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传统文化就让很多外国友人比比称赞,比如古诗、京剧、国画等等。
其中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让很多外国留学生沉醉在其中不能自拔,而且很多外国留学生还表示:“京剧有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法,老师们给我勾了关公的脸,红色的花脸代表忠勇”。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已经走向世界,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被世界所熟知。
不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习俗一直被人们非常重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葬礼代表一个生命个体终结,而且人们讲究“入土为安”,就是为了安置归来的灵魂。
“隆丧厚葬,香火永继”这个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候人们相信“灵魂不灭”,逐渐开始重视“死”后的事情。
在封建社会时期,很多贵族直接用奴隶陪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埋,”虽然陪葬物品不会少,但死者身份还是有很大差距。
但有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后都会换上“寿衣”,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吗?
寿衣的讲究
寿衣是装殓死者的衣服,是指为亡人穿戴的衣服,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后要穿的衣服,美称寿衣,寓意为健康长寿之意。
人去世后,亲属要将他们的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寿衣,而在闽南一带,在给死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地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
死人穿的寿衣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裤)。
此外年长的老人在生前就会将寿衣做好,美称寿衣,寓意为健康长寿之意。尤其是在北方大年三十这一天,老人都会把寿衣穿在身上。
寿衣从广义上理解,品种不计其数,家属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种款式、面料(易造成污染的面料除外),而比较流行的寿衣种类有衣、裤、裙。衣有长衫、短袄等,并有内衣、中衣、外衣之分,裤和裙皆有长、短及各类中西不同款式。
不过在做寿衣方面也很有讲究,在古代从被褥鞋帽到内衣、外衣、袍子、鞋袜,均要女子亲手做。现代,一般人家除了做外衣,内衣和鞋帽等都从寿衣店购买,大衣取代袍子。
寿衣,俗称“老衣裳”。人死亡后,儿女为其穿寿衣,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儿媳来料理。
寿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绸缎做,怕来生变成兽类和断子绝孙,多用绢棉做成,取“眷恋”、“缅怀”之意。
人死后为什么要穿寿衣呢?
在古代,人死后会放进棺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在家里停放一些时候,很多时候死者都是岁数比较大,有的因为未选择好墓地一时无法安葬,因此才会停放在家中。
人死后身体会发生腐烂迹象,棺材里会流出一些液体,有时候还会通过棺材渗漏出来,为了防止渗漏人们会在棺材里放上草木灰用来吸水。
而给死人穿上寿衣也是为了能够吸收水分,因为人的器官大多数都在上半身,腐烂时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寿者通常在死后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后人相習成俗,一直沿用下来。
来源:小彬讲文艺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
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讲究死者为大,要让逝者走得风风光光,因此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其中老人过世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其净身更衣:擦拭身体,并为其穿上寿衣。
关于寿衣,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寿衣的件数、颜色、款式,穿寿衣的时间、由谁来穿等等,都有相关的风俗礼仪规定。
不仅如此,在老人过了60岁的时候,有些地区就开始为他们准备寿衣。但有些人则认为这样做不吉利,是对老人的不敬。
那么提前为老人准备寿衣到底好不好?为什么要提前准备?穿寿衣又有什么讲究?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相关的问题。
1、关于寿衣明明是为逝者准备的衣服,为何要叫寿衣呢?其实这是取“长寿”之意,年龄越大的逝者穿寿衣越讲究,穿的件数越多,而年轻逝者往往不穿寿衣。
寿衣并非专指衣服、裤子之类,而是指所有包裹逝者遗体的物品,包括寿衾、寿衣(衣服裤子)、寿帽、寿鞋、寿袜、寿枕和寿被等七件套。
寿衾是用来裹尸的包被,有点像斗篷,穿在遗体的最外层,材料以缎面、丝绸为主,寿衾上一般会绣上一些吉祥的图案,比如花卉、虫鱼以及寿星等。
寿衣则包括衣服、裤子或者裙子,衣服又分包括了长衫、短袄、旗袍和马褂等,还有外衣、中衣和内衣之分;裤子也有很多款式,有中式的、西式的,也有长短之分。
寿帽就是逝者戴的帽子,男性一般戴礼帽或者便帽,也有戴清朝瓜皮帽的;女性的的寿帽一般是蚌壳式绒帽,不过不适合年轻女子穿戴。
寿鞋就比较单调了,以中式布鞋为主,也有穿西式皮鞋的,不过遗体火化时,皮鞋要取下来,寿袜就是一双棉布袜。
寿枕则由纸或者布制成,这些材料具有吸水的作用,也方便火化时焚烧。寿枕分为头枕和脚枕,一个是垫头的,一个是垫脚的。两个寿枕都会绣上图案,头枕绣云彩,脚枕则绣两朵莲花,寓意“脚踩莲花上西天”。
寿被一般有两条,一个垫在身下,一个盖在上面,两条寿被都是细长的,能把遗体盖住即可,太大的寿被会占用空间,棺材里可能会放不下。寿被上也会绣上各种吉祥图案,比如星月龙凤等。
总之,寿衣的款式多样,种类繁多,有中式的、西式的,有现代的、传统的,颜色也有多种可供选择。但是整套寿衣要款式一致、色调和谐,最忌不伦不类。
2、为什么要穿寿衣?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穿寿衣应该是葬礼的第一个环节了,老人去世后,子女们会第一时间为其穿寿衣。有些甚至在老人临终之际,也就是断气之前,就会为其穿好寿衣。
那么老人去世为什么一定要穿寿衣呢?
第一,穿寿衣是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为了让逝者保持体面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庶人三日二斌,三月而葬”。在过去,普通老百姓都要三天后出殡,三个月才能安葬,停尸时间特别长。即便是在今天简化后的葬礼,至少也要停尸三天,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会停尸七天甚至更久。
停尸的目的一方面是预防出现假死(在当代很少出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瞻仰。那么穿一身漂亮整洁的寿衣,就能让逝者的遗体更加体面,给活着的人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印象。
第二,穿寿衣可以保护遗体免遭破坏,保持遗体的完整性,是对逝者的尊重
人死之后,要举行葬礼,而在治丧过程中,至少有两只三次需要挪动遗体,比如入殓、火化等环节。那么在搬运遗体过程中,很可能会剐蹭到遗体,尤其是将遗体转移到棺材里时,碰到棺材的角很容易就让遗体破损。
那么穿上寿衣就可以防范此时的发生,即便挂到寿衣,也不会轻易让遗体被破坏。要知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死者为大,保持遗体的完整性很重要,这是对逝者最起码的尊重。
如果说棺材是遗体的“硬包装”,那么寿衣就是遗体的“软包装”,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遗体,哪怕是在深埋地下之后。
第三,穿寿衣可以吸收遗体渗出的液体,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尸臭扩散
在常温状态下,人死后三个小时内就会发生尸体变化,尸体的内部物质就会滋生细菌,并散发出难闻的尸臭。
在古代冷藏技术不够先进的情况下,人死后很快就会发臭,甚至会因为而流出液体。那么为逝者穿上寿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液体的渗出,并阻止尸臭过快扩散。
不过在今天,大部分人死之后会马上将遗体转移到水晶棺材内,在低温下进行冷藏,可以有效防止尸体,起码在火化之前不会散发尸臭,也不会渗出液体。不过穿寿衣的传统不能因此而丢失。
第四,穿寿衣可以照顾逝者家属以及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的情绪
人死之后要走得风风光光,为逝者穿寿衣不仅寓意着对逝者的关心的尊重,也体现了子女们的孝心。把逝者打扮地“漂漂亮亮”,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能让家属的内心得到慰藉。
而对于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来说,看到干净、体面的逝者躺在棺材内,也不会遭受视觉上的强大冲击,这也是对吊唁之人的尊重。
所以说,为逝者穿寿衣不仅是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对家属情绪的照顾,同时还起到了防止尸体现象造成的各种不体面现象的发生,穿寿衣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治丧环节。
3、为什么要提前准备寿衣?有人认为提前为老人准备寿衣是不吉利的做法,是对老人的不尊重,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他们把寿衣和死亡划上了等号,为老人提前准备寿衣的好处有很多:
1、提前准备寿衣是人们朴素的思想观念,是为了老人考虑
在过去,国人相信人死以后会到另外一个世界,这虽然是迷信的思想,但这也是人们对死亡之后的朴素观念。
民间的葬俗认为:老人断气之前穿在身上的寿衣可以带到阴间,在黄泉路上不至于被冻到。但如果断气之后再穿寿衣,就相当于老人没穿衣服到了阴间,这是个极其阴冷之地。
所以为了让老人能在短期之前穿好寿衣,大部分子女们都会在老人过世前,提前准备好寿衣。
2、提前准备好寿衣可以避免老人过世之后,家人治丧时手忙脚乱
老人过世后,马上就要进行各种治丧礼仪,比如穿寿衣、报丧、布置灵堂、入殓等,这些治丧流程每一步都十分讲究,要严谨、庄重,体现对老人的尊重,否则会被外人笑话。
为了避免治丧时手忙脚乱,大部分子女都会在老人行将就木之时,商量葬礼相关事宜,其中就包括为老人置办寿衣等丧葬用品。
3、提前为老人准备的寿衣更加合身,更能体现对老人的尊重与关怀
市面上的寿衣款式多样,尺寸也不是量身定做,很多老人去世后临时购买回来的寿衣,都不太合身,虽然关系不大,但总归没有定制的更好。
如果在老人还活着的时候,甚至身体还比较硬朗之时,就为其定制寿衣,那么无论是款式上还是尺寸上,都可以满足老人的要求,甚至可以让老人亲自挑选款式。
总之,寿衣与死亡并不能划等号,寿衣寓意着对老人的尊重,是对老人过世之后一种美好的期望,所以提前准备寿衣再好不过。
4、那么什么时候准备合适呢?既然提前为老人准备寿衣好处很多,那么提前到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呢?通常情况下为老人准备寿衣有以下四个时间段:
第一,老人过了60岁之后就可以为其准备寿衣了。在古代,人的寿命都比较短,60岁已经算长寿,所以我们可以沿袭古人的做法,还可以让老人试穿一下。
第二,在“坎年”为老人准备寿衣。民间有一种说法,老人在73岁和84岁时是“坎”,在这两个年龄段去世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在这两个“坎年”可以为其准备寿衣。
第三,老人神志不清,行将就木之时可以准备寿衣。如果没有在老人健康的时候为其准备寿衣,那么在看人卧床不起,行将就木之时可以临时去寿衣店购买。通常情况下,此时还会通知家人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并商议后续的丧葬事宜。
第四,在医生下病危通知书的时候,也需要为老人准备寿衣了,这个时候多陪陪老人,以免留下遗憾,但同时要做好相关准备,提前购置寿衣等,以免老人去世后手忙脚乱。
总之提前为老人准备寿衣有两大类情况,一种是在老人身体还比较硬朗的时候,为老人专门定制;另一种情况则是在看人病危或者即将去世时,临时去寿衣店购买现成的。
5、结语寿衣并不等于死亡,为老人提前准备寿衣也并非不吉利,更不是对老人的不尊重。尤其是那些高龄的老人,为其准备喜欢的、合身的寿衣,其实是体现了对老人的关怀和尊重。
关于这个话题,你怎么看?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