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你所不知的道教养生之道有哪些(你所不知的道教养生之道)

发布时间:2023-11-01 15:56:32作者:无药可救来源:网友整理

你所不知的道教养生之道-神算网(道教文化养生之道)

你所不知的道教养生之道-神算网

       三、养精之道
       道教主要通过房中术来滋养精华。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起源于战国方士。在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有关于房中术七损八益的讨论(闭、泄、涡、钩、烦、绝、费为七损冶气、泡沫、智时、畜气、泡沫、积气、寺赢、定烦为八益,认为可以去七损。最早的文献记载见《汉书》·艺文志:容成26卷,务成子36卷,尧舜23卷,汤盘庚20卷,天尧杂子25卷,天一24卷,黄帝三王养阴方20卷。__三个房间有17卷子方,186卷右房间。房间里的人非常情绪化。当他们到达道路时,他们以圣王制作外乐为节文。《传》日: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乐而有节,和平寿考,粉丝弗顾生病而死。

       房间里所谓的也是古代的,其中一部分是关于性健康知识、节俭、房间禁忌、合法的交接方法,开启了世界卫生知识的先例。它提倡人们注意房间健身的方式,通常应该控制,否则伤害不浅,甚至把放纵的欲望比作锋利的刀刃,红毒如果粗心大意,很容易杀死灾难。基于上述观点,战国时期建立了房间技术,作为健康方法之一。《太平经》详细介绍了合法的性健康知识,生动地解释了怀孕的条件、方法、过程和不孕的原因,以宝藏精华为健康的重要性,并讨论了思维篆刻、八卦和精细治疗方法。

       天师道创始人张陵将房间艺术列为道教徒的修炼方法之一。《老子想尔注》中说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河上公老子注》也以坚守其精为养生之本。《抱朴子》还说:要么补救损伤,要么攻治重病,要么采阴益阳,要么延年益寿,最重要的是还精益脑之耳和《释滞篇》。如果你不了解房间里的手术,虽然你服用名药,但你不能长生不老。因此,求志不死者,勤勤恳恳、释滞篇、或者你知道吃草药,却不知道还年的手术,你就永远活不下去了、极言篇。凡服药千种,三牺牲,不知房间里的手术,也没用、微旨篇。还有与现有房间书籍《玄女经》、《素女经》同名的书籍。

       在正统的儒家思想和出生的佛教中,房中术似乎是一种的艺术。在与房中术有关的《素女经》和《玉房秘诀》中,有大量类似性的解释。因此,寇谦之在北魏新成立的天师道中,将房中术排除在养生方法之外。然而,作为一种节欲的养生思想,它仍然是人们长寿的方式。

       四、养形之道
       道教的培养方式相当广泛,包括指导、按摩、拳击、运动和跷跷板,共同扣是最重要的。按摩,即内经所谓的跷跷,是利用祖国医学经络理论,从祖国医学按摩中学习,按压、敲击、揉捏、揉捏、滚动作用于休息,特别是经络循环部位,中国人用于呼吸,引血气循环,作为健康按摩分为白人按摩和他人按摩两种。指南保持内气方法:其特点是在思想的指导下,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紧密结合,使四肢骨骼做各种弯曲弯曲运动,使四肢引导和谐,引体柔软疏浚经络、血痰、气痛、肌肉骨骼、劳动、烦恼,从而练习精神、肌肉皮肤。

       养形之道和养神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的两大主要内容。两者都是辨证统一的道教养形之道,更恰当地处理了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养形之初,首先要养神蓄精,做好准备;在养神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出一定的姿势和动作。在养形技巧中,要求集中专一,达到动静、动静、动静、动静结合的境界。思想、呼吸、体育运动的高度统一是道教养形的主要特点。

       也许你也喜欢:
       龙是佛教的大护法吗?
       宗教知识:什么是神教?
       宗教知识:南传佛教是什么意思?
       宗教知识:汉传佛教是什么意思?

道教文化养生之道


遵德循道,百岁年少。

1

老子养生秘诀之一:遵道循德。

一部《道德经》,万载永流传。

这部书很薄,内容却高度浓缩,短短5000字,却包罗万象,涵容宇宙。

这本书,经过时间检验,岁月沉淀,依然历久弥新,光耀千秋。

这,就是经典。

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本名李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享年101岁,这样的高寿,就是放在2500年后的今天,也是“寿比南山松”的境界,何况遥远的从前呢?


安心当下,活得潇洒。

既然是道德经,就离不开道与德。

德是立身之本,道是自然法则。遵道循德,才是人生的康庄大道,也是养生的不二法门。

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事的原则;

它是快乐的基石,也是幸福的源泉。


2

老子养生秘诀之二:无为而治。

在老子哲学思想体系里,“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治大国,若烹小鲜,养生亦然。

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不作为;而是说要遵循天道,顺应自然规律,从而以逸待劳,达到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效果。

如果套用到养生方面,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很多疑惑都会茅塞顿开。

比如说生老病死吧,这是自然之道,你偏要“长生不老”,执着于“万寿无疆”,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只能无功而返。

保养保健,只要按照规律办事,饮食作息形成良好习惯,就能轻松达到目的,跟规律较劲,轻则鼻青脸肿,重则自取灭亡。

日常生活里,我们乐观豁达,心态阳光,该吃吃,该喝喝,遇事不往心里搁;该干干,该歇歇,不慌不忙度岁月。如此这般,健康长寿必然不请自来,不离不弃。


人生大智慧,自然不觉累。

3

老子养生秘诀之三:虚静守中。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很有意思,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大风箱,看上去空空如也,却是永不枯竭,越鼓动风就会越多,并且生生不息。

人的养生,只要跟着天地学也就是了,内心跟风箱那样,保持虚静守中的状态。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纵横交错的关系,不急不躁,做好自己也就ok了。

这一点,跟《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不谋而合”。这句话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清静无为,自然而然。

不被私欲缠身,方可清静无为;

没有内心困扰,才能淡然恬静。

所以,我们要及时调整心态,把不良因素排除体外,让灵魂的内环境干干净净,安安静静。保持热情,淡定从容;

知足常乐,得趣人生。

这样,健康长寿将不再是南柯一梦。


4

老子养生秘诀之四:寡欲无争。

有一副对联我很喜欢:

养生莫如寡欲,至乐不如读书。


读书,旅行,觉悟,一个都不能少。

读书,不仅濡养内心,丰润精神,启迪思想,也可以过滤掉多余的欲望。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个人修养越高,对于物质的要求越低,简单的饮食,简洁的住所,维持基本的温饱,对他们而言,已经足够了。外在那些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东西,根本无法让迷乱心性。

这样就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强大心志的目的。


优哉游哉,乐在此刻。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不舍昼夜地追求,不计代价地奋斗,只为了越来越精彩。

初心没错,过度拼命,却可能真的拼掉了卿卿性命。那些鸭梨山大,说到底是欲望太大。


5

老子养生秘诀之五:少言多行。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夸夸其谈,口吐莲花,说话一套一套的,做事却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他们浅尝辄止,三分钟热度过后,一切凉凉。


用行动,才能把思想丈量。

要知道,行动才是改变人生的利器。聚焦目标的行动,才更有力量。

坐而论道,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得天花乱坠,那也是纸上谈兵;墙上画马不能骑,镜子里的烧饼不能充饥,用脚踏实地的劳动,去春种秋收,去建功立业,才是王道。

常言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始终秉承谨言慎行、少说多做的原则,把事做好了再说,而不是还没有开始,就侃侃而谈,路人皆知。

检验一个人的人品,从来不是以口才论长短,用嘴巴定高下,而是以行动为准绳。


乐山乐水,自在逍遥。

6

老子养生秘诀之六:内敛低调。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善于把自己放在地处,就是海纳百川的情怀,才能成就大事,获得自我实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也是一种内敛和低调。没有贪得无厌,哪来烦恼纠缠?见好就收,不被欲望沦陷,依然快乐久远。

“功成身退天之道”是明智之举;“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是高超之选。

高调的人,喜欢把心挂在嘴上,满城风雨,泄露机密,他们多成败局;


踏实努力,强大自己。

低调的人,总是把嘴挂在心上,守口如瓶,不懈努力,他们多有佳绩。

经常有人说:低调,才是最牛逼的炫耀。

一次成功比一万次演讲,更有说服力。


7

老子养生秘诀之七:返璞归真。

《道德经》里有句话: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它的意思就是,修德的最高境界,就像是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天然本真,无欲无求,纯净无瑕。


越过越精彩,小事不挂怀。

想抵达这样的境界,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只有修为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拾级而上,坚持到底,登峰造极。

我们翻开历史,不论是古今中外,还是戏里戏外,那些寿星虽然养生的方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有很多地方如出一辙,比如积极乐观,淡定从容,永葆童心。

特别是“童心”,对于健康长寿,“功高盖世”。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纯净的内心,养生的根本。

赤子之心,是最美的心!

它天真纯粹无污染,它绿色环保最自然。

它是健康的起点,长寿的家园;

它是快乐的真谛,幸福的源泉。

道教养生之道书籍

道教养生术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