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电子罗盘是指南针吗(罗盘是指南针吗)

发布时间:2023-11-19 17:57:51作者:几分真心来源:网友投稿

罗盘是指南针吗(罗盘和指南针是一回事吗)

罗盘是指南针吗

       罗盘和指南针很像,所以很多人误称罗盘为指南针。当然,罗盘的出现是在指南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可以说罗盘和指南针是一对兄弟。相辅相成。本期风水罗盘带你了解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

       罗盘,又称罗经仪,是风水探测的工具,是理气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罗盘主要由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每个圆都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系统中某一层次信息的理解。

       中国古人认为,人的光环是由宇宙的光环控制的,人与宇宙的和谐是吉祥的,人与宇宙的不和谐是凶猛的。因此,他们将宇宙中各个层次的信息,如天空中的星星、地面上以五种元素为代表的一切、天干地支等,都放在罗盘上。风水学家通过磁针的旋转找到最适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物的方向或时间。虽然风水中没有提到磁场的概念,但罗盘上各圈之间的方向、方向和间隔的协调意味着磁场的规律。

       指南针又称指北针,主要部分是安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可以在自然磁场的作用下自由旋转,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可以通过这种性能来区分方向。常用于航海、地球测量、旅游、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发明由司南、罗盘和磁针三部分组成,均属于中国的发明。据《古矿记录》记载,战国时期出现在磁山地区。

       指南针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物体磁性理解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发明在人类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最初用于确定祭祀、礼仪、军事、占卜和观看风水的方向。

       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中国船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北宋《萍州可谈》:船师(掌舵人)懂地理,晚上看星星,白天看日子,阴郁看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全天候导航工具,弥补了天文导航和地文导航的不足,开创了航海史的新时代。

       指南针和罗盘的祖先是一样的。他们都叫司南。司南也有很多信息。后来,根据不同的功能,指南针侧重于方向,而罗盘则被风水先生使用。后来,用于航海的罗盘刻度非常精确,角度详细,这也是一种罗盘

       罗盘的功能要比指南针多、指南针只能用来判断方向,罗盘还有测量倾角,倾向等用途、

       罗盘是在指南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罗盘又称罗经,还有罗经盘、罗针、罗盘针、指南针盘等别名,具有包罗万向、经纬天地的意义。罗盘是广泛应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住宅和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古代罗盘可分为沿海型和内地型。沿海生产地为福建漳州、广东兴宁,用于航海指导。内地风水罗盘的主要产地是万安,用于确定房屋建筑和墓葬的方向和平面布局,历史上被称为徽盘。

       指南针和罗盘的祖先是一样的,都叫司南,司南也有很多信息的、后来根据作用的不同,指南针侧重于方向,而罗盘则被风水先生利用了,后来航海用的罗盘刻度很精密,带有详细的角度,也是罗盘的一种

       【结论】指南针更注重方向,而罗盘因其刻度精确、知识丰富而被风水先生视为风水测量工具。虽然罗盘和指南针是两个不同的物体,但它们有相同的祖先,即司南。因此,罗盘和指南针可以说是两兄弟。它们看起来很相似,但有不同的含义。

也许你也喜欢:
如何在家里摆放罗盘,注意风水罗盘的摆放
罗盘有多少层?风水罗盘每一层的含义是什么?
详细解释风水罗盘,分析盘面所示的风水问题
放置勇者有什么寓意?

罗盘和指南针是一回事吗



追溯指南针的始祖。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指南针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没有它之前,人们对大海充满了向往和渴望。却又因其浩瀚无边而畏缩不前,有了它之后,人类开始频繁出海,他就是指南针。让人不解的是,它的指针同时指向南北,却为何叫做指南针,而不叫指北针?他的始祖又为何物?说到指南针的起源,人们往往想到了轩辕黄帝战蚩尤故事中提到的指南车。文献记载,指南车是熊国及河南新郑的轩辕皇帝发明的。涿鹿一战中,蚩尤用妖法使军士们迷失了方向,皇帝变作指南车以辨别方向。这种说法在西晋崔豹的古今注、宋代刘恕的通鉴外记、南朝沈约的宋书愚夫志中都有记载。人们常把指南车当成磁性指南工具,实际上,指南车是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指南等,这在学术文献中也经常被混淆。

如认为鬼谷子中的司南是磁性指南工具,实际上历代引鬼谷子中的司南,从前后文看都是说指南车。如宋书礼志唐李善注文选中左思吴都赋、太平御览车不寺等。思南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是由一个天然的磁石制成的,它的形状犹如一把长勺,很像北斗七星的形状。他在平滑的地盘上可以自由旋转。不过,其一旦静止,勺柄就永远指向南方,所以人们便称其为司南。

目前传统的观点认为,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石,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罗盘指的方向和指南针指的方向是否一致

#头条创作挑战赛#

儿时,母亲对我说:“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啊。”那时候,我非常的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


直到小学三年级学习了位置与方向,我才懂得。太阳的规律是:东升西落,太阳永远也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生活中判断方位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我们要先确定一个方向,其次再根据这个方向确定其它方向,注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那我们如何才能确定其中一个方向呢?下面归纳总结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方法:

1.看太阳辨别方向

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傍晚太阳在西方,面向太阳,前面是西边,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2、用指南针

辨别方向的,指南针红色的指针指向北,另一边指向南。


3、北极星

面向北极星时,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4、借助树木

夏天,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稀疏的一面是北。


5、借助年轮

被砍伐树木的树干上,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稠密的一面是北。


6、借助积雪

南面山坡的雪化得快,北面山坡的雪化得慢。


接下来我们一定要学会制作一个风向标,标明八个方向!


零散知识点

1.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季的时候会飞到南方过冬,到了春夏季又飞回到北方。

2.从东面吹来的风就叫东风,刮东南风时,红旗向西北飘动。

3.做题目谁在谁的什么面时。一定要注意在的后面是什么,就在那上面画一个十字架,再去找“在”前面的那个事物的位置。


经典例题一、基础练习题巩固

基础知识点巩固


做完之后,可以参考答案。

1.东、西。

2.东、 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3.西、东、南、北。

4.东北、西南。

5.北、东、西。

6.(1)北(2)东北(3)西南(4)东。

二、判断正误我会判。(对的画“√”,错的画“x”)

1.罗盘、司南都是古人发明出来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 ( )

2.冬天来了,燕子飞向南方过冬。

( )

3.明明向东走,迎面开来一辆汽车,这辆汽车开往西面。 ( )

4.路路上学要从家往西北走,放学回家时要从学校往东南走。 ( )

5.成成和才才背靠背,成成面朝南,则才才面朝西。 ( )


参考答案1.√2.√3.√4.√5.x

三、看图填空


(1)超市和医院在广场的( )面,动物园和游乐园在书店的( )面。(2)超市的东面有( )和( ),公园的南面有( )和( )。

(3)超市在邮局的( )方向,在书店的( )面。

(4)邮局在超市的( )方向,在动物园的( )方向,在广场的( )方向,在书店的( )方向。

(5)医院在公园的( )方向,在学校的( )方向,在超市的( )面。


参考答案

(1)北、南

(2)公园、书店、邮局、学校

(3)西北、西

(4)东南、西北、东北、西南

(5)西南、西北、南

四、下图是游乐场的示意图


(1)小飞船在海盗船的正北方向,旱冰场在大门的东北方向,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2)要去坐过山车,从大门进去后向( )方向走到旱冰场,再向( )方向走,就能到达。

(3)如果你去儿童游乐场玩,你打算玩什么项目?从大门进去后,怎样走能到达该位置?


参考答案

(1)小飞船在海盗船的北面(上面),旱冰场在过山车的南面(下面)。

(2)东北、正北。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学生的选择来作答。

五、能力提升题

星期天,小鑫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游玩。他们乘车从家出发,先向东行驶到银行,再向北行驶到幸福小区,接着向东南方向行驶到游泳馆,然后向东北方向行驶到体育馆,最后向南行驶到达动物园。请你画出他们的行驶路线图。



如果以上经典类型例题你都会做,特别是能力提升题,那么恭喜你,本单元过关了。


总结:同学们学习知识一定要多练题,只有多练题,才能在题目中发现我们自身的不足,从而查缺补漏,不断的去完善自我。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特别关键的一年,家长们和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三年级的思维提升尤为重要!

罗盘跟指南针有什么区别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著有一首《扬子江》。其中写道,“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自然是用指南针的指向来比喻自己忠于南宋的决心,却也在无意中显示,后世“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在宋代已然普及。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无关“指南车”

在诸多冠以“指南”之名的器物中,“指南车”显得相当引人瞩目。顾名思义,“指南车”车上立有一个木人伸出一只手,不管车子开到哪个方向去,那只手指都如同“指南针”一样永远指向南方。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按照晋代成书的《古今注》记载,“人文始祖”黄帝率领部众与蚩尤部落在涿鹿交战。蚩尤不仅野蛮而强悍,还会法术。他在两军交战时造出一场大雾,黄帝的士卒因迷失方向而发生混乱。紧要关头,黄帝推出了秘密武器——指南车。凭借指南车在大雾弥漫的涿鹿战场上辨明方向后,黄帝率军一举战胜了蚩尤。同一本书里还继续提到,西周初期,南方“越裳氏”使臣回国迷路,周公曾经派五部“司南车”护送他们归国。

指南车示意图,出自明代文献学家王圻、王思义父子撰写的百科式类书《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插画。古代文献相传,指南车车上立有一个木人,伸出之手永远指向南方

这两个故事相当精彩,但其中的破绽亦很明显。中土出土文物的马车最早也不过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时代,比一般车子复杂得多的“指南车”怎么可能出现于更早1000多年的黄帝时代?不过,中国的古人的确曾经发明过“指南车”。按照裴松之注《三国志》的说法,魏明帝(曹叡)时期,博士马钧成功制作了指南车。后来的《晋书》详细记载了这种指南车的功能:“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转,而手掌指南。”

“指南车”为什么能“指南”呢?由于《古今注》采用了“司南车”的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西方学者都以为指南车就是载有磁石用来指示方向的车子。可是,从“司南”的复原试验不难想见,连区区磁勺指南的功能都难以实现,遑论用磁石制成司南仙人,抑或用磁石带动木制司南仙人了。中外学者们绞尽脑汁设计、制造了种种类型的机械装置,都达不到这种技术要求。直到1947年,一位名叫兰彻斯特(George Lanchester)的西方学者终于利用差速齿轮装置设计成功可以指南的指南车:“看来,我们欧洲人在近六十年前发明的差速装置的原理,中国人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和使用它了。”

这就是说,指南车的工作原理并非利用地球磁场的磁效应,而很可能利用了现代车辆上常用到的齿轮差动装置。

尽管这的确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完美体现,但这样的指南车虽然与指南针一样都用来指示方向,但结构和工作原理都截然不同。两者名虽相似,实则全然无关。有关“指南车”的记载,自然就更不能与“指南针”混为一谈了。

从指南鱼到指南针

但另一种名称类似的“指南鱼”,却是货真价实的“指南针”前身。它的出现,其实是古人对磁学认识深化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当古人意识到天然磁石是多么不可靠时,自然就开始寻找它的替代品——人工磁铁。三国魏人管辂所著的《管氏地理指蒙》中明确提到将铁针磁化后可指南北。不过,后人考证该书实为唐人伪作,实际写作年代在公元9世纪至10世纪期间。也就是说,最迟在晚唐年间,中国人懂得了如何进行人工磁化了。

北宋庆历四年(1044)成书的《武经总要》里,就记载了利用人工磁化的办法制作“指南鱼”的办法。这其实是一本当时的“军事大全”。按其说法,在“夜色暝黑,又不能辨方向”的情况下,“指南鱼”就可以派上用场,“以辨所向”了。

“指南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把薄铁片做成鱼状,并将其置炭火中加热至通红。接下来,用铁钳夹住鱼头出火,将其尾对着北方。在这样的位置时将其放入水盆中淬火,使尾浸入水中数分,然后取出,收藏在密闭的容器里。如此就大功告成了。使用时,用一小碗盛水,放在无风处。把鱼尽可能平放在水面,使其浮于水面,鱼头就会朝南。

从现代的物理学眼光看,这就是一种利用强大地球磁场的作用来使铁片磁化的方法。正如水烧开后会改变形态变成蒸汽一样,当磁铁被加热到“居里点(770℃)”后,铁磁体由于内部分子剧烈热运动的影响会褪去磁性。同样,正如蒸汽在冷却过程中又能重新冷凝成水那样,高温的铁冷却到“居里点”以下时,只要在冷却时位于南北方向,它就能从地球本身的磁场作用中获得微弱的磁性,令鱼头总是指向南方。

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磁磁化“指南针”的记载。但这种人工磁化法所获得的磁性仍不够强,实用价值也不大,然而人工磁化这一方法本身,就是磁学史和地磁学史的一件大事。沈括在稍后的《梦溪笔谈》(1086年)里记载了另一种更加先进的人工磁化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这是因为在钢针内部本来就存在着一个一个小单元磁体,称之为“磁畴”。但由于这些磁畴排列杂乱无章,所以相互之间都把磁性抵消了,使得钢针总体上就不具备磁性了。钢针受到磁石的摩擦后,受到磁石磁场的强烈影响,这样原来杂乱无章排列的小磁畴就像听话的小学生一样变得有规律地排列,其磁南极和磁北极都各自指向相同的方向,最终这根钢针就变成了磁针——指南针。由于这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既简便又有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于是,在19世纪现代电磁铁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指南针”都是以类似的“人工磁化法”制成的。

北宋水浮法指南针复原模型,据《梦溪笔谈》和《本草衍义》按1:1比例复制。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水浮法”即将几小段灯草穿在带磁的钢针上,使磁针可以浮在水面,和指南鱼起同样作用而实用性更强

值得注意的是,沈括在记述了“指南针”的制法以后紧接着就写道,指南针的指向“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不是说明古人发明的指南针功能不够完善呢?真相恰恰与之相反。从磁学角度看,针状磁体比琢磨而成的勺状天然磁石或是铁片制作的指南鱼在形状上都更加合理,因为其内部磁畴排列更规则而均匀,其指极灵敏度也随之增加,所以才能发现指示方位的偏移。

今天的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磁场的方向与地理方向有着微小的偏差,比如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相距将近2000公里。地理北极与地磁北极之间的角度差称为“磁偏角”。由于磁偏角的存在,“指南针”的指向的确略微偏离了正南方向。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所记录的,正是关于“磁偏角”的认识。在这方面,中国人又一次走在了全世界的最前面。西方据说直到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横渡大西洋的航行中才观察到磁偏角现象,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

沈括不愧为那个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在《梦溪笔谈》里还总结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方法。第一种叫“水浮法”,把几小段灯草穿在带磁的钢针上,使磁针可以浮在水面,和指南鱼起同样作用而实用性更强,其缺点是水面常会动荡,磁针所指不准。第二种叫“指甲旋定法”,第三种叫“碗唇旋定法”,就是把磁针放在手指甲上或放在碗边上。宋时的碗与今日使用的碗不同,碗唇较厚,比较适合放置指南针,但手指甲和碗边都比较光滑,磁针很容易滑落,应用起来不太方便。第四种叫“缕旋法”。即用蜡把线的一端粘在针腰,挂在无风处,这种方法不怕震动,磁针也不会滑落。尽管各有千秋,这些方法比起当年王充所说的“司南之杓,投之于地”,无疑都要进步得多了。

南宋邵武府知军朱济南墓的瓷俑张仙人,出土于今江西抚州临川区缕悬法指南针,现藏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梦溪笔谈》记载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方 法 :“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以 及“缕旋法”。该方法即用蜡把线的一端粘在针 腰,挂在无风处,这种方法不怕震动,磁针也不 会滑落

浮针辨四维

宋代中国在人工磁化和磁针装置两方面的突破,奠定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技术基础。很快,把指南针放置在方位盘上后,“罗盘”便应运而生了。南宋人曾三异在《因话录》里记载,“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此处的“地螺(罗)” 就是刻有各个方向的罗经盘,“子午正针”是用磁针来确定地磁南北极方向,“子午丙壬间的缝针”则是以日影来确定地理南北极方向,两个方向间所夹的角度即为磁偏角。利用罗盘,人们就能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方位,而不再像原来那样只能了解一个大概的方向了。

具体而言,罗盘又分为“水罗盘”与“旱罗盘”两种。水罗盘的原理其实就是沈括所说的“水浮法”。罗盘碗内绘有类似“卅”的图形,碗底圈足内用墨书“王”字。使用时,先在碗内注水,放入一根穿在浮漂上的磁针,随后将碗底“王”字中的竖线对准船身中心线,如发生转向,磁针与细线间会出现夹角,可指示方向的变化。至于“旱罗盘”,顾名思义,它在使用时则无须用水。譬如以铜钉支承磁针在方位盘上自由旋转时,这种有固定支点的指南仪器形式与古老的“司南”相似,但从灵敏度上比后者要高得多。

过去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水罗盘,旱罗盘则是明代中后期之后从西洋引进的。就连复原司南的王振铎也曾经认为:“明代以前中国之罗盘磁针,皆为借水之浮力而转动之被传磁之缝纫针,别无其他形制。”不过这个看法最终被考古发现证明是错误的。1985年5月,江西临川县发现了曾任福建邵武府知军的朱济南(1140—1197)之墓。墓中的瓷俑张仙人所持的罗盘有16个方位的刻度,罗盘中间的磁针形状与水浮磁针不同,其菱形中央有一明显的圆孔,表示出用轴支承的结构。以此看来,中国至迟早于欧洲200多年就在南宋初发明了旱罗盘。自古以来,中国人不管建筑什么,都先要选择地形,进而选择方向。对于需要在深山之中勘测吉地的风水先生而言,“旱罗盘”无疑是个实用的工具。另一方面,之所以“旱罗盘”没有如“大航海时代”的西方船只中那样得到广泛使用,原因恐怕在技术之外。沿袭“指南鱼”的传统,中国的古人已经习惯在航海时使用“水罗盘”了。明朝早期《西洋番国志》(1434)就明确指出“水罗盘”在航行时的功用:“斩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南宋邵武府知军朱济南墓的瓷俑张仙人,出土于今江西抚州临川区

指南针实际在中国古代航海中的应用,当然比明朝要早得多。成书于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齐俗篇》曾说到在大海中航行“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北极则悟矣”,说明当时水手还是用天置(北极星)来确定方位,并不依靠指南设备。

到了宋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朱彧在《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这是人类使用指南针为航船导航的最早的文字记录。据史料记载,1101年至1103年间,朱彧随父来到当时对外通商的大港广州。《萍洲可谈》记录了朱彧在广州的见闻。由此可以推知,我国古人开始用指南针导航的时间不会晚于1103年。到了南宋时期,成书于1225年的《诸蕃志》记载:“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这更是生动地描述出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重要性。同时代的诗人朱继芳对此有感而发:“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浮针”二字,也意味着当时使用的只会是“水罗盘”(不然针浮不起来)。

再来看世界其他地区,阿拉伯文献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出现于11世纪,晚于中国1000多年,而且只谈到磁石吸铁。他们有关指南针的记载出现于13世纪前半叶,比中国晚几个世纪。欧洲人直到公元1190年才有使用磁针导航航海的记载;1200年意大利北部开矿时曾用过磁针。由此可见,即便不考虑汉代的“司南”,仅凭北宋时代的文献与考古证据,也已经足以保证中国对“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所有权了。而且,阿拉伯世界的早期磁针呈鱼状,浮于方位盘上水池中指南,故也称“指南仪”。13世纪的欧洲水罗盘浮体也有鱼形铁片。两者与中国的“指南鱼”迹近孪生。显然指南针技术传播的源头在中国。这无疑是因为中国人掌握的磁学知识在近代以前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从科技史上来看,指南针的应用,不仅使人类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而且它与早已发明的尾舵、风帆一起,使得用指南针定向,用尾舵掌握航向,以及有效地利用风帆等远洋航行的三大基本条件已基本具备。自此,人类才第一次获得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自由。无怪乎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皇皇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是航海技艺方面的巨大改革”,它把“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点,预示计量航海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