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丧葬礼俗,在人民生活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古至今,备受重视。各地葬礼,大同小异(指汉族)。汉中各地,亦有很大差异,平川与山区,贫民与富人的丧葬礼仪皆有天让之别。
旧时,富豪人家可请僧、道大做道场,以棺椁厚葬。贫者薄棺简葬,甚至芦席裹尸人土。
建国后,改变了贫富悬殊的经济生活,但对待老年父母生养死葬的传统美德,仍是代代相传。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儿女要为老父母送终,事先为老人准备后事,老人亡故后要以礼安葬,方算尽了人子之孝道。过去,讲究葬礼仪式要隆重庄严,其程序细致繁多,因有些仪式属唯心和迷信观念,恕不详记。
一般葬礼仪式
这些葬礼仪式,是群众较普遍熟悉的葬礼仪式,有些现已淡漠、消失,有些仍很流行。主要有:
一、净身:老人咽气后,要以新瓦盆盛温水,用新布帕为死者擦抹身体。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剃头(或理发)。是女性,女儿或媳妇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虽死如眠。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遮面。此俗至今沿用。
二、倒头纸:就是在死者一咽气时,烧些纸钱(在纸上打上钱样的纸)。迷信说法:“以备死者初人阴曹地府花消”。
三、点脚灯:在死者脚下点一菜油灯,名日“路灯”。是为亡魂在黑暗的阴间照亮路道的。这盏灯,一直点到出殡为止(有的还在坟坑的头处挖一长方形小洞,将灯放人洞内后,再慢慢下棺)。
四、含殓:俗称腾棺。一般是在埋葬的当天或先一天含殓。将棺木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麻纸包的草木灰小包(一岁一包),再铺上新做的大红褥子。富豪之家,棺内还用红绸满糊,外用黑色油漆,雕龙镂凤。棺内放些银子、珠宝,人口里还噙上金(说噙金不化尸),然后才将尸体人棺。死者亲属目睹此事,谓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已做到了养老送终。建国后,棺内放银钱、珠宝的习俗已消失了。
五、开路:开路就是引路。传说,是为了使死者不迷超生的方向。其仪式:阴阳(即民间精通阴阳八卦,会看风水的人,称为阴阳先生或地理先生)手执引路幡(纸制,如条旗),口中念念有词:说亡故者姓名、生辰、卒年,“伏以大限无情,魂归极乐……。今求得引路一张,可在阴曹地府任意遨游”等。说念着烧掉备好的路引,并推算出殃状,上写闭棺时的克忌和回熬、百期、烧七等时间。
六、闭棺:就是盖上棺材盖,并用钉子钉牢,不再启动。此仪式,都在出殡前举行。这时,揭开死者面部的盖纸,亲人们望尸悲痛,向死者告别。因为这是最后一面,亲属们悲哭声到高潮。
七、设灵堂:死者棺前摆一张祭桌,陈放祭品、香炉等。富豪之家,用白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或照片镶在玻璃框内,悬挂在正中,两边张贴挽联: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等。横额:“德高望重”。一般平民和穷苦之家,只用黄红纸折叠一张纸牌位,写“新故显考(妣)公讳×××老大人之灵位”,竖置祭桌上。灵堂两边,放置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富家更讲排场,如童男童女、宝盆钱树、金山银山、车马宫室、床帐用具、花圈挽联等。
八、成服:就是孝子守服开始。丧家穿白戴孝,腰捆麻丝或草绳。儿、媳、长孙所戴孝布较长,要除包头外直吊至脚根。其他亲属孝布较短,有5尺、2.5尺等。祭奠时,孝子手拄丧棍(约2尺长的竹棍上缠满白纸絮),俗称哭丧棒。建国后,城市多改为戴黑纱以示成服。但农村仍以戴孝布为主。
九、发讣告:即报丧事。一般人家,只是孝子登门把不幸事报给亲友(孝子见认识的人就叩头报丧)。大户人家,还要印发讣告,其形式都有一定规格。内容是报告死者姓名、时间、于某日讽经超度、开奠,邀请亲友参加。一些士绅宦门,还要发讣闻,叙述死者生前德行,赞誉其功绩。建国后,人们多改为开追悼会,致悼词代替了讣闻和祭文。
十、念经:迷信说法是: “通过诵经,可替死者解脱罪孽,超度亡魂到极乐世界去”。旧时,此俗很流行。一般家庭遇丧事都要请三至五个僧人诵经一、两天。有钱之家,还有同时请僧、道、尼各二、三十人做法事。搭三座经棚,张挂各教祖师、天神、地藏菩萨幡像和长幡、帐,幔(均为刺绣品)。高筑法台,念经、作法三至五天。其规模宏大、耗资惊人。建国后,此风已基本消失。
十一、行礼:举行此仪式,丧家必须是书香门第。死者或子孙是生员、贡生、举人、进士等有学位者方可行礼。否则,是没有资格举行此仪式的。
行礼与念经同时进行。礼宾先生亦称为叫礼先生,都是文人担任。叫礼者身穿蓝衫(蓝缎黑边的大袖长衫),头戴礼帽,足登薄底黑绒靴子。祭奠时,礼宾先生(一组八人)高声唱叫,指引孝子。如喊“上香!叩头!哀……等”,孝子们穿孝衫,戴孝帕,手拄哭丧棍,随着礼宾先生的喊声烧香、奠酒、叩头、跪、哭、游香等。一日三祭,均在丧棚灵前进行。其程序繁多,仪式隆重庄严。建国后,这仪式完全消失。
十二、点注:大户人家,要为死者设置牌位,木制长约一尺许,宽约二寸余,夹层里书写死者生平,面上正楷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位”;神字右边一竖不写,主字上面一点不写。然后,丧家用红帖跪请显宦要官或社会贤达名流,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做点主官。丧葬前夕,丧家鼓乐、轿子相迎。燃香化纸后,点主官用新毛笔蘸朱红,添“主”、“神”字的一竖和一点,并在“×子×××供奉”上赠赐一红孝字,即为点主。此仪式,在过去的丧葬礼仪中被视为最重要、最严肃、最隆重的事。建国后,已不再沿用了。
十三、家祭和三献礼:此仪式是在点主之后进行的,也是行礼中的一个程序。开始,祭堂里点烛燃香,孝子按长幼依次齐跪灵前。礼宾先生宣读祭文(如悼词)后,全堂举哀,叩首,孝子们嚎啕恸哭。三献礼,分初献礼:进善、进菜、奠酒、进祝文(即祭文)。二献礼:举哀、奏哀乐。三献礼:叩头、化纸等。此仪式,建国后从无人家举行过。
十四、明穴:过去,人死后首件大事,就是请风水(阴阳)先生明穴。即找一个有龙脉的地方,定墓基、墓向、墓深度和安葬时间等。一些大户,人未死之前就定了风水宝地。迷信说法:墓地风水好,能使后辈兴旺发达。此俗现已不太讲究了。
十五、出殡:就是安葬。过去,富豪之家,不但讲究棺材的木质、形状、油漆、雕图等,而且还要有椁(即棺材外面的套棺)和棺材外面的棺罩;棺罩上绘制着二十四孝图,扎满松柏枝叶和纸花,前后扎龙头龙尾(一般人家,只租一龙头龙尾加在棺材上,或在棺材上缚一只公鸡就行了)o安葬时,孝子们在礼宾的指引下,行起柩礼,跪拜、烧纸后才抬棺椁前往坟地。灵柩前,是举孝幛、挽联、纸扎(大型的车、马、“献道神”、夫役、床铺、箱柜、金山、银山等)的。灵柩后是孝子、礼宾先生、僧、道、尼及其仪仗队伍,最后是送葬的的亲友。一路上管乐齐奏,锣鼓喧天,哭声不断,鞭炮轰鸣。在棺椁上系一条长白绸(或白布),孝男孝女牵着,称为扯牵。
主要的孝男(如长子),头顶纸灰盆走在灵柩前。棺椁人墓穴时,孝男孝女齐跑穴前恸哭。同时,礼宾先生引孝子们行安葬礼,众人给墓穴里填土掩棺,随之将纸扎烧在墓前,安葬方算结束。
十六、回煞:又叫回殃。迷信说法:人死后灵魂仍留在家里,阎君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时,要差鬼卒来勾魂进地府,这个时间就叫回煞时(阴阳先生推算的时间)。据说,回煞时亡魂非常凶恶,凡生物触之必死。因之,在回煞时,全家人和所养牲畜都要避开,等规定时间过后,再放鞭炮回屋。此俗建国后已基本消失,但个别地方依然存在。
十七、烧七:即从死者咽气之日起,每七天为一祭日。第一个七天叫头七,最后第七个祭日叫尽七;逢七都要在坟上烧一次纸,头七和尽七较隆重;有的还要诵经礼忏,上供烧纸,亲友都要参加祭奠。
十八、百日与周年:自亡故这日算起,时至百日做百日祭,叫烧百天,每逢周年做周年祭,祭过三周年,守孝算结束,孝子方能脱孝服;剃头方可剃光头,俗称除服,古称释麻、服阕。
十九、守服:即守孝。守服期为三年,在此期内,孝男孝女要布衣粗食,不举欢宴,不听喜乐,衣帽挂白,春节门上贴白对联。有的人剃头时,脑后留一小撮孝发,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古代,为官者要停职三年,称守服为丁忧。
古时,规定为“五服”:分“斩衰” “齐衰”、 “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为重孝,是儿子和未嫁女儿对父母、承重孙对祖父、妻为夫的丧服。“齐衰”次之,是已嫁女对父母、孙对祖父母的丧服。“大功”、“小功”、“缌麻”,是堂兄弟姊妹及侄孙、媳对本宗叔伯、祖父母、外祖母等的丧服。守服的期限长短,孝服布的粗细都有讲究。
二十、其他:汉中人有这样的习俗;在老人年岁高迈之时,儿女们会在老人健在时,为其准备后事——做寿木(棺材)、寿衣(死后穿的)。当着老人面做寿木,被认为是喜事。寿木和寿衣的质量高下,皆视其家庭经济状况而论。但寿衣的套数只能是单数,如五、七、九套。衣料用绸、布、麻织品,忌用皮毛料。迷信说法:皮毛料皆是野兽或家畜皮毛,死者穿了,会转世为兽、畜,故不宜用。
建国前,以上各种丧葬仪程,在平川地区为最流行。建国后,由于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科学知识的提高,对葬礼中许多迷信部分已摒弃,程序也较前简便。对老人要厚养薄葬的新风,已在广大群众中树立。
别致的葬礼
南郑、西乡、镇巴等县的巴山地区,人们对亡故者的葬礼很别致。一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寻找有龙脉的坟地,而是请一位同族中的年长者,给指定一块故地安葬就行了。二是不请僧、道念经,不做超度亡魂的道场;而是以唱孝歌为寄托哀思和祭奠、悼念故人的活动。因此,不了解巴山人的葬礼风俗的外地人,才有“巴山人,好快活;爹妈死了还唱歌”的误解。
巴山人很重视骨肉情谊,注重对父母的孝道。老人亡故之后,子女们都要披麻戴孝(现在,许多改为戴黑袖套了。但戴孝者亦很多),焚香烧纸。除及时地给户族、邻里、亲戚、友人报丧和准备寿木、寿衣及丧葬事宜外,还要请一位领唱和引唱孝歌的歌头——群众称为歌先生来主持葬礼。
歌先生,实属民间的流散艺人。可谓有经论满腹和歌韵横溢之才。他能开口成章,出语动人心。他有传统孝歌,也有见啥唱啥,见景生情的歌词。歌先生在唱孝歌时,配有锣、鼓、大铙。其歌喉苍悲、凄凉,声声催人泪下。从而能引起孝子们的哀思和悲泪。
用唱孝歌的形式举办葬礼,唱孝歌悼念已故的父母,既省事、省钱,又隆重、庄严。这种风俗,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深受巴山人民所注重。像南郑县的南海、红庙、碑坝、黄官等地,尤为盛行。
举办一次葬礼,大体可分为开丧场、陪祭、守灵、送灵、出殡等五个程序进行。
开丧场
开丧场,是丧葬祭礼的开始,也是唱孝歌的开台锣。当灵堂布置就绪,孝儿孝女们静候在灵前,歌先生自大门外敲着丧鼓和铜锣、大铙而入“嘭嘭嘭匡——嘭嘭嘭匡——嘭匡嘭匡——嘭嘭嘭匡——……”
锣鼓之后,歌先生念韵白:“哎!来在了主家一层门,一层门上闹沉沉;烟雾腾腾不见人,只见黄犬把柴门。”(锣鼓)
“哎!黄犬黄犬你眼要明亮,我是主家请来的歌郎。闪开闪开!站在一旁。我怀揣丧鼓,手提铜锣,走进孝家的丧场。”(锣鼓)
如上的韵白,是进几道门说几遍,锣鼓敲几遍。如碰到门上的花草、树木、鸡、猫、门上贴的对联、门画等都有说词。
开场白念毕,歌先生进了灵堂,孝儿孝女们才能哭出声来。这时,亲友们才燃香、烧纸、献供品。歌先生在锣鼓声中开歌——唱孝歌的开始:
哎!久不唱歌忘了歌,
久不撑船忘江河;
我虽不是撑船手,
抓住篙竿凑人多罗哎!(锣鼓)
哎!黑漆棺材当堂放,
孝儿孝女泪汪汪;
想起父母养育恩,
悲悲切切哭一场啊!(锣鼓)
在歌先生叙述灵堂的摆设、供品、孝儿孝女们的哀思之后,孝子、亲友们才开始唱孝歌……
陪 祭
陪祭,就是孝子孝女陪同亲友们祭奠亡灵的意思。开祭这天,死者的子女都要守在灵前,接待来祭奠故人的亲友、户族、邻里等客人。凡来吊孝、祭奠的人,无论是男是女,也无论其辈份高低、尊卑,进灵堂都要唱孝歌。孝儿孝女,也要陪唱。客人唱的多,孝子们陪唱的多。
唱孝歌,如哭如诉,音韵、内容各不相同。无论是祭奠的客人或孝儿孝女,都是通过唱孝歌,抒发各自对亡故者的哀思、怀念、痛惜之情。也有借唱孝歌吐诉自身的苦楚、委屈的。孝儿孝女们,多是哭诉爹娘的养育之恩和难以割舍之情怀。
例如:亲家唱的孝歌:
哎!亲家犹如一只蚕,
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
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
谁知你早早离人间。
啊!……
你有一双好儿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罗!
朋友唱的孝歌:
哎!老哥死后像一筒材,
倒在地上不起来:
千言万语叫不应,
你忍心和好友两分开?
一对灯笼灭了一盏,
风前孤亮无依挨。
啊!……
叫我怎不痛心怀啊!
儿、女们唱的孝歌:
哭了声爹(娘)也哭了声爸(妈),
你怎忍心丢下“小冤家”?
自孩儿一尺三寸落下地,
爹妈时刻都费心思;
冬九寒天儿尿铺,
让儿睡干娘睡湿。
左边暖干换右边,
生怕儿女受委屈。
你教儿站立学走路,
教儿针钱学缝补。
教儿做人学礼仪,
教儿认字读经书。
儿女欢喜娘亲喜,
儿女受屈娘悲泣。
为儿女把心血耗费尽,
苞谷结籽老根枯。
这养育之恩怎报答?
啊!……
这父子(女)、母子(女)深情怎样了息?
哭死哭活也无益啊!
孝儿孝女是轮番陪唱,来一个客人陪唱一次,但舅家来,孝儿孝女都要陪唱,直到没有客人来为止。
守 灵
守灵又叫守丧,是死者的子女、亲友们,晚上围坐或睡卧在灵柩周围守护叫守灵。其用意是,不让死者的亡灵——遗体受冷落。
晚饭后,堂前灯火通明,歌先生又敲起锣鼓,开歌引唱,在灵堂守丧的人们,又一个接着一个地唱起来。
所唱的孝歌,有儿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的《十二月怀胎》和孝儿孝女思念双亲的《十二月想爹娘》、《孝儿孝女哭断肠》等。有亲友哭诉友谊情深的《痛断肠》、《送亡灵归西》等。有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十二贤人》等劝人孝敬父母的,也有训斥孝子们过错的……歌声一断,歌先生又敲锣打鼓,再引导人们唱。总之,一夜灵堂里灯火不熄,锣鼓、歌声不停。
例如歌声中断时,歌先生引唱道:
哎!远看青山松柏齐耶,
莫忘那栽树浇水的哟,
君子生地一尺五哇,
那一个不是爹娘抱大的罗?(锣鼓)
爹娘费尽了千辛万苦啊,
孝顺的儿女也难报一哎,
人活世上要凭天理哟,
这三十年河东四十也河西罗!
在铿锵的锣鼓声和歌先生悲痛、凄凉的引歌声触动下,又勾起孝儿、孝女们思念亡亲的心怀和情感,睡意消失,歌声又起。
孝儿、孝女和守灵的亲友,除个人唱而外,还有一人唱,大家帮唱、合唱。如孝儿、孝女们合唱的《十二月想爹娘》:
哎!正月新春暖洋洋,
孝子过年想爹娘;
去年过年合家欢,
今年过年没有爹(娘)啊!
二月迎春满坡香,
孝子观花想爹娘;
小时爹娘为儿把花折,
而今花开爹娘却早亡啊!
三月清明雨纷纷,
家户上坟祭亡魂;
往年爹(娘)教儿敬祖先,
今年你也作故人啊!
四月里阳雀催工忙,
儿插秧苗爹(娘)送汤;
一碗茶汤端在手,
父(母)爱深似大海洋啊!
五月初五是端阳,
想起家贫缺米粮;
买一个粽子爹娘不吃,
留给儿女来分尝啊!
六月里,热难当,
夏夜院内乘风凉;
儿女熟睡凉床上,
爹娘为儿打蚊又扇凉啊!
七月七日银河明,
鹊鸦搭桥渡双星;
爹娘为儿终身事,
熬干了心血累断了筋啊!
八月中秋桂花香,
儿作长工在外乡;
爹娘倚门望明月,
盼儿回来把月饼尝啊!
九月里,菊花黄,
秋收罢孩儿病倒床;
爹娘日夜床前守,
儿病如在爹(娘)身上啊!
十月里,雪花飘,
想起爹娘泪水掉;
夏备单衫冬备袄,
儿的热冷娘知道啊!
冬月想爹(娘)心更酸,
老爹(娘)临终还嘱言:
“我儿勤奋走正路,
天理良心不可偏啊!”
腊月想爹(娘)痛断肠,
养育之恩实难忘;
若要父(母)子(女)重相会,
除非南柯在梦乡,
坐在灵前哭一场啊!
这种合唱,要求整齐和悲哀、凄凉,有十分痛苦之情感。
送 灵
巴山人有个传统规矩,丧事不能过三天(特殊情况例外)。就是人死后,在家停放不能超过三天,在三天之内必须安葬。人们认为“人死无挂牵,人土最为安”。在家停放久了,入神不安,反而成了子女们的罪过。所以,一般都是第一天给亲友和户族报丧,请歌先生,准备棺木、寿衣(请村里的人和亲友帮忙赶制,家境好的早已准备好了)。第二天祭奠、守灵。第三天清早(日出前)或下午(日落前)出殡安埋。
出殡前,先要送灵,群众又称为送神。在一阵嘭嘭匡!的紧锣密鼓后,歌先生唱送神歌。其大意是送亡灵上西天,到极乐世界去享神仙一样的清福去。《送神歌》:
哎!早不早来迟不迟也,
再不送神又等几时啊?
神赴西天早归位哟,
遗体入土早安息喏!(锣鼓)
哎!丧鼓一停慢转身,
叫声孝子你听真:
不花你的金子不费你的银,
借蜡烛一对香三根,
挂钱火纸和贡品,
拿在灵前送亡魂啊!
哎!人死那有魂与神噻?
不过是世人表表心喏!(锣鼓大震)
唱罢送神歌,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孝儿、孝女们焚香、烧纸、献供品。亲友宾客们挨次去观看死者面容,群众称为辞容,即和死者的遗体告别之意。
辞容毕,即刻掩棺。因群众中有传统的规矩,叫尸不见天、棺不二启。所以,必须在灵堂前将棺木盖严、钉牢后,方可抬放在院内加捆龙杠——即抬棺木的木杆子。因抬杠前后加有木雕的龙头和龙的尾型,所以抬棺材时叫启龙。另一含意是,把死者比喻为一条龙。
出 殡
出殡,就是把亡人遗体抬出去埋葬。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歌先生再敲锣打鼓,唱启龙歌,孝儿孝女叩头向抬丧的、打墓的、作棺木的、做寿衣的、送葬和为丧事帮忙的所有人道谢,并要唱感谢歌。
如歌先生唱的启龙歌:
哎!山高水深一清潭,
老龙困在潭中眠;
今是黄道吉祥日,
众人启龙上青天!(锣鼓)
哎!云龙腾空降甘露,
风调雨顺丰收年。
云龙吞雾吐彩霞,
此方四季保平安!(锣鼓)
孝儿、孝女唱的感谢歌:
哎!雨打梨花泪纷纷,
眼观灵柩实伤心;
爹(娘)死后儿女乱了方寸,
多亏亲友和四邻;
料理丧事心操尽,
而今又出力送上坟;
这山高不断友情路,
那水深难隔过河人;
孝子知恩无从报,
叩头感谢众友亲喏!
唱着歌,孝子们齐叩头。
感谢歌罢,在锣鼓、鞭炮声中,抬丧人一声启龙啰!孝子孝女扯着灵绳(用白绸或白布两匹,一头绑在抬棺材的杠上,一头由孝儿、孝女、孝孙、女婿、外孙等晚辈牵着),群众称为拉牵。亲戚、朋友随着灵柩送葬。歌先生在前边开路,他逢山唱山,遇水歌桥,祝愿亡灵一路平安,祈祷丧主家兴旺发达。凡灵柩所经过之处,对古树、修竹、神庙、桥梁、河流等,都要一一唱到。
如上坡时,他不但给山神唱祈祷歌,而且还给抬丧人加油鼓劲:
哎!山神老公公,请你多显灵;
道路清扫净,保我丧事宁;
来日备高香,上山谢神灵。
再叫众亲朋,协力并肩行;
脚踏千阶石,手扯万年藤;
送灵登宝山,孝子谢恩情。
一路停停走走,送灵柩上坟地安葬。
到了坟地,将棺材放在已挖好的墓一侧(墓坑边上),歌先生又唱《归根歌》,说人的归宿(即叶落归根之意),并配以锣鼓造气氛,在孝儿孝女们的嚎啕大哭声中,众人动手将棺材放进坑内,拨正方向后,让主要孝儿(即长子)背向墓坑跪在前面。歌先生唱罢,一声掩土,众人手执锄、铲等工具将土向坑内填去。到墓堆垒起,歌先生再唱歌、鼓乐、鞭炮齐鸣,孝子焚香、化纸、烧掉纸扎(如花圈等),安葬完毕。
歌先生最后唱歌,多属吉祥、安泰之词。例如众人向墓坑里填土时,歌先生手提五谷斗(斗内装一些五谷杂粮及纸钱——用白纸剪的铜钱,再拌一些土块),一面用手抓斗内物向孝子们撒去,一面口中念唱,并喊:“孝儿孝女接福!”(孝子以手扯起衣服接):
“亡灵驾鹤西去,
遗体入土归源。
孝儿孝女接福,
福如东海西山。
一撒天地和顺,
二撒日月灿烂,
三撒三阳开泰,
四撒四季平安,
五撒五谷丰登,
六撒六畜繁衍,
七撒七巧成对,
八撒八方亲善,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十美十满!
孝子用衣襟接一些谷物、泥土要带回家去保存起来,据说能给家庭带来吉祥、美好。
概 述
丧葬礼俗,在人民生活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古至今,备受重视。各地葬礼,大同小异(指汉族)。汉中各地,亦有很大差异,平川与山区,贫民与富人的丧葬礼仪皆有天让之别。
旧时,富豪人家可请僧、道大做道场,以棺椁厚葬。贫者薄棺简葬,甚至芦席裹尸人土。
建国后,改变了贫富悬殊的经济生活,但对待老年父母生养死葬的传统美德,仍是代代相传。人们的传统观念是,儿女要为老父母送终,事先为老人准备后事,老人亡故后要以礼安葬,方算尽了人子之孝道。过去,讲究葬礼仪式要隆重庄严,其程序细致繁多,因有些仪式属唯心和迷信观念,恕不详记。
一般葬礼仪式
这些葬礼仪式,是群众较普遍熟悉的葬礼仪式,有些现已淡漠、消失,有些仍很流行。主要有:
一、净身:老人咽气后,要以新瓦盆盛温水,用新布帕为死者擦抹身体。男性,要请理发师为其剃头(或理发)。是女性,女儿或媳妇为其梳头。给死者穿好寿衣,显得整洁,虽死如眠。然后,才将尸体移向堂屋铺好的木板上,并用黄表纸遮面。此俗至今沿用。
二、倒头纸:就是在死者一咽气时,烧些纸钱(在纸上打上钱样的纸)。迷信说法:“以备死者初人阴曹地府花消”。
三、点脚灯:在死者脚下点一菜油灯,名日“路灯”。是为亡魂在黑暗的阴间照亮路道的。这盏灯,一直点到出殡为止(有的还在坟坑的头处挖一长方形小洞,将灯放人洞内后,再慢慢下棺)。
四、含殓:俗称腾棺。一般是在埋葬的当天或先一天含殓。将棺木在堂屋里安放好,先在棺内垫一层用麻纸包的草木灰小包(一岁一包),再铺上新做的大红褥子。富豪之家,棺内还用红绸满糊,外用黑色油漆,雕龙镂凤。棺内放些银子、珠宝,人口里还噙上金(说噙金不化尸),然后才将尸体人棺。死者亲属目睹此事,谓亲视含殓,表示子孙们对死者已做到了养老送终。建国后,棺内放银钱、珠宝的习俗已消失了。
五、开路:开路就是引路。传说,是为了使死者不迷超生的方向。其仪式:阴阳(即民间精通阴阳八卦,会看风水的人,称为阴阳先生或地理先生)手执引路幡(纸制,如条旗),口中念念有词:说亡故者姓名、生辰、卒年,“伏以大限无情,魂归极乐……。今求得引路一张,可在阴曹地府任意遨游”等。说念着烧掉备好的路引,并推算出殃状,上写闭棺时的克忌和回熬、百期、烧七等时间。
六、闭棺:就是盖上棺材盖,并用钉子钉牢,不再启动。此仪式,都在出殡前举行。这时,揭开死者面部的盖纸,亲人们望尸悲痛,向死者告别。因为这是最后一面,亲属们悲哭声到高潮。
七、设灵堂:死者棺前摆一张祭桌,陈放祭品、香炉等。富豪之家,用白缎或白布扎一孝幛,把死者画像或照片镶在玻璃框内,悬挂在正中,两边张贴挽联: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等。横额:“德高望重”。一般平民和穷苦之家,只用黄红纸折叠一张纸牌位,写“新故显考(妣)公讳×××老大人之灵位”,竖置祭桌上。灵堂两边,放置孝男孝女和亲友送的纸扎。富家更讲排场,如童男童女、宝盆钱树、金山银山、车马宫室、床帐用具、花圈挽联等。
八、成服:就是孝子守服开始。丧家穿白戴孝,腰捆麻丝或草绳。儿、媳、长孙所戴孝布较长,要除包头外直吊至脚根。其他亲属孝布较短,有5尺、2.5尺等。祭奠时,孝子手拄丧棍(约2尺长的竹棍上缠满白纸絮),俗称哭丧棒。建国后,城市多改为戴黑纱以示成服。但农村仍以戴孝布为主。
九、发讣告:即报丧事。一般人家,只是孝子登门把不幸事报给亲友(孝子见认识的人就叩头报丧)。大户人家,还要印发讣告,其形式都有一定规格。内容是报告死者姓名、时间、于某日讽经超度、开奠,邀请亲友参加。一些士绅宦门,还要发讣闻,叙述死者生前德行,赞誉其功绩。建国后,人们多改为开追悼会,致悼词代替了讣闻和祭文。
十、念经:迷信说法是: “通过诵经,可替死者解脱罪孽,超度亡魂到极乐世界去”。旧时,此俗很流行。一般家庭遇丧事都要请三至五个僧人诵经一、两天。有钱之家,还有同时请僧、道、尼各二、三十人做法事。搭三座经棚,张挂各教祖师、天神、地藏菩萨幡像和长幡、帐,幔(均为刺绣品)。高筑法台,念经、作法三至五天。其规模宏大、耗资惊人。建国后,此风已基本消失。
十一、行礼:举行此仪式,丧家必须是书香门第。死者或子孙是生员、贡生、举人、进士等有学位者方可行礼。否则,是没有资格举行此仪式的。
行礼与念经同时进行。礼宾先生亦称为叫礼先生,都是文人担任。叫礼者身穿蓝衫(蓝缎黑边的大袖长衫),头戴礼帽,足登薄底黑绒靴子。祭奠时,礼宾先生(一组八人)高声唱叫,指引孝子。如喊“上香!叩头!哀……等”,孝子们穿孝衫,戴孝帕,手拄哭丧棍,随着礼宾先生的喊声烧香、奠酒、叩头、跪、哭、游香等。一日三祭,均在丧棚灵前进行。其程序繁多,仪式隆重庄严。建国后,这仪式完全消失。
十二、点注:大户人家,要为死者设置牌位,木制长约一尺许,宽约二寸余,夹层里书写死者生平,面上正楷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位”;神字右边一竖不写,主字上面一点不写。然后,丧家用红帖跪请显宦要官或社会贤达名流,或地方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做点主官。丧葬前夕,丧家鼓乐、轿子相迎。燃香化纸后,点主官用新毛笔蘸朱红,添“主”、“神”字的一竖和一点,并在“×子×××供奉”上赠赐一红孝字,即为点主。此仪式,在过去的丧葬礼仪中被视为最重要、最严肃、最隆重的事。建国后,已不再沿用了。
十三、家祭和三献礼:此仪式是在点主之后进行的,也是行礼中的一个程序。开始,祭堂里点烛燃香,孝子按长幼依次齐跪灵前。礼宾先生宣读祭文(如悼词)后,全堂举哀,叩首,孝子们嚎啕恸哭。三献礼,分初献礼:进善、进菜、奠酒、进祝文(即祭文)。二献礼:举哀、奏哀乐。三献礼:叩头、化纸等。此仪式,建国后从无人家举行过。
十四、明穴:过去,人死后首件大事,就是请风水(阴阳)先生明穴。即找一个有龙脉的地方,定墓基、墓向、墓深度和安葬时间等。一些大户,人未死之前就定了风水宝地。迷信说法:墓地风水好,能使后辈兴旺发达。此俗现已不太讲究了。
十五、出殡:就是安葬。过去,富豪之家,不但讲究棺材的木质、形状、油漆、雕图等,而且还要有椁(即棺材外面的套棺)和棺材外面的棺罩;棺罩上绘制着二十四孝图,扎满松柏枝叶和纸花,前后扎龙头龙尾(一般人家,只租一龙头龙尾加在棺材上,或在棺材上缚一只公鸡就行了)o安葬时,孝子们在礼宾的指引下,行起柩礼,跪拜、烧纸后才抬棺椁前往坟地。灵柩前,是举孝幛、挽联、纸扎(大型的车、马、“献道神”、夫役、床铺、箱柜、金山、银山等)的。灵柩后是孝子、礼宾先生、僧、道、尼及其仪仗队伍,最后是送葬的的亲友。一路上管乐齐奏,锣鼓喧天,哭声不断,鞭炮轰鸣。在棺椁上系一条长白绸(或白布),孝男孝女牵着,称为扯牵。
主要的孝男(如长子),头顶纸灰盆走在灵柩前。棺椁人墓穴时,孝男孝女齐跑穴前恸哭。同时,礼宾先生引孝子们行安葬礼,众人给墓穴里填土掩棺,随之将纸扎烧在墓前,安葬方算结束。
十六、回煞:又叫回殃。迷信说法:人死后灵魂仍留在家里,阎君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时,要差鬼卒来勾魂进地府,这个时间就叫回煞时(阴阳先生推算的时间)。据说,回煞时亡魂非常凶恶,凡生物触之必死。因之,在回煞时,全家人和所养牲畜都要避开,等规定时间过后,再放鞭炮回屋。此俗建国后已基本消失,但个别地方依然存在。
十七、烧七:即从死者咽气之日起,每七天为一祭日。第一个七天叫头七,最后第七个祭日叫尽七;逢七都要在坟上烧一次纸,头七和尽七较隆重;有的还要诵经礼忏,上供烧纸,亲友都要参加祭奠。
十八、百日与周年:自亡故这日算起,时至百日做百日祭,叫烧百天,每逢周年做周年祭,祭过三周年,守孝算结束,孝子方能脱孝服;剃头方可剃光头,俗称除服,古称释麻、服阕。
十九、守服:即守孝。守服期为三年,在此期内,孝男孝女要布衣粗食,不举欢宴,不听喜乐,衣帽挂白,春节门上贴白对联。有的人剃头时,脑后留一小撮孝发,以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古代,为官者要停职三年,称守服为丁忧。
古时,规定为“五服”:分“斩衰” “齐衰”、 “大功”、“小功”、“缌麻”。其中“斩衰”为重孝,是儿子和未嫁女儿对父母、承重孙对祖父、妻为夫的丧服。“齐衰”次之,是已嫁女对父母、孙对祖父母的丧服。“大功”、“小功”、“缌麻”,是堂兄弟姊妹及侄孙、媳对本宗叔伯、祖父母、外祖母等的丧服。守服的期限长短,孝服布的粗细都有讲究。
二十、其他:汉中人有这样的习俗;在老人年岁高迈之时,儿女们会在老人健在时,为其准备后事——做寿木(棺材)、寿衣(死后穿的)。当着老人面做寿木,被认为是喜事。寿木和寿衣的质量高下,皆视其家庭经济状况而论。但寿衣的套数只能是单数,如五、七、九套。衣料用绸、布、麻织品,忌用皮毛料。迷信说法:皮毛料皆是野兽或家畜皮毛,死者穿了,会转世为兽、畜,故不宜用。
建国前,以上各种丧葬仪程,在平川地区为最流行。建国后,由于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科学知识的提高,对葬礼中许多迷信部分已摒弃,程序也较前简便。对老人要厚养薄葬的新风,已在广大群众中树立。
别致的葬礼
南郑、西乡、镇巴等县的巴山地区,人们对亡故者的葬礼很别致。一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寻找有龙脉的坟地,而是请一位同族中的年长者,给指定一块故地安葬就行了。二是不请僧、道念经,不做超度亡魂的道场;而是以唱孝歌为寄托哀思和祭奠、悼念故人的活动。因此,不了解巴山人的葬礼风俗的外地人,才有“巴山人,好快活;爹妈死了还唱歌”的误解。
巴山人很重视骨肉情谊,注重对父母的孝道。老人亡故之后,子女们都要披麻戴孝(现在,许多改为戴黑袖套了。但戴孝者亦很多),焚香烧纸。除及时地给户族、邻里、亲戚、友人报丧和准备寿木、寿衣及丧葬事宜外,还要请一位领唱和引唱孝歌的歌头——群众称为歌先生来主持葬礼。
歌先生,实属民间的流散艺人。可谓有经论满腹和歌韵横溢之才。他能开口成章,出语动人心。他有传统孝歌,也有见啥唱啥,见景生情的歌词。歌先生在唱孝歌时,配有锣、鼓、大铙。其歌喉苍悲、凄凉,声声催人泪下。从而能引起孝子们的哀思和悲泪。
用唱孝歌的形式举办葬礼,唱孝歌悼念已故的父母,既省事、省钱,又隆重、庄严。这种风俗,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深受巴山人民所注重。像南郑县的南海、红庙、碑坝、黄官等地,尤为盛行。
举办一次葬礼,大体可分为开丧场、陪祭、守灵、送灵、出殡等五个程序进行。
开丧场
开丧场,是丧葬祭礼的开始,也是唱孝歌的开台锣。当灵堂布置就绪,孝儿孝女们静候在灵前,歌先生自大门外敲着丧鼓和铜锣、大铙而入“嘭嘭嘭匡——嘭嘭嘭匡——嘭匡嘭匡——嘭嘭嘭匡——……”
锣鼓之后,歌先生念韵白:“哎!来在了主家一层门,一层门上闹沉沉;烟雾腾腾不见人,只见黄犬把柴门。”(锣鼓)
“哎!黄犬黄犬你眼要明亮,我是主家请来的歌郎。闪开闪开!站在一旁。我怀揣丧鼓,手提铜锣,走进孝家的丧场。”(锣鼓)
如上的韵白,是进几道门说几遍,锣鼓敲几遍。如碰到门上的花草、树木、鸡、猫、门上贴的对联、门画等都有说词。
开场白念毕,歌先生进了灵堂,孝儿孝女们才能哭出声来。这时,亲友们才燃香、烧纸、献供品。歌先生在锣鼓声中开歌——唱孝歌的开始:
哎!久不唱歌忘了歌,
久不撑船忘江河;
我虽不是撑船手,
抓住篙竿凑人多罗哎!(锣鼓)
哎!黑漆棺材当堂放,
孝儿孝女泪汪汪;
想起父母养育恩,
悲悲切切哭一场啊!(锣鼓)
在歌先生叙述灵堂的摆设、供品、孝儿孝女们的哀思之后,孝子、亲友们才开始唱孝歌……
陪 祭
陪祭,就是孝子孝女陪同亲友们祭奠亡灵的意思。开祭这天,死者的子女都要守在灵前,接待来祭奠故人的亲友、户族、邻里等客人。凡来吊孝、祭奠的人,无论是男是女,也无论其辈份高低、尊卑,进灵堂都要唱孝歌。孝儿孝女,也要陪唱。客人唱的多,孝子们陪唱的多。
唱孝歌,如哭如诉,音韵、内容各不相同。无论是祭奠的客人或孝儿孝女,都是通过唱孝歌,抒发各自对亡故者的哀思、怀念、痛惜之情。也有借唱孝歌吐诉自身的苦楚、委屈的。孝儿孝女们,多是哭诉爹娘的养育之恩和难以割舍之情怀。
例如:亲家唱的孝歌:
哎!亲家犹如一只蚕,
一生勤奋又节俭;
为儿为女吃尽了苦,
才积得这份薄家产;
只说你长寿享清福,
谁知你早早离人间。
啊!……
你有一双好儿女,
也能含笑在九泉罗!
朋友唱的孝歌:
哎!老哥死后像一筒材,
倒在地上不起来:
千言万语叫不应,
你忍心和好友两分开?
一对灯笼灭了一盏,
风前孤亮无依挨。
啊!……
叫我怎不痛心怀啊!
儿、女们唱的孝歌:
哭了声爹(娘)也哭了声爸(妈),
你怎忍心丢下“小冤家”?
自孩儿一尺三寸落下地,
爹妈时刻都费心思;
冬九寒天儿尿铺,
让儿睡干娘睡湿。
左边暖干换右边,
生怕儿女受委屈。
你教儿站立学走路,
教儿针钱学缝补。
教儿做人学礼仪,
教儿认字读经书。
儿女欢喜娘亲喜,
儿女受屈娘悲泣。
为儿女把心血耗费尽,
苞谷结籽老根枯。
这养育之恩怎报答?
啊!……
这父子(女)、母子(女)深情怎样了息?
哭死哭活也无益啊!
孝儿孝女是轮番陪唱,来一个客人陪唱一次,但舅家来,孝儿孝女都要陪唱,直到没有客人来为止。
守 灵
守灵又叫守丧,是死者的子女、亲友们,晚上围坐或睡卧在灵柩周围守护叫守灵。其用意是,不让死者的亡灵——遗体受冷落。
晚饭后,堂前灯火通明,歌先生又敲起锣鼓,开歌引唱,在灵堂守丧的人们,又一个接着一个地唱起来。
所唱的孝歌,有儿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的《十二月怀胎》和孝儿孝女思念双亲的《十二月想爹娘》、《孝儿孝女哭断肠》等。有亲友哭诉友谊情深的《痛断肠》、《送亡灵归西》等。有传统的《二十四孝图》、《十二贤人》等劝人孝敬父母的,也有训斥孝子们过错的……歌声一断,歌先生又敲锣打鼓,再引导人们唱。总之,一夜灵堂里灯火不熄,锣鼓、歌声不停。
例如歌声中断时,歌先生引唱道:
哎!远看青山松柏齐耶,
莫忘那栽树浇水的哟,
君子生地一尺五哇,
那一个不是爹娘抱大的罗?(锣鼓)
爹娘费尽了千辛万苦啊,
孝顺的儿女也难报一哎,
人活世上要凭天理哟,
这三十年河东四十也河西罗!
在铿锵的锣鼓声和歌先生悲痛、凄凉的引歌声触动下,又勾起孝儿、孝女们思念亡亲的心怀和情感,睡意消失,歌声又起。
孝儿、孝女和守灵的亲友,除个人唱而外,还有一人唱,大家帮唱、合唱。如孝儿、孝女们合唱的《十二月想爹娘》:
哎!正月新春暖洋洋,
孝子过年想爹娘;
去年过年合家欢,
今年过年没有爹(娘)啊!
二月迎春满坡香,
孝子观花想爹娘;
小时爹娘为儿把花折,
而今花开爹娘却早亡啊!
三月清明雨纷纷,
家户上坟祭亡魂;
往年爹(娘)教儿敬祖先,
今年你也作故人啊!
四月里阳雀催工忙,
儿插秧苗爹(娘)送汤;
一碗茶汤端在手,
父(母)爱深似大海洋啊!
五月初五是端阳,
想起家贫缺米粮;
买一个粽子爹娘不吃,
留给儿女来分尝啊!
六月里,热难当,
夏夜院内乘风凉;
儿女熟睡凉床上,
爹娘为儿打蚊又扇凉啊!
七月七日银河明,
鹊鸦搭桥渡双星;
爹娘为儿终身事,
熬干了心血累断了筋啊!
八月中秋桂花香,
儿作长工在外乡;
爹娘倚门望明月,
盼儿回来把月饼尝啊!
九月里,菊花黄,
秋收罢孩儿病倒床;
爹娘日夜床前守,
儿病如在爹(娘)身上啊!
十月里,雪花飘,
想起爹娘泪水掉;
夏备单衫冬备袄,
儿的热冷娘知道啊!
冬月想爹(娘)心更酸,
老爹(娘)临终还嘱言:
“我儿勤奋走正路,
天理良心不可偏啊!”
腊月想爹(娘)痛断肠,
养育之恩实难忘;
若要父(母)子(女)重相会,
除非南柯在梦乡,
坐在灵前哭一场啊!
这种合唱,要求整齐和悲哀、凄凉,有十分痛苦之情感。
送 灵
巴山人有个传统规矩,丧事不能过三天(特殊情况例外)。就是人死后,在家停放不能超过三天,在三天之内必须安葬。人们认为“人死无挂牵,人土最为安”。在家停放久了,入神不安,反而成了子女们的罪过。所以,一般都是第一天给亲友和户族报丧,请歌先生,准备棺木、寿衣(请村里的人和亲友帮忙赶制,家境好的早已准备好了)。第二天祭奠、守灵。第三天清早(日出前)或下午(日落前)出殡安埋。
出殡前,先要送灵,群众又称为送神。在一阵嘭嘭匡!的紧锣密鼓后,歌先生唱送神歌。其大意是送亡灵上西天,到极乐世界去享神仙一样的清福去。《送神歌》:
哎!早不早来迟不迟也,
再不送神又等几时啊?
神赴西天早归位哟,
遗体入土早安息喏!(锣鼓)
哎!丧鼓一停慢转身,
叫声孝子你听真:
不花你的金子不费你的银,
借蜡烛一对香三根,
挂钱火纸和贡品,
拿在灵前送亡魂啊!
哎!人死那有魂与神噻?
不过是世人表表心喏!(锣鼓大震)
唱罢送神歌,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孝儿、孝女们焚香、烧纸、献供品。亲友宾客们挨次去观看死者面容,群众称为辞容,即和死者的遗体告别之意。
辞容毕,即刻掩棺。因群众中有传统的规矩,叫尸不见天、棺不二启。所以,必须在灵堂前将棺木盖严、钉牢后,方可抬放在院内加捆龙杠——即抬棺木的木杆子。因抬杠前后加有木雕的龙头和龙的尾型,所以抬棺材时叫启龙。另一含意是,把死者比喻为一条龙。
出 殡
出殡,就是把亡人遗体抬出去埋葬。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歌先生再敲锣打鼓,唱启龙歌,孝儿孝女叩头向抬丧的、打墓的、作棺木的、做寿衣的、送葬和为丧事帮忙的所有人道谢,并要唱感谢歌。
如歌先生唱的启龙歌:
哎!山高水深一清潭,
老龙困在潭中眠;
今是黄道吉祥日,
众人启龙上青天!(锣鼓)
哎!云龙腾空降甘露,
风调雨顺丰收年。
云龙吞雾吐彩霞,
此方四季保平安!(锣鼓)
孝儿、孝女唱的感谢歌:
哎!雨打梨花泪纷纷,
眼观灵柩实伤心;
爹(娘)死后儿女乱了方寸,
多亏亲友和四邻;
料理丧事心操尽,
而今又出力送上坟;
这山高不断友情路,
那水深难隔过河人;
孝子知恩无从报,
叩头感谢众友亲喏!
唱着歌,孝子们齐叩头。
感谢歌罢,在锣鼓、鞭炮声中,抬丧人一声启龙啰!孝子孝女扯着灵绳(用白绸或白布两匹,一头绑在抬棺材的杠上,一头由孝儿、孝女、孝孙、女婿、外孙等晚辈牵着),群众称为拉牵。亲戚、朋友随着灵柩送葬。歌先生在前边开路,他逢山唱山,遇水歌桥,祝愿亡灵一路平安,祈祷丧主家兴旺发达。凡灵柩所经过之处,对古树、修竹、神庙、桥梁、河流等,都要一一唱到。
如上坡时,他不但给山神唱祈祷歌,而且还给抬丧人加油鼓劲:
哎!山神老公公,请你多显灵;
道路清扫净,保我丧事宁;
来日备高香,上山谢神灵。
再叫众亲朋,协力并肩行;
脚踏千阶石,手扯万年藤;
送灵登宝山,孝子谢恩情。
一路停停走走,送灵柩上坟地安葬。
到了坟地,将棺材放在已挖好的墓一侧(墓坑边上),歌先生又唱《归根歌》,说人的归宿(即叶落归根之意),并配以锣鼓造气氛,在孝儿孝女们的嚎啕大哭声中,众人动手将棺材放进坑内,拨正方向后,让主要孝儿(即长子)背向墓坑跪在前面。歌先生唱罢,一声掩土,众人手执锄、铲等工具将土向坑内填去。到墓堆垒起,歌先生再唱歌、鼓乐、鞭炮齐鸣,孝子焚香、化纸、烧掉纸扎(如花圈等),安葬完毕。
歌先生最后唱歌,多属吉祥、安泰之词。例如众人向墓坑里填土时,歌先生手提五谷斗(斗内装一些五谷杂粮及纸钱——用白纸剪的铜钱,再拌一些土块),一面用手抓斗内物向孝子们撒去,一面口中念唱,并喊:“孝儿孝女接福!”(孝子以手扯起衣服接):
“亡灵驾鹤西去,
遗体入土归源。
孝儿孝女接福,
福如东海西山。
一撒天地和顺,
二撒日月灿烂,
三撒三阳开泰,
四撒四季平安,
五撒五谷丰登,
六撒六畜繁衍,
七撒七巧成对,
八撒八方亲善,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十美十满!
孝子用衣襟接一些谷物、泥土要带回家去保存起来,据说能给家庭带来吉祥、美好。
之前我在头条上评论时,说了一句“瞎子打婆娘——脱不了爪爪”,就有网友纠正我,应该是“猫儿吃糍粑——脱不了爪爪”。
想到我曾听过的那些有趣的川味歇后语,不禁会心一笑。
很多年前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很喜欢打乒乓球,经常找男同学对打(有些女生打乒乓球太肉)。
有一次,也是跟一位男同学打乒乓球,旁边还站着“抱膀子”(看热闹)的同学。我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看热闹,一团和气。
抱膀子的男同学说了一句戏谑的“狠话”,跟我对手的那位同学(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余静波,有“静水深流”的意味),便笑扯扯地回了一句:
你要抓子抓子(怎样怎样的意思),我就要你“香签儿搭桥”!
我是第一次听说,便问他:啥意思?
他慢悠悠吐出两个字:“难过”!
我细细一想,果然有趣。
香签儿,最直接的意思是线香,引申为很细很细的签状物。用香签儿来搭桥,能过桥去吗?肯定不能,肯定很难,所以是“难过”。
又有一次,是在广告公司上班的时候。
有个农民兄弟同事,和另外一个同事,一人扶着高梯子,一人在高处作业钉东西。两人也是一边干活一边闲聊,我在旁边看效果。
下边扶梯子的同事可能走神了,梯子摇晃了几下。上面工作的同事就说,你要掌稳哦。
下边的同事要递钉子等零碎的给上面那人。上面那人手不空,就说了一句:
你看我现在是“瞎子打婆娘——脱不了爪爪”的嘛!
我在下面听了,也是狠笑了一盘。
前天,我请了几个花工,帮我把养了十多年的花花草草,搬回农村老宅院子去。
其中有一株小桃红杜鹃,有自然的侧披之势。花工把它墩到坑里,就准备覆土。边上指挥的人就说,不行,不行,没有栽好。
花工就把杜鹃转啊转,转过来面向观众的正向视线。
于是,指挥的人就说了一句:这哈是“瓜瓢里头点灯”了。
我没有听过这一句歇后语,慢了两秒钟,还是追问他,啥意思呢?
他也是吐出两个字:“漂亮”!
我生活的四川乐山,特别是乡间,有很多方言土语,真是有趣得活灵活现。
比如有人说,要送娃儿去跳舞,搭讪的人也许会开玩笑:跳5?怕是要跳6(乐、6、陆,都是lu的发音)哦!
比如有人说做工程好辛苦,搭讪的人会说,你是大老板的哇。吐槽的人就会接话:老板?我是门板!
比如说话刻薄的人,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说人家“茄子掐两个眼眼”,你也配做人?
每每听到这些方言土语,总是觉得它们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鲜活灵动的语言的艺术,充满着生活气息,满满的烟火味。
可惜现在很多文章,要不故作深奥,除了作者,能看懂的没有几个;要不动辄打官腔,写成了骈体文。所以,看起来也比较无趣。
我曾经设想过,等我退休了,我要去踏遍乐山的山山水水,寻访那些方言土语,整理记录成文字,让它们可以传扬下去,也让别的人可以从这些语言去揣摩,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是多么灵动有趣。
(拜托热心的网友,脏兮兮的歇后语,就不要留下来啦。方言土语,不一定就是恶俗的。)
19年买了期房后,就总是会趁节假日去那附近转转,看看进度,也憧憬一下未来。
去的次数多了,就发现旁边的几个市政项目,布局上有些“引龙入巢”的意思,但附近没有山脉,我就在手机上将地图一步步缩小,还真让我发现了,这附近有水,在地图上还发现了一个金龙殿,导航驱车前往,但那天不巧,没有开门。从小跟着奶奶烧香,也知道这初一、十五定是要开门的。
盼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二月初一,老公本不信这些,但他也不排斥我这些行为。路上我问他用不用开导航,他说不用,去过一次就记得路了,很快便到了殿门,果然今天开着门。
从小跟着奶奶烧香拜佛,她也不给我讲太多,而我也不问,到了庙里只知道跪下磕头,甚至连许愿都不知道。这次没有奶奶带着,老公也不懂,一进院子里,有位长者就和我笑着打招呼“过来了”,我也笑着回应“嗯”,之前烧香都是奶奶的事情,我只会磕头,这次也不例外,我绕过院中央的香炉,走进正殿,供奉的谁,我也不知道,我没有戴眼镜,排位上的字我看不清楚,只觉诸神慈眉善目,倍觉亲切,心无杂念,便磕头跪拜,到了偏殿,上坐着怀抱娃娃的娘娘,我想这应该是送子娘娘,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妈妈去庙里,所有神仙我都拜过了,到了送子娘娘的门前,我不好意思的往后退,我妈问“怎么了”“我说这个是送子娘娘啊”我妈看出我的想法,说“小孩子也可以拜的,让她老人家保佑你聪明伶俐呀”……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前是求自己聪明伶俐,现在是求宝宝们聪明伶俐。向送子娘娘说了心之所求,才意识到,刚刚在正殿我又忘了许愿。
拜过诸神后,我四下寻找功德箱,却未找到,询问院中老者,她说就放桌子上吧,我转身进屋放下,她说你烧香吧,我一时语塞,支吾道“我不会”,她说“”没事儿跟着学就行”说着就帮我拆香,我接过香,学的旁人的样子在蜡烛旁点,脑子里还浮现出物理知识:外焰温度高,用外焰点。我看着差不多香头都变黑了,应该是着了,便拜了拜,心里默默祈求老公工作顺遂,然后便把香插到香炉里。
这时才发现找不到老公了,我出了院门,给他打电话,远远看见他正往我走来,我迎过去说“走吧,回去吧”走到殿门口,听见有人说“这是谁的香,没有着”我一惊,心想这肯定是我的,往里走,果然是我的,我应下“是我的”。
看着燃一半,灭一半的香,心想这一半一半的对应的难道是我和老公,难道这是点我,凡事还是靠自己?我一时间不知所措,之前给我递香的老者走过来说“没事儿,你是头一回,用打火机再点点吧” 老公也跟着进来了,拿着打火机开始点,可能是有风,根本无济于事。有人说“拔了,重新栽吧” 我理解的拔了扔掉重新上香,正准备下手,听见旁边说“小心香灰烫”我老公听见后,便伸手拔香,只见他没有扔,走到蜡烛旁又去点了,点着后,他愣愣的,老者说“举过头顶拜三下”,他跟着照做,然后把香插在之前的位置上,我有点懵,但是想着不应该是这样,我就又去拿香,又去点,这次老者站在我旁边,看我点的差不多了说“好了” 我也举过头顶拜了三拜,心里祈求神仙们保佑我吧,让我工作顺利,然后在香炉里找个空位栽下,笨拙的还被香灰烫了。
这次我没有立刻走,在旁边站了一会儿,看着我的香有明火,便准备走,这时候有位大叔看了看我老公的香说“搭桥了”,老者应该与他相熟,斥道“搭桥就搭桥呗”我也听不明白,但也感觉出来,大叔是善意提醒,老者是希望我不要在意。
出了院门,我和老公一起开车往回走,本来不想说什么,毕竟他又不相信,但过了几个红绿灯后,我还是按耐不住,手机百度起来,可是看了好几个都不清不楚,也有模棱两可说不要在意的。
老公看我上车后都没有怎么说话,问我怎么了,我把刚刚的事情给他讲了一下,他也沉默了,我说“我再搜搜吧”。
我继续点开一个个搜索结果,终于找到了注解:
我欢喜的给老公念着,他也附和着我的开心,他说“对嘛,搭桥自然是好事情”“嗯嗯,遇水搭桥,路不通了,搭桥之后就有路了,你本来不信这些,但是冥冥之中这香却是你上的,所以呀,你以后要所求皆可成了”我也跟着应。一时间,车里洋溢着欢乐。
神佛信仰,我信,也不信。
神佛于我,如桥上栏杆。我要过桥,不需要扶栏杆,但栏杆在,我就很安心。
所以,我信,诚心相待,他们会给我信心,但我不信,不努力就可以成功。
努力吧,幸福需要自己创造,今天神仙都点我了,凡事还要靠自己哟!
从初一写到了初二,今天龙抬头,希望我也可以好事发生!
一、烧香的含义有四个方面:
1、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2、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3、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4、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以三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
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二、善良香:常常诵经文,感受佛之善。不受三途苦,常行十善道。
忍耐香:忍辱波罗蜜,坚忍求正觉。时刻要警惕,莫逆众生心。
增功香:修道勤精进,一心专念佛,净业修三福,积功才累德。
刀兵香:娑婆本来苦,贪嗔痴横行。三日刀兵起,一心念观音。
增福香:斋戒得清净,六度菩萨行,修持如佛教,福慧即临门。
出行香:见人人总好,看事事皆圆。恒顺众生者,菩萨护行人。
抽丁香:一念恶因起,地狱已标名。药师佛前忏,还令得清净。
冰雹香:众生众业感,非时风雨雹。天灾时发难,念佛得消除。
催路香:有事急切催,起程心不怖。观音有灵感,念念平安路。
止行香:有恶行快止,有善行快行。三途恶道果,全由你心成。
出尘香:身在尘中坐,心恒住清凉。尘劳本来苦,念佛开心光。
天地香:礼念天中天,赞扬地藏愿。是否发大心,警惕魔捣乱。
长生香:寿相是非相,布施无住相。学佛出三界,是为长生相。
归家香:有人回家乡,离去时迷忘。回家知家好,飘泊梦一场。
消灾香:无始劫罪恶,念佛得消除。深信因果者,修持转罪业。
平安香:诸佛常护念,平安又吉祥。众善当奉行,精进坐道场。
增财香:十日进财兆,布施得福报。佛门如法求,求财财就到。
催丹香:信愿常念佛。感应佛菩萨。圆成菩提果,道人练成丹。
成材香:学佛成材喜,亲朋沾法益。劝人都念佛,共往极乐去。
公正香:待人公,做事正。分外莫做,本分行事。
凶信香:福祸唯人招,前因有后果。一声阿弥陀,灭罪十亿劫。
明心香:心性从不灭,唯在净与污。因果轮回法,心明不拔无。
疾病香:有疾临身上,宿业内外感。念佛超度之。敦伦尽本分
施舍香:不住相布施,布施一切人。舍一得万报,上报四重恩。
催供香:礼拜要真诚,供养如礼供。行普贤十愿,是则为真供。
救苦香:施人食与药,放生修福德。燃灯并造幡,当学药师佛。
增寿香:信行普贤行,渴仰求菩提。善得胜寿命,果报无人及。
亲友香:亲朋好友来,喜笑又颜开。不随俗务转,尽分不挂怀。
超生香:超脱生命事,唯有学佛道。此刻不精进,惹得愚人笑。
敬师香:师父教导我,永脱生死门。做人不忘本,常念报师恩。
二十四香谱图七十二香谱图烧香的讲究如何敬佛,许多细节上都有讲究的。
首先说选门进,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烧香的话,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是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因为常人用右手杀鸡剖鱼,如果是左撇子的话,则反之。
烧香时,先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
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言语需恭敬,否则冒犯了大师,不给你开光。
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天气回暖,很多朋友都开始去寺庙拜佛祈福。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日子,人们都会成群结队的来到寺庙烧香,或是选择在自己家中供奉上香火。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风俗,也是传承了千年的烧香文化。
在烧香的时候,很多朋友都和小编反映,有的时候香灰搭在手上非常的烫手,有经验的人都说这叫“手得香”。据说“手得香”会破财,是不好的征兆,会有各种坏事发生,一定要注意。这是真的吗?上香到底有多少讲究?
其实在经验丰富的老人来看,“手得香”烫手虽然不一定会破财,但一定有坏事发生。正常香灰打在手上是没有任何烫手的感觉的,没有任何灼烧感。所以在老人看来当香灰烫手的时候,一定是上香的人最近一定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香灰烫手并不代表着最近会走霉运,而是你选择的线香有问题。现在有很多商家为了降低香的成本,会在香中添加大量的木屑和化学粘合剂,这种化学添加剂在燃烧后可以使香灰不断,但会释放大量的热量。搭在手上会有特别强烈的灼烧之感,即便是从很高的地方落在手上,也能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所以,我们在供香的时候不小心被香灰烫到了手,不要胡思乱想,先看看自己的香品是不是有问题。尤其是在家中供香时,没有在寺庙那样通透的环境,劣质香燃烧释放的有毒气体,会严重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线香的选择,一定要选择天然,无害的香品。
我们就以沉香为例,因为沉香是目前大数据显示的销量最好的香品品类。沉香的香韵独特,且有治病调理的功效,长期品闻沉香的香气还可以纳气平喘、平心静气,帮助人们更好的缓解内心焦虑,让人们更加的放松。同时沉香还具有味通三界的功能,是唯一能做到该种功能的香品。
而现在人们结缘香品都会选择香至尊沉香品牌,香至尊沉香品牌在业内已经有了非常高的口碑,是得到大部分香友认可的品牌。香至尊沉香所有的线香制作原材,全部来自东南亚一线二线沉香产区的天然野生原材,制成的线香粉质细腻,熏烧后的香韵更为醇厚,能最大限度的将沉香独特的香气散发出来。
我们在用香时,一定要选择品质高的线香,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香烧的更有质量,不是废香。况且,随着香文化的复苏,也并不是只有特殊节日才可以用香。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喜欢焚香品茶,调节心情。一款靠谱的线香,能给我们最大程度的享受。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