫人戴己娶自莒国,生下了儿子谷(文伯);其妹声己陪嫁过来作为媵,生下了另一个儿子难(惠叔)。在公孙敖出仕二十余年之际,戴己不幸过世。陪伴二十多年的夫人去世后,公孙敖就想续娶一位夫人。由此,公元前620年公孙敖特意访问莒国,前去下聘礼。
从政二十余年,公孙敖差不多已年近五十。见年龄这么大的公孙敖还想续弦,莒人不好当面拒绝,便委婉地说声己还在,可以将她扶正作为继室。公孙敖一听,就知道莒人不想再嫁女儿。为挽回颜面,公孙敖临时改称为堂兄弟公子遂娶妻下聘礼。公子遂,即襄仲,是鲁庄公之子。公子遂与公孙敖一样,都是鲁国卿士,位次还在公孙敖之上。莒人一听,无法再拒绝,只得答应了公孙敖。
同年冬,因为徐国入侵莒国,莒人主动来鲁国求援。为此,公孙敖再次来到莒国,顺便替公子遂迎亲。可当他到达鄢陵(今山东临沭)见到了莒女时,顿时惊为天人!一时冲动,公孙敖就完全不顾礼义廉耻,竟然将莒女据为己有!
公子遂听说此事后,火冒三丈,立刻向鲁文公请求讨伐公孙敖。可在关键时刻,叔仲惠伯出来调解。在公孙敖答应将莒女送回莒国后,公子遂含恨答应了与公孙敖的和解。
正常而言,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可不想,次年8月在公孙敖前往成周参加周襄王葬礼的途中,他突然拿着鲁国的国礼半路出逃,掉头来到了莒国,与莒女生活在了一起!
公孙敖不顾礼义廉耻,为了一位女子而放弃了一切,还窃取了鲁人送给王室的国礼,是当时震惊整个东周的鲁国政坛天大丑闻。不过,公孙敖的出人意表之举,还远远没有结束。
数年后,一直生活在莒国的公孙敖与莒女又生下了两位儿子。这时,浪荡了数年的公孙敖却突然怀念起故国来了。于是,他便传话给继承家主的儿子文伯,要求回国。父命在身,文伯无奈之下,只得厚着脸皮向主政的公子遂求情。好在公子遂看在亲戚份上,并没有趁机报复旧怨,还是答应了让公孙敖回国。不过,公子遂也提出了一特别要求:公孙敖回国后不能插手鲁国政治。思乡心切的公孙敖深知,自己已成为鲁国的大丑闻,倒也不想再参与政治,便满口答应了。
回国后,公孙敖信守承诺,三年时间都足不出户。就在人们都以为他改过自新之时,公孙敖竟然又作出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出格之举:将家中财产席卷而空,再次出走莒国,去会莒女去了!
见父亲如此老不正经,文伯羞愧难当,当时就被气得卧床不起。临终前,他向族人请求,立庶弟惠叔为孟孙氏家主。
到了这种地步,人们对公孙敖已彻底失去了信心,只能寄希望他将来不要再做出更多的荒唐事来了。
可万万没想到,又过了两三年,公孙敖竟然再次转变心意,要求回鲁国养老!为此,他还不惜出重金让儿子惠叔在鲁国上下打点,求爷爷告奶奶让朝廷允许他回国。还好,鲁文公对这位叔叔也没过多为难,还是答应了他回国的请求。
不想,公元前613年9月,当公孙敖刚走到齐鲁边境上时,却意外病逝了!
俗话说,“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公孙敖在世时,鲁国上下碍于情面,总得忍让他几分;可现在他一去世,丑闻还在不断发酵,鲁人就禁止他归国安葬。
为此,孟孙氏族人忧愁不已,不知该如何是好。可齐人却给孟孙氏族人出了个主意:“你们是鲁国公族,把棺材装饰好放在堂阜(今山东蒙阴西),鲁人必定会取走!”鲁国向来就有“亲亲尚恩”的传统,能看着自家亲戚棺材流落他乡、无人看管吗?孟孙氏族人没法,只得依计行事。果然,被公孙敖赖了一生鲁国朝廷实在无法忍受,被迫将公孙敖灵柩抬回了鲁国!
荒唐了一生的公孙敖,总算是魂归故里了!
庆父作恶多端,公孙敖又荒唐了一辈子,孟孙氏家族可谓是“恶花”结出来的“果实”,从此被鲁人鄙视,长期在鲁国抬不起头来。公孙敖之子文伯和惠叔,都一直是夹着尾巴作人。
惠叔去世后,文伯之子仲孙蔑继位成为家主,史称孟献子。仲孙蔑步入政坛之时,正是晋、楚两国争霸最为激烈的时代。他一生中,经历了邲之战、鄢陵之战、晋悼公称霸。因为仲孙蔑寿命长,凭借自身资历,逐渐主导了鲁国的外交。仲孙蔑在外交场合,表现得进退有据、知书达理,在整个东周都赢得了声誉。在霸权于晋、楚之间频繁转化的时期,仲孙蔑能充分发挥其特长,使鲁国在两强之间左右逢源而没有遭遇重大损失,可谓居功至伟。
仲孙蔑去世后,其子仲孙速继任为卿,即孟庄子。他不改父亲风范,以勇武闻名于东周。
晋悼公去世后,齐灵公频繁入侵鲁国,向晋国霸业发起挑战。公元前557年秋,当齐灵公围攻成邑之时,却遭到了仲孙速的顽强抵抗。面对斗志昂扬的仲孙速,齐灵公居然临阵退缩了:“此人好勇斗狠,还是先撤退以成就他的名声!”仲孙速的勇猛,令齐灵公这次无功而返。
虽然齐灵公侵犯鲁国的步伐并未因此番受挫而停止,但在晋国霸业衰微、短期内无力支援的前提下,仲孙速能以一己之力打退齐军,足以证明他的勇武。
公元前555年,在晋人率领下,鲁、晋、卫三国大军联手攻入齐国,仲孙速又抢到了齐国橁(xún)木,回来为鲁襄公作了一张琴!
从仲孙蔑到仲孙速,父子两代人以其忠心耿耿的态度,让孟孙氏的家风为之一变。可以说,庆父、公孙敖的“恶花”,并未如人们想象般结出了“恶果”。仲孙速虽然忠勇,又屡立战功,可惜寿命却不长,从政数年后就去世了。
仲孙速一去世,季武子庶长子公弥就与孟孙氏家臣内外勾结,舍弃了仲孙速中意的嗣子秩,而让庶子仲孙羯(jié)继位成为家主。如果不是庆父、公孙敖两人,孟孙氏地位何至如此之低,连家主都得任由外人操控?
仲孙羯继位不合正统,才干又不足,虽然在位时间长,却始终碌碌无为。孟孙氏一族,再次陷入沉寂。
仲孙羯去世后,其子仲孙貜(jué)继位,即史上有名的孟僖子。仲孙貜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不知礼、多次出丑。
公元前535年,因为章华台落成,楚灵王四处邀请诸侯前往楚国朝觐。为此,仲孙貜陪同鲁昭公前往楚国。一行人过境郑国时,郑简公在都城外为鲁昭公君臣接风,可仲孙貜却完全不懂相礼,呆呆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当鲁人到达楚国后,楚人又在郊外慰劳鲁人,仲孙貜却再次出丑,连答谢楚人都不会。
身为鲁国公族,又是卿士,一次出访外国却接连两次出了大丑,这让仲孙貜羞愧不已。回到鲁国后,知耻而后勇的仲孙貜痛下决心学习礼仪,向那些熟知礼仪之人虚心请教。在即将去世之时,仲孙貜还特意将家人召集在一起,公开让两个儿子仲孙何忌、南宫敬叔拜入孔子门下,专门去学习礼仪。
因为与儒家教主扯上了关系,仲孙貜在历史上也就一举成名了。为此,孔夫子还称赞他道:“能补过者,君子也!”无知不可怕,因无知而出丑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无知而出丑后还不知改过。仲孙貜能及时改过,才成为了文化史上的名人。
仲孙貜去世后,其子仲孙何忌继承了家主之位,史称孟懿子。父亲有勇于改过的名声,兄弟俩又都是名师孔子丘弟子,孟孙氏家族是否从此家风大变了?
可仲孙何忌虽然是孔门弟子,却丝毫不遵从老师的教诲。
公元前517年,因为季孙如意骄横跋扈,引发了众多鲁人怨恨。在数位大臣怂恿下,鲁昭公下定决心除掉季氏。在公室与季氏交战的关键时刻,仲孙何忌却跟随叔孙氏,选择支持季氏,率兵鲁昭公,迫使鲁昭公出逃国外。在“三桓”操纵下,鲁昭公至死都没能回到鲁国,后来死在了晋国。
鲁昭公死后,其弟鲁定公被立为国君。鲁定公执政时,孔夫子一度执掌鲁国之政。在孔夫子推行“墮三都”过程中,季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都先后摧毁了自家城墙,可是仲孙何忌却暗自支持家宰公敛处父,保留了成邑的城墙!孔夫子削弱“三桓”势力的努力,就此失败!
作为孔门弟子,仲孙何忌不尊师重道,完全不合格。
仲孙何忌死后,其子仲孙彘继立,是为孟武伯。
仲孙彘为人气量狭小,因为曾与成邑之宰公孙宿有些小过节,对其处处刁难。仲孙彘之举,迫使公孙宿据成邑而叛,投降了齐国。仲孙彘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却未能攻克——当初“墮三都”如能成功,何至于此?后来还是齐平公继位,急于与鲁国修好,才将成邑主动还给了鲁国。
公孙宿之乱,充分证明了孟孙氏家族的小心眼是在给自家埋坑。不过,随着鲁国公室越来越被边缘化,“三桓”家族谋私利的态度也愈发明显了。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与“三桓”家族矛盾彻底激化。当鲁哀公前往陵阪(今山东曲阜东北)游玩时,恰好碰到了仲孙彘。这时,鲁哀公突然开门见山地逼问仲孙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我能善终吗?”仲孙彘听了,顿时大惊失色,搪塞道:“这下臣可没法知道!”鲁哀公再三追问,仲孙彘却始终不敢再答。
仲孙彘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更加坚定了鲁哀公驱逐“三桓”的决心。他立刻派人前往越国求援,想借越人力量来赶走“三桓”。可还没等越国大军赶到,“三桓”就抢先发难,把鲁哀公赶出了鲁国!
这是《左传》对于“三桓”与鲁国公室的最后记载。
以孟孙氏在鲁国发展史来看,庆父、公孙敖父子可谓是一对“恶花”。但这对“恶花”却并未结出“恶果”:不管是文伯、惠叔,还是仲孙蔑、仲孙速、仲孙貜,都大体踏上了正途,称得上是鲁国忠臣。尽管以后的仲孙何忌、仲孙彘两代多自谋私利,但这是在春秋晚期东周礼崩乐坏大环境下,“三桓”集体堕落的结果,并非孟孙氏的特例。
所以说,历史总是让人意外——即便庆父作恶多端,儿子公孙敖制造出鲁国政坛的天大丑闻,其后代却大多改恶从善——谁说“恶花”不能结出“善果”?
孟孙①猎而得麑②,使秦西巴③持归烹④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⑤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⑥秦西巴。
居⑦一年,取以为⑧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注释孟孙:姬姓。春秋时鲁国大夫。麑(ní):小鹿。秦西巴:孟孙的家臣。烹:煮。纵:放。逐:驱逐,赶走。居:过了。以为:让他(她)做。译文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烧煮它。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将幼鹿放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幼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幼鹿的母亲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将小鹿放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
过了一年,又让秦西巴担任儿子的老师。身边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呢?”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幼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于人呢?”
出处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文化常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吕氏春秋》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启发与借鉴秦西巴心怀仁慈,虽一开始遭遇挫折,但是最终被孟孙氏所赏识,得以发挥所长。
从孟孙氏的角度来说,要能够知人善任,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要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使一个人能充分发挥他的长处。从秦西巴的角度来说,为人做事要遵从道德准则和自己的良知,为人正直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