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皇武则天登基时擅自更改历法,结果使久视元年(700)出现了15个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年。
中国古代的历法,不论是夏历、殷历、周历,还是汉朝的太初历,均规定一年12个月。古代一年354天或355天;为了补齐每年365天或366天,又规定〝故顺置闰〞,即每3年加1个闰月,每5年闰2个月,每19年闰7个月。因此,一年有12个月,或者13个月。
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自汉武帝规定1月为正月之后,大部分王朝和皇帝都照此行事,只有王莽、曹睿、武则天和李亨这四位皇帝标新立异的加以改动。
如,王莽〝以12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汉书.王莽传》);曹睿〝以建丑之月(按:12月)为正〞,把景初元年3月改为4月(《三国志.魏书》);李亨于上元二年9月宣布〝以11月为岁首……去上元号,称元年〞,7个月后又恢复〝巳月(按:4月)为4月〞(《新唐书.肃宗本纪》)。
或出于托古改制,或因为占得地统,或不甘拾人牙慧,王莽、曹睿、李亨的标新立异,使当时的历法较为混乱。相比之下,武则天的〝变法〞更使人摸不着头脑。
天授元年(690)9月,武则天称帝,为掩饰其篡位事实、寻求统治渊源,武则天改国号为大周,并把周武王姬发作为祖先祭祀,废除唐朝以正月为岁首的惯例,宣布〝以11月为岁首〞。据《史记.历书》记载,在历史上,只有〝周正以11月〞。
这样一来,原先1月、2月、3月……11月、12月的顺序,就变成了11月、12月、1月……9月、10月。
不想,十年之后,情况又有了变化。据《旧唐书.则天皇后》记载,圣历元年(700)5月,武则天改元〝久视〞;到了〝冬10月甲寅,复旧正朔,改一月为正月,仍以为岁首,正月依旧为11月〞。对此,《新唐书.则天皇后》称,10月〝甲寅,复唐正月〞。《资治通鉴.唐纪》也称,10月〝甲寅,制复以正月为11月,1月为正月〞。
三段文献的意思是说,圣历元年(700)5月,武则天改年号〝圣历〞为〝久视〞;10月,又宣布废除大周历法,恢复唐朝〝正朔〞,即把11月、12月、1月……9月、10月的大周历法,改回到唐朝前期的1月、2月、3月……11月、12月。
历法虽然恢复,但〝正月依旧为11月〞既定事实却不能动。这样一来,久视元年(700)就表现为:11月、12月、1月……9月、10月、11月、12月,加上一个闰7月,共15个月。
按照阴历每月约29.5天计算,久视元年竟然长达442天之久,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年。这也是武则天随意更换年号、突然更换历法人为造成的结果。
据唐史记载,经过〝武周革命〞,67岁的武则天虽然实现了她的女皇梦,仍有不少大臣对她不满,欲恢复李唐天下。
对此,武则天一方面豢养酷吏,实行群臣高压政治;一方面频繁更换年号,借改元大赦天下,以赢取人心。此外,她还提拔和重用了狄仁杰等大臣,为大周效力。
十年后,武则天年老多病,体力和精力大不如从前,大周陷入困境。久视元年5月,武则天服用〝长生药〞,非但没能奏效,反而病了一场。病愈后,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去掉〝天册金圣之号〞。9月,〝唐室砥柱〞狄仁杰病逝,武则天泪流满面,一句〝朝堂空矣!〞(《资治通鉴》)
狄仁杰死后不久,武则天即宣布〝复唐正月〞。当年武则天实行大周历,是其开国执政的高端起点;而恢复大唐历,则是女皇生涯的低调转折。
《广异记》记载,武则天晚年的时候,宫中有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死去,一月之内,死了好几百人。武则天把可与鬼神沟通的王万彻召来,让他在宫中仔细勘察了一番。
王万彻奏报说:〝玉帝认为你统治大唐的时间太长了,神灵们不高兴,所以才出现这种事情。〞武则天说:〝这如何是好?〞王万彻说:〝我设法消除灾祸。〞
于是,王万彻在殿前铺好了席子,举着刀喷上水,向四周念着咒语。过了一会儿,王万彻说皇帝到了。皇帝在空中对王万彻说:〝死去的王皇后在诉屈申冤。何止是后宫死几个人呢,这将大大不利于当朝的君主呵。〞武则天和手下人听得清清楚楚,她沉默无语,脸色变得很难看,便令人把席子撤掉。
第二年,武则天被迫退位,在五位王子的支持下,中宗登基,武则天迁居到上阳宫内,临终遗嘱:〝去掉帝号,改称皇后,归葬干陵。〞
多学、多看、多知新——这里是【知新论】
上一篇,分析了干支纪年的算法。
既然有纪年,那自然就有纪月、纪日和纪时。
接下来,知新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看仔细了,一学就会。
干支纪月纪月的方法,颇为简单,只需要一张表。
年首: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
正月: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
二月: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
三月: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
四月: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五月: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
六月:辛未、癸未、乙未、丁未、己未
七月: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申
八月: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九月: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
十月: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
冬月: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子
腊月: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丑
年首:意思就是干支年的第一个字,也就是必须先算出,是哪一干支年。
举例:1988年是戊辰年,首字是戊,对照表格,1988年正月就是甲寅月,二月是乙卯月,依次往下。
重点:正月是农历的叫法,所以一般正月对应的是三月份。
干支纪日关于纪日,公式的算法,知新也很头疼,不是说有多难算,而是怎么算都感觉,不对劲。
甲、大伙看看这个方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
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6+[06/4]+[3*(4+1)/5]+1-3=197
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庚。
Z=8*20+[20/4]+5*06+[06/4]+[3*(4+1)/5]+1+7+6=213
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申。
答案是: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以上是知新,找到唯一的公式算法。
真正算起来不难,但就是很疑惑,213除以12余数为什么是9?
知新也尝试了,用其他年月来算,怎么都算不明白。
琢磨了一天,无奈来此求教,谁能算明白,记得教教我。
乙、看图识字
公式算不明白,那咱就看图推算吧。
干支表
首先一张干支表,接着来看看日干支推算表。
1950年——1999年
2000年——2049年
表格的公式为:
日干支序数=年数+月数+日期{和大于60,则减60。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数。}
1月、2月用上一年的年数,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1999年1月2月,那年数表就得看1998年的,月数是不变的。
举例:2032年7月22日,1968年1月17日。
解答:32年+7月+22日=42+2+22=66{和大于60}-60=6{己巳日}
67年+1月+17日=0+6+17=23{丙戌日}
干支纪时与十二时辰甲、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而古时一天的时间,是按时辰来算的,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在汉代命名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对应的地支称呼为: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相对的北京时间:
23时至01时、01时至03时、03时至05时、05时至07时、07时至09时、09时至11时、11时至13时、13时至15时、15时至17时、17时至19时、19时至21时、21时至23时。
乙、干支纪时
与纪月一样,一张表格足矣。
日首:甲或己、乙或庚、丙或辛、丁或壬、戊或癸
子时:甲子时、丙子时、戊子时、庚子时、壬子时
丑时:乙丑时、丁丑时、己丑时、辛丑时、癸丑时
寅时:丙寅时、戊寅时、庚寅时、壬寅时、甲寅时
卯时:丁卯时、己卯时、辛卯时、癸卯时、乙卯时
辰时:戊辰时、庚辰时、壬辰时、甲辰时、丙辰时
巳时:己巳时、辛巳时、癸巳时、乙巳时、丁巳时
午时:庚午时、壬午时、甲午时、丙午时、戊午时
未时:辛未时、癸未时、乙未时、丁未时、己未时
申时:壬申时、甲申时、丙申时、戊申时、庚申时
酉时:癸酉时、乙酉时、丁酉时、己酉时、辛酉时
戌时:甲戌时、丙戌时、戊戌时、庚戌时、壬戌时
亥时:乙亥时、丁亥时、己亥时、辛亥时、癸亥时
日首:意思就是干支日的第一个字,也就是必须先算出,是哪一干支日。
举例:2002年7月3日是壬申日,首字是壬,那干支时的子时就是庚子时,然后依次往下。
因为十二时辰是固定的,所以干支时,不分年和月。
至此,干支的时间换算,就全部讲完了。干支的年月日时,就是你的八字。
只要清楚自己的农历出生年月日时,就能换算出来。
如:知新农历出生日期是1994年5月16日下午4点。换算成干支历就是,甲戌年、庚午月、辛巳日、丙申时。
所以知新的八字就是:甲戌、庚午、辛巳、丙申。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知新论】
作者:知新
END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