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应该总是认为风水只要注意大事,小事就是随意的,事实上,日常生活的细节是我们需要谨慎的地方。特别是,衣服在风水方面也有很大的禁忌,衣服作为我们每天接触的东西,也有很多风水的精致。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具体的要求。
1.注意五行相生相克
风水讲究五行,最重要的是五行平衡,阴阳相济,不是某一属性越旺越好。每个人的属性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五行命数来选择着装。金生水,主白色;水生木,主黑色;木火,主蓝色;火生土,主红色;土生金,主黄色。
2.孩子应该穿别人的旧衣服,但成年人不能穿
孩子们的灵魂还没有形成,很容易被邪恶侵犯。此时,穿别人穿的旧衣服有利于增强活力,祝福他们健康成长。但对成年人来说,灵魂已经成为,如果此时穿别人的衣服,别人的运气和自己的运气混合在一起,就会使他们的运气更糟。
3.结合季节
风水讲究顺时势而为。现代人的衣着搭配有时为了讲究美观,女为扮靓男为耍酷,服装常常与时令相违背。常常可见大冬天的一些女生露着腿,男生只穿一件短袖的现象。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健康,还容易损害人的气运。服装按四时变化穿着即可,不要不走寻常路。
人的禀赋,模范世界。愤怒是人的基础。人本身就是气聚集的地方,衣服对人自己的气影响很大。经过以上学习,你知道以后怎么穿衣服吗?
也许你也喜欢:
哪种房子的风水不适合小阁楼
家里这些地方不能烧柴
如果你一直坚持,你可以用风水扭转乾坤
家里走廊的布局风水讲究
神算网转载文章,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否则视为侵权。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亲戚关系的称呼也是非常复杂,比如老丈人跟女婿的关系叫“翁婿关系”,老婆婆跟儿媳妇的关系叫作“婆媳关系”,叔伯媳妇之间被叫作“妯娌关系”,而姐妹的丈夫之间就更多了,有的叫“连襟”,有的叫“二乔”,还有的叫作“一单挑儿”。
这些称呼都是从哪来的呢?#历史冷知识#
对此,我特意去头条百科查了一下。
图|解释来自头条百科
但连襟到底从何而来呢?
连襟所谓的襟,就是指衣服的前胸这一部分,也可以视为胸怀的意思,而连襟的意思从字面理解就是衣服与衣服相连接。
我国诗经中有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的意思是,“怎么会没有衣服呢?我和你同穿一件战袍”,表达了大战来临之际,兄弟间携手抗敌、互助团结的合作关系和战友情谊,也被指为兄弟间深厚的友谊。
但连襟最初指的并不是亲戚关系,而是多用于好朋友之间。
杜甫晚年时,住在四川和当地一位姓李的老翁关系非常好,两人经常把酒言欢,交谈时无意之中得到 两人竟然还有送亲关系,后来,杜甫要到湘湖一带去,就作了首《送李十五丈别》,就用了“襟袂连”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
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颇合,相与襟袂连。
在这首诗中,杜甫指出在自己落寞的时候,能遇到这样聊得来的朋友,真是开心啊。但这里最初指的是两人关系好,有远亲关系,并没有特指两人娶了同一对姐妹,“连襟”这词首次和亲戚拉上了关系。
而到了北宋之后,这种关系才开始发生变化,指两姐妹之间的丈夫。
这里就必须要提到北宋时期的翰林院学士、光禄大夫洪迈了。
洪迈是宋朝名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有个堂兄,在朝为官但仕途不顺,并不得志。恰巧,洪迈妻子的姐夫时任节度使,得知此事后,就顺水推舟的帮洪迈堂哥写了封推荐信,在妻子姐夫的帮助下,洪迈堂兄得到了很大的助力,而后得以升迁。
后来,洪迈为此事特地给妻子姐夫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就用了“襟袂相连”来表达自己和妻子姐夫的情谊。
信中有:“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
从此以后,“连襟”就成了姐妹丈夫的代名词,也是用来表达姐妹丈夫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亲如袍泽兄弟般的情谊。
、、孔祥熙这三人是连襟关系
历史上,这种有名的连襟关系还真不少,时期的蒋、孔、宋三大家族就是连襟关系。现代明星中,郭京飞与陆毅也是连襟关系。
二乔相比于“连襟”,“二乔”一词就更被人所熟悉了。
二乔是东汉末年江南地区的两位美女“大乔”和“小乔”,二人是姐妹,并且分别嫁给了当时江南地区的两位杰出青年,东吴势力的实际开创者——孙策和后来协助孙策、孙权兄弟治理东吴的吴国大都督,一代名将周瑜。
孙策与周瑜不仅是携手并进的发小兄弟、患难之交,还分别娶了江南大户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小乔姐妹,成为了亲戚。在之后的日子里,二人又携手开创了一番伟业,奠定了三国时期东吴的基础,甚至直到孙策去世后,周瑜也依旧对孙家王朝忠心耿耿,出任水军大都督,辅佐孙策的胞弟孙权治理江东。
古人们喜好用佳话来作为称谓的代名词,所以自此以后,也将这种分别娶了两个姐妹的亲戚关系称作“二乔”,二乔这一称呼也因为这两位英雄人物和两位倾国佳人的结合而广为流传了。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分别娶了一对姐妹的英雄人物不止孙策、周瑜二位,像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他的头号嫡系大将樊哙,隋文帝杨坚与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都是这层亲戚关系,由于这些英雄豪杰间因为有了这层亲戚关系让感情更加牢固,并在结亲之后相互扶持,共同造就伟业,所以这种姐妹连襟的关系在古代也被视做能成大事的象征而广泛应用。
一单挑儿一单挑与连襟、二乔相比,在字面上就比较让人不易理解,但他们都一样,都是用来形容姐妹丈夫的词语,不同的是,相比之下一单挑的称谓用在农村家庭较多,而且因为多在东北地区使用,所以按照东北口音的习惯,后面会经常加上儿化音,叫作“一单挑儿”。
为什么要叫一单挑呢?
古代农村家庭的主要工作就是农耕,而在农村,女儿较多缺乏劳动力的家庭中,农忙时,因为缺少儿子,女婿就担负起了帮老丈人干活的重任,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惯例。
而古代人干活时,挑东西用的担子是常被用到的劳作工具,担子分为两头,需要两个女婿一人一头合力抬起,因为两个女婿分别在担子的两端,所以也就将这种关系称为一单挑。
由于一单挑地称为代表着女婿间协力替老丈人干活,所以也象征着女婿们对老丈人的孝心,和相互间的齐心协作,这种关系也必将让一户儿子不多的家庭因为有了好女婿,而不再缺劳动力,依旧过上殷实的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人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得不说,我国古人们的奇思妙想真是涵盖了方方面面,就连这简单的称谓都有着这么多讲究,无论是“连襟”,“二乔”还是“一单挑”,都凝聚着古人们的智慧结晶。
我和我的发小们小时候都喜欢玩一个游戏:身上披一件床单,将床单的一角从右侧收束到左侧腰间的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打一个节,这人看上去就有点像电视剧里\"古人\"的衣服,有种\"大侠\"的感觉。
这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对\"汉服\"的理解。但是,等到长大后我才知道,小时候用床单所做的\"汉服\",其实是错误的。哪里错了呢?倒不是说床单太简洁,而是说我们从由往左打结所制造出来的\"衣襟\"是错误的——这就是古人服饰中所说的右衽和左衽的区别。当然,错的不止是我,许多古装剧和汉服爱好者也错了。
我这么说你可能不太理解,没关系,请继续往下看。
《孤城闭》剧照 注意汉服的衣襟
什么是右衽和左衽?古人服饰有右衽和左衽有什么区别?\"衽\"这个字我们现代人不是特别熟悉,它其实就是\"衣襟\"的意思。所以。右衽就是衣服上的衣襟偏右,左衽就是衣服上的衣襟偏左。
那右衽和左衽都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简单对比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张辽代服饰的图片:
辽代服饰 左衽
大家请注意这张图片我标记的衣襟。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把这件衣服穿在身上,那么这件衣服的衣襟就是从右侧朝左侧收束的。这种从右往左的收束方式,就叫做\"左衽\"。
相应的,从左往右收束的服饰,就叫做右衽。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右衽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收束方式。
比如明代的飞鱼服,就是右衽。
明代飞鱼服 右衽
古画中的汉族人物,肯定也是百分百身穿右衽服饰。在这张宋徽宗的《听琴图》中,位于中间的宋徽宗所穿的衣服就是右衽:
《听琴图》中的服饰
那右衽和左衽有何区别呢?
在历史上,孔子说过一句特别著名的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就要披发左衽了!
关于古人的束发和披发问题,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讲得较为详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读一读:
中国古代的汉人必定是要束发的,如果不束发,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要披头散发,那你就形同\"野人\"。许多少数民族喜欢披着头发,所以在古代汉人的眼中,这些人和野兽是没有区别的。
管仲
管仲在齐国辅佐齐桓公的时候,北方的山戎攻打燕国,燕国打不过,就像齐国求救。齐桓公此时正在和楚国较劲,哪有时间去管北方的燕国。但是管仲说:北方安定,才有机会攻打南方。如果齐国救燕国,必然能得到其他国家的拥戴。
后来西北的少数民族攻打邢国,齐国再一次出手相助;后来卫国遭到夷狄美国,齐国也多次帮助。
因此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恐怕就要披发左衽,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要亡文化、跟北方的夷狄一样披头散发身穿胡服了。
所以,左衽在汉人的眼中,其实等同于\"夷狄\",这是一种不太文明的穿衣方式。
身穿左衽服饰的石人雕像
汉服只有右衽,左衽一般是少数民族使用的所以,正如刚才所说,汉人,或者说是古代的中国人,除了边境地区归化的少数民族,其他人肯定都是穿右衽的。左衽一般主要由少数民族穿着。
比如,在唐朝的胡人陶俑中,我们就能看到很多身穿左衽服饰的陶俑:
唐代左衽服饰 胡人陶俑
在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正站在唐太宗面前同太宗交谈的胡人,身上穿的红色圆领袍似乎就是左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衣襟的收束点似乎在左边:
可能是左衽 《步辇图》局部
而我们汉人的服饰,即便是圆领,它的衣襟收束点也肯定是在右侧肩膀的。
比如明代官员的圆领官袍,收束点就是在右侧肩膀:
明代官服 右衽
当然了,宋朝皇帝的圆领常服、唐朝皇帝的圆领龙袍、明代皇帝的圆领衮龙袍和蟒袍,也都是右衽。
交领自然也是如此。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身穿右衽服饰,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共识。
不论是何种衣服,一般都是右衽
那为什么汉服会是右衽,少数民族会穿左衽?讲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疑惑为什么汉服会是右衽,少数民族服饰会是左衽。
我们经常一提到束发和右衽问题,人们就会拿出孔子说的\"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似乎这句话就是汉人穿右衽\"夷狄\"穿左衽的原因。但其实这句话只是在描述现象,而不是追究根源。
那就近是因为什么原因呢?现在很多人觉得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马背上,右衽的服饰影响弯弓搭箭;而对汉人来说,因为更加擅长使用右手,所以穿右衽更方便。
穿左衽服饰的胡人
但我并不这么觉得。
一方面,胡人并非只有左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胡人也有了右衽服饰。所以,左衽,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
比如,除了我刚才所配的左衽服饰的胡人图片,还有很多身穿右衽服饰的胡人。
穿右衽服饰的胡人陶俑
另一方面,正如小时候我和我的发小的\"天性\"一样,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将被单从左边打结,作成\"左衽\"。恰恰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所以右手伸到左侧收束衣服、左手作为辅助,要比左手伸到右侧收束衣服更加方便一点。
因此,显然\"左衽\"要更加符合我们的天性和习惯。那为什么我们汉人还是青睐右衽呢?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审美问题。如果是左衽,我们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可能确实方便一些,但是,左衽给人的感觉就很不美观。
左衽和右衽
大家对比一下上面的这两张图:左侧的为左衽,右侧的为右衽,是不是左衽看起来怪怪的,很不美观?
相反,右侧的右衽要美观很多?
所以,左衽服饰是穿起来方便一点点,但外人在看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别扭,很丑;右衽,尤其是圆领右衽,虽然穿起来复杂一点,但看起来很美观。
右衽观赏性更高,看起来更好看,更符合我们的审美
比较有意思的是,很多古装剧、绘画甚至是\"汉服\"都搞错了我在标题中说\"汉服中的右衽和左衽\",其实这种表述是错误的——汉服,只有右衽;胡服,有左衽,也有右衽。但是因为标题字数有限,只有这样我才能表达我的写作意图,因此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近我看到我国的著名演员王绘春(雍正王朝八王爷扮演者)穿了一件交领的单衣,这件衣服其实就是左衽。
王绘春穿的是左衽
如果我们苛刻一点——那这件衣服其实就是错误的。
当然,错的并不只是他,或者说是这件衣服的生产厂商,错误的人——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汉服常识和文化常识比较缺乏的人——其实有很多。
比如,我们小时候的教科书里面一般都会有屈原和祖冲之的画像。但许多版本的书(大多数是课外书)里面的屈原和祖冲之画像都是错误的:
部分课外书中的错误插图
为什么错了呢?因为他们穿的是左衽。如果中小学生每天看到的都是错误的图片,长此以往,很可能让他们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误解。
正确的应该是这样的:
正确的插图
当然,错误的不止是教科书或课外书上的错误插图,甚至很多古装剧也都搞错了。
最为经典的错误来自于新版的《三国演义》。大家请看,新版《三国》的诸葛亮穿的这件衣服,其实就是左衽。
《三国》中的诸葛亮
刚才表扬了曹操的那张构图,现在是批评。曹操的这张剧照,其实也是错误的。
曹操的这件衣服也错了
在谢霆锋的《大人物》中,谢霆锋所穿的这件衣服也是左衽,所以也是错误的:
《大人物》里的谢霆锋穿的是左衽
类似的错误在古装剧中很多很多。以后大家在看古装剧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服饰的右衽和左衽问题。如果汉人穿了左衽,基本上就是错误的。
我们为什么要探讨右衽和左衽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情结清初文人吕留良曾经写了一首诗,在诗中他写道:
风俗暗相易,衣冠渐见疑。因思管仲父,是汝论功时。
意思是说:清军入关之后,汉人的习俗渐渐地就改变了,甚至很多人连以前的衣冠也都不认识了。所以我很思念管仲,现在正是你建立功业的时候啊!
吕留良
后来吕留良又说:\"君臣之义固重,而更有大于此者。所谓大于此者何耶?以其攘夷狄、救中国于披发左衽也。\"
他的意思是,我反抗满清,固然是因为我怀念明朝、讲究君臣之义,但是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比这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打击夷狄、把汉人从披发左衽的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披发左衽,在这里就是\"文化\"的意思。
他的言下之意是,亡国可以,但不能亡文化。所以后来雍正对吕留良恨之入骨,不惜要剖棺戮尸,杀他全家。
右衽和左衽之间的区别很小,但是却代表着汉人的礼仪和文化。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吧:我们的服饰,其实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主要精髓之一。服饰没了,文化也就没了。
当然不止这些,最近三十年来我们的文化也丢了不少
我们的古人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去捍卫我们的文化,而在此后我们却自己将自己的文化给抛弃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惜的事情。
而对一部受众面极广的电视剧来说,右衽和左衽都分不清,更加十足可笑。甚至连某宝上面的汉服,错误的也非常多。
关键是,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到底哪里是错的。分不清对错,还是最大的悲哀。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