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元旦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元旦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2024-04-14 10:43:26作者:往事如风来源:网友投稿

元旦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元旦什么时候)

本文目录一览:

今年什么时候放假具体开始时间 除夕放假从哪一年开始

今年什么时候放假具体开始时间 除夕放假从哪一年开始

除夕放假是从2008年开始的一直到2013年结束。从2014年起国务院改的关于全国放假的通知,从此除夕就不在是法定节假日,但是会和春节一起放假调休。

2021年春节放假安排:2021年2月11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除夕习俗

1、贴春联,贴门神

春联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门神则有辟邪之用,这都是要在除夕贴好的,门上红彤彤的春联,崭新的门神,向人们昭示着:过年啦!

2、祭祖

祭拜祖坟,宗祠拜祖,或祭拜祖先牌位等形式,都表示着后备儿孙节日之际不忘先人,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

3、守岁

一家人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这个时候,是一家人乐享天伦之时,也是展望未来之际。

4、生旺火

除夕守岁时,屋外点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5、吃年夜饭

传统年夜饭的名堂很多,一般饺子、馄饨是必备的,取其形状如同元宝,寓意来年财源滚滚。“鱼”谐音“余”,也是年饭桌上年年有余的吉祥菜品。

6、压岁钱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磕头,老辈给钱”。压岁钱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更有长辈的庇佑,让孩子们在除旧迎新之际多了几分欣喜。

7、放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来源:闽南网

主播说丨“元旦”一词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岁律更新,新年伊始。

2024年1月1日,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习惯称其为元旦。元旦一词什么意思?怎么来的?今天来聊聊。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从字面看,元为始,旦为晨。作为节日时间,它指每年第一个月第一天的早晨,即新年的开始。

历史上,

元旦有许多雅称。

例如,三元、元日、正朝、元朔、正旦、元正、新年、初年、新正、鸡日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传统中国社会

对“新的一年”的认识与西方不同,

一直以来

都将“正月初一”

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汉武帝以前,元旦的具体日期不太统一,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定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后为历朝历代所沿用。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只有一个新年,就是正月初一的农历新年。

在辛亥革命后,我们引入了西方历法,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但在那段时间里,节日修正并未广泛流行起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作为公历新年第一天,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它蕴含着勃勃的生机,象征着新生和新的希望,也寄予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期盼。

新的一年,我们也祝愿大家,

所遇皆温暖,所想皆成真。

记者:钱隆

视频:魏宇涵

编辑:路景斓

资料:新华网

可能你还想看

▶静安国际科创社区·云汇数智中心竣工!地标建筑、智慧办公、酒店、近代工业风貌保护建筑融合共生

▶“这也太梦幻了吧!瞬间被惊艳!”南京西路商圈全新彩灯璀璨登场丨镜头里的静安

▶“阳光终于照到我们了!”今年静安区最后一个零星旧改项目高比例生效!

▶“投壶”“猜灯谜”“梅林祈愿”……这里邀您“花”式游园庆元旦

元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元旦的起源,大抵可追溯到史前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传说中,颛顼“以孟夏正月为元”,即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元旦”或“元正”,这一传说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此后不同朝代对于元旦的具体日期说法不一,殷商把每年十二月初一确立为元旦,周代以每年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朝建立后将每年十月初一定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著名史官司马迁首创“太初历”,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此法回归到《夏小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录农事的历书)的最初规定,因而又被称作“夏历”,这一规定穿越悠远的历史时空,一直赓续到辛亥革命。

首次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1912年中华临时政府成立,先生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遂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元旦,又称之为新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元旦是我国近现代社会嬗变的产物和标志。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从法律角度把公历1月1日确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至此,元旦正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

从语言生成学角度来看,元旦是一个合成词,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元,始也。”其意指的就是首位、首次、开始等;而“旦”是一个象形字,意指地面或水面上升起一轮太阳,寓指太阳正在冉冉升起,后来引申为天亮、光明、白昼之意。“元旦”二字组合起来指的是一年之中的首月首日,即每年的第一天,后人在此基础上对元旦加以演绎和拓展,称之为“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5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一幅太阳正在袅袅升腾的图画,经过反复考证和周致鉴定,认为这可能是我国现存文物呈现的最古老的“旦”字,而这种高度象形化的“旦”字,经过岁月演进又出现在殷商青铜器的一些铸铭上,这说明对年初岁首的关注在我国具有绵长传统和悠久历史。

元旦作为一个时令专有名词出现较晚,最早见诸反映魏晋历史的一些史籍和诗词中,如唐代史学家、政治家房玄龄等人在《晋书》中写道:“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虽然元旦一词在关于晋代的典籍中屡见不鲜,但在与唐代有关的史册里较少出现,《唐六典》《唐会要》等大型官修法典和史书多以“元日”“元正”来取代元旦。

历代文人墨客对元旦寄寓美好期许

鉴于之前元旦指的是今日之春节,所以彼时元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文化节日,历代文人从元旦的特定意蕴出发撰写了大量诗词,留下众多精品佳作。

唐代诗词大多以“元日”为主题,抒发和展现元旦的文化意义。卢照邻的《元日述怀》围绕元日二字落笔和铺展,点绘大唐王朝一统江山的明丽春色,反映诗人恬淡的心情和对自然的尊崇;刘禹锡的《元日感怀》表现的是作者元日期间身居异乡、心境孤寂,不由生发出时光不再的感慨和人生易老的无奈;杜甫的《元日示宗武》书写的是诗人于元日当天拥抱爱子的温馨情境,体现出诗人面对爱子的笑脸忧烦尽消的精神状态;孟浩然的《田家元日》叙写诗人新年伊始的寂寥心绪和淡淡哀愁,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留恋和对乡土情结的珍存;王建的《元日早朝》描写了正月初一大唐文武百官朝拜天子和周边藩国使臣晋见宗主的盛大场景,表现了唐帝国民殷国富、政通人和的盛世局面。

进入宋代以后,文人们直接以元旦入诗并将新年的本意频繁呈现在诗词中。白玉蟾的《元旦在鹤林偶作》描绘了元旦时节寺院佛观周边的傲雪梅花,表达了诗人期待新的一年万物和谐、人世美好的深刻寓意。黎廷瑞的《蝶恋花·元旦》摹写了元旦期间春和景明的自然情景,以及宫廷王府里的笙歌曼舞,给人们一种别样的意境与美感。元旦是一个氤氲思念的日子,毛滂的《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叙写了元旦万家团圆之时,诗人内心生发出对他乡故友的惦记和思念;元旦是吉祥的昭示与表征,陆游的《己酉元旦》描绘了元旦夜晚的绵绵细雨融化了初春的残冰积雪,体现出诗人于辞旧迎新之际的惬意心情和明澈心境;元旦更是一个欢乐喜庆吉祥的节日,诗人们借机抒发心胸意趣,表达一种健朗乐观的积极心态,无论是丘葵的《元旦与可大江行》,抑或谢枋得的《元旦阻雨二首》,还是陈杰的《元旦南郊庆成》,以及王迈的《元旦次日立春》等诗词,均从不同视角描绘了元旦佳节的瑰丽气象,寄寓着诗人们对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珍视和期许。

革故鼎新的重要节点

中国节日文化深邃广袤,犹如一条蜿蜒绵长的河流,从远古向当下奔涌而来,涵育着丰饶精深的历史文化传统,滋养着变动不居的现实生活,丰富着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世界。近代以后,元旦成为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共有节日,但其悠久历史和丰富意蕴早已深深植入民间文化传统,成为华夏子民祈福纳祥礼仪的重要向度。元旦的来临意味着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旧的一年的结束,意味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的一年的开启,意味着社会生活的鼎新革故、除旧迎新、守正创新。

作为时光的里程碑和人生的重要节点,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民俗节日,元旦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而且绵延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情感与归宿。因而,元旦是一个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节日,它启发和告诫今天的人们:一方面要尊重和恪守自然规律,顺天应人,顺势而为,主动调适和修正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竭力把控和限制过度的欲望和不当的举止,切实遵守天地万物的逻辑与法度,努力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面对充满神奇和诱惑的未来,要铭记“一年春作首,万事公为先”,珍惜美好时光,把握当下机遇,踔厉奋发、开拓进取,拼搏出最精彩的人生,描绘出最璀璨的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助力。

(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

来源:作者:刘金祥

元旦是从哪一刻开始的?原来夏商周的元旦开始时间不一样

视频加载中...

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剪辑/及玥):辞旧迎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换上一身新衣,忙上忙下地扫除,热气腾腾的盛宴,是岁月流转中不变的习惯。不过,你有没有探究过新年的由来?记忆中不变的“元旦”和“春节”,其实经历过诸多改变。

古代的元旦是哪一天?

夏历、商历和周历,都是用月亮的圆缺记月,同时参照太阳的运转纪年。元旦,就是“正月之朔”,是新年的第一天。元旦,据说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命名的。《晋书》:“颛顼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中国古代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春节就被古人称为“元旦”。元旦还有不少别称,“元日”“上日”“正朝”“三元”“三朔”。

这个由来已久的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诸多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介绍,夏商周的“元旦”,开始的时间也有不同。“旦”的字形是太阳刚出地平线,《说文解字》谓“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正朝”的“朝”,也是“早晨”的意思,这是夏代的看法。商代则认为元旦始于鸡鸣,这时候天还没有亮。周代则认为这还不确切,除夕的半夜已过,就是元旦了。

如今的元旦从何而来?

如今,“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这一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毛巧晖表示,这还要追溯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华政府引入西元纪年。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这之后,每年有两个新年。

在政府推行阳历的过程中,阴历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民众对阳历并未完全接受。毛巧晖说:“像政府机关、学校、民众团体、报馆等基本上采用阳历,其实就是进入现代生活者使用现代时间;而一般农民、城市平民包括商人等则仍沿用阴历。”

当时流行一副对联展现了民众对于这道政令的看法:“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1928年,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要求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并下令政府机构春节严禁放假;禁止春节中的一切庆祝游艺活动;处罚春节给学生放假的学校负责人等。地方政府竭力推行国历,强迫民众以过旧历“元旦”的方式过国历“元旦”,禁止再过旧历新年及售卖旧历书。春节期间政府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处以罚金,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新中国成立后,“元旦”和“春节”两个节日在国家层面再度得到确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和春节如此接近,两个“新年”怎么过?

提到“过年”,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还是春节。在长期调研中,毛巧晖总结出元旦与春节的不同之处:“都是节庆活动,但是内涵与情感不同。”对于年轻人来说,元旦其实更具有假期的意义,团体组织活动更为普遍,外出上学、务工的年轻人元旦一般会选择就地过节,直到农历新年才返乡过年,和亲戚朋友团聚。“所以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可能更多意味着三天的假期,当然也有商业的因素在其中,也是一种消费的节日。”

为什么我们要庆祝新年?

毛巧晖认为,“庆祝新年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时间和传统的产物。也是人类情感的聚合。”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的新世界,心却存放在故乡、春节,它不像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替换或改变。中国人的过年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更充满人世伦理色彩,要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旦象征着一个新的奋斗起点,它是个人的、家庭的、群体的,乃至民族的以及整个国家的生活节律的转折点,人们在总结和清理过去的同时,规划和期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