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龙脉真的存在吗知乎 曾仕强说龙脉断了两条

发布时间:2024-04-12 22:22:04作者:未及挽留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龙脉”?千里来龙看入首,龙脉有何神奇之处

在电视和小说里,经常出现“龙脉”的说法,比如民间盛传,朱元璋为了皇权永固曾下令让刘伯温斩断天下龙脉,但刘伯温却留下了长白山的龙脉没有斩断,以至于后来清军入关,大明灭亡;

在金庸的鹿鼎记里面,韦小宝发现大清的龙脉和宝藏就在一个叫鹿鼎山的地方,而天地会同样也一直在寻找大清龙脉,只要挖断龙脉,就能反清复明。

龙脉

当然,龙脉,并不只在电视或小说里面才有,龙脉的概念,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堪舆术,堪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认为,所谓的堪舆术,其实是古人将天文地理以及人体这三大学科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而所谓的“龙脉”,则属于地理的范畴。

“龙脉”究竟是什么?龙脉真的存在吗?龙脉又有何神奇之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龙脉的“来龙去脉”。

古人在研究地理的时候,觉得起伏延绵的山脉,就像龙的形态,所以将山脉称为“龙脉”。

龙脉

龙的形态,就是山的脉络,山上的土,对应龙身体里的血肉,石头,对应龙的骨头,山上的草木绿植,则对应龙的毛发,当然这都是一种基于意象进行联想的比喻。

我们知道, “龙”,作为传统文化中具有神秘力量的高贵物种,被人们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皇帝又被称作“真龙天子”,后来,龙脉也就逐渐和皇权有了某种联系。

比如古代的国师为了辅佐皇帝提升国运,就要到民间四处查访龙脉的所在,皇帝龙驭上宾之后,皇陵往往也必须要葬于龙脉。

龙脉

所以,如果从广义上来说,龙脉指的就是山脉,所有的山脉都可以叫“龙脉”,但如果从民间狭义的理解来看,只有那些风水极佳,而且能对国运造成影响的山脉,才是真正的龙脉。

搞清楚龙脉的概念以后,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或许都有需求,那就是——“龙脉”真的存在吗?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可以非常肯定,龙脉,确实存在。

龙脉

比如我们平时所关注的气象,就和龙脉地理息息相关,因为山脉可以阻挡季风寒流,如果龙脉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某一山脉遭到破坏,势必就会造成气候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所以“脉毫”毫无疑是真实存在的。

最后呢,咱们顺便来聊一聊成语:“来龙去脉”,过去精通堪舆的老先生,有一句口头禅,叫“寻龙点穴,千里来龙看入首”,什么是“来龙”?一座山脉的主山,就叫“来龙”,这是相当重要的位置。

龙脉

然后,从主山峰顶延绵而下的山梁,就是这座山的脉络,也叫“去脉”,来龙去脉,合起来就是一座山的全貌,因此,来龙去脉就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前后经过,也就是所有的全貌和由来都可以一目了然,就像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一样,这就是“龙脉”的“来龙去脉”。

李自成九宫山遇难与崇祯互断龙脉之谜!

1644年5月,闯王李自成退出北京后,起义军虽然打了几次胜仗,可是由于没有十分稳固的根据地安身立脚,往往是仓促应战,战败之后退避三舍,在军事上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由河北一直退到山西,再由山西退到关中。

在山西作战时,李岩率领起义军两万人到河南平定叛乱,准备重整旗鼓,再造新局面。但是大顺朝丞相牛金星,却诬陷李岩回河南是要独立称王。

李自成听信谗言,生了疑心,杀掉了李岩,使起义军内部军心涣散,士兵们无心恋战。

这给了清军可乘之机,他们兵分两路追击,李自成在损失大将的情况下腹背受敌,无奈从陕北退至湖北。

第二年5月,在距离江西九江40里处被清军攻入老营,大顺军久历战阵、功勋卓著的大将刘宗敏被俘,军师宋献策、明军降将左光先、李自成的两位叔叔赵侯和襄南侯以及大批随军将领家属也被清军俘获。刘宗敏、宋献策和李自成的两位叔叔当时就被杀害。

就在这个时候,大顺朝丞相牛金星认为大势已去,竟然不辞而别,投降了清军。这对大顺以及军队不能不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续遭受重大挫折后,往东的去路已经被清军截断。他们手中掌握的数万艘船只也被清军掠夺一空。

清朝亲王多铎的部队已由河南归德(商丘)、安徽泗州直趋南京。李自成沿江东下、向安徽一带发展的意图已经无法实现,不得不掉头向西南方向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西北转入湖南。

1645年7月26日,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境内九宫山下时,突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当时跟随在李自成身边的只有28名亲兵。地主武装见状一拥而上,28名战士先后被杀害,李自成也在激烈的搏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9岁。

李自成死后,他的部下一致推选他的侄子李过做首领,改名李锦,继续和清军进行斗争,但是,因为受着时代的限制以及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取得胜利以后放松了对敌人的警惕,对明朝的残余势力和清朝军队的力量估计不足,在自身内部也产生了矛盾。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敌人的联合进攻下终于在1664年失败了。

有人说李自成和崇祯的两败俱伤是因为互断了对方的龙脉,才使满清的多尔衮捡了一个大便宜,这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明皇族朱氏的龙脉之说,据《朱元璋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元朝初期,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岗。

王文禄《龙兴寺记》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墩家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在其处打柴。有一次,一个道士路过此处,见了这个地势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

道士的徒弟追问原因,道士说:“你若是不信,就拿个枯树枝栽在这儿,十天之内就能起死复生”,朱初一偷偷试验了一下,果真如此,于是把道士的话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

十年后,泰定四年(1327年),朱初一病死,如道士所言,葬于此。半年后,朱世珍妻陈氏即怀了朱元璋。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一路登上皇帝之位。

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带领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以后陆续增修,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

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李自成攻破此处后,为了破坏明朝的龙脉,将明祖陵破坏的一塌糊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打击李自成起义军,崇祯皇帝竟然也派人挖了李自成的祖坟。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从小苦大仇深,和一些穷苦百姓参加了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后来因为作战勇敢和有智慧,得到高迎祥的赏识,最后,接替高迎祥成为起义军首领,所到之处,百姓云集响应,一时间朱家天下摇摇欲坠,李氏“帝王之相”隐隐可见。

当此之时,崇祯帝不知听了何人建议,希冀用伐掘李自成祖坟的办法断其“龙脉”,泄其“王气”,以使“贼势当自破矣”,从而挽大厦于将倒。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祯皇帝密旨的陕西总督汪乔年命延安府米脂县县令边大绶等人进山寻找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

事先,边大绶找到了曾参与埋葬的李自成的同乡李诚。经过拷训,李诚给边大绶提供:“记得李闯祖父下葬掘土时,地下面有三个空穴,其中的一个空穴发现有一只黑碗,当时用土填了两个空穴,在其中一穴安葬,并用黑碗装油点灯放在墓内棺前。因此,只要找到那个置有黑碗的坟墓,便是李闯的祖坟。”

根据李诚提供的线索,边大绶立刻下令寻找,但是,一连掘了数座坟,未见黑碗。到天晚,难以下山,他们坐在李自成旧窑中烤火。翌日凌晨,他们又挖了数家坟冢,到了正午时分。果然在一墓中发现黑碗,照李诚所说它必然是李自成祖父的坟墓了。

挖出来的骷髅如黑墨,额骨上长出了六七寸长的白毛,状极恐怖。在李自成祖父坟的左侧下方还有一座坟墓,据李诚指认它是李自成父守忠之墓。墓的正顶长有一棵榆树,粗如臂膀,枝叶诡异,边大绶命人砍下榆树,不料树倒墓开。墓中竟蟠着一条白蛇,“长尺有二寸,头角崭然”,役卒上前捕捉,将蛇置于练总郝光正行装袋内。

役卒把棺木打开后,只见所有的骨节都变成青铜色的绿色,额骨上也有六七寸长的白毛。其余七八座墓中骷髅上也都有白毛。

边大绶为了断李自成的“龙脉”,还派人在旧址上边的大小垴之间挖下宽二十米、深五米的大壕,他命人将骨骸“聚火烧化”,并把周围“大小树木一千三百余棵悉数斫伐”。

挖李自成祖坟的全过程,边大绶详细记录在了向陕西督军汪乔年呈报的《塘报》中,陕西督军汪乔年得知后,嘉奖边大绶:“据来报,知闯贼墓已开,可以制贼死命。他日功成,定当首叙以酬。”

然而,崇祯皇帝的这一招并不奏效,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两年后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崇祯跑到皇宫北面的万岁山投缳自尽。

李自成与崇祯在挖龙脉上两败俱伤,这也成就了清军将领多尔衮。在他的功业基础上,顺治皇帝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开创了大清王朝的历史篇章。

世上真的有龙出现过吗?

本篇文章主要统计以往龙的传闻,真假与否,自行判断。龙究竟是中国人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这也成为人们生活交谈的话题。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能呼风唤雨啊,万兽之首。并且各种装饰家居,到处都可见龙的图腾,这也是我们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没有见过的。

中华儿女除了叫“炎黄子孙”,也叫“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盘古开天,商州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隋唐时代,宋元时代,明清时期均有龙的典故或者记载。

传说在帝舜的时候,董父因驯养龙很好,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夏代也有驯养龙的人叫刘累,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从这些传说看,至少在尧舜禹时期,人们跟龙就有关系。

曾仕强教授也说“世界上总共有12条龙脉,6长6短,最长的6条在中国”。

王力宏的《龙的传人》这样唱的“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公元前523年,《左传》中记载为鲁昭公十九年,当时的郑国发洪水造成了涝灾,有两条龙相斗于郑国国都南门外的大河中,郑国人请求对龙进行祭祀,来消除灾害,郑国的执政者子产没有允许。《左传》中还记载了驯龙的方法。

《周易》中的卦辞有这么几个词: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龙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龙战于野。

《庸庵笔记》中记录道:“四据《庸庵笔记》中记录:“四爪毕现,全身尽露,鳞甲万点尤觉分明,但其首则模糊不辨。”

《楚辞》“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山海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其为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而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龙的象形字。

还有很多,好像是龙基本出现在古代,那么现代呢?

在我们的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就有一条中华民族最原始的龙。它造型粗犷,全身由贝壳堆砌而成,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精致的造型。然而它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是从当地一座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所以濮阳市被城市命名为龙乡。

在2009年,有人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也发现了一条长达100英尺的蛟龙。蛟龙有一个龙头七个鼻孔。

据说在1934年的时候。营口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在辽河北岸,传出恶臭。这里就有人发现了一个长达十几米的怪物,甚至还给他搭凉棚。当时有很多的报社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1978年,出现在浙江绍兴上虞盖北镇夏盖山,有不少的村民都看到了一条大白龙,不少打渔的人出海打鱼,都是看到的,不过出现极短,而且有云雾遮挡,看不清具体的的形状,只能看出大概的形状和其身上的鳞片闪闪发光,和它身上的爪子。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人类的认知都无法一探究竟,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世界的未解之谜会逐个破解的。

安徽这个长寿村,相传有“龙脉”庇佑,吸引了八方游客来此疗养

安徽大地,最迷人、最温婉的风光就属皖南山水了。它就像是一幅中国画,画中有云雾缭绕的山涧林海,山林深处有古老人家与村落。

此番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摄影师,也令城里的人开始在这里寻找一处养生、养老的地方。位于安徽石台县仙寓山的大山村就是这么一个胜地。

大山村是中国三大富硒村之一,其土壤含硒量,比一般地区高出5~10倍,为全国罕见。因而,大山村又叫富硒村,距离石台县城45公里。村里有3个村民组,分别是王组、李组和洪组。

其中,相传,王姓村民组是西汉政治家王莽的后裔所在,这个组有240多人,男性全部姓王。记载为王莽后代的王氏族谱,至今还保存着呢。

从深入仙寓山,到抵达大山村,眼前是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四周古木参天,隐约可见不远处的白墙灰瓦,这就是人们所向往的“富硒村”(以下统称大山村)。

大山村的村民们世代厮守大山种茶、种米,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日子恬静而古朴。

直到有一天,外面世界的人发现这里居然是一个“长寿村”。

据资料显示,大山村的村民多长寿,且不肥胖,数十年来,没有发现一例癌症患者,被誉为“长寿村”。村里的许多八九十岁的老人依旧充满精气神。去年来这里的时候,还在遇到了一位107岁的老人,老人家口齿清晰,非常健谈。

大概正是如此,这个自然风景极为优美的小村落,吸引了全国各地游人来此养生、疗养。即便它掩藏在崇山峻岭之间,古树茂林深处,即便是沟涧纵横,流泉飞瀑,大山村依然是被外界所发现,所熟知。有的人来到这里,短住十天半个月,长住半年、一年。

“世外桃源”一旦被发现,蜂拥而至的是八方游客。为了让八方游客有地方住,有地方吃,不少村民纷纷开起农家乐、民宿。古树林中,蜿蜒着一条山谷深处,这个原本古朴、原始的村落逐渐发展为一个疗养、旅游胜地。

这里的水、这里的空气、这里的米、这里的茶……这里的一切风物深深吸引着外面的人。

“凭栏观山色,近涧听泉声”。每逢盛夏,这里凉风习习,微风中夹带着沧溪河的湿润气息,清新扑面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呼一口气,心旷神怡,超然物外。

相传,大山村的村民之所以如此“长寿”,是因为有“龙脉”庇佑。在大山村的背面有一座名为来龙山的山脉,当地人称它是龙脉,像是一条苍龙盘踞于大山的山脊。

这座山也被当地人视为“风水山”,千百年来,人们既不去来龙山上动土,也不在来龙山上动一根树木。就像是一条古训,人们始终恪守,并对自然产生无尽敬畏之心。

山风大作,惊涛骇浪,意欲卷起千堆雪一般。而山下的村子却波澜不惊,静若处子。当质朴敦实的村民与背着相机、带着行李的游客擦肩而过、迎面相对时,缓慢与匆忙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有着坚定和沉着,后者带着新奇与探索。

大山赋予了村民们无法掩藏的气质与神韵,大山也给外面世界的人带来了无限风光和魅力。

正所谓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大山村除了是养生胜地,这里产出的米、茶等风物也十分稀有,像富硒米、富硒茶,这些在含富硒土壤中生长出的风物不仅具有高营养,而且极为美味,尤其是用富硒神泉(当地的一种泉水)泡过的茶、煮过的米饭,其口感更佳。

每次在大山村的农家乐吃饭的时候,我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的食欲,真的是敞开喉咙,恨不得把山里的风物全部吃到肚子里。那一瞬间,我放佛变成了饕餮。

吃完饭,喝点茶,看着山腰上那满目翠绿茶园、层层梯田,真是心旷神怡,有与世隔绝之错觉。听着山风,闻着花香,闭上眼睛,这里俨然是一个充满神韵和魅力的人间天堂。

只是游客太多,村民建了太多新房子,有的甚至是拆了老宅,破坏了古村的完整性。但换个角度想想,其实也能够理解。

这个小山岭,明清炮轰五百年镇龙脉,依旧镇不住,如今成国际中心

大家都知道,北上广是一线城市,而广州又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早在唐朝时这里就是对外的重要港口。晚清闭关锁国,偌大清帝国只剩下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由此可见当时广州的地位。

古代皇权至高无上,风水学盛行,皇帝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让专制统治继续下去,其中一点就是要把有帝王之气的地方消灭在萌芽状态。比如秦始皇巡幸金陵时,随行术士认为这里有天子气,秦始皇随即“金陵曰秣陵,凿北山以绝其势”,以泄王气。

再比如,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席卷半个中国后,清廷命花县知县,将洪秀全的祖坟掘毁,以断其风水。那么广州有没有这样的地方,蕴含帝王之气?有的,越秀山小蟠龙岗,有一座修建于洪武十三年名曰镇海楼的塔楼式五层建筑,就是为了镇住广州的龙头。

据说,广州越秀山是龙脉的龙头,白云山为龙项,冒峰山为龙脊。广州最早的中轴线便是由越秀山开始,山下便是龙口,这里是风水绝佳之地。现代人都看出来来了,何况古人对风水堪舆更加重视,当然也深知这点。

广州有句歇后语,“瘦狗岭,唔打唔得”,解释的意思是说一个负面事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则不堪设想。这句歇后语有一个典故,便是从明朝建立就开始的“炮打瘦狗岭”。

瘦狗岭,位于白云山南麓,广州东站以北,远远望去形似一只头朝西北、尾向东南趴在地上活灵活现的大狗。从明朝开始,每逢霜降日,广州地方官员就会出动官兵到瘦狗岭炮击一番,目的就是为了镇这里的龙脉。

​到了清朝,炮打瘦狗岭更加频繁。据《番禺县志》记载,“每岁十月,八旗官兵演炮于此岭下。”除了镇压天子气外,清朝时这里也是八旗兵演练的重要场所。乾隆二十七年,广州将军福增格上奏,将每年炮轰一个月的演练时间改为半个月,此后随着清朝国势衰微,“炮打瘦狗岭”成为了历史。

那么,明清炮打了五百多年有没有效果呢?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如今的瘦狗岭早已被高楼大厦被包围,成为国际中心,而瘦狗岭则成为广州市民休闲散步的场所。

参考资料:《番禺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