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戌时三刻是几点几分(戌时三刻)

发布时间:2024-04-14 06:41:23作者:龙行天下来源:网友分享

戌时三刻是几点几分(戌时三刻)

本文目录一览:

贾元春省亲,为何戌时初刻出宫,丑时三刻回宫?其中意图细思骇人

贾元春省亲是贾家最不应该干的事。尽管曹雪芹也借其他家也省亲来敷衍。

但那个“周贵人”“吴贵妃”以及“吴天佑家”,分明都是指贾家和贾元春。

元春省亲最大的问题,暴露出贾家效忠太上皇,与皇帝不一条心的重大问题。

日后他们被抄家,也就源于像焦大一样,不臣服新主子。

皇帝对贾家操办省亲,给出了很明确的态度,就藏在贾元春省亲的时间设定上。

贾元春的省期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

省亲时间是夜里戌时初刻到丑时三刻。

这个时间设计,只要政治敏感一点的人,就知道皇帝是在意有所指。

自古以来都是“君心难测”,臣子揣摩圣心,妃嫔邀宠,都需要精确理解皇帝的“意有所指”。

像贾家内部,贾母、邢王二夫人等说话,也都是含而不吐,很多时候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又何况皇帝了。

所以,当初贾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传旨太监夏守忠在贾府一个字不多说,一杯茶不喝,传旨后扬长而去,就代表皇帝晋封贾元春的“不甘心”。

随后在临敬殿接见贾政,“临敬”二字,既是要求贾家恭敬顺从,也反应出贾家彼时不够恭敬和顺从。

闲言少叙,回到贾元春省亲时间的问题上。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个是月圆之夜。

一个是热闹容易出事。

月圆之夜特别要注意。

《红楼梦》第一回,就写到甄士隐家从中秋夜到元宵夜两次月圆之夜,正是家破人亡的开端。

甄士隐家的境遇,无疑就影射了贾家日后的抄家遭遇,与月圆之夜大有关系。

中秋夜甄士隐资助了贾雨村,日后女儿被他见死不救所害。

正月十五甄英莲丢失,甄家自此“祸起”。

显然,贾雨村和“女儿”,结合“月圆”这个线索,也将给贾家带来灭顶之灾。

而“月”代表的就是皇帝。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提到:“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讲述了唐肃宗登基做皇帝,逼迫唐明皇退位为太上皇的史实。

李白的诗,既说明双皇并立的朝堂格局,让臣子左右为难,也暗示太上皇与皇帝的父子不和睦。

太上皇就是“日”,皇帝则是“月”。

如此就不难理解皇帝为什么将元春省亲的日期定在了正月十五的晚上。而不是其他日期的白天。

一来,正月十五月圆之夜,月辉最盛。

二来,元春省亲都在月光笼罩之下进行,提醒贾府,如今荣耀不是太上皇给的,而是皇帝给的。

戌时初刻,贵妃出宫回家。此时明月正高高升起。

丑时三刻,贵妃回鸾进宫。此时明月西落而黎明日出尚远。

从戌时初刻,到丑时三刻,正好两个半时辰。贾家却为此花费数百万,仅仅得到片刻荣光。

细算账肯定不划算!贾家如此浪费家财响应太上皇的旨意操办省亲,皇帝想问贾家到底值得不值得?

按说贾元春晋升贤德妃后,皇帝必然要有相应封赏给到贾家。起码贾政会得到一个不错的实权职位。

然而,皇帝并没有提拔贾政,反而让王子腾一升再升。

不提拔贵妃父亲,却提拔贵妃舅舅。好处贾家一点没得到,却花光了家产只得到虚荣。就是皇帝在教训贾家。

日后贾家穷了,面对贵妃失宠,夏太监和周太监不断上门勒索,贾琏只得抱怨“再发个三二百万财就好了”,就是对元春省亲导致贾家败家的不满。

从戌时初刻到丑时三刻,也是月亮最盛的时间。皇帝分明是宣扬自己对臣子“无处不在”的绝对权威。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元春省亲时值元宵,京城各处百姓都在欢度佳节。对贾府省亲的关注便少了许多。

而且元春出行,各处沿途全有格挡和警戒,也没什么热闹可看。反而不如看花灯自在。

除了贾府之外,贾元春可谓是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去,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在睡梦中贵妃已经回宫了。

如此,妃嫔省亲作为千古未有的奇葩事,就在百姓看花灯、庆元宵的节日氛围中被大幅削弱,成为小范围的新闻。皇帝的舆论压力也小了很多。

还有一点多做延展。戌时为狗,丑时为牛。此二生肖之兽自来最是忠诚。

皇帝借此将心中所想,明白告之于贾家。他需要的是踏实肯干,忠心耿耿的臣子,为牛做狗,贾家彼时并不合格。

如果贾家有人能稍微揣摩一下皇帝的心思,不可能不懂得其中危机,更不可能一错再错,走到抄家后不可挽回的地步。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头条创作挑战赛#

古代的“午时三刻”具体是今天的什么时间?怎么计算?

在古代中国,先民们早就学会了计时的方法和手段,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完成一个昼夜的计时手段,将一天分为12个时间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自然现象和生活习性来计时。

但这种依据太阳方位计时的方式很粗糙,而且因季节变化会造成极大的偏差。后来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计算昼夜,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由于古代中国先民采用的是十二进制计时,换算成今天的二十四进制计时就是:

子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23:00—01:00】

丑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1:00—03:00】

寅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3:00—05:00】

卯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5:00—07:00】

辰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7:00—09:00】

巳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09:00—11:00】

午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1:00—13:00】

未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3:00—15:00】

申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5:00—17:00】

酉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7:00—19:00】

戌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19:00—21:00】

亥时:指代当今二十四进制计时的【21:00—23:00】

(注:计时与今的二十进制关系中是向下包含,向上不包含)

古代的午时

在古代中国先民十二进制计时中,午时指代的是就是【日中】(又称日正、中午等),即是十二地支对应计时中的午时,换算成今天二十四进制计时方式,则就是今天的11:00—13:00,其中12:00在古代又称正午十二时,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据宋苏舜钦《紫阁寺联句诗》:“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说明【平午】这个时候是一天中太阳最猛烈的时候。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时辰换算成刻

在古代十二进制计时对应中,一个时辰对应两个小时。而每时辰又分为八刻,即上四刻和下四刻。那么,八刻对应现在的时间就是120分钟,即一刻就是15分钟(120/8)。那么,古代的“午时三刻”就应该属于午时的上四刻中的前三刻,午时从今天的11点开始算,11点到13点总共是午时共八刻。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午时三刻”就是11:45。如果按照现代不带十二进制的计算方法,太阳在子午线上方时为正午,一般是12时左右,现在一个小时又是4刻钟,那么,“午时三刻”的时间就变更为12:45。因此,中国古代的“午时三刻”就变成一个期间值,即11:45—12:45之间。

此外,由于中国古代还有“秋后问斩”一种说法,这里面就涉及到问斩日期、时辰、时刻上的吉凶问题,排除掉这些,所谓的“午时三刻”也只能是一个概数,不会如今天的具体的推算是11:45或者12:45,这就更确定了真正的“午时三刻”一定是午时三刻以后至午时七刻、六刻、五刻、四刻之间的一个具体的时间,真正的“午时三刻”或许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但时间肯定是在如今计算的11:45—12:45之间。(外话: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的天文科学家,把时间计算得这么准确,尤其是十二进制结合八刻的使用,尤其还构建了圆形日晷,为现代钟表提供了依据。)

1小时60分钟的由来

在古代,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之后知道一年有365.25天,而最接近365,容易在一个圆环上刻度的数是360,所以把一个圆环分为360度就成为最自然的选择了。我们的一小时也可以分为360秒,可惜360秒不好度量,中间加入一个分,一小时=60分=3600秒也是为了合乎人的感知。其实我们再往下或往上就不再是60进制了。一秒钟被分为10份或100份,而24小时才被成为一天。

另一种说法,今天的时间采用60进制,沿用了古代巴比伦的60进制计时方法。巧合的是,古巴比伦和中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计时与天文又高度切合,古巴比伦和古代中国在利用天文计时、历法方面都高度的发达一致,并且古代中国先民就有了以圆(圆360°)计时的计时工具日晷。因此,这种60进制的分钟、秒钟计算就约定俗成地继承了下来。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收藏!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识!

#午时三刻##古代常说的“午时三刻”具体是什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