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生肖不能戴银首饰,因为生肖属性本身的性质与金银相互冲击,导致风水受到一些外部影响,影响自己的命运和命运,所以他们不能戴银首饰,戴银首饰会导致一些不幸的事情,所以哪些生肖属性的人不能戴银首饰。
生肖兔
十二生肖兔的属性是木头。他们的性格非常温顺,性格非常坚韧,这导致十二生肖兔的人有很强的立场,这样他们就可以面对很多事情。然而,佩戴过多的银首饰会扰乱十二生肖兔人的磁场。从长远来看,它会影响十二生肖兔人的判断,从而影响一些事情的结果。
河南看风水大师
生肖虎
十二生肖虎的属性是火,他们自己的性格很受欢迎,可以对待周围的人很好,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会让十二生肖虎人有很强的光环,让周围的人非常钦佩和欣赏,因为十二生肖虎,戴太多的银首饰,特别是银首饰项链,会削弱他们的光环,让自己变得更弱。因此,为了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应该减少佩戴银饰。
生肖鸡
十二生肖鸡的属性是金,性格坚韧,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很强。这将使十二生肖鸡的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取得巨大进步,并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欣赏。然而,如果他们佩戴银首饰,他们会增强惰性,扰乱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因此,如果你想在今年提高你的成绩,你可以选择佩戴其他一些首饰,减少佩戴银饰。
从当年的砂石土路,到如今的旅游公路,修武西村至双庙的这条山路,被记者以徒步、骑车、驾车等各种方式丈量过无数次,曾无数次路过穆家寨附近的这个小山村——修武县西村乡柿园村。然而,可能是无缘相识,每一次都是与其擦肩而过,竟从未踏进隐身在路边山坳里的这方净土。
近日,在文友乔燕章先生的推荐下,记者驱车来到柿园村,采访一位自学成才,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太行山化石,在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官方网站“化石网”上颇具影响,在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拥有众多教授朋友的柿园村村民王德顺。
生来爱山结石缘
王德顺在清理收集回来的化石。
村道曲径通幽,街边花团锦簇,秋庄稼杂处在农舍之间,为柿园村平添了几分生机。村中一株百年古树,绿荫如擎天巨盖。左拐右拐,来到村后树木葱茏的山脚下,道路尽头,一处竹林掩映的石头小院欣然入目,这便是王德顺的雅居。
只见院门头挂一横匾:恬园。大门两侧是一副对联:月作主人竹作客,山为四壁石为家。旁边还有一木制条幅:有贤来奉。条幅上方是块金属牌匾: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野外地质实习站。
院内广植翠竹,竹下有几块太行奇石。石桌上摆放着盆景,磨盘做的茶台上摆着茶具。石屋外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木匾,分别写着“观云听雨”“奇石诡松天然净,涧草山花自在芳”之类的内容。院角堆放着几百块大大小小的化石标本。
王德顺闻声迎出门外。大家互相寒暄,彼此介绍,客套一番。主客落座后,记者便开始了采访。
满脸憨厚的王德顺是个“60后”。他说,清朝末年,其祖上从山西境内的柳树口迁居柿园村,至今已逾百年。
“我生于山区、长于山区,也特别热爱山区。”王德顺深情地说,“柿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毗邻焦青旅游公路,是个风水宝地。附近的穆家寨是古代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扼守着古老的豫晋商道。”
王德顺自幼喜欢爬山,小时候上山捉蝎子时,看到一块石头上面有虫子的图案,呈鱼刺状,栩栩如生。于是,他求教学校的老师,老师说那是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从此,他便对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化石证明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这对我们这些从未见过大海的山区孩子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化石不但向我打开了一面神秘的知识之窗,还带给我无尽的遐想。”王德顺说。
1979年,中学毕业的王德顺到当时的焦作矿务局朱村矿上班。工作期间,他从开裂的煤矸石上发现一些远古的植物化石。“当时,我们矿上有位同事收集了大量的煤化石,有些煤矸石里的植物茎、叶图案非常清晰,让人爱不释手。”王德顺说。从那时开始,对化石的兴趣让他结识了一批拥有同样爱好的朋友。
以石交友成雅玩
与玩树根和太行奇石相比,玩古生物化石的门槛似乎更高一些。
工作之余,王德顺一边学习地质学古生物化石方面的专业知识,一边把寻找化石的眼光投向了南太行。一有闲暇,他就骑上摩托车,背上工具包,钻进了大山。东到新乡市辉县的万仙山,西至沁阳市的神农山,采石场、公路施工现场、隧道渣石堆放地,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与此同时,河南理工大学也成为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齐永安,并由此结识了一批研究古生物化石的专家教授,从而对焦作一带形成的古生物化石有了全新的认识。”王德顺说。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大约25亿年前的太古代末期,焦作市北部太行山一带发生了一场大的构造运动。到16亿年至10亿年间(中元古代),焦作北部山区整体升降。在下降时期,这里曾为滨海环境,接受了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了如今深埋在地下的大套石英砂岩;上升时期,这片土地又受到了剥蚀,也因此造成了地下红色石英砂岩与上部的寒武系碳酸盐岩之间约5亿年的地层缺失。到距今5.42亿年前(早寒武纪),海水逐步撤离,海相沉积转变为陆相沉积,此后又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形成了今天焦作北部太行山所见到的低山地貌。在经历多次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中,大量的古生物和植物也同时被深埋在地下形成化石。
王德顺向记者介绍,焦作北部太行山区,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石炭纪、二叠纪的地层中化石是较丰富的,但志留纪和泥盆纪地层因构造运动上升期的剥蚀作用而缺失。
“如今,在焦作北部太行山这片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二叠纪地层中可见的生物化石有头足类、腔肠类、腕足类、腹足类、介形虫类,局部可见甲壳类和三叶虫类等化石。在石炭纪地层中能见到大量的植物化石。”王德顺自豪地说,“这些化石,我大部分都收集到了,至今已积累3000多件、200多个古生物属种化石。”
大雨过后,往往是寻找化石的最佳时机,因为雨水不但可以冲刷掉石头上的尘土,而且会让石头上的古生物图案更加清晰。有一次,王德顺雨后来到一家石料厂的开采面上寻找化石。突然,他脚下一滑险些跌下山崖。定睛一看,大喜过望:眼前竟出现一块在焦作地区从未发现过的化石属种——黄河角石化石。
随着对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王德顺不断在官方网站“化石网”上展示自己的发现,拥有的粉丝也与日俱增,这给他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一位南京的大学教授写论文正好需要王德顺采集到的一个化石标本,他得知后二话不说,免费提供给对方。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在遗迹化石研究方面领先全国,所拥有的遗迹化石标本在国内无与伦比。有赖于王德顺的引荐,该学院专门研究遗迹化石的几位教授在柿园村后山发现了一种难得的动藻迹化石,并将这一发现发表在国外著名刊物上。
如今,该学院的几位教授已经成为王德顺农家小院里的常客,喜欢太行奇石的文人雅士也慕名而至,小院里随处可见的书法字画皆为他们留下的墨宝。
王德顺说:“一个人交往什么样的朋友,就是什么样的人。我热爱化石,化石也不负于我,不但让我的人生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光芒,还让我认识了许多专家教授和良师益友。”
农家化石博物馆
谈起自己与王德顺的交往,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郑德顺说:“2013年,柿园村野外地质实习站挂牌前的某一天,齐永安院长说,有一个喜欢化石的朋友今天过来玩,他与你同名。就这样,我认识了王德顺。”
郑德顺说,每年学院招收的新生必须参观三个地方:一是该院的地球科学馆,二是缝山公园,三是柿园村野外地质实习站,也就是王德顺的石头小院,大家把这里当成一所农家化石博物馆。
王德顺闻言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说:“哪里哪里,寒舍鄙陋,名不副实。其实我倒真有意在门前的空地上建一座名副其实的‘太行农家化石博物馆’。虽然位置偏僻一点,但可以在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同时,带动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搞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按照王德顺的想法,就是在不破坏山村面貌的前提下,尽量引导游客进村参观,发动全村围绕化石搞经济,努力打造一个太行化石特色小镇。
读懂太行做乡贤
谈及对未来的设想,王德顺深有感触地说:“柿园村的发展优势是什么?是山村风貌,是石屋古树,是淳朴民风。每年来这里实习的大学生和带队的专家教授,最喜欢在我的石头院子里看化石,喜欢品尝我在土灶台上给他们炖土鸡、焖咸米饭。我希望游客进村参观时,乡亲们都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而不是让游客们在村口下车看一眼就扬长而去。”
陪同记者采访的乔燕章先生说,用化石博物馆引领游客兴趣是第一步,围绕化石文化包装山村形象、带动乡村特色旅游是第二步,结合穆家寨旅游项目,开发村里的三个古窑址和转山渠文化旅游,把柿园村的发展纳入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之中,才是终极目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要造福一方热土。我非常理解各级领导急于改变山区面貌的迫切心情,可是我们要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上,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王德顺若有所思地说,“我时常望着这些化石遐想,和亿万年前的古生物相比,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些事情,能否在地球的历史上留下一些遗迹?”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相宜 摄影报道
编辑:郑小超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