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葬在龙脉哪个部位最好(葬人葬在龙脉哪里好)

发布时间:2023-08-14 22:47:58作者:心软是病来源:互联网

葬人葬在龙脉哪里好(葬在龙脉上有什么好处)

葬人葬在龙脉哪里好

埋葬就是埋葬死者,这在古人和现代人的眼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的时间埋葬死者有不同的含义。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选择最好的吉日来做吉日会给人们带来好运。

2022年6月安葬最佳吉日

2022年6月1日

五月初三星期三 

宜:嫁娶 祭祀 祈福 求嗣 出火 出行 拆卸

忌:动土 解除 进人口 开市 交易 立券 挂匾 入宅 移徙 安床 安门 上梁 安葬 破土 谢土

2022年6月4日

五月初六星期六 

宜:纳采 订盟 嫁娶 造车器 祭祀 祈福 求嗣 出火 拆卸 修造 动土 进人口 挂匾 入宅 移徙 安床 栽种 入殓 破土 安葬 除服 成服

忌:开市 立券

2022年6月6日

五月初八星期一 

宜:订盟 纳采 会亲友 进人口 雕刻 拆卸 修造 动土 起基 开市 栽种 纳畜 牧养 入殓 除服 成服 移柩 破土 安葬

忌:开市 立券

2022年6月10日

五月大十二星期五 

宜:祭祀 入殓 移柩 启钻 安葬

忌:上梁 动土 破土

2022年6月12日

五月十四星期日 

宜:嫁娶 纳采 出行 求医 治病 开市 移徙 入宅 启钻 安葬

忌:动土 破土

2022年6月14日

五月大十六星期二 

宜:嫁娶 订盟 纳采 出行 开市 祭祀 祈福 动土 移徙 入宅 破土 安葬

普通人可以葬在龙脉上吗

忌:作灶

2022年6月17日

五月大十九星期五 

宜:嫁娶 订盟 纳采 祭祀 祈福 入殓 破土 安葬

忌:开市

2022年6月18日

五月大二十星期六 

宜:求医 治病 动土 上梁 入殓 破土 安葬

忌:嫁娶

2022年6月24日

五月大二十六星期五 

宜:求嗣 出行 解除 伐木 出火 拆卸 修造 上梁 起基 入宅 移徙 开市 交易 立券 栽种 牧养 入殓 安葬 除服 成服

忌:置产 安床

2022年6月26日

五月大二十八星期日 

宜:嫁娶 祭祀 祈福 求嗣 出行 出火 拆卸 动土 修造 进人口 入宅 移徙 安床 挂匾 交易 立券 栽种 纳畜 入殓 破土 启钻 安葬

忌:置产 安床

2022年6月30日

六月初二星期四 

宜:开市 交易 立券 纳财 栽种 安床 拆卸 修造 动土 上梁 入殓 安葬 破土 除服 成服

忌:嫁娶 出火 伐木 祭祀 入宅 移徙 纳畜 探病

安葬需要注意的地方

1.避免墓地在树根上

埋葬时,有些地方是禁忌,祖先的坟墓也是禁忌。这不是你想要的地方。祖先的坟墓在树根上是非常禁忌的。树根是树中生长最快的部分。它会影响死者的安息。因此,当我们选择时,我们必须选择避开树根的顶部。

二、祖坟龙脉位置

龙脉的位置选择也是有讲究的,龙脉是一个山脉或河流的地方。它有许多吉祥点,但它也有许多危险点。因此,在选择时一定要小心不要盲目选择。

葬在龙脉上有什么好处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葬在龙脉哪个部位最好

葬在龙脉上会怎么样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

这句话改编自唐代风水圣典《撼龙经》,其中“龙”之一字,指的就是风水龙脉。

能葬在龙脉上,大多都是帝王,其中更有不少已经被盗墓贼光顾。

可唯这三个人的陵墓,至今保留完整,号称“一个挖不得,一个不敢挖,一个挖不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 、天下第一墓:黄帝陵

黄帝,乃炎黄始祖,关于他的传说也有很多,比如说他开辟华夏文明,设艺五种,创立医学,推算历法,选拔九德之臣等等。

另外,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他的下属仓颉创造汉字,这都是很了不起的事。

也正因如此,黄帝才会为后人所尊,被认为炎黄之祖,全国许多地方都为他设墓,像是河北逐鹿、北京平谷、河南金山以及陕西桥山,都有黄帝陵矗立。

那么哪一座才是真正的“黄帝陵寝”呢?

在司马迁《史记》中“封禅书篇”中有记载,黄帝飞升于荆山,也就是说各地的黄帝陵都只是衣冠冢,算不得数。

如果硬是要选一座出来做代表,那么毫无疑问是陕西桥山黄帝陵。

因为这座陵墓祭祀时间最早,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而且长期被视作封建王朝国祭黄帝之所。

虽然在北魏时期,有数位皇帝因为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否认了桥山黄帝陵,但是等到唐朝时,那里又重新获得了认可。

因此总的来说,那里的认可度还是最高的。

尤其是在1962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

黄帝陵的珍贵,不仅体现在象征意义上,更体现在那里可能埋藏的大量文物。

毕竟相传早年间祭奠黄帝陵时都会增设祭品,其中宝物数量足以令人心动。

不过,黄帝毕竟是人文初祖,他的陵墓也是民族的象征,对于盗墓贼来说也是“挖不得”的,但凡有人敢展露这个心思,便会被天下共击之。

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末的白彦虎,此人有几分手段,性格更是猖狂,曾经公然宣称要盗墓黄帝陵,被李鸿章亲自下了缉拿令。

最终,白彦虎不得不逃到了沙俄,虽然侥幸保得一命,但是终身没能回国,由此可见黄帝陵在华夏人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纵观桥山黄帝陵,可以说是风水极佳,其山势蜿蜒纵横,宛如青龙盘卧。

山首气势凌厉,兼有白虎之姿,北边孟家塬塬头浑圆如玄武龟背,南边南城塔自南山展开酷似朱雀翔舞,四灵俱备,一派祥和。

就连毛主席都写过《祭黄帝陵》,以表对这座陵寝的赞叹。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至今没人敢去发掘黄帝陵,毕竟它完整存在本身就有非凡意义。

二 、最强之墓:秦始皇陵

与黄帝陵同样著名的,还有秦始皇陵,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更加家喻户晓。

毕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就目前勘测结果来看,秦始皇陵呈九层高台状,体积是胡夫金字塔的1.8倍。

就这,还只是至今保留下来的遗迹体积,据说一开始的时候,秦始皇陵的底部长宽都将近500米,底部面积是胡夫金字塔的4倍,如今已经小了不少。

可纵然如此,也能看出这是个无比浩大的工程。

当初秦始皇为了顺利修成这座陵墓,让李斯设计、章邯监工,征集将近80万人力,足足修了40年。

如此豪华的陵墓,其中珍宝也是无数,就连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也只是墓中的“普通藏品”,其他文物可谓斗量筲计,典籍亦是不可计数。

可以说,秦始皇陵就是所有盗墓贼梦想的“终点”。

不过,在过去将近2000年里,秦始皇陵的位置始终是个谜团,直到1974年春天,秦始皇陵才被发现,随后在80年代,我国就展开了科学考察活动。

通过洛阳铲挖掘、测量仪测探,专家们最终得出结论,秦始皇陵整体保存较好,并没有遭到挖掘或大肆破坏。

实际上,在此前,秦始皇陵一直被笼罩在迷雾之中,人们对于它到底在哪、是否遭到过破坏,一直都抱有疑惑。

毕竟历史上,有过不少次“秦始皇陵被盗”的记载。

比如说《史记高祖本纪》中写道:

“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水经注》中也有类似记载: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不过,由于市面上始终未曾流传过秦始皇陵的陪葬品,所以大家一直猜测,真正的秦始皇陵还未被发现,后来我国考古队的考察也论证了这一点。

能够保存的这么好,除了设计的比较隐蔽之外,秦始皇在陵墓中留下的重重考验,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史记》有云:

“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简单说,就是秦始皇陵有大量水银,甚至汇聚成了江河大川,而这种东西有剧毒。

1981年,考古学家们土壤汞量测量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结果相当明显,那些所谓的“汞海”、“汞河”,可能至今都未干涸。

再加上秦始皇陵内部的各种密道机关,想要进去盗宝可谓难于登天。

所以即便有这“贼心”也没这“贼胆”,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挖墓”。

如今倒是有这个条件和手段了,只不过秦始皇陵已经被严密保护了起来。

不仅24小时有巡逻队看守,而且还部署了红外监测系统,到处拉的都是警报。

三 、坚固之堡:武则天陵

如果说秦始皇陵是秦朝“代表”,那么埋葬着武则天的乾陵,就是唐朝“最强”。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眼光十分长远,早在李治生病之时,她就已经开始着手挑选皇陵了,打算未来与李治合葬。

相传,武则天当时派出了两个风水名家,分别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临别之前还分别给了他们一枚信物,让他们各自去找,觉得哪里合适就把信物埋在哪。

最终,袁天罡率先返回,说自己找到了地方,而李淳风也很快回来,表明完成了任务,令武则天感到吃惊的是,两人居然找到了同一处——梁山。

更令人惊讶的是,李淳风居然将信物“玉凤簪”,埋在了袁天罡信物“铜钱”的钱眼里。

而武则天到那一看,果然地势开阔,风水奇佳,于是就把乾陵定在了那。

乾陵的修建,采用的是唐朝的既定标准,并无太多值得称道之处,最亮眼的莫过于它格外坚固,武则天去世后,李显等人还加固了几次。

作为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乾陵中珍宝无数,号称有“半座国库”,历史上也有不少人打过它的主意,只不过都没能成功。

比如说黄巢,据说在唐朝末年,他曾率领40万大军起义,也曾去挖过乾陵,只不过最后没能找到入口,挖了一个月也只挖出来了一条黄巢沟,最终无功而返。

还有五代十国的温韬,据说整个唐十八陵都被他盗了一遍,只有乾陵幸免于难。

其实,温韬也试过挖乾陵,但是当时“大发风雨,难以为继”,他只得放弃。

这是《旧五代史》中的说法,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的话,应该是温韬也没找到入口。

时期,也有军阀想打乾陵主意,不过找不到入口,只能用大炮去轰,可是乾陵依山而建,与山脉融为一体,大炮威力不足,不过是无用功而已。

由于找不到入口,再加上每次挖时总有“异常天气”,挖不开,所以盗墓贼也“敬而远之”了。

直到1958年,乾陵的入口才被发现,原来是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意外在山的另一边找到了陵墓大门。

郭沫若得知这件事情后非常高兴,请求发掘。

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兰亭集序》很可能就藏在这座墓中,至于其他宝贝就更多了,毕竟从面积上来看,乾陵面积将近达到了秦始皇陵的20倍。

当然,周总理思虑再三后,拒绝了郭沫若的发掘申请,乾陵至今保存完好。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周总理会拒绝呢?

答案很简单,当时我国在文物问题上一直执行16字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四 、理智看待,加强保护

16字方针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即要把陵墓和文物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不要去发掘古代陵墓。

否则,明定陵的“悲剧”,难免会重演。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就得到了很多陵墓的确切位置,为了深入开展考古工作,我国最终决定主动发掘陵寝,第1个目标就是明长陵。

不过,在核算过程中大家发现,明长陵规模太大,发掘难度过高,决定先挖明定陵。

于是郭沫若等人拿到了国务院授权,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主动发掘,最终发掘工作也很顺利。

我们得到了不少信息,比如说身体侧卧屈肢葬法等等。

不过,这次发觉同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后果,比如说很多有机制藏品在接触到空气的第一时间,就发生了霉变、板结,甚至直接消失了……

事后人们才意识到,当时我们的考古发掘经验和文物保护技术还不太成熟,这才最终总结出了16字方针。

当时负责挖掘明定陵的夏鼐在很多年后还一直表示:

“要是现在挖,结果会好很多,要是再迟30年,结果或许就更好了……”

过去几十年,我国考古发掘技术和文物保护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要想进行完美发掘,难度依旧很高。

再加上大家长期养成的“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文物保护观念,自然就不会去开掘秦始皇陵和乾陵了。

毕竟这两座大墓中的宝物更多,比如说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据说原本是彩色的,出土之后才失去了颜色,而乾陵中的《兰亭集序》就脆弱、更珍贵了。

当然,“不主动挖”也不等同于“不挖”,如果有陵寝在基建中偶然出土,亦或者说遭到了盗墓贼的破坏,那么通过评估后,我们会进行“抢救性发掘”。

比如说之前青岛黄岛区建筑作业时,就意外发现了一座汉墓,工作人员紧急停工,将消息告知了当地政府,随后当地三家单位得到命令,进行抢救性发掘。

这次发掘长达一年零六个月,累计挖出了将近180座棺椁,最早的能追溯到东周,较晚的来自于清朝,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汉代的,将近占据了70%。

通过这次发掘,我们找到了不少文物和木简,既有效填充了当地的文物馆,又丰富了汉代历史资料。

还有秦始皇陵,虽然说整体并未受到破坏,不过这里主要指的是地宫部分,而外围早年间也是被盗墓贼光顾了不少次的。

我国考古工作人员后来对秦始皇陵外围进行了清理和紧急发掘,也得到了不少珍贵文物和情报,这也是抢救性发掘的一大应用。

至于秦始皇陵的地宫部分,乃至于面积更大的乾陵,目前还没有到发掘的时机,等到考古发掘技术彻底成熟后,或许有发掘的可能。

不过,这些珍贵的陵寝,纵然不发掘,其存在的本身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加上对前人的尊重,不进行发掘也是有可能的,具体情况就见仁见智了。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希望能一睹那些传世珍宝,比如说《兰亭集序》,不过一切还是要以文物保护为主,切不能贪快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