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3月20号是什么日子黄历吉日(3月20号是什么日子)

发布时间:2024-04-14 12:23:35作者:牛奶煮萝莉来源:用户分享

3月20号是什么日子黄历吉日(3月20号是什么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三月有20个节日纪念日 你都知道有什么含义吗?你会体验吗?

翻开3月日历,发现3月的节日好多,心情顿时开朗。有人一想到节日,就是放假休息,其实,这是对节日的一个误解。节日是一种文化产品,犹如我们吃的美食,买的衣服一样,不仅饱其腹,美其容,更是愉悦我们心情的,提高我们精神享受的。

有这么一句金句,对(节日文化)体验说的特别好: “重要的不是礼物,而是日常生活的仪式感;重要的不是节日,是仪式感,是被牵挂,是被记在心上”。它道出了节日的内在意义,是一种关心,被关心,是以精神享受为主的文化体验。

为什么很多相爱的人,没有逃过七年之痒,原因就是没有掌握体验爱情的审美工具,以为爱情就是海誓山盟,就是去到世界的尽头旅游,就是买名贵的包包;而不是神圣的爱情体验,对世界各种美好事物的体验,对(人性美)的无限爱恋。

这就是对绝大多数爱情而言,即便相爱,也不一定能走到最后。生活里的鸡毛蒜皮,足以掩埋所有的爱意。两个相爱的人,到最后可能也会成为生活里的怨偶。不在一起是一生惋惜不已,在一起却可能鸡飞狗跳。或许,比相爱更重要的是,是如何相处。这就是爱情的“术”吧。

爱情的坟场,就是爱情眼里曾经的星辰和大海 在你走进去后,就变成了俗不可耐的柴米油盐,然后是失望和绝望。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这些柴米油盐过出烟火气之美,这就是“术”的魅力,将这些烟火气的“术”赋予仪式感的就是“道”,就是具体的节日,生日,结婚纪念日,以及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都被赋予了神圣的仪式感和文化含义。而将“术”和“道”持之以恒到10年,50年的,就是信仰。

所以,你看,过好节日和(纪念日),对于夫妻的爱情保鲜,是一项多么宝贵的体验能力。

人生的意义就是会体验文化之美,而节日纪念日最有味道的,就是被赋予的文化含量和特有的文化内涵。

当你抱着这种心态,看待节日节气和纪念日,你再看3月的节日节气和纪念日,你会有多么开心呀。

在3月,查到的就有20个节日节气和纪念日,有3月3日全国爱耳日、3月5日惊蛰、3月6日世界青光眼日、3月8日妇女节、3月9日保护母亲河日、3月10日世界肾脏日、3月11日龙抬头、3月12日植树节、3月15日消费者节日、3月17日中国国医节、3月17日国际航海日、3月18日全国爱肝日、3月20日春分、3月21日花朝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1日 世界睡眠日、3月21日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3月21日世界儿歌日、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7日世界戏剧日。

3月的节日,最多的是关于(身体健康)的节日,有7个,如3月3日全国爱耳日、3月6日世界青光眼日、3月10日世界肾脏日、3月17日中国国医节、3月18日全国爱肝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说明,人呀只有好身体,才会有好心情去体验节日格外的文化之美,精神之乐。

挑个重点的来讲一下,3月21日花朝节是个传统的节日,实际是农历2月12日。花朝节,简称花朝,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俗称“百花生日”、“花神节”、“花神生日”,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因为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香糯可口的糕点赏赐群臣。这就是花朝节吃百花糕的来历。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花朝节的日期,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不知什么原因,这一美好的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乾隆年间的进士洪亮吉曾慨叹:“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多么伤感优美的诗句,可是也无法挽回这一美好浪漫的节日衰落。

还有一个节日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特别的意义,这就是1405年3月17日郑和下西洋的日子。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是个安土重迁的民族,不擅长航海贸易,而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走向远洋的壮举。所以,在2005年3月17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作为中国(“航海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居住沿海的国人,这一天可以来到大海边,眺望昔日的南洋、西洋,缅怀一下600多年前我们祖先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感受郑和大航海劈风斩浪,开拓万里波涛的伟大精神。

其实,就节日节气纪念日而言,就是拿出时间,在忙碌的生活之外,进行一下精神思考,精神回忆,精神体验,这是不同于物质享受的精神享受。所以3月节日很多,但是统统不放假,也不需要放假。

一个主播对我说,她收到一位粉丝寄给她儿子的小毛衣,那是粉丝花了几晚上辛苦熬夜织就的。仅仅因为欣赏主播输出的节日文化,打动了她心灵的琴弦,让她积郁很久的情愫,颤动了一次,共鸣了很久,获得精神的享受。我对这个主播说,这件小毛衣被赋予了特殊的纪念意义,每月拿出10分钟时间,回味一下这件小毛衣独有的情感记忆,不曾有过的情感体验吧,因为这是人性之美。也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独有的精神享受。

今天防空警报拉响 背后故事竟然是这样

呜呜呜——

今天上午,这声音大家都听到了吧?

它是什么?很多人应该都能答出来:防空警报。

为什么要拉响防空警报?相信也有不少人答得出来:因为今天是防灾减灾日。

防空警报这个名字,好像和防灾减灾没什么关系。防灾减灾日,为什么要拉响防空警报?在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你可能想不到,这件事和浙江有很大关系。

已阅君今天要来聊聊。

它最初只用于防空

防空警报是战争的产物。

它要是响起,就意味着敌人飞机甚至导弹的空袭已经迫在眉睫了,人们就要放下手头的事情,扶老携幼赶紧去躲避。

接下来就是:炸弹呼啸、建筑物倒塌、火光熊熊。

1956年12月,杭州市公安局发了这么一个通知: 兹定于今日上午十时正,试放防空警报,希全体市民闻声勿惊。

通知很简短,却要特意强调“希全体市民闻声勿惊”。

当时的杭州,处于和平状态已有数年之久,但大多数人们经历过战争。

对防空警报声,他们并不陌生,也很清楚这声音响起,意味着什么。

这声音穿透力极强,即使相隔很远、也能够清楚听到,所以不少人觉得它应该是个大号的扩音喇叭。

其实不是。

防空警报器发声原理,类似空竹:它里面有个鸣轮,鸣轮高速转动,周围空气受压,撞向音窗,从而发出鸣叫声。

齐柏林飞艇

它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战争而专门被发明,最初的作用是对付飞艇:齐柏林飞艇和舒兰飞艇。它们会从空中扔下炸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大家空袭不用飞艇,而用飞机,防空警报防的对象,就成了飞机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部老片子:《伦敦上空的鹰》,里面就有相关内容。

不过,杭州市的这次试鸣后,防空警报差不多“销声匿迹”了好几十年。

它再次被人广泛注意到,已经在1996年。

当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里面有相关部分提到了防空警报。

警报声声,告诫声声

但是,就在防空警报渐渐被人淡忘的那些年代里,有座中国城市,时常会鸣响防空警报。

它就是沈阳。

已阅君找到一则当年的通告,1999年9月,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出。这则通告里说:为纪念“九一八”事变68周年,教育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按惯例,9月18日22时20分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断柳条湖铁路,然后进攻沈阳,就是鸣响防空警报的这个时间。

在沈阳,这个时间有过变化。

毕竟22时多,不少人已经睡了,也曾改为每年9月18日晚上9时18分过。后来又改为白天。

这就是防空警报的第二个作用:警示纪念。

为了警示纪念,全国很多地方会在特定的日子拉响防空警报,大致来说,共分四类:

第一类选9月18日。2004年,全国有上百个城市同时鸣响警报,很多城市是首次拉响,其中包括杭州。

第二类选7月7日,比如说河北有11个地级市就在当天鸣响防空警报,为的是纪念七七事变,勿忘国耻。

第三类选城市被日军空袭、遇难者较多的日子。像陕西省汉中市防空警报试鸣日在每年3月13日,因为1938年3月13日,日军飞机对汉中进行了轰炸;榆林市在每年9月27日,重庆是6月5日。

第四类选沦陷日,这类城市很多。比如说福州就是每年4月21日,徐州是5月19日。

在2014年,每年12月13日被设立为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每年这一天,在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时,也会拉响警报。

也和战争有关,可以看成它某种程度的延伸。

事实上,全世界除了中国,其它国家的防空警报基本上也就这两个功用。

那么,问题就来了:防空警报是怎么和防灾减灾联系在一起的呢?在这方面,浙江在全国做得是比较早的。

用于防灾减灾,这事和浙江有关

要从一个台风讲起:“云娜”。温州市永嘉县很多人都知道它。

因为印象太深刻了。

2004年8月,“云娜”在浙江登陆。永嘉县山洪狂泻,水位疯狂上涨。

眼看县城就要被洪水围困了,半夜三更,永嘉县破天荒地拉响了防空警报,撼醒了7万多在睡梦中的居民和民工。

当时《浙江日报》在报道这事时,用了“破天荒”三个字。这三个字绝不是随便写写的。

之后的台风,像“海棠”、“韦帕”、“莫拉克”等,浙江都拉响过防空警报。

结果效果也很好。

这些尖利的声音,为低洼地带的人员撤离和物资转移赢取了时间,有效降低灾害损失。

到了2008年,防空警报对防灾减灾的作用,全国人民注意到了。

当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

除了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害外,还有一个问题:崩塌下来的山体,把河流堵住,形成了堰塞湖。

其中最大一个堰塞湖,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唐家山一带,威胁着下游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对整个排险过程,当时全国媒体进行了全方位的实时直播。

有个电视画面,当年经历过的人,不少应该还记得:绵阳市相关负责人一再表示,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将全城拉响防空警报进行疏散。

幸好后来,堰塞湖顺利排险,没用上。

之后,怎么利用防空警报防灾减灾,浙江也一直在摸索。

2008年,台州市人防办表示:台风来临时,台州将在全市范围内拉响防空警报报警。当年6月19日,温岭石塘钓浜渔港拉响防空警报,首次演练了预警台风来袭。

2009年,又有新进展了。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利用人民防空警报系统发放防灾信号的通知》。当年,全省96%的防空警报已完成防灾警报音源和语音播放功能改造。

2009年,每年5月12日被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为警示人们防灾,全国多个城市首次拉响了防空警报,比如杭州市、苏州市,都在其中之列。

此后成为惯例。

利用防空警报来防灾减灾,逐步也走向了国家层面。

据《中国国防报》报道,2017年,国家人防办与国家预警中心,确定在浙江的台州市、德清县两地开展人防与预警对接试点工作。

2018年1月初,中国气象局、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人防部门接入使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通知》,要求推动各级人防部门接入使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防空警报这个百岁“老树”,由此也开了“防灾减灾”这朵新花。

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么干的,全世界就中国独一家。从这件事上,大家应该发现浙江人还是挺会变通的吧!

【浙江新闻+】

防空警报相关知识

防空警报分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部分。

1.预先警报:

用途:预先警报是在敌方对我方攻击有预兆时发放,要求人员开始疏散。

鸣叫方式:鸣36秒,停24秒,3遍为一个周期。

示意图:

声音试听:

2.空袭警报:

用途:空袭警报是在敌方对我方将要攻击时发放。

鸣叫方式:鸣6秒,停6秒,15遍为一个周期。

3.解除警报:

用途:解除警报是在空袭或战情暂时缓解时发放。

鸣叫方式:鸣3分钟为一个周期。

合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站在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现场会的讲台,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觉得担子很重,他要将学校“2345”多维一体心理育人模式全省,也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

抱着同样想法参会的共有178人,这178人代表着安徽全省16个地市成千上万为呵护学生心灵而努力的政府人员、校长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

多年以来,他们以教育系统为主阵地,协同配合,用心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用情化解学生“心事”,像辛勤劳作的园丁,守护着祖国花朵的茁壮成长、如期绽放。

立足监测预警早发现

“要关口前移、摸清底数,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做好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着眼一个“早”字。

多“早”呢?一入学就排查!

在高校,每名新生入学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填写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表,及时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在中小学,学生每学年要接受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排查。除了定期排查外,安徽省还开展常态化动态排查,所有大中小学均构建“院系—年级—班级—寝室/个人”联动发现机制。

对于症状较轻的学生,学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干预疏导;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包保台账重点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家长,加强医教协同,及时转介干预治疗。

2023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一名学生因人际关系问题叠加考试压力,出现情绪崩溃情况。学校第一时间制定干预方案:校领导建立包保心理问题危机学生台账,心理咨询师定期给予学生心理疏导,辅导员通过家校联系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状态,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安全员每天跟踪关注学生心理动态,芜湖四院专家定期来校评估。目前,该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情绪稳定,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活动。

日前,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发展中心在合肥师范学院挂牌成立。该中心是全省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管理的数据集合,平台将根据学生年龄层次、心理问题类别等分层分类推送测量量表,使心理问题智能评级更加精准。各地市教育局应用平台可在省级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各项工作,并及时记录、上报。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我的日常作息、生活习惯与舍友不同,常常为此闹矛盾,想着未来3年都要这样过,很是苦恼。”前些日子,有个学生带着烦恼上了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教师王永的课,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模拟情景等过程领悟怎么与舍友相处,渐渐改善了与舍友的关系。

王永介绍,合肥幼专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了48学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并分布到5个学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全程参与学习。

合肥幼专的课堂建设是安徽切实发挥第一课堂心理育人主渠道作用的一个缩影。2023年11月,安徽省召开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现场会,要求各地各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高校开设2学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中小学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落实心理健康活动课,中等职业学校按照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标准开设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必修课。

做实“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很多学校注重第二课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拓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各地也利用网络第三课堂,开辟育人专栏。2023年6月,安徽省上线运行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开通5条线路的96312省级心理援助热线;安徽农业大学上线“青听海棠”“金丹在线”等微信公众号,打造“师生下午茶”互动交流平台;滁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创办的“雪绒花心灵在线云之声”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音频已录制339期,收听公众达15.1万人次。

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2023年11月2日,安徽省17部门联合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若干举措》,从源头预防、排查发现、干预处置、协同联动、条件保障、问效追责等6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全面系统涵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绝非教育部门一家使劲就能大功告成,需要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家庭社会协同解决。”解平介绍,文件出台6天后,安徽省召开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部门联席会第一次会议,以后每半年召开一次,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浓厚氛围。

政府各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的同时,家校合作也在进一步深化。安徽师范大学编印《心理危机学生家长访谈手册》,定期与危机学生家长约谈;滁州市南谯区结合“双减”政策,成立“阳光使者”家庭教育讲师团;安徽医科大学编制《新生家长心理健康手册》,开展新生家长心理主题讲座,引导家长共同守护学生成长……

作者:本报记者 王志鹏

《中国教育报》2024年01月03日第3版 版名:新闻·要闻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两会划重点丨3月7日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此次记者会上,王毅回答了21个涉及中国外交、大国关系以及区域热点问题,发出中国声音。今日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两会动态?一起来看。

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王毅回应外交热点问题,信息量很大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记者会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向中外记者挥手问好。长期以来,外长记者会一直是全国“两会”热度最高、最受关注的记者会之一。此次记者会上,王毅回答了21个涉及中国外交、大国关系以及区域热点问题,发出中国声音。

开场白中,王毅简洁明了地对国际形势做出总结,并强调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站位,“当前,世界格局正在深刻变革,人类社会遭遇多重挑战。面对变织的国际环境,中国将坚定做这个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更多阅读请点击:

这场近两小时的外长记者会,信息量很大!

王毅回答的21个问题

新京报同时整理了这些金句,一起来重温。

视频来源:我们视频

王毅在回答中阿卫视记者提问前对提问记者说:“我看过你跳‘科目三’”。王毅说,这几年外国驻华记者报道了许多生动鲜活的故事,外国记者向世界讲述亿万中国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感人故事,让世界看到新时代中国的蓬勃生机,借此机会要向为此做出努力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诚挚感谢。

迄今为止,王毅一共参加了10场两会期间的外长记者会。此前9次记者会上,王毅经常回答近20个问题,最多的两次达到27个问题。

“在今年外长记者会上,既有纵论天下大势,又有玩笑打趣,体现出外长形象的立体真实与可亲。”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李家成对新京报记者分析道。

更多阅读请点击:

解读 | 王毅第十次外长记者会,中国外交已超越传统国际关系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东北振兴、中医药、社区服务……第二场委员通道聚焦这些热点话题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9位全国政协委员就东北振兴、国家文化符号、中医药、社区服务等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点击阅读全文:

东北振兴、中医药、社区服务……第二场委员通道聚焦这些热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 新京报记者何强/摄

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就业、增收、消费是综合性问题,需各方共同努力

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就GDP增速目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扩大消费与投资、就业、增收等多个话题,深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宁吉喆说,“去年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来之不易。今年继续提出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是鼓舞人心、有利于引导预期的目标,是积极进取、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张起翔。

“尔滨”热度是否会昙花一现?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张起翔回应

有媒体提问,刚刚过去的冰雪季,“尔滨”火爆出圈、黑龙江冰雪旅游成为现象级“顶流”。黑龙江冰雪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现在网上还有一种声音,说“尔滨”的热度会不会是昙花一现,想请问哈尔滨将如何把握这次热度?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张起翔说,今冬黑龙江冰雪旅游冲上“顶流”,哈尔滨火爆“出圈”,展现了黑龙江振兴发展新局面新气象,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旅游最强音。

张起翔表示,哈尔滨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以游客满意为导向,强化市场意识,突出正向激励,做市场的服务员、勤务员、护航员,依靠千万市场主体、千万人民群众创新创意创举和真诚热情服务,促进冰雪旅游上台阶上水平有特色有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摄

全国政协委员沈建忠:建议加强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

“重大动物疫病、共患病、微生物耐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是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期间,新京报记者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

他建议,加强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涉及医疗卫生、农业、海关、疫控、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不仅对保障生物安全意义重大,还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王淑英。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王淑英建议构建城乡一体化“30分钟科学教育圈”

“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家长力量没有聚合起来,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兼职较多,乡村学校存在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优问题。科学教师的队伍规模和师资培训工作都需要加强。”3月6日,2024年正在进行中,科学教育成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关注目前科学教育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校家社协同构建城乡“科学+”育人新格局,打造城乡一体化“30分钟科学教育圈”。

王淑英提到,在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设上,存在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体验性、实践性、趣味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不足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建议全国社保一体化 提高新就业群体缴纳社保积极性

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到目前为止,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还没有实现全国一体化,他建议,首先要从全国社保一体化的角度解决问题,让社保缴纳与户籍身份、人员流动脱钩,真正变成社保可携带,提高这部分人群缴纳社保的积极性。

小慧话两会丨越在世界动荡之时,越应警惕“餐桌菜单论”

小慧话两会,今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外交主题记者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媒体的提问。

王毅表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各方对需要什么样的多极化和全球化,看法并不一致。中方的主张是,应当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王毅说,平等的多极化,是要体现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不能再允许个别或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不能再允许以所谓实力地位把国家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再允许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允许有的国家必须在餐桌上、有的国家只能在菜单里。要确保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能在多极化进程中平等参与,享受权利,发挥作用。

不能再允许 “餐桌菜单论”泛滥,就有必要提出自己的主张。中方提出的“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就是针对剧烈动荡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建设性解决方案。

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以主权平等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加盖了防火墙;各国都能在多极化进程中平等参与,享受权利,发挥作用,是对“小院高墙”和阵营对抗式的“伪多边主义”的有力矫正。

丛林法则代替不了平等诉求和发展诉求,多方博弈代替不了合作共赢,单边主义式的全球化带不来经济繁荣,这才是国际政治的最大现实。可以说,中国针对“餐桌菜单论”提出的建设性方案,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多数成员的利益。

也正因此,国际社会有必要就反对“餐桌菜单论”继续发出自己的声音。国际体系不是餐桌,全球治理不是个别国家或个别集团的独享权利。秉持相互平等、共同发展、共享和平的理念,国际社会才能走出当前的安全困境和发展瓶颈,迈向共同繁荣。

编辑 常江

校对 杨许丽

阳历3月20号春分即将来临,关于春分你又知道多少呢?

春分,一个蕴含着历史传奇的节气。在这个时节,大地回春,一切万物复苏。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着许多与春分相关的故事,它们或悲或喜,或传奇或真实,为这个节气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春分的来历

春分,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在这一天,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万物生长的力量逐渐增强。据史书记载,春分这一节气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古人观察到,在春分这一天,大地开始回暖,农作物开始生长,于是将其定为一个重要的节气。

春分的传奇故事

草木逢春

传说春分这一天,草木精灵们在大地苏醒,他们用绿色的嫩芽穿透冰雪,向着阳光展示生机。古人们相信,如果在春分这一天去山野间散步,便能看到草木逢春的奇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九九归真

在春分之际,传说九九归真,一年之计在春季。古人认为,春分之后,气温回暖,正是斋戒养身的好时节。因此,有不少人选择在春分时节进行斋戒养生,清肠排毒,以迎接新的一年。

春分的历史足迹

古代帝王的祭祀

在古代中国,春分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子。帝王们会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春祭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些古代祭祀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春耕备耕

春分之后,正值春耕备耕的季节。古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忙碌于田间,耕种作物,为丰收做准备。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春分的生活场景

春游踏青

春分之际,气候宜人,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家家户户都会携带着野餐篮子,走出家门,去郊外感受春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赏花迎春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花开满园。人们会走进公园、花海,赏花迎春,感受花的芬芳,感受生命的力量。

春日里的烹饪春分时节,菜市场里摆满了各色新鲜的蔬菜水果。人们会选购春笋、嫩豆腐等春季特产,回家烹饪美味佳肴,与家人共享春日的温馨。

春分,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段传奇的历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追寻历史的足迹,让每一个春分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段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