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1090年是什么朝代 1090年属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13 08:10:56作者:倚势凌人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

来源:齐鲁晚报

2020年不将占道经营、流动商贩等列为文明城市考核内容,地摊经济很快就火了,城市里的烟火气回来了。说起中国古代城市里的摊贩及其带来的热闹场面,还得追溯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坊市制转为街市制,从农业城进化为商业城,北宋王朝的东京汴梁商业气氛浓厚。

城市商业氛围浓厚

展开《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热闹”两字迎面扑来。正如评论家吴宽所说:“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张择端的画笔,描绘的是北宋末年徽宗时代汴梁郊区、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在汴河边上。据统计,当时汴梁城人口有26万户,如果以每户5个人计算,总共130万人左右,再加上常年驻军约有40万,差不多有170万人口。在当时,汴梁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在宋代之前,中国流行的是坊市制。坊是居住的区域,外部有坊墙封闭,坊与坊之间靠街道相连,构成了棋盘式的城市格局。市是商业区,不仅集中设置,而且定时启闭。偌大的唐代长安城,只设置了西市和东市两个商业区。因此,古人采购东西是件非常麻烦的事,经常需要多处奔波。在《木兰辞》里,花木兰为了置办齐参军的装备,甚至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汴河即是隋代大运河的通济渠。唐安史之乱后,江南兴盛,汴河成了运输江南税赋物资到长安、洛阳的重要航线。向北可入河北,向东北可入山东,向东南可入江淮,向南可入鄂湘,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宋代城市商业氛围浓厚,还有个重要原因:宋太祖开国后重文轻武,放任土地兼并,允许甚至鼓励官员经商,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官员利用专营制度,以公为名,行私之实,茶业、盐业、木材业领域尤为严重。就连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也广占土地兴建邸店,成了大富翁。

上行下效,人人热衷于发展商业,所以宋代的商业气息空前浓厚。官府、官权富贵及平民百姓,争相在汴河沿线黄金地段建造酒肆、邸店,开展形形的商业活动。

小商小户居多

由于五代十国连年战乱,东京汴梁的城建并不系统,城内甚至很难找到笔直的街道。加上拆迁阻力大,一直没能形成长安城那样的棋盘式格局,反倒是沿着汴河这条黄金水道周边,会聚起大量的商业经营者,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景。

《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示的河市,是图中描绘最精彩的部分。河中船只络绎不绝,首尾相接,有的沿岸停泊紧张卸货,有的逆流而上满载货物。船夫摇橹撑篙,纤夫齐心拉纤;河边商铺林立,四方商贾、京城市民在此洽谈宴饮作乐。

内城的业态就更丰富了。大街上有骑马的,有领着骆驼队出城的,两边有临街做生意的。“香丰正店”是全画里最醒目的店面,酒店大门前面扎着缛丽的彩楼欢门,挂着彩球,这应该是当时城里最豪华的酒店。

“民以食为天”是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宋代笔记《东京梦华录》里提到,东京汴梁有100多家店铺,其中酒店、饮食店占了一半以上。高档的酒店叫“正店”,有72家,“香丰正店”就是正店,拥有造酒和卖酒的资质。画图中还有众多食品店。东京汴梁的食品店分北食、南食、川饭店三种,口味丰富。这些食品店里有规模较大的,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得胜桥郑家油饼店,“动二十余炉”;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需要雇几十名工人劳动。

不过,干餐饮的还是小商小户居多。在《清明上河图》里,除了“孙羊店”这样有名有姓的大食品店,随处可见的是那些沿街叫卖者。勤劳的他们,给生活在城里的人提供了方便。

当时的人们广告意识已经挺强。在图画中可以看到“王家纸马店”“饮子”“香饮子”等各种市招。当然,多数业户连市招都不需要,货物往那一摆,就知道是卖弓箭、车具、木器、书画、笔墨、水果的。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商业经营时间大大延长,兴起了夜市与早市。《清明上河图》中有多个店家使用了灯箱广告,如“正店”“脚店”。灯箱类似于现在的霓虹灯,是店主人在夜间招徕顾客用的,遍布的灯箱体现了北宋夜市的兴盛。

宋徽宗年间,夜市尤盛。《东京梦华录》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关于早市,《东京梦华录》亦有描述:“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竖立“表木”,禁止商贩“侵街”

与现在一样,满街的商贩,同样考验着北宋官府的城市管理智慧。

伴随着临街商铺的产生,占道经营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当时称之为“侵街”。在图画中,各种违制侵街行为直接改变了街道面貌。沿街搭建的各种凉棚、摆放在街路上的桌椅等,把街道空间作为店铺空间延伸,大大缩减了道路的宽度,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的现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此官府设立“街道司”,负责维护城市秩序,甚至会动用强制手段,拆除侵街的建筑物。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官府会考虑普通民众的不易,柔性操作。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开封府申请强制拆除侵占街道的民房,“上以劳扰不许”。元祐五年(1090年),范祖禹上书宋哲宗,建议对侵街的民房,“除大段窄隘处量加撤去外,无令过当拆屋”。

为规范摊贩经营,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作为禁止“侵街”的红线。红线之内,允许设摊、开店,但不得侵出红线之外。《清明上河图》的虹桥两头,就树立有四根“表木”,桥上两边,小商贩开设的摊位,都在“表木”的连线之内,中间留出通行的过道。

这样,既照顾了商贩的生计,也不至于妨碍公共交通。

一个人一生要背诵的100首宋词-第58首 临江仙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宋词100首沟流月去无声。②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作者小传】 陈与义(1090~1138年),字去非,自号简斋居士,洛阳(今属河南)人。官至参知政事。其词不多,但语意超绝。著作有《简斋集》、《无住词》。

【注 释】①午桥:地名,在洛阳的南边。

②长沟:指洛阳。

③新晴:雨后初晴。

④渔唱:渔歌。

【今 译】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在座的都是些雄才英杰,长河泛着月光,悄然无声地东流而去。我们在杏花疏影里,吹着笛子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恍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心惊。闲来登上小阁,看雨后新晴。古往今来历尽多少沧桑,都如过眼云烟,且不如听那渔歌唱晚,陶然忘归到三更。

【赏 析】这首词为抚今追昔,感慨古今兴亡盛衰之作。词的开始,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故乡度过的豪畅欢乐的生活,历历如见其归、年华恨晚、 景、如闻其声。最后三句作洒脱状,宕开一笔,将情人遥远,这一个人身世遭遇世事沧桑尽抛脑后,且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听那渔歌唱晚,正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宅家温故|1090年,杭州瘟疫,市长苏东坡派发药丸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在古代很长时期内,浙江省的医疗卫生曾落后于中原地区,唐代始设医官,宋始,随着全国经济重点南移,浙江省在经济、文化方面逐渐领先于全国,其中也包括医学。正因为疫病多发,在中国防疫史上,浙江留下了许多高光时刻。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春节,杭州市方志馆馆员黎似玖梳理了浙江历史上部分疫情记载,温故知新,为浙江加油。

38年

会稽因大疫而死者万数。

《后汉书·钟离意传》

252年

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

《三国志·吴志·孙亮传》

253年

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

《宋书·五行志》

273年

吴疫,三年内仅京都死者竞达十万。

《宋书·五行志》

762年

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

《吊道殣文》

763年

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789年

是夏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旧唐书·德宗纪》

806年

夏,浙东大疫,死者大半。

《新唐书·五行志》

1090年

杭州瘟疫,知府苏东坡派发圣散子药丸,派人每天煎药给贫困的穷人服用,派医生在杭州城内挨家挨户给患者看病,并创办“安乐坊”病坊。

1102年

鉴于京师疫情频发,宋徽宗借鉴安乐坊的模式,下令各地设置安济坊,专为穷人看病,并根据病人染病的轻重,隔离治疗,以防传染。“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作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及病人分轻重异室逐处”。杭州的安乐坊也被赐名为“安济坊”,从此转为官办。

明 仇英摹本《清明上河图》中一间小儿内外方脉药室

1131年

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尸无算。

《宋史·五行志》

1136年

南宋政府官办药局惠民和济局。据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所售药物只有时价的三分之二,遇瘟疫时免费赠药,药品定期检查,过期销毁。药局还实行轮流值宿,若因失职影响到急诊病人的治疗,当值医官“杖一百”。最为珍贵的是,它留下了一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中国第一部成药规范,偏远乡村的医生都可以即方用药,大大提高看病效率。

1165年

浙东,民大疫。

《宋史·五行一下》

1271年

浙江永嘉地区大疫。

1276年

闰正月,元军包围了临安府,德佑二年闰三月,临安府大疫。

1308年

春,绍兴、庆元、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

《元史·五行志》

1588年

大疫,缙云知县龚延请当地人赵仪主持具体的救疫工作,赵仪“夙夜殚心调度,全活者数百户”。

1671年

(杭州)大旱,大疫,总督刘某某择名医设药局于佑圣观,自八月至九月,活人无算。

《杭州府志》

1882年

郡城仁济善堂董事姚鉴来浔(湖州南浔)劝办施医送药。其局设于男栅广惠宫,至二十四年(1898)始,并入承济善堂,择定药铺若干家,凭局单照方给药。

《南浔镇志》

1877年

嘉善地方士绅捐资设牛痘局,免费为民种痘。

1887年

梅藤更成立广济麻风男病院,免费收治贫病无依的麻风病患者。其后广济麻风病防治事业不断扩大。1947年,时任广济医院院长苏达立请到了世界著名麻风专家马雅各医生(Dr.J·L.Maxwell)来广济麻风病院工作,其使用砜类药治疗麻风病的成熟经验使广济麻风病院的麻风治疗水平与国际麻风治疗水平接轨。

20世纪初广济麻风病人合影

1894年

浙江省宁波港开始实行卫生检疫制度,是中国最早实施检疫管理的城市之一。

1928年

著名寄生虫病专家洪式闾在浙江省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寄生虫病研究机构——热带病研究所。

1930年

绍兴福康医院医生应元岳发现的肺吸虫病例报告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这是中国大陆对该病的首次报告。

20世纪30年代,浙江医疗卫生界组织夏季卫生运动大会宣传卫生防疫

1950年

在热带病研究所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省立卫生实验院,负责浙江省预防医学的实验研究,这是国内第一个省立医学科研机构。

1958年

在杭州刘庄写下著名诗篇《送瘟神二首》,由此爱国卫生运动从杭州走向全国。

1975年

由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发现的血吸虫病治疗新药-双萘羟酸付品红在嘉兴进行临床试治,该药是我国首先发现的治疗血吸虫病的有效药物。

1977年

宁波地区发现甲肝疫情,省卫生防疫站人员莫世华前去调查,证实了食贝类食品与甲型肝炎发病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尚属首次。

1988年

上海甲肝大流行蔓延至浙江,短期内浙江省报告疫情21万例。同年7月,浙江省科学医学院的毛江森成功研制出减毒活疫苗毒种,在北京通过部级鉴定。

元1090年,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

公元1090年,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一天,他约上几个好友西湖泛舟,正当赏着荷花酝酿诗词时,突然传来一声"异响"。

苏东坡一脸惊慌,赶紧伸颈望去,他还未弄清什么状况,就听见有人惊呼:“不好了,有人落水了,赶快来救人……”

原来是对面驶来的一艘画舫撞上了他们的船,对面船上的一位女子落水了,本来她是坐在船边舱板上赏西湖美景的,只是没想到会发生撞船事件,来不及反应的她就这样掉入了湖中。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最终救起了落水女子,当大家看到她的模样后,无不被她打动。

尽管衣裳湿透,红妆已净,她素美的娇容却更显得绝艳雅致、芳韵流溢。此刻西湖的美,在她面前似乎也相形见绌了,甘愿成了她的背景与点缀。

女子回到画舫里披上丫鬟递来的披风,不慌不忙整理鬓边的乱发,举手投足之间从容优雅,看不出有丝毫的狼狈之感。她余光一闪,便注意到了站在船头的苏东坡。

苏东坡的眼睛也正望向她,心底却接连快速闪现着所有关于荷花的诗句: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诗句如此美好,然而所有诗句加在一起,都抵不上一个美好的她。而她就是当时杭州城大红大紫的歌妓琴操。

就这样,因为两船相撞,让他们相遇了。琴操遇见才华横溢的苏东坡,点燃了他对爱情的憧憬。然而一个还是豆蔻年华,一个已过知命之年,琴操的爱情之梦恐怕要破灭了,但琴操不是一个贪心的女子,因而能成为苏东坡的知己,便已觉幸甚了。

此后,琴操和苏东坡经常在一起品琴论诗,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好景不长,两年后苏东坡被调离了杭州,见不到苏东坡的琴操顿感失望。几年后,当琴操再度听到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的消息时,她为苏东坡的遭遇感到难过,同时觉得他们这辈子再也无缘相见,便在这种难熬的思念当中抑郁而终了,那一年她才25岁。

后来苏东坡写了很多关于荷花的诗词: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后来,苏东坡每一次看见荷花,心里都是琴操的影子,笔调一次比一次哀伤。

虽然有的人注定不属于自己,但是遇见了就是弥足珍贵的缘分,我想,琴操是幸福的,苏东坡也是。

苏轼感叹好友人生坎坷,即景抒情写下一首七绝,最后两句千古流传

当你的朋友遭遇挫折与不顺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安慰他呢?假如他是一位少年人时,我们一般会用李白的诗句来鼓励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

当他是一位中年人时,我们一般会用陆游的诗句来鼓励他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然而,当你这位朋友已经是桑榆晚景之时,你还能怎样去鼓励他呢?

苏轼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刺史时,在宴会上遇到了一位叫刘景文的朋友。此人本是北宋名将之后,父亲在他幼年时战死沙场,兄弟早丧,孤苦无依。

在朝廷中混了一辈子,刘景文只当了一个两江兵马都监,大约相当于一个从八品的官。苏轼在杭州时很欣赏刘文景的诗文,所以称他为“慷慨奇士”,经常和他诗酒往来。

苏轼对刘景文的坎坷身世非常同情,想要说一些鼓励他的话,可一想到他已是一位58岁的老人,就觉得普通的话已经没有办法激励他振作了,于是就写了一首《赠刘景文》送给他。

《赠刘景文》赏析

《赠刘景文》——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白话翻译:

荷花凋谢了,连替它遮风蔽雨的荷叶也没了。菊花凋残了,只余下一节迎霜傲风的枝杆。但是请你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不在荷花、菊花开放时,而是在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

荷花和菊花都是花中君子,它们是古代文人最欣赏的两种植物。苏轼在诗的一开头就写荷花和菊花凋零后的败象,那是为了与刘景文当时的情状相契合。

古代人的寿命特别短,一般人活到五十八岁时,生命差不多就该终结了。事实上,在苏轼这首诗写完了后两年,刘景文就去世了。

假如刘景文还年轻的话,苏轼写诗鼓励他时,只需要直接以“将来”为愿景,给他制造希望即可。然而对刘景文来说,将来是极为“短暂”的,而他这一生的不幸是漫长的。

所以苏轼并不急于在诗的开头,就鼓励他要振作起来。荷花枯残了,连替他挡雨的叶盖也没有了,这就是刘景文当时的现状。

刘景文本来是北宋名将刘平之子,刘平是开封人,允文允武,曾在朝廷中当过监察御史。北宋和西夏作战时,刘平是守边将领,因和敌人对战孤立无援被俘虏。

后来刘平被押解到兴州,“不降而死”。刘平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相继去世,只剩下幼子刘景文一人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军队里当了个小官。

几十年来,由于在朝中无人,刘景文一直得不到升迁的机会。这就和荷花失去了荷叶伞盖一样。尽管如此,但是刘景文在苏轼的眼中,依然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

所以诗的第二句说,菊花凋残了,还剩下了一节枝干,继续在迎风傲雪。然而没有花朵,只余下枝干的菊株,肯定也是不完整的。

菊株如果寿数未尽,待到来年自然会重新开出花朵。然而刘景文已经58岁了,他不可能再有机会“枯木逢春”。因此这两句诗给人的感觉是一句比一句压抑,一句比一句让人难受。

但是苏轼这个人天生乐观,他其实并不欣赏悲剧美。从前他读苦吟诗人孟郊的诗时,就骂孟郊写的是 “寒虫号”,所以他写给自己朋友的诗,怎么可能这么悲惨呢?

苏轼写诗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刘景文从诗里读到一些“希望”,得到一些鼓励。于是诗的第三句他就说,朋友啊,请你记住,荷花和菊花盛放的季节,并不是这一年中最好的光景!

你知道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是什么时候吗?是橙子和橘子结出果实的时候。荷花的花季一般是6-9月,菊花的花季一般是9-11月。荷花谢了,菊花开;菊花谢了,正是橙子结果的季节。

橘子结果的时间,大约是在10-12月。唐代张九龄曾写《感遇》赞美橘子:“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橙子与橘子甘甜可口,橙黄橘绿俏色可人,这才是一生中最好的光景啊。

就像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开花,晚年才结果一样。所以刘景文你不要觉得自己衰老了就没有用了,你这个年纪,才是人生中的丰收季呢!

张九龄写《感遇》一诗,是为了赞美这种水果的品格高尚,和屈原《橘颂》中的橘子一样具有“独立不迁”的本性。

荷花没有荷叶伞盖替自己遮风挡雨就死亡了,但是橘子不需要“地气暖”,它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即“岁寒心”去战胜严寒的环境,给冬天的树林增添一抹绿色。

苏轼认为刘景文就像是橘子树一样,在他的父亲与兄长都去世以后,他一直是靠着自己在打拼。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也已经是一位53岁的老人了。

“五十知天命”,通常古代人认为,一个人活到了五十岁以后,就知道很多事情已经不能靠自己的毅力去改变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变得思想颓废,意志消沉。

苏轼宦海沉浮二十年,虽然早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所以他仍然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这样一首与普通人“唱反调”的诗歌。

结语

有人说,秋季是一个肃杀的季节。于是诗人写诗说,“幸好秋天有菊花”;又有人说,冬天是一个万物蛰伏的季节,于是诗人写诗说,“幸好冬天有梅花”。

菊花、梅花都被人写过千万遍了,再写就很难出新意。另外,假如用花来比喻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也显得不太贴合,于是苏轼想到了橙黄橘绿。

《赠刘景文》一诗始于绝望,结尾却给人带来盎然生机。荷花粉红、菊花金黄,又与诗末尾的“橙黄橘绿”相呼应,让这首诗在精神层面和艺术层面,大大增色。

尽管“橙黄橘绿”的愿景,未必能真正温暖到刘景文的精神世界,但是读罢苏轼的这首诗,还是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式的喜悦之情。

不能不说,苏轼的诗词文章,始终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治愈的正能量。难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很喜欢诵读他的诗词文章。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