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起源于汉代,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内涵,关于它们的故事和传说随处可见。它是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许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所以它逐渐成为娱乐和文化活动的象征。那么,你知道星期二的生肖是什么吗?
星期二是生肖牛,生肖狗。
以下是星期二是什么生肖(猜什么生肖)的具体分析
1.我们知道星期二是为了纪念北欧战神为了抓住狼精而断臂的故事。我们不难想到与狼非常接近的生肖狗。因此,综合分析星期二的生肖可以是狗。
欲钱看日历的动物
2.根据中国的星期算法,星期二是一周中的第二天,所以我们可以想到生肖中排名第二的生肖因此,对星期二生肖的综合分析也可以是牛。
周二猜一个数字
从周二的笔画开始猜数字。星字9笔画,期字12笔画,二字2笔画,三个字共9 12 2=23笔。所以周二猜一个数字是23。
星期二的起源
Tiwesdoeg的意思是Tiw’s day(战神日)是拉丁语dies Martis(即 day of Mars)翻译而成。Tyr原来是北欧神话中的战神,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他用自己的手作诱饵,抓住了狼精,但他的手被狼精咬了。为了纪念他勇敢的精神,用他的名字来命名Tuesday这一天。
2023年《故宫日历》发布会近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故宫日历》已连续出版13年,通过展示故宫珍贵文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普及和推动作用。
2023年是农历癸卯兔年,兔可爱活泼,寓意福寿康宁,是活力和幸福的象征。因此《故宫日历》在生肖兔主题的基础上,取其圆满和美、繁衍不息的良好祝福和愿景,选取了表现与兔及大婚、家庭、婴戏相关的文物。
2023年《故宫日历》的月令主题分别为:一月:吉兔纳福;二月:玉兔迎春;三月:凤凰于飞;四月:喜结同心;五月:百年好合;六月:宜室宜家;七月:花开并蒂;八月:燕喜同和;九月:中秋佳兔;十月:龙凤呈祥;十一月:金声玉振;十二月:宝瓞长绵。
《故宫日历·2023年》封面
2023年《故宫日历》封面源于故宫博物院的绘画藏品——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的《梧桐双兔图》轴。双兔在梧桐树下回首对望,氛围静谧祥和。一轮满月中的“兔”字系故宫博物院藏石鼓文字体,古朴大气之中别具灵动。
据介绍,自2022年《故宫日历》改版,每年的《故宫日历》都将从故宫建筑和文物里选取颜色要素,选用一种国潮色。2023年《故宫日历》的主色调为绿色:它来自兔子的特征,兔子作为食草性动物,可爱活泼,绿色能营造活力之感;绿色来自兔子的寓意,与兔子的多子寓意和婴戏、百子主题契合;绿色还来自故宫建筑及文物藏品的颜色,如紫禁城南三所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如温润动人的青绿山水画。
《故宫日历·2023年》内页
今年,故宫出版社重磅推出了日历家族新成员——《故宫日历·书画版》,以“千秋佳人”“林下风雅”“众生百态”“庙堂仪范”作为四季的主题,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画作,讲述了闺阁佳丽、逸士高隐、市井生活、明君贤臣的典故或故事,为我们了解古人思想情趣、生活状态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形象和史料。
《故宫日历·书画版·2023年》内页
书画版日历更注重创新,设计了玫瑰、茉莉、苹果、檀香共四种主题香味,突出和衬托了各季节故事人物的精神气质,使这本日历增添了嗅觉的美好体验。与此同时,书画版日历选取中国传统色彩,分别以桃红、石绿、杏黄、靛青作为四季主题色,以传统色彩契合和诠释了人物身份和故事主题情调,使季节在颜分上也主题鲜明,个性突出。
《故宫日历·亲子版·2023年》封面和内页
除了《故宫日历·2023年》和《故宫日历·书画版·2023年》外,故宫出版社还推出了《故宫日历·亲子版》《故宫日历·汉英对照版》《故宫月历》等,使《故宫日历》家族得以丰富壮大。
(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引子
最近几天,我在头条发的文章,基于远古时期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比较多。对很多人而言,这样的观念很新鲜,更多的人则囿于历史教材和流行的观点,认为不可思议,瞎胡扯。在他们看来大规模的全球文明交流只可能是现代的事,古人没这个能力,因为交通技术落后啊。
事实上,对于4、5千年前中西文明已经发了的大交流、大冲突、大融合,在考古学界已成定论,因为考古出土了大量证据。最典型的证据有农作物和彩陶,还有青铜器、家畜之类。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易华教授,也是我的朋友,在2012年出了一本书,叫《夷夏东西说》,系统地收集了大量证据,证明4000多年前,中国和当时的西方文明之间,发生了成规模的文明交流,是这一领域的一部代表作。
只是此书的不足在于,只关注了文明的从西方传入中国,而没有关注从中国传向西方。文明的交流一定是双向的,这种单向关注很容易产生误导,认为当时的文明交流就是单向的从西向东,就是西方文明的东传。这就伤及中国人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尊,有意无意地迎合了中国文明西来说。当然,最近几年,易教授也越来越关注中西文明交流中的中国文明西传问题。
这么多年来,通过对全球各大文明追根溯源式地研究,对人类文明和历史,我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中西交流、影响模式。人类文明包括中、西两大元素,大约6000年前,中西文明之间开始周期性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西方因素东传中国,中国因素也西传西方。但是,整体来看,在这一文明和历史的中西互动过程中,主导地位的一方是中国。人类历史的演变方向是朝向中国的,是西方跟着中国走。
正是由于周期性的文明交流,才使得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出现周期性的同步变化。西方是周期性地出现文明的更迭,旧文明不断地消失,新文明不断地涌现,而中国则周期性地出现朝代的更迭,文明还是老文明,中国还是中国,但是朝代、时代却不停地变化。
关于这一历史模式,以后我还会展开讲,都会首发在本头条号。
前面算是铺垫,下面进入本文的正题,谈谈生肖的起源。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中西交流的历史模式,也是这一模式的又一个例证。
为什么要写生肖的话题,主要原因是头条号国风频道搞了一个“猪年话生肖”的活动,作为一名“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理应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当然,我在这方面也的确有些研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一
每位中国人都熟知自己的属相,中国的每一年也都对于一个动物。但是,关于生肖的起源,我们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要正确地认知生肖的内涵和起源,必须首先将生肖系统解剖、分解。整体而言,生肖系统包括两大子系统:天干地支系统,然后是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动物系统。也就是说,生肖实际上是天干地支纪年法的一个部件。
这样一来,就把生肖问题分解成两个问题。一个是天干地支纪年问题,一个是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个动物问题。
二
先来看,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系统不仅可以纪年,而且也被用来记日。从本质上来说,干支系统就是一套60进制的数字系统、数学系统,理论上来说,可以记录任何数量化的东西,就象现在的数字一样。
那么干支系统起源于什么时候?答案是至少在商朝甲骨文出现时就有了,因为甲骨文中已经非常习见,用来纪日。
干支数字系统究竟是什么原理,先来了解一下。
干支系统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天干部分,一部分是地支部分,是天干与地支相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实际上,十天干也可看成十个数,十二地支是十二个数。
天干地支的相配规则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遵从奇数配奇数,偶数配偶数,因此整体组合就是60个(10*120/2=60 )。而且从甲、子开始按顺序相配,天干没了就重新来一轮,地支没了也从新来一轮。总体上,天干需要轮六轮(6*10=60),而地支则需要五轮(5*12=60),这样按奇配奇,偶配偶原则,所有的天干地支都会实现相配。这是数学题,看起来还有点复杂,参照上图大家慢慢研究吧。
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构造出这么一套复杂而奇怪的复合式的数字系统,直接从1数到60不就完了?
这里又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数字的属性问题。另一个是进位制的问题。先说数字的属性。
为什么不用同质的数字符号去直接表示数,而非要再构造出每个字都有独立含义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尽管都是数,干支中的数的属性显然与同质的数字符号不同。干支中的数即是数,又不是数,因为每个数都有超越数的特殊含义,也可以说是一种数中包含着特殊含义的数。
也就是说,在属性上,干支数与同质数是两套截然不同的数字系统。而且干支数是基于同质数的,这一点在干支的相配原则表现的很明显。这意味着干支数的出现远比同质数晚。在干支数出现之前,中国已经存在成熟的抽象的同质数系统,在《易经》和以结绳和书契为形态的契约中被广泛应用。在《易经》中,用抽象的同质数去表达天道的变化,而在结绳和书契中,则用其去记录标的财产的数量或价值。我们不妨把这套数学系统叫“易经数学”。
目前发现最早的刻在陶器上的书契符号,来自西安半坡,时间在7500年以前。《周易》明确记录结绳在书契之前:“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目前也在考古出土的陶片上发现疑似结绳符号,最早的出土在大地湾,时间在8000年前。
依照传统文献的记录,“伏羲画卦”,伏羲在神农之前,可以判断结绳和易经的出现应该在农业出现之前。结合农业考古资料,可以确定时间至少在10000年以前。这也是易经数学的最晚出现时间。
而目前考古出土的抽象的同质数字符号,则来自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时间应该在9000年前左右。
也就是说,抽象化的同质数字是中国固有的传统,而且历史非常悠久,那么在商朝为什么突然冒出了一套不那么抽象的非同质数字系统,即干支系统?
如果仔细研究与当时中国并存的另一个比较发达文明,古两河文明,就能得到很明确的答案。
古两河的数学在计算技术上非常发达,但是,在数字属性上却异常落后。因为他们的数都不是独立的、抽象的,而是与具体的单位绑定在一起。譬如“一斤”在中国是由抽象独立的数字“一”与独立的“斤”组合而成,但是,在巴比伦数字中,“一”和“斤”是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表示和计算斤的数,就不能再用来去表示和计算“斤”之外的其他单位,如头、辆等。
因此,在所谓的古巴比伦数学中,就发展出了很多套数字系统和计算系统,不同的系统对应于不同的单位。计算羊是一套数字计算系统,计算粮食则是另外一套系统。我将这种数学形态命名为“有物数学”,因为这种数学的数字是内含着物的,数物不分。
与“有物数学”相伴随的,是非同质的,有神的日期的概念。在古两河,每一天,每一月,都是不同的,独特的,而且对应于不同的神。现在的英文也将这种日期理念保留下来,一周的每一天,都是一个独立的单词,每一个月也是一个独立的单词。而这些单词,在都是由不同的神演变而来。
而在当时的中国,日期则是数字化、数量化的,每一天、每一个月,都是同质的。可以证明这一点的就是结绳时代所流行的结绳计时方法,当然也可用书契替代。譬如,如果双方约定在三十天后共同办一件事,那么就用两条绳子打30个结,每人一条,然后过一天拆开一个结,剩余最后一个结的那一天,就是约定的日子。在结绳中,绳结就是数字符号,与现代任何形式的数字符号无异。
尽管在中国的文化核心区域,结绳在春秋以后就彻底消失了,书契则边缘化,但是在边缘地区却一直存在。直至刚解放的时候,云南等地的很多少数名族依然在使用,给研究中国上古时代的结绳机制提供了民俗学资料。
这样,摆在我们面前,便有三种数学形态:源自易经、结绳时代的抽象同质数学,“易经数学”;古巴比伦的“有物数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干支数学”。
干支数学也是一种抽象数学,不像古巴比伦数学与具体的物绑的那么紧,但是,它的每个数字也是有不同的含义,是不同质的,其抽象程度也低于同质数学。因此,我们说干支数学介于易经数学数学与有物数学之间。
结合当时中国与西亚文明之间的曾经发生大规模文明交流的证据,我们有理由下一个判断:干支数学,是中国所固有的易经数学,与西来的古巴比伦有物数学交流融合的产物。
因此,不能把干支数学,以及干支纪年、纪日,看成是纯粹的中国传统,尽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显得很古老。相对更古老的易经数学,干支数学还是很年轻的,是位后生。
三
下面我们讨论干支数学中的进位制问题。
干支数学中包含着三种进位制:10进制、12进制、60进制。从由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最终生成60个符合形干支数字的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60进制是从10进制和12进制衍生而来。因此,我们只需考察10进制和12进制即可。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古巴比伦数学中也出现了60进制,而且他们将此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譬如,将圆分成360度。现代数学史中几乎是定论,认为60进位制起源于古巴比伦。但是,没有任何资料说明,古巴比伦为什么要发明出60进位制,而在中国却完美地保留了60进制的起源,就是干支数学。因此,有理由判断,60进位制的起源在中国,此后再传到巴比伦。再后来,古巴比伦的数学又经过后来的新生西方文明,又回传中国。
对作为60进制的母体的10进制和12进制,目前学界在其起源上还是存在共识的。认为10进制起源于中国,而12进制则起源于古两河。之所以大家相信10进制起源于中国,主要原因在于,干支纪日法在甲骨文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保存在大量的甲骨片中。这意味着在中国的商朝早期10进制已经存在的,这是世界上对十进制最早的明确的记录。
之所以说12进制起源于古两河,不仅因为12进制在古两河被广泛应用,而且后来扩散至整个西方,譬如英语的一打就是12个,现在还在用。而且在起源内涵上也很好解释,古两河把月亮看成神,建立了对月亮神的崇拜,对月亮的月相变化和运行规律也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并以此进行神学式设计,在日常生活被遵行。不仅12个月是12个神,甚至一个月内的四个星期也是四个神,一个星期的每一天也都是不同的神。这在现代的英语中也有体现。
这些思想可能在夏商之际传入中国,但是,又经过了中国化改造。我们把用于表示12个月的十二个神改造成了十二地支。根据我在甲骨文字源上的研究,十二地支的甲骨字形绝大部分来自结绳或书契符号,是契约文字。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对西方传来的十二尊神进行了契约化改造。这里不再展开。
12进制的内涵是很明显的,来自一年12个月。但是10进制的内涵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最流行的一个解释是因为人有十个手指头,这是很庸俗、低俗的解释。因为十进制在中国的出现,在整个中国历史中是非常晚的,而且此前已经早已存在成熟的数学系统,就是易经数学。
在中国固有易经数学中,是采用2、8、16、64等进位的,这个是基于易经的成卦原理的,也很好理解。历史中,中国民间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是16进制,这也是“半斤八两”的由来,而非10进制和12进制。
在我童年时期的80年代,豫东一代的农村还存在16进制的秤,我家就有一杆。当时我不识字的奶奶就习惯于用十六两的称,对10进制的新称反而有点陌生。对当下人来说,能够熟练地用16进制计算,一定是数学专家、计算机专家才能做到的事。
10进制很晚产生在中国,中国更古老的易经数学的进位则是采用2的倍数,如果仅仅是依据人有10个手指头发明的10进制,为什么在一开始发明数学时不这么做?显然10进制的发明理由比这深奥的多。
那么10进制的10究竟从何而来,意义是什么?《周易》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大致而可靠的答案。
《易经》的一卦由六画组成,又叫六爻(音同摇)。每一爻又分阴阳,这样根据排列组合,一共可以组成64卦(2的6次方)。在具体的“算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成卦,先确定每一爻,六爻组成一卦。
易经占卜之所以叫“算卦”,因为成卦的过程的确是一个数学计算过程,每一爻都是一个函数值,数值。从这一点来看,六爻其实就是六个数字,阴阳符号其实也是数字符号,象天干、地支一样的数字符号。区别在于,阴阳是二进位的,而干支则是10和12进位的。北宋的邵雍就是把64卦的卦象直接当成64个数,并且根据二进制数值的大小,对64卦的卦序重新排列,还画了一张图。
说到这里有必要插一句,声称发明了二进制的莱布尼茨,所做的工作,只是将数字符号进行改写,由阴阳改写成0、1,这是不折不扣的抄袭。但是,厚颜无耻的莱布尼茨,还为自己的抄袭行为百般掩盖,说自己是发明二进制以后才看到的邵雍易经卦图。二进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最基础的基石,讽刺和荒唐的是,现代的欧美人却指责中国是技术上的小偷,这真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现在已经有人用翔实的证据证明,莱布尼茨很早就看到了邵雍的卦图。
《周易》中,每一爻的生成,是一个函数求值过程,而这个成卦函数的设计,则是根据一套特殊的数字原理。这一点被《周易 系辞》的“大衍之数”一章记录下来,先来看看原文: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对于这段话,看不懂也没关系,其实真的没人能懂,凡是说懂了的人都是骗子或自不量力者。因为在《周易》成卦时所用的数学,非常类似干支数学,对数字的奇偶性,以及对数字本身,都赋予了特定含义。而这些含义究竟是什么,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失传了。其实这种失传并不值得遗憾,也为这套数字体系实际上就是一种神学,数字神学,是迷信。
也就是说,在《周易》中其实存在两种数学形态,一个是最原始的易经数学,以及后来出现的类似于“干支数学”的“阴阳数学”。在“阴阳数学”中,每个数字都是不同质的,而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十进制就是基于“阴阳数学”而出现的,但是其具体的意义是什么,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说个大概。
阴阳数学与干支数学实际上是一对孪生兄弟,都应该是在夏商之际形成,只是,干支数学被用来计算日期,而阴阳数学则被用来算卦。对阴阳数学的形成,商朝的巫咸可能贡献非常大。《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筮”就是成卦方法,主要就是基于数字中的特殊意义而设计的成卦函数。即巫咸是阴阳数学的专家,设计了成卦函数。
在“大衍之数”章中,有一句话:“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句话就包含了十进制。
根据邵雍的研究,以及其他零散的文献记载,我复原了一下以“十”为数字循环周期的原理,应该大致接近,当然只是参考。这是一套特殊的逻辑,看不懂也没有关系。
1是数之基础,不但是最小的自然数,而且也是最小的奇数,代表阳;2既代表阴阳二分,同时也是最小的偶数,代表阴;1是阴,2是阳,1+2=3,所以,3代表阴阳的整体,而世界就是阴阳的变化,所以,3代表整个世界,所以它很重要。
一个阴,一个阳,1+1=2,从数量上看,阴阳的总数量是2。同时,从内容上说,阴阳的总量是1+2=3。数量的数值2加上内容上数值3以后,2+3=5,那么5就是有关阴阳的全部数字之和,是一个全数,代表这个完满的世界,所以5更重要。
阴阳是相互转化的,任何事物都可分阴阳,每一个数也都可分阴阳,5分阴阳以后,5*2=10,所以10就是一个包含了变化的全数,也是一个彻底的全数,代表着一个变化的完满世界。所以,数只能数到10,这就是10进制的真正起源。
3、5、10在中国传统中都很重要,这体现在现在还在用的成语中,如“三皇五帝”、“三令五申”、“十全十美”等。三、五、十实际上都有“全数”的含义,也都可以作为进位制。只是,三是小全,五是中全,十才是大全。3是阴阳的数值总数,5是阴阳数值的总数再加阴阳的个数,10则是5乘2,2代表变化。
四
最后说一下,十二地支和十二个动物相配的问题。
十二地支是中国的发明,而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个动物,则是从古两河-埃及传来的。当然其间的过程很曲折复杂。郭沫若也持生肖动物外来说,这次我顶他。
为什么言之凿凿,说这些生肖动物来自古两河-埃及,原因是当时那里的人将动物们看成神,尤其是埃及,他们的很多神都是动物,神庙里摆的都是动物雕像。而且他们还有将神与日期相配的习惯。这一点前面已经说了。而中国不仅缺乏用动物记录日期的传统,更缺乏以动物为神的传统。中国的传统天道自然,是日期数字化,即结绳纪日。
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在土耳其的古代也存在着十二个动物纪年的日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土耳其馆,就把中土两种动物日历的对照图悬挂在门口。
唯一不同的是,土耳其将中国的龙,换成了鳄鱼。那同时,在土耳其的版本中,与动物相配的不是十二地支,而是十二星座。那么土耳其和中国究竟谁更早一些。
我的答案是,土耳其版的可能更接近古两河-埃及的原版,因为,星座也是那里的神灵,而鳄鱼则是古埃及非常重要的一个神,叫索贝克。土耳其也距离古两河和古埃及地区更近。
因为古埃及终年无雨,他们的农业依赖于尼罗河的洪水泛滥。注意,洪水在中国绝对意味着灾难,而在古埃及洪水还意味着福利,甚至是生命线。如果尼罗河不泛滥,埃及将面临旱灾。而在洪水来临的季节,鳄鱼会大量出没。因此埃及人将鳄鱼看成是可以招来洪水的神灵,也是法老和埃及的守护神,非常重要。
或许,在最初版十二兽历中,鳄鱼是最重要的神,而中国则用龙替代了鳄鱼,因为在中国的观念中,龙最尊贵。
最后,概要性的总结一下。
人类最古老的抽象、同质数学产生在中国,就是易经数学,在上古的结绳和书契时代,已经应用在易经占卜和契约中。其出现时间最少在10000年之前。同时,结绳、书契被用来约定时间。这意味着中国也是日期数学化理念的起源地。
古两河-埃及没有抽象数学,他们的数学是有物的、物化的,同时,也没有数学化的日期概念,而是认为每一天、月、年都是不同的,并用不同的神灵来指代。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中国和古两河-埃及在公元3500年就开始大规模交流,而且这种文明交流周期性出现。这也导致中西数学和日期理念的交流,干支数学、阴阳数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作为一种动物日历,生肖也是在同时传入。时间可能在夏商之际。其实,作为十二生肖的十二个动物,也是十二个数字符号。
在生肖的传播和演化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到,人类的历史模式是中西交流的和相互影响的,而且主导的一方是中国。因为抽象、同质数学起源于中国,就是易经数学,古两河-埃及的日历是神学化的。经过来自中国的易经数学的数学化之后,真正的日历才得以形成,数学才是日历的基础。
生肖属相的划分有两种标准:
一、按照命理学,生肖属相的划分是以农历节气立春为标准,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左右,阴历有可能还在上一年的腊月12月,也有可能在下年的正月,命理学认为立春前生的人无论生在腊月12月还是在正月1月,属相都属于上一年的,立春后生的人无论生在腊月12月还是在正月1月,属相都属于下一年的。
二、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年历,对于生肖属相的划分,是按照2017年的国家标准(GB/T33661--2017),以农历除夕为分界点,也就是我们说的农历新年(大年初一、春节)为起点。大年初一前后的属相不相同。
以上两种生肖属相的划分标准直接造成了个人认定属相的困惑,到底是按命理学认定的立春为准呢,还是按国家标准认定的春节为准呢。
我国农历是阴阳历,由阴历和阳历组成,阴历根据月相而来,阴历十五都是该月份月亮最圆的日子。阳历根据太阳运行而来。干支纪年的年与年之间的分界点在立春日,立春日开始算新的一年。若以国家标准认定的春节为准,则又与干支纪年不吻合。
立春是24节气中的一个节气,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每15度为一个节气,24节气可以反映出一年中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比如说冬至这个节气日就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因此就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以农历新年为分界点有个弊端,那就是遇到闰年的时候,一年的天数就会多达380以上,造成了每个生肖年份的时段不平衡。
生肖属相到底应如何正确划分?请大家讨论。
77年蛇女的婚姻如何 77年蛇女婚姻运程 70年女狗2019年下半年运势 70狗女2020年运势 七零年狗女2019年运势 74年属虎人2023年运势及运程 74年属虎运势及运程 74年属虎人2022年运势及运程 69年属鸡女2019年运势及运程 1969年属鸡女人2019年运势 69属鸡女2020全年运势 1976年属龙2023每月运程和运势 1976年属龙的人2023年运程 1976年属龙的2023年运程 1973年生肖牛明天运气 1973年生肖属牛人2020年全年运气跟运程解析一样吗 1971年猪2019年运势 71年属猪2019年运势及运程每月运程 1974年属虎人2023年全年运势详解 1974年属虎人2023年的运势 日柱地支为丑土女命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