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是《左传》中的一段经典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以一己之力说服秦国撤兵的故事。以下是逐句翻译: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晋侯(晋文公)和秦伯(秦穆公)共同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在与楚国的关系中表现出不忠。
2.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 夜晚,烛之武用绳子吊下城墙,秘密去见秦穆公。
3. "围郑,郑既知亡矣。" - 秦国和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将要灭亡。
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烛之武说,如果消灭郑国对秦国有益,他愿意借您之力(执事,对对方的尊称)来完成这件事。
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 烛之武指出,秦国越过晋国来占领远方的郑国是困难的,何必为了增加一个邻国而消灭郑国呢?
6. "邻之厚,君之薄也。" - 郑国削弱了,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减弱。
7.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烛之武提及秦国曾援助晋国,但晋国并未感恩,反而是立刻要夺取土地。
9. "今君以郑为东道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寡君之以为戮,君之所知也。" - 现在您若扶持郑国,晋国会视此为背叛,可能会反过来对付秦国。
10.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秦国的欲望没有止境,既已占有东边,还想扩展西边,如果不削弱秦,又该从哪里夺取更多土地呢?
11.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烛之武劝告秦穆公,牺牲郑国以益晋,是对秦国长远利益的损害,希望他能深思。
秦伯被烛之武的言辞打动,决定撤兵,郑国因此得以保全。
当然,以下是《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一句一句的翻译对照:
原文:
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3. 围郑,郑既知亡矣。
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6. 邻之厚,君之薄也。
7.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9. 今君以郑为东道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寡君之以为戮,君之所知也。
10.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1.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
1. 晋国国君和秦国国君联合包围了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不尊重,并且在对楚国的忠诚上摇摆不定。
2. 夜晚,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来拜见秦穆公。
3. 秦国和晋国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即将灭亡。
4. 如果消灭郑国有利于您,我冒昧地来请您处理这件事。
5. 您要越过晋国这个大邦来控制远方的郑国,您知道这有多么困难。何必为了增添一个邻国而让郑国灭亡呢?
6. 郑国强大了,您秦国就会相对削弱。
7. 如果您放弃对郑国的军事行动,让它作为您的东方通道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我们会提供所需的援助,对您并无害处。
8. 您曾经给予晋国恩惠,比如答应他们焦、瑕两城,但他们早上渡河来盟誓,晚上就设防,这是您所知晓的。
9. 如今您将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主人,您也曾经给予晋国恩惠,他们可能会因您的举动而感到背叛,寡君可能会以此作为攻击的借口。
10. 您的欲望何时能满足?他们东边得到郑国后,还想扩张西边,如果不削弱秦国,他们还能从哪里获取更多土地?
11. 为了晋国的利益而损害秦国,希望您能深思熟虑。
读《烛之武退秦师》这篇经典的历史散文,让人深有感触。历史上烛之武能在国家危难之际,以智慧和勇气说服强敌撤兵,展示了他的智谋和担当。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我很佩服烛之武的机智与勇气。他能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而且能够以一个普通士人的身份,以理服人,这种舍我其谁的精神让人敬佩。他用事实和逻辑,分析了两国的利益关系,巧妙地消弥了的矛盾,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手腕。
这篇故事让我深感在危机时刻,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烛之武并未诉诸武力,而是通过外交手段,通过理解和平衡各国利益,达到了和平解决问题的目的。
再次,故事中体现了人心可测,利益至上。烛之武敏锐地抓住了秦穆公的微妙心理,利用历史恩怨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成功地说服了秦伯。这说明,了解他人内心,预测并利用人的心理,是谈判和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让我体会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人物,只要我们有勇气、智慧和信念,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是烛之武留给后人的宝贵启示。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如下: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同时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在氾水南岸。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在旦夕,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的军队可能就会撤退。”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再做什么了。”文公说:“我早年没有重用你,现在危急关头才来求你,是我的过错。但若郑国灭亡,你也会有损失。”烛之武答应了。
夜晚,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拜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已知必亡。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利,我愿意为您分忧。秦国越过其他国家来控制远方,您知道这很难。为什么还要白白削弱自己,帮晋国壮大邻国呢?邻国强大,就意味着您的国力削弱。况且您曾援助晋君,晋君答应过给您焦、瑕两城,但早上渡河盟誓,晚上就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熟知的。晋国的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它扩展了东边,还想向西边扩张,如果不损害秦国,它还会从哪里获取土地?削弱秦国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仔细考虑。”
秦穆公被说服,与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然后撤兵。
子犯请求攻击秦军,文公说:“不可以。没有秦国的帮助,我们无法达到今天的地步。借助别国的力量而又损害它,这是不仁义的;失去盟友,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顺,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撤军吧。”
这段故事展现了烛之武以个人智慧挽救国家于危难的英勇和智谋,也揭示了外交策略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关键时刻的重要性。
copyright © 2025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