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长辈或者老一辈口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俗语或者是风俗习惯,比如说“猪来穷,狗来富,猫来了开当铺”、“有福之人六八月,无福之人正腊月”等这些俗语,还有经常听老人念叨的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呢?
关于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什么意思的说法有很多,比较常见且大家普遍比较认可的说法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指,男子外出闯荡或者是长期出门的时候,需要将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样东西准备才能出门,如果这七样没有准备好,意味着家庭没有安顿好是不能匆忙出门的。寓意是出门前要提前准备,要有计划。
而八不回家的意思则是对于君子品行“礼义廉耻、忠悌孝义”八种品格的要求,希望可以修得此八种高尚的品行之后再归家,寓意着做人的基本准则,也希望出门在外可以以此为准则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
另外一种关于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什么意思的说法,则是说有的地方认为在日历里面逢“七”不吉利,不适宜出门。像七、十七、二十七这几日出门可能遭遇不好的事情,因此说七不出门。而八不回家,则是指每月逢“八”的日子,或者八月归家会不吉,因此说八不回家。
像这样的俗语或是传承下来的风俗还有很多,一些对于我们处事为人有帮助或是指导意义的可以多多学习了解,而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则可以辩证看待,不可盲目信奉,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婚姻禁忌 婚姻属于吉事、喜事、终生大事,因此要讲究章法,要回避禁忌。
在山区,从择婚、议婚、定婚到嫁娶乃至离婚、再婚等许多方面,都形成了繁多驳杂的禁忌事项,唯恐在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上出现差错,从而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达昌隆,获得不到所希冀,所盼望的幸福美满生活。
1、男女婚配讲究属相的穿、冲、刑、破。禁忌歌曰“自古白马怕青牛,鼠羊相逢一旦休,虎见青蛇如刀割,猿猴遇猪结冤仇,辰龙见兔泪汪汪,鸡狗相配可到头。
2、婚嫁时注意防忌三相:甲子辰相蛇鸡牛,巳酉丑相虎马狗,寅午戌相猪兔羊,亥卯未相龙鼠猴。
3、旧时结婚宴宾时,上全鱼时,忌讳直对主客,也不能指向其他客人,而只能指向主客左上方。但由于习俗演变,如今普遍将鱼头直对主客,则被视为最为尊重和荣耀了,只是在深山区少数地方仍沿袭此忌。
4、“姨娘亲,打断筋,侄女当媳姑是婆,近亲害处多又多。”此为大忌。
5、两个祭日(清明、十月一日)禁忌嫁娶,因为俗称此两节是鬼节。
6、“骨血倒流”,一辈子发愁。意谓外甥女不能嫁给舅家表兄弟。
7、一个家族内禁忌通婚,在汉族聚居地区,尤其在桐柏山区,本族内是禁止通婚的,因为又伤伦理道德。
8、同姓之间禁忌通婚。山里人认为,同姓之间“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属一个宗祖。直到当今,这种婚俗禁忌在人们思想上仍然存在。
9、异辈通婚是民间最典型的行为,比在禁忌之列。特别是有直系血亲关系的,忌之最甚。实际上这个禁忌也是符合科学道理和社会道德的。个别违反这一婚俗的人,在山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们强烈的谴责,甚至要遭到严厉的惩罚。
10、禁忌婚前性生活。山里人传统观念中,婚前性行为是不道德的事,是轻率和幼稚的行为,是见不得人的事。因为汉族强调“童贞”,女子更讲“节操”。如果违反这一禁忌,会被社会和家庭所鄙视。
11、禁忌由女方主动要求嫁娶。俗话说:“典当勿催赎,女子勿催嫁。”婚期一般由男方先提出个意见,很少有女方主动提出婚期得,因为这样容易使男方产生疑惑,怀疑女方是否有短处,恐怕时间长了容易败露而迫不及待而出嫁之。
12、结婚送新娘的轿子或车辆不走回头路。因此有“东来西走,不走重路”的规约,这或许是怕“重”字,担心走重路就意味着重婚。
外出禁忌 外出禁忌也叫行旅禁忌,讲究外出禁忌也是保护自身,一路平安的目的。
过去人们讲究“行要好伴,住要好邻”,认为“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等,都包含着一些希冀平安、一路顺风的美好愿望。
1、离家外出或回家,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禁忌,凡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外出,因是与“丧事”中的“七”日相符,故避之。初八、十八、二十八不宜回家,因“八”与“爬”是谐音,意必跌倒。
2、外出乘船,艄公最忌话中带“翻、坎、落、沉”等字。如果乘船者问艄公:“请问贵姓?”艄公示意:“免贵,本翁姓,耳东”。乘者发问:“未曾有此姓啊?”艄公答道:“登岸后,你可便知。”少时客登岸,艄公笑答,本人姓“陈”。“陈”、“沉”音同,因而避之。
3、离家外出,择其善日而出行。因此,,每月的“杨公忌”日初五、十四、二十三是不宜外出的忌日。而每月的三、六、九日是出发的良辰佳期。谚云“每月杨公忌,闭门不乱去,遇上三六九,顺利往外走 ”。
4、有的地方忌讳正月初五出行,认为初五谓破五,恐有不吉。
5、还有的地方忌讳黑道日出门远行,因此每逢农历的“五’字日(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不出远门。
6、许多地方都有“老不留宿”的规矩,认为留老人住宿在自己家里,万一因身体有病,出了问题不好负责,所以尽量让老年客人当天返回谓妥。
7、上午属阳,下午属阴,看望病人忌讳在下午或晚上,恐使病人的病情加重,同时也有尊重病人之意。
8、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意思说一人外出,进到寺庙里或某个院落里,恐有意外之事。两个人不能同时看井的深浅或石雕技术等,因为一旦碰到心怀叵测的歹人,容易造成落井之祸。
9、外出前忌讳与家人争吵,否则情绪烦乱,心神不宁,出门在外一人容易发生差错。
10、忌讳财帛外露,俗话说:“出门不露白,露白会失财。”一旦露出财帛,容易招惹贼人暗算。
11、一人或人少时忌走夜路,特别是忌走生路,因为天黑容易发生意外事情。
12、外出所带行李或货物不要交给素不相识之人,俗话说:“货不离身,身不离金。”把东西交给别人容易被坏人掠走。
13、外出人忌讳轻易地到江河湖沟里游泳,因为“远怕水,近怕鬼。”陌生地方水深水浅,心里没底,下水游泳、洗澡易出事故。
①
②
③
④
图①: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资料图片
图②: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
图③:神舟十四号乘组进行第三次出舱活动。
图④: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新华社图片
2023年3月3日,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给陈冬、刘洋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蔡旭哲“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的决定。
去年这个时候,神舟十四号乘组还在紧张备战即将到来的发射任务。2022年6月5日7时5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前,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领命出征,他们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如今从太空返回、再度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他们显得更加自信而从容。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在轨建造以来情况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航天员乘组工作量最大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在轨、两组航天员在轨轮换,创造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快世界纪录、单次载人飞行任务3次出舱全新中国纪录,为空间站后续建造和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空6个月,这个“最忙乘组”究竟忙了些什么?中国空间站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请看——
筑梦
中国太空家园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严丝合缝地拼上
2022年7月24日,椰林海岛深处的文昌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犹如一条巨龙,托举着问天试验舱飞向太空。
此刻,在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四号乘组3名航天员看着直播兴奋不已。进驻空间站第50天,他们首次在空间站迎接地面发射任务。刘洋展开手掌,一颗漂亮的“星星”飘了出来:“今天,我要将这一历史时刻叠成一颗幸运星,把对中国太空家园的美好祝福写进星辰大海。”
交会对接是问天实验舱入轨后的重要一步。在等待对接的过程中,3名航天员轮流值守,其他两人也轮着趴在舷窗那里,使劲侧着脑袋向外望去。视野中,问天实验舱从一个小点,逐渐变成一个庞然大物,向着空间站飞过来,一场“重量级”的“太空之吻”在地球轨道上演。这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这一天的等待,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漫长。陈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飞入问天舱。他戴上口罩、头灯和护目镜,手持空气质量监测仪,打开平衡阀。确认一切安全后,他才摘下口罩和护目镜。那一刻,陈冬闻到从问天实验舱飘过来一股特殊的气味,他们称之为“太空的味道”。
问天实验舱内,白色的包裹整齐有序地堆放在一旁,两侧机柜林立。问天实验舱除了是核心舱的整体功能备份外,还承担了开展生命科学和生物研究为主的科学实验等任务,其间部署了包括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变重力科学实验柜、科学手套箱和低温存储柜等多个科学实验柜。航天员们从地面带往太空的拟南芥和水稻种子,便是在问天实验舱内生根发芽,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
问天实验舱也是航天员在轨期间的主要工作和生活场所。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启动环控生保系统后,可以在这里开展科学实验。除了实验设备,问天实验舱还配备了与天和核心舱一样的生活设施,包括1个卫生间、3个睡眠区和1个小厨房,基本可以保障3名航天员的日常生活。为了照看问天实验舱,蔡旭哲特意把他的睡眠区转移到了问天实验舱。只不过,问天实验舱睡眠区的床竖直地立在舱内,而天和核心舱睡眠区的床则是平放着的。
3个月后,梦天实验舱从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安装有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的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等7个方面的8个科学实验柜。其中,高精度时频实验柜是空间站中最复杂的实验柜。
值得一提的是,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都应用了大型柔性太阳电池翼。交会对接时,柔性太阳电池翼采用的“二次展开”关键技术为世界首创。
梦天实验舱转位成功后,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过去,航天员们将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返回舱比作太空里的一居室,将神舟六号返回舱和轨道舱比作两居室,将天宫一号和同等大小的天宫二号比作套房。如今,新一批航天员们终于可以住上“三室两厅”的别墅。
如今,中国太空家园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严丝合缝地拼上。而对于航天梦来说,中国空间站也是航天梦想蓝图中至关重要的一块拼图。
出舱
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实现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深邃的太空中,一个好奇的脑袋探了出来。
2022年9月1日18时26分,航天员陈冬打开问天实验舱气闸舱门,首先看到的就是熟悉的蔚蓝星球。陈冬被美丽壮观的地球景象震撼到了,忍不住感叹:“哇,地球就在我眼前,这么近,向我扑面而来!”
之前从天和核心舱出舱时,舱门朝上,航天员先看到的是浩瀚星空。这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朝下,航天员终于可以直接面对地球。不仅如此,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4次出舱使用的节点舱相比,气闸舱的舱门口径从85厘米增加到1米。这使得身着舱外航天服的航天员可以更加从容地携带设备出舱工作。
这一天,航天员陈冬、刘洋首次进行舱外作业。在核心舱内蔡旭哲的配合下,他们完成了安装线缆防护装置、舱外操作台、扩展泵组,抬升全景相机等任务。两人还轮流站在机械臂上进行舱外作业——这也是一种新型验证模式,要求两名航天员在执行任务中具备角色互换的能力。等到他们完成系列安装任务时,已经是9月2日凌晨。
而此时,航天员们还有最后一项挑战:验证问天实验舱舱外自主应急返回。这个任务模拟的是,航天员在出舱口最远端工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用最快的速度返回。
任务设置的应急路径是单程30米,需要沿舱壁上的扶手爬行返回。刘洋爬行的时候,正好在阴影区。她不经意地低头一看,四周是深不见底的黑暗,她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刘洋下意识地抓紧了扶手,闭了闭眼睛定了定神,然后继续往前爬。
返回出舱口时,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横亘在天地之间,渺观宇宙之无穷,刘洋的心里豁然开朗。历时约6小时,神舟十四号乘组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陈冬对着镜头难掩激动:“这是航天员第一次从气闸舱出舱,也是第一次使用小臂,更是我和02第一次出舱活动。在这么多的第一次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舱外的美景,感受到了出舱的不易,感受到了中国空间站在不断壮大。”
每一次出舱,都是对航天员身心的巨大挑战。每一次出舱,航天员们总能创造一个又一个“首次”。
距离首次出舱活动仅16天,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蔡旭哲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舱门。舱门打开,他探出身子,对镜头挥手:“风景不错,好天!03已出舱,感觉良好!”这是蔡旭哲首次出舱,他将与陈冬共同实施神舟十四号乘组的第二次舱外作业。
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蔡旭哲面前:首次舱外救援验证。这是一次体力与智力的挑战,更是一场默契与信任的考量。任务中,蔡旭哲将模拟失去工作能力,陈冬需要把他从舱外带回出舱口。救援往返路径虽然只有10米左右,却困难重重,航天员转移路径是否科学、被救航天员和施救航天员能否密切配合,都关系到任务的成功与否。
在地面人员的指挥下,蔡旭哲缓慢松开双手。“别着急,我来接你了。”陈冬一边安慰战友,一边把自己的安全绳挂住蔡旭哲的固定绳。接着,陈冬将另一根承载两个人生命的安全绳挂到舱壁上,小心翼翼地将蔡旭哲带向出舱口。
整个过程持续了20分钟,为了逼真模拟,蔡旭哲始终没有用手扶一下舱壁,而是认真辅助观察同伴的每一步操作。陈冬也流畅地完成了操作,完美地演绎了一场救援行动。这也宣告着,神舟十四号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
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后,为了方便三舱间太空行走,需要分别在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之间、天和核心舱与梦天实验舱之间搭建舱间连接装置。2022年11月17日,陈冬和蔡旭哲再度搭档出舱,架设“天桥”。
陈冬和蔡旭哲各连接“天桥”的一端。当“天桥”搭好后,蔡旭哲完成了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作为第一个“架完桥又试通车”的人,陈冬心里替他捏着一把汗,蔡旭哲心里却很踏实。因为“天桥”两端的锁扣是他和陈冬安装的,每个都上了三道锁,非常牢固。
站在机械臂上,视角最好的时候,航天员可以看到空间站全貌。在蓝白相间的地球背景下,“问天”“梦天”像是空间站张开的两翼,缓慢地绕着地球家园飞翔。头顶是浩瀚宇宙,脚底下是空间站和地球,静静地身处其间,再也没有一刻能比此时更令人自豪。
经过约5.5小时,神舟十四号乘组密切协同,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这是我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的第7次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航天员出舱活动。至此,神舟十四号乘组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个人完成3次出舱任务的陈冬,又创造了一项纪录,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
每一次出舱,都是中国航天人对太空的一次探索。正如刘洋首次出舱时说的那样:“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会师
飞天之路是一场接力赛,每一名航天人都是这场接力赛的队员
盼望着,盼望着,距离神舟十五号乘组到访的日子已经很近了。
早在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所需物资“快递”到了空间站时,神舟十四号乘组就开始为迎接他们而忙碌了。他们将神舟十五号乘组的睡眠区、卫生区和就餐区都逐一收拾好,安装并调试好相关设备,等战友们来了就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飞赴太空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天宫相聚,开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次远征。
当晚,神舟十四号乘组几乎一宿没睡。此时,在广袤的太空中,他们的战友正在另一艘飞船里,很快就要彼此相见了!
从火箭转场、神舟十五号乘组名单公布到乘组见面会的新闻资讯,远在空间站的神舟十四号乘组时刻关注着战友们的信息。在神舟十五号任务临发射前,陈冬、刘洋、蔡旭哲特地穿上了一套图文并茂的欢迎服,专门录制了欢迎视频送去祝福。
陈冬隔空喊话:“老铁来了,我们想死你们了。”刘洋说:“盼望着,期盼着,我们等到花儿都快谢了,天上宫阙待君来。”蔡旭哲张开双臂道:“‘十五’的兄弟们,欢迎你们来到太空家园!来吧,先拥抱一下。”他们集体转过身去,只见服装背后的字组成一句话:“欢迎进驻中国太空家园!”
11月30日5时42分,神舟十五号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太空中轻轻一“吻”,宣告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达到当前设计的最大构型——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再加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飞船和神舟十五号飞船。
6.5小时的对接过程,对神舟十四号乘组来说,像过了一个世纪一样漫长。对接完成后,还要进行相关测试才能开启舱门。又等了近2小时,地面终于传来开舱门的指令。
7时33分,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打开了空间站“家门”,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打开了神舟十五号飞船舱门。隔着两米的距离,陈冬伸出了胳膊:“快点来吧,欢迎回家!”费俊龙在陈冬的辅助下,第一个飘进了梦天舱内,两人紧紧相拥,同声说道:“想死我们了,终于来了!”
舱内的镜头,永远地定格住了这一幕——6名航天员面带微笑,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他们的胸前,在深蓝色舱内工作服的映衬下,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夺目。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两个航天员乘组在太空“会师”,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接神舟载人飞船来访。随着镜头定格的瞬间,这一画面也将载入中国航天史册,成为中华民族飞天圆梦的生动注脚。
短暂的相聚之后,便即将分离。12月2日晚,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在中国空间站举行。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乘组进行了工作交接。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郑重地将系着中国结的空间站钥匙交到了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的手中。
神舟十四号乘组交给神舟十五号乘组的,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了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连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前来参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之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意气风发的青年,也有天真烂漫的孩童,无不被这满载梦想与汗水的浩大工程所震撼。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30年,是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30年,更是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30年。
此刻,遥远的天空之中,身为第一批航天员的邓清明还在“天宫”浪漫栖居。广袤的大地之上,许多人正在为入选我国第四批航天员而不懈努力。飞天之路是一场接力赛,每一名航天人都是这场接力赛的队员。在这条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每一个奔跑的身影,都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
昨天的梦想,已成为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将会是明天的约定。面向未来,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会越发坚定而豪迈。(特约记者 占康 通讯员 周文兴)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