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罗盘和指南针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3-05-13 04:02:58作者:君心似我心来源:网络

罗盘和指南针有什么区别(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

罗盘和指南针有什么区别

       罗盘和指南针很像,所以很多人误称罗盘为指南针。当然,罗盘的出现是在指南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可以说罗盘和指南针是一对兄弟。相辅相成。本期风水罗盘带你了解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

       罗盘,又称罗经仪,是风水探测的工具,是理气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罗盘主要由磁针和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每个圆都代表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系统中某一层次信息的理解。

       中国古人认为,人的光环是由宇宙的光环控制的,人与宇宙的和谐是吉祥的,人与宇宙的不和谐是凶猛的。因此,他们将宇宙中各个层次的信息,如天空中的星星、地面上以五种元素为代表的一切、天干地支等,都放在罗盘上。风水学家通过磁针的旋转找到最适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物的方向或时间。虽然风水中没有提到磁场的概念,但罗盘上各圈之间的方向、方向和间隔的协调意味着磁场的规律。

       指南针又称指北针,主要部分是安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可以在自然磁场的作用下自由旋转,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可以通过这种性能来区分方向。常用于航海、地球测量、旅游、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发明由司南、罗盘和磁针三部分组成,均属于中国的发明。据《古矿记录》记载,战国时期出现在磁山地区。

       指南针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对物体磁性理解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发明在人类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最初用于确定祭祀、礼仪、军事、占卜和观看风水的方向。

       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中国船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北宋《萍州可谈》:船师(掌舵人)懂地理,晚上看星星,白天看日子,阴郁看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全天候导航工具,弥补了天文导航和地文导航的不足,开创了航海史的新时代。

       指南针和罗盘的祖先是一样的。他们都叫司南。司南也有很多信息。后来,根据不同的功能,指南针侧重于方向,而罗盘则被风水先生使用。后来,用于航海的罗盘刻度非常精确,角度详细,这也是一种罗盘

       罗盘的功能比指南针多,指南针只能用来判断方向,还有测量倾角、倾向等用途。

       罗盘是在指南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罗盘又称罗经,还有罗经盘、罗针、罗盘针、指南针盘等别名,具有包罗万向、经纬天地的意义。罗盘是广泛应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住宅和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延续和发展。

       中国古代罗盘可分为沿海型和内地型。沿海生产地为福建漳州、广东兴宁,用于航海指导。内地风水罗盘的主要产地是万安,用于确定房屋建筑和墓葬的方向和平面布局,历史上被称为徽盘。

       指南针和罗盘的祖先是一样的。他们都叫司南。司南也有很多信息。后来,根据不同的功能,指南针侧重于方向,而罗盘则被风水先生使用。后来,用于航海的罗盘刻度非常精确,角度详细,这也是一种罗盘

       【结论】指南针更注重方向,而罗盘因其刻度精确、知识丰富而被风水先生视为风水测量工具。虽然罗盘和指南针是两个不同的物体,但它们有相同的祖先,即司南。因此,罗盘和指南针可以说是两兄弟。它们看起来很相似,但有不同的含义。

也许你也喜欢:
如何在家里摆放罗盘,注意风水罗盘的摆放
罗盘有多少层?风水罗盘每一层的含义是什么?
详细解释风水罗盘,分析盘面所示的风水问题
放置勇者有什么寓意?

罗盘和指南针的区别

罗盘和指南针有什么区别图片

国人常见的八卦可能含有许多不为现代人知的秘密,哪怕很多专业的易学研究者、道师或风水师也同样未必知道。

古人发明八卦是以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参照物,以自己位置为中心不变,下看东西南北地理分布,抬头看星移斗转,就是所谓的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然后把上下事物像投影一样,投射描绘在一起,归类划分为八卦。地面上的地理分布,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天象则因为是从下往上看,和看地理的方向正好相反(就是所谓的镜像),而且地球还是在黄道平面绕着太阳公转,是动态变化的相对位置。现在人直观上对八卦节气分布感觉就像反过来了一样,那是我们从小学习的天文知识,太阳系习惯以太阳为中心,从黄道平面上北极星方向,向下看太阳系的影响所致,是参照物和相对位置不同产生错觉。以北斗七星为例,北斗像一个指针,它的斗柄一直都是朝着黄道平面180度的地方,也就是地球夏至所在的位置,因为地球自己在自转公转的原因,感觉上北斗的斗柄一直在转,春夏秋冬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其实北斗七星相对黄道平面基本没动。所以,对八卦上所标示的事物,我们要站在古人的位置参照系统里去理解,才更贴切和容易些。

先天八卦是根据日影确定两分两至,再两两中间等分出四立,称作八节或八神(古代早期的神是指天象,并没有人格化哟,绝不算迷信),按阴阳二气(其实就是太阳辐射量,后来才引申为更抽象概念)盛衰规律,以阳逆阴顺(日影阴阳鱼走势,在后来的《奇门遁甲》用后天八卦,实际运用主要看星,参照物反过来,运用就变成阳顺阴逆)成卦序排列而成,从夏至阳气最盛为三阳乾卦1开始,依次为兑卦2、离卦3、震卦4一阳生,立秋一阴生为巽卦5,依次为坎卦6、艮卦7到三阴坤卦8阴气最盛,共八个卦及其顺序。

这里必须注意,八节是时间点,而非时间段。冬至在坤卦正中间,夏至在乾卦正中间,春分在离卦正中间,秋分在坎卦正中间,他们分别对应地理位置的北、南、东、西,其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依次在震卦、兑卦、巽卦、艮卦正中间,对应地理位置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再强调一点,这里的方位是以地球自转轴为方向基准的真正的地理南北,不是地球磁极的南北,也就是说不是指南针所指的南北,反而是北斗斗柄对应节气位置。原因是测日影是和地球的自转轴及其与黄道平面的倾角有关系,和地磁场无关。后来大约到战国时期,要平衡八卦和十二支的位置对应分配协调,二者最小公倍数为二十四,又把八节细分成二十四个节气,自然在每卦中间节气左右各加一个连贯的节气,也就是一个卦含有三个节气。相应,每支内就含两节气,具体应用再一气统三侯等等,把时、日、月、年,元、运、周等时间周期循环协调统一起来。

那么我们按照习惯,不以先天卦序论宫,以洛书划分的九宫看,八卦围一圈每一个宫位都对应有什么节气。1宫:大雪、冬至、小寒,8宫:大寒、立春、雨水,3宫:惊蛰、春分、清明,4宫:谷雨、立夏、小满,9宫:芒种、夏至、小暑,2宫:大暑、立秋、处暑,7宫:白露、秋分、寒露,6宫:霜降、立冬、小雪。

我们再来看后天八卦,后天八卦是先天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趋利避害应用变化的基本原则体现。先天卦描述的是固定某一年天地宇宙自然规律变化,固定的时间,固定空间,固定的天象,是静态。后天八卦体现的是人去利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最佳组合,主动推算调整实现和谐或趋利避害。每一年的地理变化不大,或者说基本不变,但在不同的周期内,相同的空间天象对应是有不同的,甚至差异变化非常之大。古人从实践中感受到,天地之间有明确的呼应关系,特定的时空加特定的现天象,明显对应身边特定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包括但不限于风雨雷电、寒来暑往、地震洪水等等。天象中尤其以太阳、月亮、木星、土星、金星、火星和水星等影响力巨大,根据前述主要天体运行周期变化,协调组成相对固定的组合,则是固定的天象,对应具有代表性的利或害,供生产生活实践参考指导。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先天卦好比是一张以前的纸质地图,能告诉你哪里有山,哪里有水,哪里有路,哪里有村庄,是固定的死图。而后天八卦就像现在手机里的导航地图,你走到哪,地图就自动转到哪,能及时提醒你,前面的路通不通,不通的话要规划怎么绕道,前方天气如何,多远有加油站服务区,是活的动图,只不过后天八卦靠的是人自己去推测计算。

后天八卦这调整的原则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阴阳协调平衡。现实生产生活之中季节变化等都是正常现象,稳定或温和的波动变化对人最有利,各种极端变化是有巨大危害性。比如:暴风骤雨、干旱洪涝、极端高温或极端低温等等,是要尽可能的规避。甚至根据一些基本原理,对环境进行适当改造,保持安全和舒适性,符合人类的现实需要。

后天八卦重在象,即天象。人所在的空间相对固定,无法做重大迁移变动的情况下,推测一定的时期内,会出现有利或有害天象的时间方位,对生产生活进行相应调整以应对。或者,也可以根据现时的天象和未来变化,找合适的方位趋利避害。天象随时在变化,一年、一个甲子或三个甲子,甚至九个甲子之中基本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天象会重复出现,选择最佳的时空和天象配合,指导生产生活就是后天八卦的具体应用体现,同理出现和指导原则严重相悖的组合,就有灾害人祸发生,要尽量规避。后天八卦应用跟现在的火山地震天气预报意思差不多,只是它承载的功能恐怕比现在的各种预测预报更广泛一些,主要体现在后期八卦应用推天地及人事,应用更抽象玄幻。

后天八卦的卦象所在宫位和先天八卦有原则性调整。先天八卦1~4和6~9宫的卦象依次为:坤、巽、离、兑、艮、坎、震、乾。后天八卦依次为:坎、坤、震、巽、乾、兑、艮、离。后天八卦的各个宫其实还隐含有先天八卦的象(固定的时空天象信息),它已经是后天八卦这个建筑下看不见的地基,但作用和意义还在。

后天八卦在《奇门遁甲》中的应用变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人的智慧可以说让人叹为观止。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先进测量工具及技术,但无数人跨越几千年的对现象观测总结归纳出的一套实践应用型理论,应该多少符合现代的科学归纳法,有其科学性的地方。因为具体机理细节失传,现代人无法理解掌握,而盲目去否定它,反而显得不靠谱不科学。

前面说到后天八卦,有一个细节一直没有说到。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有所区别,不但宫内的卦象有所变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后天八卦每宫内的节气也是和先天八卦是不一样。这说明什么?说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并非完全重合,有个15º的偏转。同样在1宫,先天八卦三个节气是:大雪、冬至和小寒,而在后天八卦里却是:冬至、小寒和大寒,其他宫位同此情况,都相差一个节气。

先天八卦发明于伏羲时代,是按日影测向划分八节八卦。后天八卦发明于黄帝时期,是根据实际应用调整后的八卦。《奇门遁甲》黄帝战蚩尤时期就有使用,前文也说过,后天八卦是用于测算寻找合适的时空天象,晚上或阴雨大雾天怎么辨别方向?特别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莫非上古之时,中国人就已经知道用磁石测向了?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存在15º偏转角,可以说明很大的问题。古人能够知道,在古中国地磁场南北极和地球自转轴有15º夹角,这也太不可思议了,或许真实的历史远比有图文记载历史更让人匪夷所思。上述除了日影定向,如何精准测向和怎么知道地磁场偏角,不仅仅在后天八卦上有体现,而且这两点在《黄帝内经》的阴阳划分中也有体现。看来指南针的发明比我们所了解的战国时期要早,而且中国古人很早就知道地磁南北和地理南北有15⁰偏角。

罗盘和指南针的关系

7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独树一帜”新版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布。据新京报《中国人民大学新版录取通知书今日亮相,首批106份已寄出》一文报道,新版录取通知书采用函匣立体式设计,分上下两层。其中,录取通知书函匣上层主体为校史罗盘,罗盘分三层以校徽为中心对称展开。随着录取通知书徐徐打开,从1937年到2022年,罗盘上手绘的四幕校史插画随之转动。这一罗盘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函匣上层主体为校史罗盘。图/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文化史学者潘天波在《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中,讲述了中华工匠技术史上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漆器等十大具有代表性的技术物,它们在各自独特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全球传播、交往与互鉴的曲折历史。其中,潘天波指出,在自然文明史上,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定位空间与方向仪象的时空技术,而这正是“自然罗盘技术”。

潘天波说,自然罗盘技术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天才发现,考古发掘的空间方向性的图案是史前工匠的智慧表达。 在之后的人类历史发展中,风水罗盘,指南鱼、司南等科学罗盘的先后发明,标志着罗盘技术最终被科学意义所取代,进而被用于发现与探测自然的空间方位。而先进的航海磁石司南装置是宋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仪器,也是宋代航海技术发达及其远洋能力强大的象征。

以下内容节选自《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潘天波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2年6月版。

物质、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探寻宇宙的三大永恒变量,也是自然宇宙体的三大紧密相联的构成要素。人类对自我生存空间中的时间和物质探寻一直没有停止,并将自然物质赋予特有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属性,进而建立属于人类的时空逻辑体系。罗盘测向技术的诞生就是人类探寻宇宙物质、时间和空间的产物之一,即在特定的自然物质身上发现其空间指极性和时间永恒性,这确乎是一项全球性的伟大发现与科学发明。

自然罗盘技术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天才发现

在自然文明史上,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定位空间与方向仪象的时空技术,通常是利用自然界的动物(鳗鲡、鸽子、燕子、蜜蜂等)迁徙、天体星象(日光、北极星等)、河流水势(高低走向)、树木风向(季风规律)等途径辨析方向,进而为人类自己的行为活动确立坐标。在跨湖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带光芒的太阳纹彩陶、火焰纹彩陶和刻划、镂孔、彩绘三者组合的太阳纹图案”。毋庸置疑的是,史前人类刻画的太阳纹图案极具时空性特征,显示出原始人类对时间性方向与空间性方位的认知与渴望,并付诸经验性知识叙事——时间性图案绘画,这些图画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即作为早期人类学习的教科书。

同样,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刻符,说明半坡古人已经萌生了描绘空间的方位思想或方向意识,具有了一定的判断空间位置和测定方向的能力。诸如此类的考古发掘资料是很多的,再譬如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曾出土6000年前的骨制北斗星形状的斗柄,山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朱绘岩画所刻画的女巫头顶或为北斗七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腹部的猪图像正中一颗星也是天极星。这些出土的太阳纹、鱼纹、北斗星等原始的时空性特征明显的图案表明,早期人类对自我的空间位置、空间方向以及空间时间的意识,已具备了原始认知与经验描述的能力。

这里姑且可以把早期人类利用自然现象确定方向的技术称为“自然罗盘技术”,只不过这种技术属于经验性技术范畴,或者是环境适应性技术,还不是生产习得性技术。自然罗盘技术是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天才发现,考古发掘的空间方向性的图案是史前工匠的智慧表达。或者说,早期工匠为探寻空间方向利用了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树木等物象,已具备了初步的感知方位的能力,这些能力为后来的罗盘定向和定位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必要基础。原始自然罗盘技术的书写与叙事意味着一个显而易见的教育学问题,即自然现象作为被刻画的图案,既是日常经验性教育与传承的教材,也是后期人类发现和发明新技术的必要教材。

明清时期,风水罗盘已经成为风水命理测算的必备工具

在史前,工匠一般是由巫工组成的群体,并具有较高的地位与身份。《说文解字》曰:“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巧饰、规矩和巫。这三个关键词关联到“工”的三个基本内涵规定:技术、工具和身份。从神话学意义上来看,早期的“工”是非常神圣的,具有一定的神性或宗教性。因此“工”之定名至少表现有三个方面的想象社会学内涵:技术神圣、工具神圣和身份神圣,尤其是巫的身份职业决定了工匠生产的神圣性或巫术性特征。因此,人类早期的技术发明通常具有玄幻的神话色彩。

在自然罗盘技术的参照上,中国古代先民发明的风水罗盘是用来祭祀、礼仪和占卜的一种工具,尤其是用于建筑风水占卜、军事占卜,也有其他重要活动的占卜。譬如早在殷商时期,“卜工制度”就是一种重要的占卜活动,因为工匠在殷商社会中的地位是很显赫的。于是,殷商时期的王依龟甲灼兆而卜,宗教官负责占卜刻辞,记录占卜诸事,并由王册封为工。因此,“卜工制度”,即王占卜工匠之祸乱与逃亡,并册封为工的制度,或为“册工制度”。譬如甲骨卜辞。甲寅(卜),史贞:多工亡尤(《合集》19433);己酉卜,水工方(《合集》20615);丙申卜,鼎(貞):既入商工(《合集》21607)。

上述“三卜”工匠之事,卜问百工是否有祸起,或是否逃亡,或是否有入商工等,可见商王对百工之关注。占卜之目的或不是为了手工之事,意在防止出现不利于官府统治之事;或是否进入工匠行列,即问卜(考察)能否册封为工。不过,殷商时期的占卜工具还没有证据显示是风水罗盘。大约在汉代,被用于占卜的栻盘开始出现,譬如安徽阜阳双古堆、甘肃威武等地曾出土用于占卜的栻盘。至唐代,“掌灵台地理事”的地理堪舆师杨筠松善于制造用于建筑占卜的风水罗盘。至明清时期,风水罗盘已经成为风水命理测算的必备工具。

风水罗盘的出现,显示出人类从早期自然罗盘的空间意义向宗教意义过渡。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罗盘技术使用的一次转移,实现了自然罗盘功能的一次技术升级,已然表现出一种生产习得性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尽管风水罗盘带有明显的宗教意义,但是反映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次宗教化思想进步,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宗教化教育学意义,即规约、调整与引导人类的空间行为选择与方向。

“指南鱼”的出现标志着罗盘从早期的玄幻罗盘开始走向科学罗盘

所谓“科学罗盘”,即用于测定方向的磁石罗盘。用于测定方向的磁石罗盘技术的发明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渐变转换的过程,即从自然罗盘向科学罗盘或磁石罗盘的逐渐转换。大约在3世纪,中国人就发现了磁石取针。《鬼谷子全书》云:“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这里的“磁石之取针”,即为磨石成针的实践,或为“司南”之用。《鬼谷子》又云:“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伴随人们对磁石物理功能的发现与使用,磁石罗盘方位指向的宗教意义逐渐被数字方向的科学意义所取代。直至宋代“指南鱼”的出现,罗盘从早期的玄幻罗盘开始走向科学罗盘,从早期的占卜巫师手中的道具转型为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确定方向的工具。

就罗盘技术发生史意义而言,它从早期的自然意义逐渐向宗教意义转型,并最终被科学意义所取代,进而被用于发现与探测自然的空间方位。由此,罗盘技术的行为意义也发生多次转型,即从早期经验性的自然罗盘的发现并用于辨别方向,到后来的磁石罗盘技术的发现并被用于风水占卜,发展至后来它被用航行,并在全球发挥引领和规约人们空间行为的教育功能,这显示出罗盘技术知识与自然经验、人类行为之间存在某种伦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复杂关系。换句话说,罗盘技术的伦理性、教育性和经验性为它的全球传播提供可靠的必要基础。

战国时代已经发明了用于判断方位的“司南”

海洋是全球交往的通道,是罗盘技术首先打通了海洋通道,为人类交往指明了航向与位置,并规约与引导人类的空间导向行为。从早期的自然罗盘和风水罗盘,到宋代的旱式罗盘,再到后来的水式罗盘,中国罗盘技术从陆地走向海洋。由此,中国罗盘技术成为走向海洋空间的重要利器。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中国已经开始发现磁石现象,并发现其指南的物理性质。《韩非子·有度》记载了“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即先王用“司南”(天然磁石罗盘)测定方向,它具有明显的教育学意味。这里的“以端朝夕”原理,即《考工记·匠人》所记的“以正朝夕”原理。磁石罗盘是中国古代工匠在劳动中发现和发明的一种指向仪器,它源于春秋时期工匠的采矿冶炼技术或方家的磁石磨针实践,至战国时代已经发明了用于判断方位的“司南”。很明显,司南技术在哲学意义上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和工具性表征,还具备一定的物质性和工具性特质。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博物志》中曾论及磁石现象,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哲学家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约前99—约前55)在《物性论》中也描述过“磁石现象”,卢克莱修的有关磁石的论述后来被16世纪英国的物理学家威廉·吉尔比特援引《论磁石》。

电影《黄金罗盘》(2007)剧照。

但欧洲首次提到磁罗盘技术还是在1190年,当时亚历山大·内克姆(1157—1217)在他的《来自大自然》一书中写道:“水手们在海上航行时,在不能利用阳光的阴天或夜幕将世界裹得一团漆黑,而且他们已不知道他们的船正驶向罗盘的哪个方位时,他们就用一根针去触那块磁石。针就会旋转起来,当针停止运动后,针尖就指向北方。”显然,欧洲论及磁石指南的物理属性较晚,内克姆的《来自大自然》提及的天然磁石罗盘比公元前4世纪的《韩非子》中提及的天然磁石罗盘要晚1500多年。

磁石罗盘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趋向发达

在早期,海洋导航系统主要依赖星象以别四方。《汉书·艺文志》曾记载中国早期占星导航书籍《海中星占验》《海中五星顺逆》《海中二十八宿国分》《海中日月慧虹杂占》等,这里的“海中”或为汉代方士研究的海洋空间。《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汉代导航书籍(或手册)表明汉代人利用自然星象导航的事实。《太平御览》卷十五引东晋虞喜《志林》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这里的“斗机”,抑或为北斗的天机星;“指南车”,或为根据斗机而设计的指向仪。占星导航技术是根据自然现象变化的偶然性习得,也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的经验性知识总结。

汉代中国使用磁石导航测向技术已初具雏形,并已懂得磁石指极的物理属性。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云:“顿牟掇芥,磁石引针。”可见,人工磁化现象已经被汉代人认识与利用。刘安等在《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又曰:“慈石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也。”这说明,汉代已经懂得磁石引铁而不吸其他物质的物理属性。

英国的罗伯特·K.G.坦普尔在《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中曾转引了中国一幅大约114年的汉画像,画像中刻画的是一位汉代巫师正在俯视勺形指南针。在武威,曾出土过汉代用于定位的栻盘,即堪舆家所使用的定位罗盘。王充在《论衡》中云:“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这里的“司南之杓”,即天然磁石指极杓,“投之于地”之“地”或为栻卜用的地盘。

汉代巫师俯视勺形指南针的画像。图/《匠心致远:影响全球文明的中华工匠技术》

磁石罗盘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趋向发达,也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1974年,考古人员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其中1号船台滑板长达188米以上,中宽1.8米,由此可推断造船载重在25~30吨左右,这明显表明秦汉时期广州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同时,航海技术也表现在航海测绘以及海上导航知识上。到唐代,《海岛算经》一书表明中国古代已经初步掌握了海洋基本测绘方法。晚唐时堪舆家卜应天的《雪心赋》有“子午针正”的记载,可见磁石指南针的发明不晚于8世纪。

先进的航海磁石司南装置是宋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仪器

直至北宋年间,人工发明与制造的天然磁石才广泛运用于航海活动。北宋初年的燕肃(961—1040)在《海潮论》中记载,在宋代不仅有陆上“指南车”,还有海航“指南针”。《梦粱录》曰:“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这里的“针盘”,即磁石罗盘针。沈括(1036—1095)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及用磁针罗盘定方位的方法,如“缕悬法”“水浮法”“指甲法”“碗唇法”等。1044年曾公亮编撰《武经总要》记载了用以辨别方向的“指南车”或“指南鱼”。

电影《黄金罗盘》(2007)剧照。

1116年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载有“针横灯心”的水罗盘。北宋时期,《萍洲可谈》(1119)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说明中国在12世纪初已经开始懂得海洋测绘以及学会运用天体和指南针在海上导航的技术。在宋代,我国已经开始学会制造磁体进行导航测向。

到了元符年间(1098—1100),中国海船已普遍安装磁体司南装置,即罗盘指南针。宋人将磁针与司南装置组成一个罗盘指南仪器,它不仅为磁石指南针本身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基础,更揭开了我国乃至世界远洋航海事业的新篇章。这种磁石指南仪器在古代的称谓很多,有地罗经盘、子午盘、定盘针、针盘等。宋代的磁石罗盘针用于远洋航海导航,为航海测定方位提供可靠的技术工具,也为海上丝路贸易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宋末元初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载:“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乃其境也。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这里的“行丁未针”或“行坤申针”也是指宋元时期航海磁石罗盘,也说明宋代的罗盘与指南针走向合一。

先进的航海磁石司南装置是宋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仪器,也是宋代航海技术发达及其远洋能力强大的象征。在宋代以后,《海道指南图》(元代)、《郑和航海图》(明代)均显示中国古代航海测绘技术先进,英国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详细记载了明代(或日本)漆木水罗盘,这既反映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发达水平,又能体现罗盘技术对地图科学、航海测绘科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言之,中国罗盘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大关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时期和宋代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时期,是中国对内陆空间的迅速扩张期,进而使得早期的风水罗盘快速转型为方位罗盘,而宋代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时期。由此,航海罗盘的诞生不仅适应宋代国家发展的海洋战略,还为全球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原文作者/潘天波

摘编/何也

编辑/申璐

导语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