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二十四节气各个含义(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3-08-25 18:06:03作者:龙行天下来源:用户分享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正确的是)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许多现代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它是什么,但事实上,他是古人多年的经验,每天根据天象和作物的变化,一年分为24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名字,也应该在这个时期做一些事情。

       立春:春初。
       雨水:开始下雨,雨量会慢慢增加。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乍动。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会非常及时,谷物作物能茁壮成长。
       夏初:夏初。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种子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了。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夏热的夏天结束了。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冷露:露水以寒,即将结冰。
       霜降:天气越来越冷,开始霜冻。
       冬初:冬初。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加,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了。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命名讲究
       1.24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为6日、21日,下半年为8日、23日。
       2.立表示一年四季各季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表示四个节气的开始。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又称四立。公历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左右。四立指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气候方面,一般还在上一季,比如立春黄河流域,还在隆冬。
       4.到达意味着极端和最大的意义。夏至和冬至被称为二到,这意味着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和冬至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时,太阳直射北纬23.5黄经90度,北半球白天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黄经270度,北半球白天最短。
       5.分在这里意味着平分。春分和秋分被称为两分,这意味着昼夜长度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和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和180度。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相等。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正确的是

真题 1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满芒夏暑相连”包含了多少个节气?( )

A.6

B.5

C.4

D.7

【答案】A

【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一句包含了六个节气。“夏满芒夏暑相连”一句包含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故本题答案为 A 选项。

真题 2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中,“立夏”之后的下一个节气是

( )。

A.芒种

B.小满

C.夏至

D.小暑

【答案】B

【解析】《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故本题答案为 B 选项。

真题 3

以下节气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立春、惊蛰、雨水、春分

B.小暑、大暑、处暑、立秋

C.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D.立冬、小雪、小寒、冬至

【答案】C

【解析】二十四节气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排列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因此,排序正确的是 C 项。故本题答案为 C 选项。

真题 4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答案】B

【解析】A 项,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谷雨时节,雨水充足适合谷物生长,二者都反映了降水现象,选项表述正确,排除。B 项,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选项表述错误,当选。C 项,惊蛰表示昆虫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代表春天来了;清明表示草木开始茂盛,二者都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选项表述正确,排除。D 项,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芒种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二者都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选项表述正确,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B 选项。

真题 5

下列关于北半球二十四节气中“夏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每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太阳到达黄经 90°,是“夏至”节气

B.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夏至,指夏天即将到来

D.夏至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答案】C

【解析】每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太阳到达黄经 90°是夏至节气。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C 项,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7 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就代表夏天已经到来,所以“夏至,指夏天即将到来”是错误的,符合题意,当选。A、B、D 项,选项表述正确,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C 选项。

真题 6

(不定项选择)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下列选项中属于节气的是( )。

A.清明

B.重阳

C.谷雨

D.端午

【答案】AC

【解析】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AC 项符合题意,当选。BC 项,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而不是二十四节气,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AC 选项。

真题 7

下列节气中,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时间最接近的是( )。

A.谷雨

B.冬至

C.清明

D.霜降

【答案】D

【解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节日的习俗是登高、赏菊、插茱萸。A 项,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 4 月 19 日——21 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十二月中气,时间在每年的公历 12 月 21——23 日。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 108 天,一般是在公历 4 月 5 号前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 10 月 23 日左右,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与题干描写的时间最接近。符合题意,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 D 选项。

真题 8

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雷声一般开始出现在 3 月末甚至更晚。可见,雷声开始出现的时候是

( )。

A.立春

B.雨水

C.惊蛰

D.春分

【答案】D

【解析】A 项,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到达的时间点为公历每年 2 月 3——5 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前后,代表春季的开始。题干中雷声开始出现在 3 月末,因此并不是立春这一节气。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到达的时间点为公历每年 2 月 18——20 日,即农历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其代表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题干中雷声开始出现在 3 月末,因此并不是雨水这一节气。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其到达的时间点为公历每年 3 月 5 或 6 日,题干中雷声开始出现在 3 月末甚至,而惊蛰在三月初,因此并不是惊蛰这一节气。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到达的时间点为公历每年 3 月 20 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题干中雷声开始出现在 3 月末,与春分节气的时间点吻合。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答案为 D 选项。

真题 9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是( )。

A.清明、数伏、冬至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

B.古人以“社稷”指代国家,其中“社”指土地之神

C.古诗文中以“桑梓”指代家乡,“布衣”指代平民

D.古人常以折柳相赠表示对将要远行之人的留恋之情

【答案】A

【解析】A 项,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数伏”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选项表述错误,当选。B 项,社稷中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因此用“布衣”指代平民,选项表述正确,排除。C 项,古代时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选项表述正确,排除。D 项,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选项表述正确,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A 选项。

真题 10

下列说法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

B.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

C.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里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

D.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答案】C

【解析】A 项,小满是 24 节气中的第 8 个节气,交接时间点在公历 5 月 20 日到 22 日之间。小满过后,全国各地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温度升高,降水进一步增多,呼吸疾病减少,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 项,芒种时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9 个节气,交接时间点是公历 6 月 6 日或 7 日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接近夏季,春困的感觉应该减少,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 项,处暑是 24 节气中的第 14 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 8 月 23 日前后,处暑天气由热转凉,北方尤为明显,中暑人数减少,选项表述正确,当选。D 项,雨水是 24 节气中的第 2 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 2 月 18-20 日)。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但仍处于初春低温时期,蚊蝇较少,选项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 C 选项。

真题 11

下列选项中按照诗句内容所代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④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A.③①④②

B.①④③②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①是指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②是指秋季的白露,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③是指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④是指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因此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③①④②。故本题答案为 A 选项。

真题 12

下列选项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

A.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B.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C.清代内阁秘本档

D.二十四节气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A 项,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流域,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系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当地壮族先民骆越人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但并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2013 年 6 月 22 日在第 37 届世界遗产大会,红河哈尼梯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清代内阁秘本档是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1999 年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但并未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2016 年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2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1 届常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答案为 D 选项。

二十四节气各个含义

24节气的含义每个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年中24个关键时刻,每个时刻大约相隔15天。这些时刻通常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有关,标志着一年中的重要时刻和季节变化。

这24个节气按照太阳的黄经位置分布在四季中,每季六个节气,分别为: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民利用天文观测、气候和生物现象变化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种传统记时方式。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生物和文化特征。

立春:农历二月初四或初五,表示春季开始,天气开始转暖,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准备播种和春耕活动。

雨水:农历二月十九或二十,表示气温升高,雨水逐渐增多,开始进入潮湿的季节,也是栽种水稻的好时机。

惊蛰:农历三月初五或初六,表示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天气逐渐变暖,气温回升,万物开始苏醒。此时气候逐渐变暖,很容易引发雷电等天气现象。

春分:农历三月二十或二十一,表示昼夜平分,春分之后白天变长、黑夜变短,春季正式来临,人们开始春耕。

清明: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表示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百花盛开,是祭祖扫墓的节日。

谷雨:农历四月十九或二十,表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升高,是播种和生长的好时机。

立夏:农历五月初五或初六,表示夏季开始,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万物生长繁盛,人们开始准备夏季农事活动。

小满:农历五月二十或二十一,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进一步升高,农民开始大量收割小麦和其他谷物。

芒种:农历六月五日或六日,表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温高,各种作物陆续成熟,是收割和种植的重要时节。

夏至:农历六月二十二或二十三,表示夏季的中点,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此后白天逐渐变短。人们开始感受到盛夏的炎热。

小暑:农历七月七或八日,表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高,天气炎热,是夏季的高峰期。

大暑:农历七月二十二或二十三,表示夏季的第六个节气,此时气温最高,天气最热,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农历八月七或八日,表示秋季开始,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开始收获农作物。

处暑:农历八月二十二或二十三,表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虽然下降,但是仍然较热,人们还要注意防暑降温。

白露:农历九月七或八日,表示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温继续下降,露水增多,白天晴朗而夜晚凉爽。

秋分:农历九月二十二或二十三,表示昼夜平分,秋分之后白天变短、黑夜变长,进入秋季的中期,人们开始忙于收获。

寒露:农历十月七或八日,表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进一步下降,天气寒凉,是草木凋零的季节。

霜降:农历十月二十二或二十三,表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逐渐变冷,霜开始出现,农民开始将秋季收获的谷物存储起来。

立冬:农历十一月七或八日,表示冬季开始,此时气温开始大幅下降,进入严寒的冬季,人们开始进行冬季的农事活动。

小雪: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或二十三,表示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最冷的时候,是冬季最初的季节。

大雪:农历十二月七或八日,表示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非常低,大雪开始出现,人们要注意保暖。

冬至: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表示冬季的中点,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此后白天逐渐变长,人们开始感受到冬季的渐渐结束。

小寒:农历一月五或六日,表示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虽然还很寒冷,但是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春天的迹象,比如梅花开始盛开。

大寒:农历一月二十或二十一日,表示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最低,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要注意保暖防寒。

这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天文学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之一。在现代社会,这些节气不仅仅是农民朋友的节气,而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习俗,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和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比如农业生产、气象预报、生活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