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宁拆一座庙)

发布时间:2024-04-13 01:15:12作者:往事如风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观点?

中国人对于"婚姻",一直是"宁差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态度,而这种劝和不劝分的态度,也侧面表明了中国人对于"离婚"是持不支持的态度的。但是中国的先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不支持离婚的,他们是怎么发生转变的呢?

在中国社会的初期,文献记载中非神话的婚姻关系,从先秦开始,《礼记》中: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直接把夫妇关系看作是人伦之始。而对于离婚《礼记》中也有记载:夫妇之道,有一则和,无义则去。意思就是说,夫妻关系,如果感情还在,大家就一起过,如果感情崩了,那就干脆利落的离婚,可见先秦的人对于"离婚"看得十分的随意。

后来就有了西周,周公建立礼制,用宗法制维护社会的稳定性,一次来达到巩固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然后首次设立了很多的条件。《大戴礼记》有"七出三不去":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要满足这样的条件才能离婚,而且如果有更特殊的情况,还是不能离婚。

但是如果实在想离婚该怎么办?只好运用自己的"才智"和法律斗智斗勇了。比如,孟子,进到房间,看到自己的妻子"箕踞而坐",就是坐着的时候把双腿像簸箕一样的张开。孟子觉得她坐姿太不雅了,以此为理由,向他的夫人提出离婚。比如,孔子的徒弟曾子,《孔子家语》记载,曾子因为自己的老婆给他的后母蒸梨的时候没蒸熟,很生气,就跟她离婚了,还说是因为自己的夫人没能向自己的后母尽孝,将自己的休妻行为标榜为:尽孝。

战国的一个军事家——吴起,有天他给了自己的老婆一条丝带,对他老婆说,夫人你能不能给我织一条一样的出来?结果他老婆心灵手巧,给他织了更好的一条出来。结果吴起大怒,向他的老婆提出了离婚。从孟子、曾子、吴起的对待离婚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在为自己的休妻行为找借口,但是也能看出七出三不去对女性婚姻地位的保护。

唐朝,百姓对于离婚的态度变得更加的保守。除了"七出三不去"这样的硬性要求,还把"义绝"、"和离"、"呈诉离婚",都列入国家法律在内。并且进一步规定,如果夫妻双方提出离婚,但是经过校验后,却发现双方不符合(或者没有达到)离婚条件的,夫妻双方都要受到责罚。

但是为了离婚,偶尔还是会有人钻法律的空子。比如莫高窟曾经出土过一封《放妻书》,内容有:愿妻娘子和离之后,重梳蝉鬓,淡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作者将离婚写的感人至深,然而却只是当时为了离婚的套路而已,就像今天的结婚誓言一样,离婚也要有个形式。夫妻两个人可能已经反目成仇,互相看都不愿意看对方一眼,但是为了避免法律的惩罚,不得不写这么个东西,表明夫妻二人是好聚好散!

到了宋朝,百姓们思想受到理学的禁锢,不仅对男女之事羞于启齿,对于离婚更是觉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除了百姓的观点,宋朝的婚姻制度,关于"离婚"在律法上延续唐朝,但是执行上却更加严格,如果不具备离婚条件要硬离的话,徒刑两年。但是仍然有不顾一切要离婚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这么一个硬刚的人!

在李清照的首任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以后,李清照再嫁给了一个叫做张汝州的人。可是这个张汝州人品不好,他之所以娶李清照,是因为看上了李清照手中的金石文物,这些都是值大价钱的,但是结婚后,眼发现李清照却没有想要将宝物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在索要不成后,张汝州甚至还对她动了手。

然后李清照忍受不了这样一个品行低劣的人做自己的丈夫,直接把张汝州告上法庭,要对他起诉离婚。可是,无奈经查看他二人不符合离婚的条件。李清照还因为此行为有了一段牢狱之灾,被关了九天,若非被人营救和她的声名,估计要关得更久一些。但是后世的人在夸奖她才华的同时,对她离婚的行为,却不赞赏,甚至是讽刺。比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王灼《碧鸡漫志》记载:赵死后,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浪荡无归,不终晚节,无检操。

明清时期,夫妻义重的社会意识进一步加重,人们不敢轻易离婚的。许多文学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著名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就记载了一位宁死不肯替主人写修妻文书的师爷。而且明清时期,民间因为贞洁而为女子立的牌坊,数量也高达数百个,不仅不支持离婚,甚至是支持守寡的。

中国社会对于"离婚"的态度,从西周宗法制正是确立后,为了社会的稳定,历朝历代对于婚姻大部分都是持支持的态度的!因为婚姻还关系着延绵后嗣,而人是封建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重中之重,《孟子》中就有君主对"人口问题"而向孟子提出的询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因为人口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封建统治阶层用法律、礼法、甚至是因果报应的宗教,来对人们进行思想上的影响。由于国家的号召,"劝和不劝分"才会成为是绝对的主流,中国古人才会有"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的想法,才会对于"离婚"如此的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