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么一句经典的词汇来形容弥勒佛,那就是“大肚能容,开口便笑”。是因为弥勒佛带给人的印象是面带微笑,大肚子,极具特点,这种佛像经常会在一些寺庙中看到,还有神话故事中也经常会提到,比方说西游记中就有所记载,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关于弥勒佛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弥勒佛也称为“布袋和尚”,而弥勒二字则是由印度而来,据记载显示,弥勒佛是继释迦牟尼之后的第五尊佛,相传弥勒佛降落时,国土丰乐,花香浓郁,只因这位佛出身地位高贵,降生后便成大道。至于他“布袋和尚”之称的由来则是因为他不在意俗物,不喜好富贵繁华,常常穿着衣衫褴褛,纳屦踵决的,而且随身带着一个破旧的布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仿佛是百宝箱一般,总也掏不净,而且还常常会捡一些别人不要的物品放入其中,久而久之,大家都称呼他为“布袋和尚”。
弥勒佛认为心才是最真实的,他的处事风格就是大度包容,不计较是非恩怨,即便是遇到不喜之人,依然可以和平相处,因此修建弥勒佛佛像之时就采用了光头垂耳,满面笑容,袈裟在身,袒胸露肚,标志性的口袋与佛珠,这种经典形象!
关于弥勒佛的故事就介绍到这里,那么吸引大家喜欢这位佛祖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躺平”其实和“佛系”是双胞胎。
看起来“无欲无求”“恬淡无为”,背后却是求而不得好无奈,既然没招,索性也不努力了:我躺平还不行吗?
面对挫折,这也算是个办法,但不高级。
要说躺平躺得最有技术含量,散发着浓浓智慧的,绝对得是那个大肚子和尚。
他疯疯癫癫走街串巷,居无定所随处躺倒,乞讨的物品、地上的饭粒统统装进一个大布袋,虽没见他倒东西出来,布袋却又是空的。
他见谁都是笑容可掬,喜气洋洋,有人与他打机锋:“如何是布袋?”他也不说话,把布袋往地上一放,你还想追问,他却又提起布袋,哈哈而去。
还有那段被大爷大妈们广为传诵的: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吐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
据说这是拾得(普贤菩萨化身)传下来的,遇到子女不听话,邻居不讲理,你细品品,你真想想,咳,有啥可计较的,心中顿时就清凉了不少。
不论是非,不争人我,虽整日背着大布袋,却始终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却并非啥也不做,而是“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这超然物外,又拙朴入世的境界,哪里是“躺平”能诠释明白的,其中的大智慧大忍辱,真个是妙妙妙!
01
很多人以为,布袋和尚只是民间创作的艺术形象,并非确有此人。实际在历史上,不只真有其人,他还收获了众多粉丝。
甚至在他圆寂一百多年后(1098年),宋哲宗——宋朝的第七个皇帝,在有限的25岁生命里,居然还抽出时间,追着给他赐号“定应大师”。可见,布袋和尚的影响力,超越了时空。
据《宗教词典》记载:“布袋和尚,五代后梁僧人”。
《宋高僧传》最早记载他的生平,说他“言语无恒,寝卧随处”。最奇的是,他躺卧雪中,却片雪不沾。真,躺出了境界。
没人知道他从何处而来。传说有一天,明州(今宁波)奉化的龙溪上漂来了一捆柴,柴上躺着一个大胖小子,圆头大耳,对人发笑,简直人见人爱、车见车载,大伙儿果断给他抱上岸,取名“契此”,由于长在长汀村,又号“长汀子”。
后来他就在奉化岳林寺出家。
当时,明州评事(工作性质类似调研员)蒋宗霸与契此交往很深,拜他为师,还跟着他云游过三年。有一天两人在溪中洗澡,宗霸看见契此背上竟长有四只眼睛。
按照佛教戒律,不可随意显现神通或示现特殊身份,要么你就装疯卖傻,比如我们熟知的济公;要么就得等到临终才可道出真相,比如寒山拾得。而布袋和尚是两者兼之。
后梁祯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在岳林寺东廊的盘石上,即将辞世的布袋和尚终于透露本地风光,说偈道: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竟是弥勒菩萨化身!
被宋哲宗赐号后六年,岳林寺重修寺庙时,依着布袋和尚的样子塑了一尊弥勒菩萨像。谁知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被各种模仿,其后从浙江到全国到处图其形象,代替印度天冠弥勒,奉化岳林寺、雪窦寺也被视作“弥勒应迹胜地”,从此,奉化雪窦山就成为弥勒文化的中心。
02
民间喜欢叫他“弥勒佛”,实际呢,他现在还是补处菩萨,意思就是等着补释迦牟尼佛的位置。所以,又称“未来佛”。现在就住在兜率天内院,56亿7千万年之后将下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
古往今来,有无数高僧大德发愿求生弥勒净土,比如唐僧原型玄奘大师,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现在都正在兜率内院跟着菩萨修行呢。
可那都是超级学霸,像我们这种学渣,想往生弥勒净土,简直不亚于小学生考清华北大啊。
幸而,弥勒菩萨对一切众生常怀慈爱,绝不舍弃我们,因此又名“慈氏菩萨”。《悲华经》中,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前发愿,要于刀兵劫拥护众生:
“不念我者尚不舍之,况于念我者哉!”
当弥勒下生成佛时,将有龙华三会说法。据《菩萨处胎经》记载:
凡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未能得度者,即使不能持戒,但只要能敬香礼佛,乃至一念称名,少分供养,生正信者,统统都可得度!
03
2008年11月,浙江奉化雪窦山弥勒大佛开光,自此,这个昔日布袋和尚的应化之地,逐渐成为中国第五大名山。
随着首届雪窦山弥勒文化节的举办,雪窦山的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一年一度的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把最美的东方微笑送到世界各地,彰显大慈大智的弥勒文化,使布袋和尚在海外成为“快乐的中国人”的文化符号。
虽然由于新冠疫情的肆虐,今年的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暂停了线下活动,但我们并未停止向弥勒菩萨祈愿,祈愿世界和平,祈愿人民安乐,祈愿远方的亲人一切安好,祈愿身边的朋友事事顺意……
为此,2021雪窦山弥勒文化节特别推出“遇见微笑的你”线上祈福活动,您可以在这里点香、供灯、献花,为亲人祈福,为众生祝祷。
您还可以上传微笑照片,即使面对疫情,用跨越时空的微笑,为世界增添一丝暖色。
云祈福活动指南:
1、首 页
首页包含祈福+微笑+遇见三大版块,带你看见最美微笑和祝福。
2、祈 福
您可以在这里点香、供灯、献花,为亲人祈福,为众生祝祷。
3、微 笑
上传微笑照片,长按下载,即可分享,在疫情频发的当下,用跨越时空的微笑,为世界增添一丝暖色。
4、遇 见
分享2021弥勒文化节最新动态及雪窦山旅游攻略等,带你看见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
在佛教中,我们所处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一种佛教用语,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苦难、堪忍”的意思。每个人一出生便是从一声啼哭开始的,在人世间经历各种苦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等等苦”,但只要潜心修行,就可以去到西方极乐世界。
“三世因果经,六道轮回说”。是哪三世呢,就是前世、今生和后世。前世指父母,今生指自己,后世指儿女。三世因果经第一句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六道轮回说指的是,把人世间分为了上三道和下三道,上三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下三道: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我们现在站在这儿的人都属于上三道中的人道,说明我们前世种下了很多善因。
我们来到寺庙进入天王殿首先看到的便是大肚弥勒佛。他挺着一个大肚子笑吟吟地看着众生,有句话这么形容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就是让我们学习大肚弥勒的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精神。 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由于大肚弥勒佛像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因此深受信众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佛像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
据说,弥勒佛的形象是根据南北朝时期布袋和尚的形象去塑造的。南北朝时期有个布袋和尚,名叫契此。他身上挎着一个布袋,走到哪儿都带着,看见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就有人问他了,你一个和尚,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只往里面装不往外面拿,你这修的是什么行啊。然后布袋和尚就把他的布袋放下了,说:“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一身自在”。
这就在告诉我们要懂得舍弃,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弥勒佛是未来佛,他将在56.7亿年后修成佛的果位,他还不能称之为是佛,只能称之为是弥勒菩萨。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