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农历正月初七是什么日子?(农历正月初七)

发布时间:2024-04-13 03:18:44作者:牛奶煮萝莉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大年初七“人日节”,这些习俗和禁忌你知道多少

中国农历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七日”等。那么大年初七的禁忌是什么呢?正月初七人日不能做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告诉你大年初七的禁忌是什么,正月初七人日不能做什么吧。

大年初七“人日节”

这个已被渐渐淡忘的“生日”,是中国传统习俗的“人类生日”—“人日”。民俗专家说,在中国至少史长两千年。民间传说女娲造人之时,正月前六天分别造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这天是人类的生日。

人日是春节系列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也有系统的习俗。

下面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民间人日节的习俗!

吃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

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

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客家人喜用鱼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那天,农村哪一户欠一两件菜,在地里采他人的菜凑成七件,都不会被当成小偷。

捞鱼生

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赠花胜

人日节,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面条

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戴人胜

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出游、登高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大年初七有什么禁忌呢?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遇殡葬

有的地方习俗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主此年内有灾祸降临。

但有的地方以遇殡事为吉利的,盖因“棺”与“官”谐音,“材”与“财”谐音,有“口彩”可讨,主“升官”“发财”。

丧家忌拜年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忌吵架、骂人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

忌请医生

旧时,正月里忌请医生看病,认为此兆一年到头都要生病。

忌迁居、忌糊窗槅

正月忌迁居、忌糊窗槅,否则以为不吉利。

忌更换、洗涤衣被

旧说正月更换、洗涤衣被,不吉。

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七为什么称为人日节?又有哪些讲究?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人日,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七元节”等。相传人日节起源于远古时期,女娲创世之初前六天分别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旧俗即以正月初七为人日。不过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是起源于古代的占卜活动。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唐朝时发展至鼎峰,明清时由于统治者的集权政治日益恶化,逐渐淡出视野。时至今日在中国民间还有一些人日节的风俗在流传。

正月初七是“人日”这一天有以下讲究:

·不出门: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古人认为初七是一个较为关键的日子,人们宜在家中安心休息,不宜外出学习和务工,避免外出带来的不测之祸。

·不打骂孩子:正月初七是人日,这一天官府也不会在这天审理责罚犯人,因此这一天最忌讳吵架、骂人、教训孩子。

·吃长面:面条又细又长,从古至今都被人们当做长寿的象征。正月初七人日是人类的生日,吃长面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寓意能够健康长寿。

·吃七宝羹:用七种蔬菜熬一个大杂烩汤,这七种食材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但一般是选择寓意美好的7种菜,比如:葱寓意聪明伶俐,蒜寓意精于算计,韭菜寓意长长久久,生菜、白菜、荠菜、芹菜等寓意财富等。

·送火神:北方地区正月初七有送火神的习俗,人们将农作物的秸秆做成火把,在家门前点燃再送到三里以外,代表把灾难送走,祈求家人四季平安。

祝大家新年快乐!龙年大吉!

正月初七,老人说“七不出,八不归”,原来是这个意思,别误解了

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特殊日子,被称为“人日节”。据传说,这一天是女娲娘娘创造人类的日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娘娘是万物之母,她以黄土捏人,创造了人类。而初七这一天,是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的日子,因此被特别地赋予了纪念的意义。

过了初六以后,年假就接近了尾声,人们就开始陆续外出工作。在外出打工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挑选一个好日子,讨个好兆头。比如老人常说“三六九朝外走”、“初一十五不走远路”等。再就是大家经常会听到“七不出,八不归”这种说话。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指正月初七这天不出门,初八、十八、二十八,不返程回家,然而,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其实“七不出、八不归”要分开解释,七不出指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情没办好就不要出门,这七件事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以前都是家里的男人出门干活,家里男人在出门务工之前,要把家里的油量备好。

而“八不归”则是在外工作时要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件事,这八件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没做好就这八件事不要回家,会给家人丢脸面。

在中国的习俗中,正月初七要吃特定的食物来庆祝人日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以七样菜为羹”。南方地区通常会吃七菜羹,而北方地区则有长寿面的传统。

推荐食谱:【长寿面】

准备食材:牛肉、面条、豆瓣酱、大葱、生姜、盐、蚝油、鸡精、胡椒粉

制作步骤:

1. 将牛肉清洗干净,锅内加水,凉水放入牛肉,加入葱、姜、料酒,大火煮开后,撇除浮沫后,继续煮5分钟。锅内加水烧热,加入葱、姜、豆瓣酱、八角、香叶、桂皮,大火煮开后,放入牛肉,大火煮开后,小火煮2个小时,将牛肉煮熟。

2. 锅中烧水,将面条煮熟,过凉后,捞入碗中备用。将煮熟的面条捞出,放入碗中,将牛肉切片放入碗中,浇上汤,加上葱花、香菜、香油即可。

推荐食谱:【七菜羹】

准备食材:白菜、荠菜、菠菜、瘦肉、鸡蛋、豆腐、虾仁、鸡汤、盐、胡椒粉、鸡精

做法如下:

1. 将白菜、荠菜、菠菜洗净备用。瘦肉切成丝,用盐、鸡精、胡椒粉腌制片刻。将豆腐切成丁,鸡蛋打散备用。分别将荠菜、菠菜放入锅中焯水,捞出切碎。

2. 锅中烧开鸡汤,放入腌制好的瘦肉丝和虾仁煮至熟透,放入白菜煮熟。

3. 将焯好水的菜放入锅中中,加入豆腐丁、鸡蛋液,淋上煮好的肉汤,加入盐、生抽、香油调味,搅拌均匀即可。

正月初七的到来,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通过吃七菜羹或长寿面来祈求健康长寿、幸福安康。同时,我们也应该牢记“七不出,八不归”的教诲,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大年初七,福龙送吉,祝你开门见喜,万事如意,事事皆大欢喜!

亲爱的朋友,新年的第七天,我们迎来了大年初七,这一天,我们传统上称之为“人日”,也是福龙送吉的好日子。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时刻,我想用最朴实的话语,为你送上最温馨的祝福。

开门见喜,是我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在这个龙年的第七天,愿你的每一天都从美好的开始,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事业,都能迎来开门红。

愿你的每一个努力都能得到回报,每一个梦想都能照进现实。

大年初七正是“人日”,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这一天,福虎或福龙要化装成舞狮子的模样,在街头巷尾巡游。

家家户户都会打开大门恭迎他们的到来,带来欢乐与吉祥。

舞龙的队伍一路高歌,欢快的锣鼓声此起彼伏,簇拥着威武的福龙前进。

龙身上那红彤彤的绸缎,配上龙头龙尾沉甸甸的铜铃,龙腾虎跃,雄姿英发。街坊邻里迎上前来,向舞龙队伍鞠躬喝彩,期盼新春的喜气临门。

日升月落,福龙踏遍每条街巷。喜庆幸福如同骏马般奔驰而来,人们敞开大门暖烘烘地迎接它的到来。

龙舞的热闹渐渐平息,夜幕低垂。群众陆续回家,回味福龙舞的盛况,享受着难得的岁月静好。

舞龙大吉的氛围已经将喜庆深深传递到每个人心中。人们期待着新年里万事如意,步步高升,幸福美满。

正月初七这一天,“开门见喜”的寓意尤为浓厚。

人们在家门口张贴祥和的门联,寓意新年里事事如意,笑口常开,吉星高照。

对于刚出生的娃娃而言,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常言道“人日娃娃千金赐”。在这一天被视为最贵重的礼物,备受祝福。

关于初七还有一则趣闻。古人说,立春后的第一个黄历戊日,就称为“上会”。

7天后的第二个黄历戊日,就叫做“下会”。正月初七往往也是第二个“会”日,意味着春天已然到来。

新春的祥和携着美好的涟漪,一直荡漾在人们眷恋的目光之中。

你我他都怀揣着同样的期盼,希望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笑口常开。一年喜事重重,家和万事兴,迎接幸福美好的日子。

民俗专家:正月初七“人的生日” 源于女娲创世神话

11日,正月初七。民俗专家表示,这一天是“人胜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的生日,也称人日、人庆、七元等。

天津市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人胜节”来源于中国的创世神话。民间传说,过去人和动物不分彼此,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日。女娲创世,在七天内每天造出一种生物,前六天诞生了鸡、犬、豕(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才出现了人。因此,古人将农历正月初一视为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以此顺序,初七是人的生日。后来,在民间还出现补充说法,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

人日这一天的民俗活动较早出现在古人的占卜生活中。自汉魏以来,人们在人日的活动已逐渐走出单一的占卜求吉,不断扩展涉及祭祀、庆祝、文化、服饰、出游、饮食等多层面多领域,可谓丰富多彩,并久而久之形成风习,如食七宝羹、戴胜、登高等。“这些习俗蕴含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其中有些习俗对后世仍有深远影响。”由国庆说。

由国庆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人日的风俗越来越陌生了,相关的节庆活动也几近消逝,但是这个古老节日的相关文化和积淀却存在下来。令人欣慰的是,人日的相关节庆活动在当下的成都得到了很好的承袭,市民在正月初七游杜甫草堂凭吊诗圣,吟唱诗歌,赏梅祈福,庆贺人日。这也成为当地重要的年俗之一。(周润健)

正月初七有哪些禁忌?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根据传统习俗,这一天有以下禁忌:

- 看医生:这一天去医院看医生,可能预示着未来一整年都要经常去看医生。

- 外出:古人认为这一天应该是家人团聚,祭拜祖先的日子,所以不提倡人们外出活动。

- 打骂孩子:既然是人类的生日,那么这一天就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人,包括小孩,所以不要打骂孩子或发生口角。

- 洗澡洗衣:由于正月初七有“送火神”的习俗,水火不相融,禁止用水洗澡洗衣,否则就会冲撞了火神,导致自己坏运气。

- 杀生:大年初七是众神降临人间的好日子,这一天不能杀生,杀生可能导致罪孽上身,应以素食为主。

- 倒垃圾:大年初七倒垃圾,会把家中的财气倒掉。

- 动针线: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节”,有不动针线的忌讳。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禁忌在现代已经逐渐淡化,但在一些地区和特定社群中仍然延续着。

山东的年味|马学民:正月初七“送火神爷”

山东的年味|正月初七“送火神爷”

文/马学民

我村的“送火神爷”和其他不同,是从早上天明祭祀水神开始的。

记得小时候,正月初七早晨起来,母亲舀一碗水放在院子里的方凳上,端来一个香炉,点上香,烧上两封纸钱,愿意一番,再点几个鞭炮,这就是祭水神。接着再拿着三根香、一些纸钱和鞭炮,到大街上的水井旁去祭祀“水伯”。

“水伯”又称“水神”,即水德星君,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传承最广影响最大的神祇。据古籍载,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职司不同的水神。

我村街里有三个水井,前街这个离我家不到100米,不知修建于何时,井口呈正方形,砖砌井壁,井口一周为石头。这个井好像有灵性,冬暖夏凉,水质甘甜清冽,且出水快,不但清澈甘甜还没有任何杂质和沉淀,即使大旱三月也从不断水,在很长一个时期为村民用水的主要来源,半个村庄的人家都来挑水吃。

母亲在井旁收了一堆土插上香,点着纸钱,在一阵霹雳吧啦的鞭炮声中,她不住地磕头,念叨着:火神爷呀,火神爷,今天送您上天回宫,给您元宝和金钱,一定要保佑人间平安啊。每年正月初七,这个水井便成了村民烧香祈祷的地方,只见井的北边插满了一地香火,一旁的槐树枝丫上挂满了鞭炮绳蒂,还可见井周围焚烧了一堆又一堆的黄裱纸和元宝钱的残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出了人命大案,犯罪嫌疑人跳进这个井里,后来井口遂被村民用石头盖住。随着压水井的普及,这个井再没有使用过,目前已垫平成了胡同一部分,这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后街还有两个水井则不同,几乎没人去烧香。一个在村西头,出水浑浊;一个在村东地,出水不旺且水涩。模糊记得行生产队时,老七队牛屋院子着火,这个近在咫尺的水井很快被村民用筲桶打干,不得不舍近求远从前街提水灭火。

人常说“水火无情”,看来“祭水神”和“送火神”是想通的。火神起源何时,其寓意已无详考,听老人说大体有二:一是传说火神是汉族的司火之神,每年的正月初七是“火德星君”也就是“火神祝融”的生辰,人们为了感谢他为人间带来火种,照亮了黑夜,带来了温暖,最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了熟食,延长了寿命,增强了体质。所以在这一天人们常用点燃火把的方式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二是为了乞求在新的一年里,家里不遭受火灾,人们通常会象征性的在家中灶塘点燃火把,送出家门,一路向西南,越远越好,美其名曰“送火神”,寓意家宅再不受火灾之厄!这种风俗广泛流传于鲁西南菏泽、济宁和苏北等地。

吃过中午饭,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便开始绑“火神把子”了,制作“火把”的地点不能在家里,要在村头空旷处。当天每人都会从自家的柴火垛里抽出一些高粱秸秆或玉米秸秆,有拿豆秸的,有拿麦秸或软草的,也有拿麻坯子的。选出其中挺拔和修长的,用麻坯子分段捆扎,长短不一,直径大概一诺(左右大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粗,长度有的一米来长,也有的绑到两米多长,火把前头夹些麦秸和软草便于点燃。一般按每个人一把的原则,大多要绑成十七八个火把,大孩扛大的长的,小屁孩拿根小的,意思意思,凑个热闹,也有“调皮鬼”在火把里面夹放一些鞭炮的。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点把子了喽!点火神靶子喽!”

傍晚刚擦黑,喝完汤的小伙伴们便急不可耐了,自发地集合到村头,南地热闹起来了。按照惯例,火把是要用家里厨房灶火点燃的,出家门前还要点燃一挂鞭炮,以示“送火神”正式开始!不过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都是在村头用火柴点燃火把。

“出发! 出发了!”大家各自拿着点燃的火把,奔跑着,高喊着向南大沟桥上跑去,大路上,田埂上,麦地里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那时娱乐活动少,几乎人人都参与,这也是春节后元宵节前我们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

一溜溜,一群群的,全是放火神把子的小孩儿,伴随着清脆的鞭炮声,孩子们一路欢叫着。这时,通往南地的大路上布满了举着火把的人群,火把左右摆动,上下飞舞,有的火把里的鞭炮声响个不停,犹如一条喷着烈焰,响着炸雷的游龙,蔚为壮观。

谁燃烧的时间最长,跑得最远,谁就是英雄。不大会儿,火把便飞到了目的地——村南地大渠上,过了桥我村和邻村的土地交界处。送火神的我们围成一个圆圈,将火把投向圆圈中心,顿时烈焰冲天。记得东地的二青山跑得最快,新奇跑得慢些,郜文忠紧追不舍。又是汗又是灰的小脸上,得意洋洋!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大家在欢呼雀跃,欢送火神胜利的时刻,也有小伙伴走不到终点就掉队的,也有火把中途烧完的,也有火把中间散架的。说来巧,也真是神了!后来,果然没跑到终点的两家都遭了火灾,真是玄之又玄啊!

上小学的时候,我个子不高,力气也不算大,但在我们村南地我却是“小孩子头”,常常领有20多个小孩跟着玩。一块薅草、溜瓜、捉迷藏、夜行看露天电影和邻村干仗等没少干了,送火把送到邻村的土地界也没人敢“咋呼”。但我们村东和村南的两个村庄是不行的,没少因此和周边而“干架”!

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七,村东的火把刚送到和邻村的土地交界处就被发现,好像有捣蛋的家伙故意把火把子送到人家村庄后边。要知道这可是不吉利的,村南的孩子顿时大怒,火神把子又被扔了回来,还遭到骂声。一个孩子厉声喝道:“你们真是欺人太甚,敢把把火神送入我们地界,难道想让我村发生火灾吗?”接着便招呼村里其他伙伴前来兴师问罪,大有不大干一场誓不罢休的狠劲儿,很快叫来了二三十人。

“妈的p,都不能装熊,给我上!”对方也不示弱,双方剑拔弩张,推搡拉扯一番,幸好有老人及时赶来才熄灯灭火,险些酿成严重肢体冲突。

实际上,我也带领着小伙伴和邻村的“打过架”,原因是邻村的“二狗剩”和“三叫驴”在“送火神爷”的时候偷摸我村小女孩的手。这是很严重的事!对我们玩伴来说也是一种耻辱,于是决定和他们“干一仗”。

那时人虽小但都很“讲”,一看送完火神爷天太晚,便相约第二天下午在我村东地废红薯炕附近“开打”。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派专人去村西地和东地说明厉害搬取“援兵”,村西的建生的,村东的汲殿章各自带10多个小伙伴前来增援,很快打了一场“坷垃”仗战斗,我们攻击到“敌营”两三个胡同,他们躲进家里都不敢出来,于是彻底服软,以后见面总以“大哥”相称。

儿时玩伴的小打小闹的那场景即使已经过去了40多年,依然会常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似乎就像昨天发生一样……

今天想来,我和儿时的伙伴,并不相信举着火把奔跑,就能将火神送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一种新鲜,一种好玩,一种凑热闹。

说实话,我们老家正月初七晚上送火神爷的习俗就是希望远离火灾,老人则是通过这种方式企盼家庭的和睦和村庄的安祥,在新的一年里平安无事,消除一年火灾。我想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一种老祖宗留下来的美好的精神寄托,更是一种吸引着百姓的一股浓浓的年味儿。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也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些年,政府一再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知这是否也在禁止之列啊?送火神的习俗作为一种民俗不应该被忘记和淡化,但愿它能继续延续下去,一代一代传下去。

不忘老家年味,留住袅袅乡音,记住悠悠乡愁,或许是已经离开农村、融入城市的人们的一种情愫和留在心目中的美好记忆吧。

作者简介:

马学民,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鲁西新区作协副主席。曾任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总编辑。著有《春华秋实》《曹州百家姓》《历代尧舜禹诗词》《菏泽开发区史话》《丹阳志》等十多部。作品散见《当代散文》《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等。2021年、2022年两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