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太阳系中曾经消失一个星球(八大行星哪个恐怖)

发布时间:2023-09-04 01:08:41作者:听梦的风尘女来源:网友整理

八大行星哪个恐怖(外星人手机)

八大行星哪个恐怖

八颗行星,特别是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自从地球以外的其他七颗行星被发现后,人类就开始不断地观察它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八大行星一点一点地向人类展示了自己的面纱。让我们来看看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行星是哪一颗。

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当然是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在现代被称为太阳系的行星之王。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是从内到外的第五颗行星。它的质量极其巨大。虽然只有太阳的千分之一,但它的质量是太阳系其他七大行星的2.5倍,是地球的317.89倍,是地球的1316倍。

像木星这样的庞然大物是一颗没有实体表面的气体巨星。构成木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和氦,而其他较重的元素则包含在岩核中。据推测,木星的中心是由硅酸盐和铁组成的核区域,物质组成和密度不断过渡。

虽然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但不要想当然地给木星留下梦幻般的印象。由于木星的快速旋转,木星的形状呈扁平球体。外部大气层根据纬度明显分为多个带域。每个带域连接的边缘容易流动和风暴。最明显的例子是木星红斑。

宇宙中最臭的星球

木星大红斑是木星表面的特征标志。它实际上是沿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强烈下沉气流。这种气流物质含有大量的红磷化物,因此呈深棕色。

大红斑是木星上最大的风暴气旋,长约2.5万公里,上下跨度1.2万公里。每六个地球每天逆时针旋转一周,经常卷起高达8公里的云塔。自17世纪天文学家首次观察到这场风暴以来,大红斑已经存在了至少200到350年,它改变了颜色和形状,但从未完全消失。

结论:木星一直被称为行星之王。作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其巨大的品质和行星表面的气流风暴令人敬畏。它似乎是太阳系家族的兄弟。它不漂亮,但很有尊严。

你也可能喜欢:每朵玫瑰语言代表什么?八颗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一个比一颗遥远的南十字星更传奇的故事,浪漫的不同体积和质量的太阳系八颗行星分类

外星人手机

格力、顺丰、DELL机、华硕......还有什么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出手机,但能真正被人当信仰的恐怕还真没几个,不过这次Alienware可能要给大家带来真信仰了,确实有点酷。

外星人笔记本已经酷到没朋友了,在圈了N多高(you)级(qian)粉之后,现在又来抢手机的地盘。

这是一款真真为游戏而生的手机,拥有18:9的显示比例,而且屏幕素质可以用顶级来形容。

棱角分明,必须和外星人笔记本一样酷。后面的外星人LOGO十分醒目,全金属机身质感很强。

轻微的曲面屏在游戏和视频的时候体验非常好,侧面也有棱角,有点像诺基亚N8,不知道设计师是不是从诺基亚上找来的灵感。

有没有很酷?拿在手里太有感觉了。

只不过后面的布局是不是有点怪?双摄像头还是其中一个是指纹?

6.2英寸的屏幕,18:9的大屏游戏体验很好。Type-C接口和3.5mm耳机接口都是有的哦。

VR 或许也会有,不过个人感觉可能并不大,并且手机就算有也可能只是小范围粉丝专有。如,你必须买过Alienware的电脑相关产品才可以。

● ● ●

微信公众号:瓦力评测

您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 walipingce 找到我们

世界上三大超级病毒

自从我们的物种进化成现代形式之前,人类就在与病毒作斗争。对于某些病毒性疾病,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使我们能够防止感染并阻止广泛传播,帮助患者康复。但是,要赢得对抗病毒的斗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几种病毒已经从动物传播到人类,并引发了大规模的疫情爆发,夺去了数千人的生命。曾在2014-2016年爆发的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感染者达90%,使其成为埃博拉家族中最致命的病毒成员。

但是,还有其他一些病毒同样致命、甚至更毒。包括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尽管死亡率较低,但由于我们尚无与之对抗的手段,因此仍然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生物安全等级

生物安全是人类生物危害(Biohazard)的定义为生物性的传染媒介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真实或者潜在的危险。

世界通用生物安全水平标准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建立的。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操作以及操作程序,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室-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基础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防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和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也是安全防护要求最高的等级)。

病毒的生物安全等级可分为四个级别(BSL-1~BSL-4):

一级BSL-1: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进行试验研究用的物质都是已知的所有特性都已清楚并且已证明不会导致疾病的多种微生物物质。研究通过日常的程序在公开的实验台面上进行。不需要有特殊需求的安全保护措施。操作人员只需经过基本的实验室实验程序培训并且通常由科研人员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下并不需要生物安全柜的存在。

生物安全柜国际标准的规定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大类以满足不同的生物研究和防疫要求。安全柜的分类级别与生物安全等级无关。生物安全柜可保护工作人员和环境而不保护样品。

二级BSL-2:流感病毒等。

进行试验研究用的物质是一些已知的中等程度危险性的并且与人类某些常见疾病相关的物质。操作者必须经过相关研究的操作培训并且由专业科研人员指导。对于易于污染的物质或者可能产生污染的情况进行预先的处理准备。一些可能涉及或者产生有害生物物质的操作过程都应该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在这些条件下最好使用二级的生物安全柜。

二级生物安全柜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柜型。按照NSF49的中的规定,二级生物安全柜依照入口气流风速、排气方式和循环方式可分为4个级别:A1型,A2型(原B3型),B1型和B2型。所有的二级生物安全柜都可提供工作人员、环境和产品的保护。

三级BSL-3:SARS病毒、炭疽芽孢杆菌、鼠疫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狂犬病毒等。

使人们致病或者有生命危险可能的物质。我们需要保护一切在周围环境中等操作者免于暴露于这些有潜在危险的物质中。通常使用二级或者三级的生物安全柜是必需的。

四级BSL-4: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萨热等。

进行试验研究的物质是一些极高危险性并且可以致命的有毒物质,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并且现今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者治疗方法来处理。操作者必须经过熟练的关于进行这种极高危险性物质研究的培训,并且应该很熟悉一些相关操作,保护设施,实验室设计等等方面对于这些极高危险性物质的预防。同时也必须由在此研究领域非常有经验的科研人员进行指导,严禁独自在4级实验室工作。

对于实验室的进出应当严格的进行控制,实验室一定要单独的建造或者建造在一栋大楼中于其他任何地方都分离开的独立房间内,并且要求有详细的关于研究的操作手册进行参考。在这样的实验研究中三级的生物安全柜是必需的。

三级生物安全柜是为3-4级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而设计的,柜体完全气密,工作人员通过连接在柜体的手套进行操作,俗称手套箱(Glove box),试验品通过双门的传递箱进出安全柜以确保不受污染,适用于高风险的生物试验。

以下是12个最凶残的病毒杀手,它们的厉害之处在于个体感染后(尤其是患基础病的人群)死亡风险陡增,感染人数之多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1.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SARS-CoV-2与SARS-CoV属于同一病毒大家族,称为冠状病毒,在感染人之前先通过中间动物传播。截止目前,该病毒已经感染了全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健康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病原体,并将其与人体细胞区分开。但是,营养不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导致的免疫系统较弱,会使身体容易感染,例如冠状病毒……

有医师就指出,这个病毒的特性,不仅狡猾还专治“各种不服”。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是属于信息核糖核甘酸(mRNA),代表这病毒的遗传物质结构是单链,比其他病毒脆弱,也就更容易产生变异。另外病毒表面有亲和ACE2的蛋白质凸起,也就是说人体内有相同成分,人体一开始遇到新冠病毒,会把它当成身体一部分而不抵抗,这两点就是病毒狡猾的地方。

在潜伏期,病毒开始在体内繁殖,这时人不具有传播性,病毒也不会攻击人体,但免疫系统也不会杀死病毒。直到病毒在体内繁殖越来越多,开始占领口腔、肠胃、血液到最后整个人都是病毒,连咳嗽、打喷嚏都有无数病毒飞出来,都还只是和病毒共存的时间,病毒本身还不具有破坏性。

等到人体免疫系统彻底被病毒挤兑时,才开始杀毒,从发烧开始清理病毒,尽管身体感觉清理得差不多了,就会停止,但不会全部杀光。只要不威胁免疫系统时,病毒就没事,而此时透过检测也测不出来。

可隔没多久,病毒又开始偷偷复制发育,所以就会出现有可能 “已治好的”人回家了,过不了20天又会“复阳”。

面对病毒的这种习性,医生无奈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病毒不分你我。除非是等有效疫苗研发出来,否则我们就是要乖乖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如果您觉得不服气,到处走、不戴口罩、不遵循隔离…那这个病毒就专治您这种不服。所以,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的生命,请在病毒面前保持“敬畏”。

防疫是每个人的责任。最好的方式,要让民众清楚这个疾病的重症风险为何,但同时也要知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疫病的源头。

同时,多项研究也提出警告,无症状感染族群的病毒传播力,其实并不亚于出现症状的确诊病患。要如何找出无症状感染者?防疫专家说,大规模的病毒检测,是直接有效的对策。

2.冠状病毒(MERS-CoV)

导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毒2012年在沙特阿拉伯爆发,2015年在韩国爆发。MERS病毒与SARS-CoV和SARS-CoV-2属于同源病毒家族,也可能起源于蝙蝠。该疾病在进入人类之前曾被骆驼感染,并在受感染的人体内引发咳嗽、发烧和呼吸急促。

MERS通常会发展为严重的肺炎,估计死亡率在30%至40%之间,使其成为已知的从动物到人的冠状病毒中最具致死性的病毒。与SARS-CoV和SARS-CoV-2一样,MERS也没有经过批准的治疗方法或疫苗。

3.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

科学家在1967年发现了马尔堡病毒,当时德国的实验室人员中有小规模的爆发,感染与从乌干达进口的猴子中。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相似,两者都可引起出血热,这意味着被感染的人在全身发高烧和出血,并导致休克、器官衰竭和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首次爆发的死亡率为25%,但在1998-2000年的刚果共和国爆发以及2005年的安哥拉爆发中,死亡率均超过80%。

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证实马尔堡病毒的自然宿主为埃及果蝠,马尔堡病毒是埃博拉病毒的近亲。

4.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埃博拉病毒的生物风险等级为4级,最高。

埃博拉第一次出现是在1976年非洲埃博拉河流域。当时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爆发了人类已知的第一例埃博拉疫情,此后的40多年里,非洲共发生了十起大大小小的埃博拉疫情。刚果茂密的热带森林是埃博拉病毒的天然病毒库。

40多年以来,埃博拉病毒神出鬼没,每一次出现都导致巨大的恐慌和人员死亡,然后,病毒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待下一次爆发。

埃博拉病毒是通过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或感染者或动物的组织传播的。这个病毒至今查不到源头,不知道它从哪来,仿佛从天而降。

埃博拉病毒进入体内,第一个目标就是免疫系统。它将免疫细胞变成自己的傀儡,利用它生产病毒,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一旦被侵入,免疫系统基本就崩溃了。紧接着,血管堵塞、凝血功能丧失,直至病毒让患者的内脏支离破碎...最常见的就是皮下出血和内出血。

对于这个病毒目前还没有完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且它还在一直进化,拥有很多种变体,一代比一代难对付。埃博拉传染能力极强(致死率90%),只要有一个病例,就可能导致疫情的再次爆发。

据世卫组织称,西非疫情始于2014年初,是迄今为止该病最大,最复杂的疫情。

5.狂犬病(Rabies)

尽管1920年始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已使这种疾病在发达国家极为罕见,但这种情况在印度和非洲部分地区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Muhlberger说:“它破坏人的大脑,这是一种非常非常糟糕的疾病。”尽管有抗狂犬病的疫苗,但如果不接受治疗,就有100%可能死亡的可能性。”

6.艾滋病毒(HIV)

在现代世界中,最致命的病毒可能是艾滋病毒。“它仍然是最大的杀手,”美国传染病学会及其发言人Amesh Adalja博士说。自1980年代初首次发现艾滋病毒以来,估计已有3200万人死于艾滋病。Adalja博士说:“目前对人类造成最大损失的传染病是艾滋病毒。”

强大的抗病毒药物使人们能够与艾滋病毒感染者生活多年。但这种疾病继续破坏着许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有95%的新的HIV感染在那里发生。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内每25名成年人中就有近1名艾滋病毒呈阳性,占全世界艾滋病毒携带者的三分之二以上。

7.天花(Smallpox)

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宣布天花消失。但在此之前,人类与天花作斗争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该病杀死了约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它给幸存者留下了深深的永久性疤痕,并且常常失明。

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死亡率很高,在游客将病毒带到其地区之前,人们与病毒的接触很少。例如,历史学家估计,美洲90%的土著人口死于欧洲探险家引入的天花。仅在20世纪,天花就杀死了3亿人。

Adalja博士说:“这不仅给死亡带来了沉重负担,而且也给失明的人造成诸多不便,这正是促使这场抗击运动从地球上消灭的原因。”

8.汉坦病毒(Hantavirus)

汉坦病毒可两种: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另一种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前者主要流行于美国,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以及德国也发现了病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在4日左右的发热、头痛等前驱期症状后,出现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高病死率(52.4%~78.0%)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重症3~7日死亡,生存者则很快恢复,无后遗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肾脏是早期原发性损伤器官,病毒是肾损伤的直接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成功分离病毒以来,HFRS和汉坦病毒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近年来灭活疫苗的研制成功,为有效预防本病创造了条件。有些类型的疫苗已经国家批准生产使用,有的已进入临床观察中,有的正在试验室研制和检测中。

HPS于1993年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时一名随未婚妻生活在美国四角地区(Four Corners area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和犹他州)的纳瓦霍(Navajo印第安族群)健康青年男子在几天内死于呼吸急促。几个月后,卫生当局从一只感染者家中的鹿鼠(白足鼠)中分离出汉坦病毒。

美国四角地区

该病毒不会人际传播,主要受感染于小鼠的粪便。

根据《临床微生物学评论》(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10年的一篇论文,以前,另一种汉坦病毒于1950年代初在朝鲜战争期间爆发。3,000多名部队士兵被感染,其中约12%死亡。

虽然这种病毒在美国被发现时对西医来说很新,但研究人员后来意识到纳瓦霍人的医学传统描述了一种类似的疾病,才将这种疾病与小鼠联系起来。

9.流感(Influenza)

根据世卫组织数据,在典型的流感季节,全世界多达50万人将死于这种流行性疾病。但有时,当出现新的流感病毒株时,会导致大流行,疾病传播更快,死亡率通常更高。

最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有时也称为西班牙流感)始于1918年,使世界上多达40%的人口患病,造成5000万人死亡。

Muhlberger说:“我认为,像1918年流感爆发那样的事情有可能再次发生。” “如果一种新的流感毒株在人群中发现并且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轻易传播并造成严重疾病,那么我们将面临一个大问题。”

10.登革热(Dengue)

登革热病毒最早出现于1950年代的菲律宾和泰国,此后已传播到全球热带和带地区。现在,全球多达40%的人口生活在登革热流行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疾病以及携带这种疾病的蚊子可能会传播得更远。

据世卫组织称,登革热每年使5000万至1亿人患病。尽管登革热的死亡率低于其他一些病毒,为2.5%,但该病毒可引起埃博拉样疾病,称为登革出血热,如果不加以治疗,死亡率能达到20%。

CDC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9年批准了一种登革热疫苗,该疫苗可用于9-16岁居住在登革热常见地区且已证实有病毒感染史的儿童中。在某些国家/地区,适合9-45岁的儿童使用经过批准的疫苗,但同样,接受者必须过去曾确诊登革热。那些以前没有感染过这种病毒的人,如果接种了疫苗,可能会患上严重的登革热。

11.轮状病毒(Rotavirus)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6-7天,发热持续1-2天,呕吐2~3天,腹泻5天,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保护儿童免受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病的主要原因。尽管发达国家的儿童很少死于轮状病毒感染,但该疾病是发展中国家的杀手。

12.SARS冠状病毒(SARS-CoV)

据世卫组织称,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或SARS的病毒于2002年首次出现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该疾病引起发烧,发冷和身体疼痛,并经常发展为肺炎,这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中肺部发炎并充满脓液。SARS的估计死亡率为9.6%。但据CDC称,自2000年代初以来,没有新的SARS病例报告。

The 12 deadliest viruses on Earth

https://baike.baidu

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使得人类有机会脱离地球的“束缚”,从而进入到太空中,月球是迄今为止人类到过的那球以外唯一的天体,受限于空间的距离以及人类航天器速度等各方面的限制,我们人类暂时还无法到达其他更远的星球。


寻找宜居地外行星的考虑因素

不过,我们人类目前依靠无人探测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等手段,还是可以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来拓展我们认知宇宙的视野,那些太阳系内的行星、太阳系外的行星世界甚至银河系以外的河外星系,陆陆续续都在我们面前呈现出缤纷多彩的面貌,虽然受距离的限制,观测地深度和分辨率往往较低,但起码我们能够从中获取一些关键的信息和数据,从而为行星的演化、星系的发展等深层次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进行深空探测任务时,其中有一项就是寻找生命存在的证据,对于太阳系以外的恒星系统来说,最直接的观测对象,其实就是寻找和地球差不多的宜居行星。

长期以来,我们人类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对碳基生命的支撑条件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可以说已经非常丰富和到位了,所以我们在寻找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和线索时,一般也都会参考地球的生态环境,比如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为:是否存在大气层、是否处于恒星系统的宜居带内、是否存在液态水、是否存在稳定适宜的磁场等。


能成为宜居行星的基本标准

几十年来,来自世界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们,参照宜居行星的标准,在宇宙中搜寻出了4000多颗候选者,虽然有很多在后来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排除在“可能具备生命元素”的阵营之中,但仍然有20多颗进入到了下一轮的论证阶段,据此科学家们提出了支撑“超宜居行星”存在的几项核心标准:


比如,所在恒星系中的母星为黄矮星或者为橙矮星、尺寸比地球最好大一些、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3-5摄氏度、大气中氧气含量在25-30%之间、地表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存在地质活动。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作为系统内能量来源和核心的太阳,并非是支撑碳基生命存在的最佳恒星类型,最佳的对象应该是橙矮星,这类恒星比我们的太阳更冷、更暗、质量更小,但是寿命较长,可达200-700亿年。


从地球生命诞生的过程以及生命科学的研究结果看,对于复杂生命的诞生,至少需要大约35亿年才可能出现,因此,寿命较长的橙矮星,则更有可能使处于其宜居带内的行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诞生生命和发展生物多样性。

行星比地球更宜居的可能性

那么,作为行星本身来说,如果处在恒星系的宜居带内,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也可以让该行星比地球更宜居。

首先,比地球大10%左右的岩石行星,将拥有更大的适合居住的表面积,并且受更强引力的统带,可能拥有更厚、更稳定的大气层。此外,行星的质量越大,那么内部的热量保存的时间就可能越长,地质运动的时间也越长,行星磁场也会越稳定和持续。


其次,比地球温度稍微高出5摄氏度的行星,有可能拥有更大的热带、带区域,这为支撑更多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第三,陆地的“性”。如果一颗宜居行星,其单块陆地面积过大时,那么就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拥有广袤的海洋,来自海洋的湿热水汽,也很难抵达陆地的中央区域,使得陆地上的沙漠面积过于庞大,从而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第四,海洋的深度不宜太大。从地球上来看,在海洋的浅水区,生物多样性都要比深海区大得多,这里面既有氧气的原因,也有温度和光照的原因。据此,科学家推测,一个超宜居行星,海洋水域的深度最好不要太大,那么就可能孕育出较多的生命来。

超宜居行星浮出“水面”

针对上面几个“理想化”的评判标准,科学家们在20多颗“超宜居”行星中,锁定了两颗更有可能支撑生命存在且有条件形成复杂生态系统的行星。其中一个是KOI5715.01,其年龄约55亿年,直径为地球的1.8到2.4倍,绕着一颗距地球2965光年的橙矮星旋转,表面平均温度可能比地球低2.4摄氏度,但如果它比地球拥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来吸收热量,那么它将完全达到超宜居的标准。


另外一颗是 KOI 5554.01,这颗行星大约有65亿年的历史,直径是地球的0.72到1.29倍,环绕着一颗距离地球700光年的黄矮星运行,表面平均温度大约是27摄氏度。

这两颗超宜居行星,与地球的距离都在100光年以外,无论是地球上的大型天文望远镜,还是美国NASA专门用于系外行星探测的苔丝太空望远镜,和它们相距都太远,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还无法捕捉到高质量的图像,更多细节的信息我们还无法得到。


不过,随着最新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发射和部署、美国NASA的LUVOIR大型紫外/可见光/红外探测卫星、欧洲航天局的 PLATO 空间望远镜、我国的巡天光学望远镜等的发射,对于上面提到的一些“超宜居行星”的观测,势必会迎来崭新的阶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真正确认系外的哪一颗行星,真的适合人类居住甚至上面存在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