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戏剧,被称为西藏文化的活化石,显示了西藏戏剧在西藏文化中的重要性。关于西藏戏剧的传统戏剧,有些戏剧包含佛教内容,基于佛经的故事,以说服人们在表演中做好事。所以,让我们来看看西藏戏剧的习俗,以及它的表演是什么。
藏语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说藏剧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多为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名。
藏戏的表演风俗分为三部分:开幕式戏剧阿若娃、戏剧雄性和吉祥的结束仪式扎西。开幕式也被称为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祭祀,祈祷上帝赶走邪恶的人,祈祷祝福,说服善良和美德,并介绍情节。角色一般有:甲鲁两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
据说这三个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中的人物演变而来的。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首先,温巴戴着面具唱歌跳舞,然后甲鲁带领一群仙女出现歌舞,介绍演员,讲解剧情,吸引观众。雄是正戏,首先由温巴格更(即戏师)用快板韵白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歌词等。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由演员控制决定。
座右铭大全销售励志简短
它的表演形式是:所有的演员,无论他们是否扮演剧中的角色,都会出现在一个半圈周围。当轮到他们表演时,他们会列出表演,并在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其基本表演格式是:首先由演员介绍一个情节,然后由一个角色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一起跳舞或表演技巧,循环。其表演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由于传统剧一般流传数百年甚至数百年,大多数观众都熟悉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他们主要观看歌唱、舞蹈和特技。由于剧情的发展,剧中人物可以专心演唱或表演绝技。通过戏剧演员的巧妙安排,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种精美的艺术形式,故事动人,唱腔优美,特技表演刺激。扎西是藏剧表演结束时的集体歌舞,意思是祝福吉祥。
藏戏的传统剧目有十三大本,常上演《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
藏戏的传承意义:藏族戏曲历史悠久,表演程式细致,在藏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严格的宗教法规,藏族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小,从表演内容到形式保留了更多的原始风格,在戏剧发生学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藏剧的剧本也是藏族文学的高峰。它不仅注重节奏,而且注重艺术理念。它广泛使用了格言、谚语和成语,甚至在情节中穿插了寓言,保留了藏族古代文学语言的精髓。藏戏与大陆的戏剧一样,在时代的变迁中陷入了与现代艺术娱乐形式争夺观众和表演市场的竞争。资金不足、剧团生存困难、艺术人才断档、传统表演技能丧失、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各地藏戏发展面临的危机,急需制定规划对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剧种加以保护。
你也可能喜欢:秦腔戏曲大全著名剧目大全姜维脸谱的图片是什么,姜维脸谱的意思是戏剧大全:中国戏剧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戏曲及其代表作
还记得那个能够在天上飞的大鹏鸟吗?还记得那个在水里游体型庞大的鲲吗?创造它们的是一个叫做庄子的人。
对于庄子,世人都知道庄周梦蝶,也都知道庄子的一生随性自然,是道家即创始人老子以后的第二位著书立学的道家学派代表人。后人将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一生说出来许多的经典名句,被世人不断使用着,他的许多曾经随手写下的故事、对话也被后人整理成书,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庄子的某些理论更适用于普通人,他讲求的是随性自然,与儒家学派的积极入仕的态度有时会有冲突,但是这何尝不是问题的另一种答案。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有一日,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两人一起在濠水的桥上进行游玩,两个挚友就和现代人的互怼一般,两个人专门互相逗乐。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庄子说:“看那水里游的鯈鱼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啊!这大概就是作为一条鱼的快乐吧。”杠精鼻祖的惠子就反问回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就是那句被无数后人奉为经典的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作为杠精二号的庄子,这时候能顾示弱吗?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庄子也怼了回去。对惠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知不知道鱼在水里游的是不是快乐的?”
这下作为杠精一号的惠子不干了,也十分迅速地再一次把庄子怼了回来,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那些想法了,但是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才是正常,这样才能够完全说通的。”
庄子被一时怼得有点狠,一下没有回上来话。杠精二号选手的庄子同学,决定对两人的话进行一下复盘,说:“来让我们回到最初始的那个话题,是你先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不快乐的’是吧?”
庄子不等惠子有任何反应接着说:“你能问出来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已经默认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才会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
这真的是一个逻辑鬼才呐,但是庄子并不满足把惠子绕晕,他接着绕:“我现在告你,我是从哪里知道的,就是在这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下彻底将惠子k.o了。
两个人的闲聊中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成为一句经典语录,流传了下来。放在现在来说,叫做“不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这样的事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层出不穷。同样的道理,不止庄子中存在,在别的著作中也出现过。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在铁被人类发现之前,人类最常用的材料就是木头、石头,但是随着人类动手能力发展的越来越先进以后,人类逐渐学会了冶铁、炼铁、打铁。铁器作为木头、石头的替代品被人类制造了出来。
这使得世界上所有的木头、树木都变得惊恐万分,他们有的怕被铁器砍掉,有的怕自己失去使用价值被人类遗弃,也有的怕自己被铁器所伤,这些木头们都战战兢兢的,知道他们遇到了神,他们将自己的担忧告诉了神。
神对他们说:“你们无需惶恐,只要你们不化做柄,那么铁对你们也是无可奈何的。”这个寓言是在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经历他人的处境,那就不要妄言他人的是非,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不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同样的话,儒家代表的孔子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在《论语.卫灵公》中有着这样的一条记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来找孔子求教,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句话能作为一个人一辈子的行为准则的?”孔子对子贡说:“还真有这么一句!你自己都不想得到的,你为什么要给别人,还要强迫别人接受。”
曾经普希金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我国历史上还真有这样一位因为独断将自己的性命送走的,就是著名的蔡桓公与扁鹊的故事。讳疾忌医的蔡桓公,不让扁鹊来为自己问诊。
于是始终坚称自己没病的蔡桓公,等到自己忍无可忍的病痛已经将他折磨得无法忍受时,才让扁鹊来给自己看诊,但为时已晚,最终蔡桓公很快就离开了人世。倔强的蔡桓公不听人劝,盲目地相信自己,最终以性命为代价。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庄子》在庄子的一生中,他能够做到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也能与好友惠子时不时地互怼,所以,庄子的一生活得十分随性,他追求的是真我的自由,不将自己活在他人的眼中,追求的是生而为人的自然与归真。
但是在庄子的一生中也有过十分霸气的名句。这句话就是出自《庄子·盗跖》,这个故事说的是庄子对于孔子儒家积极入仕,选择侍奉贤圣之人的一种虚伪的批判。
原文是这样的:“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学说,不停在各国间行走,这日孔子求见鲁国的国君盗跖,而盗跖认为孔子的做法十分虚伪,做事流于形式,所以盗跖就看不上孔子,更不会听孔子来讲述他的学说。
但是孔子依旧反复上谏,这使得盗跖十分烦躁。就对孔子出言不逊道:“你孔丘给我过来,如果你今天说的话合了我心意,我就放你走,如果你的话说得不合我心意的话,就把你的命留下来吧。”
后人将这位国君盗跖的话进行了简化,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实这句话看似是鲁国国君盗跖对孔子说的气话,实际上是庄子本人对于儒家孔子学说的一种批判。
在庄子看来,儒家学说中的积极入仕,推举圣贤并将其立做旗帜的做法,是一种虚伪的、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具有欺骗色彩的假象。
他本人主张,活出真我,不被世人眼神束缚,追求的获得自由、快乐正好与之相反。所以就有了庄子这霸气的一个反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活在别人的眼光中,终究让自己会失去自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