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有没有谁在线上治疗过皮肤病的(有没有谁在线上治疗过皮肤)

发布时间:2023-07-07 17:37:07作者:依稀久忆来源:网友整理

有没有谁在线上治疗过皮肤(网上治疗皮肤病的医生可靠吗)

有没有谁在线上治疗过皮肤

现在很多的大医院都已经转移到了线上,一方面因为常年这些医院人数比较多,因此医生看病是需要病人很早就预约,并且还需要等候着,要是遇到了什么检查,还需要再等等,哪怕就是一个简单的湿疹,从查看到确诊配药可能都要一整天,实在是浪费时间精力。所以皮肤科线上医生咨询就成为相当火爆的一个项目了。

那么想要针对自己的皮肤病,去皮肤科线上医生咨询的话,主要需要哪些步骤呢?首先需要在线上找一个自己觉得比较靠谱的医生进行咨询,一般来说线上也有主任,副主任或者说其他的医生,因此只要是找一个靠谱的就可以进行咨询了。其次如果自己已经去医院进行过检查了,这次只是复诊的话,那么比较简单,只需要告知相应的问题,可以让医生帮忙查看或者配药就可以了。现在有不少的线上购买药物的地方,都有一些关门的医生进行处理,一定要有专业的处方才能够进行配药,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购买的。最后如果需要看皮肤的问题,还需要拍下照片,提供给医生进行参考。总之来说,只要几个步骤都做好,那么就可以轻松进行皮肤科线上医生咨询,检查和配药了。

 

当然现在有不少人觉得线上医生不是很靠谱的样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现在对于线上医生还是有一定的规范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线注册的,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医生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网上治疗皮肤病的医生可靠吗

“到底哪个医生说的对?”

今年初,家住湖南常德的夏亮被口腔溃疡困扰了一段时间,“嘴里出现很多白色的皮,喝水都疼”。受当时疫情影响,他决定通过在线问诊寻找病因、解决痛苦。

可是,他问诊的几个医生,给出了几个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这让夏亮很迷惑,也对在线问诊的准确性产生了疑问。

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同比增长38.7%。而随着互联网诊疗快速发展,误诊、先药后方、AI开处方、诊疗事故等乱象也纷沓而至,成为埋在行业里的一颗颗“暗雷”。

针对上述问题,堵漏排雷的监管举措持续推进。从2018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对医疗机构在线开展复诊作出明确规定,到近日公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保证“隔空”诊疗透明规范,一张保障互联网诊疗质量的网越织越密。

在线问诊误诊频现

诊断结果五花八门

夏亮向记者回忆说,当时他在线问诊的第一位医生,是某三甲医院口腔科医生。给对方看过自拍的口腔照片并文字描述相关症状后,该医生诊断为“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称“吃点消炎药,多喝水,好好休息就没事了”,随后开具消炎药处方,嘱其线下购药。

遵医嘱服用消炎药3天后,未见好转,夏亮便在另外两个平台上选了3位医生进行问诊。提供的图文和之前一致,却得到了不同的诊断结果:有医生认为是“舌炎引起口腔溃疡”,有医生诊断为“口腔发炎”,还有医生称是“念珠菌感染”。

这3位医生均为其开具了不同的药,搞得夏亮一头雾水。

他不敢再轻易吃药,之后去市里一家线下医院就诊,确诊为: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对症下药后病情缓解了。

北京某口腔医院一位资深医生告诉记者,念珠菌感染对口腔科医生来说其实不难判断,之所以会出现“同样的图文,诊断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在线问诊的局限性。

“口腔科医生线下问诊时,除了观察口腔情况、询问病情,还会按压、触摸,综合判断得出结果。而在线问诊医生只能凭借图文,很难准确判断,更不用说开具处方了。”该医生解释说。在他看来,患者在网络问诊时可以上传线下医院拍摄的片子、出具病理报告等进行复查、复诊或咨询,但不能首诊。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从互联网医院到明确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互联网问诊可进行医保报销,从网售药品到核心诊疗再到互联网医保,各地出台方案积极支持在线医疗全面发展,筑牢了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增长基础。

与此同时,像夏亮这样就同一病症在线问诊多名医生,却得到五花八门诊断结果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北京某高校大三年级学生张兴泽自称是一个“爱生病的人”,最近几年来,他经常用到在线问诊平台,使用感受五味杂陈——特别方便但不太靠谱。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皮肤起了一些小红点,奇痒无比,为了快速解决问题,他打开一个在线问诊App,在皮肤科挑选了一名“看标签很专业”的医生,花了109元进行图文问诊。结果医生跟他说,可能患上了一种皮肤病,建议购买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后来他去线下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结果是吃菠萝过敏了。

“在线问诊方便是方便,但描述病症一般限于文字和图片,容易出现误诊或者诊了白诊的情况。”张兴泽说。

受访的多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隔空”诊疗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是较长时间以来互联网诊疗的定位。不过,对于何为复诊,业内一直缺少具体标准,导致出现一些监管真空。

先选药品再开处方

AI开处方患者买药

除了问诊,购买处方药是“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的另一个特色。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却采用“先选购药品,再因药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处方”的操作方式。

家住湖南怀化的谢丽曾在2020年初给她4岁的孩子在线下医院买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当时医生为其开具了处方。今年3月,由于孩子再次出现相似症状,她尝试着在某线上购药平台购买这一款药,很快她就被平台方转到“线上问诊”版块。她将两年前的处方上传后,“医师”立即给她发来了购买链接。

记者近日在某购药平台下单处方药左氧氟沙星胶囊后,平台提示“请选择线下已确诊疾病”。记者在“疾病栏”随机勾选了几项,“处方/病历/检查报告栏”空着,并确认“已确诊此疾病并使用过该药,且无过敏史、无相关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很快便通过了验证,提交清单后,系统跳至问诊版块。

几秒钟后,有“医师”接诊,连续发来数条信息,其中第一条强调“互联网医疗只对复诊用户提供医疗服务”,后续几条信息均为确认有无过敏史或处于特殊时期。待记者回复“无”后,不到2秒,对方便发来一张处方单和购买链接。

北京居民杨木也有过此类经历,他怀疑屏幕背后接诊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执业医师:“在××平台购买处方药时,感觉对方跟机器人没有差别,只要打字过去,对方就会在10秒钟内迅速同意,根本没有给出任何专业意见。”有一次,他故意尝试描述一些不是欲购药品适应病症的情况,结果对方仍然二话不说很快开了处方。

有互联网医疗行业人士支招:假如是正规互联网医院,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应该有医生的签名、互联网医院电子章。“不排除有些小型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仍存在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工具自动生成处方,一些大平台会用AI等来辅助医生问诊,比如问病人几岁、哪里不舒服等,但是处方必须要求医生来开。”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此前我国《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均明确规定,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药方后,药师要进行审核,但相关规范并未对“自动生成处方”这一行为进行明文禁止。

“法无禁止即可为。规范制定不明确,地方实践就会乱象丛生。现实中,一些平台选择‘AI开处方,客户直接取药’的模式,跳过传统的处方开具、审核环节,把开方直接变成了‘卖药’。这类行为严重违反我国药品管理制度,也给患者用药安全埋下了风险隐患。”邓勇说。

巨量接诊是否真实

线上医生谁来监管

对于在线问诊,医生回答几次算是一个完整的问诊、平台上显示的医生接诊量有无虚标、回复患者的诊断内容是否为医生真实回复……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天津、湖南等地10多位群众发现,这些也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

北京某高校大二年级学生郝樱睿对此深有体会。她经常使用在线问诊,但至今不清楚到底医生回答多少个问题才达到收费标准。“一开始,有几个问题算免费咨询,但只要你说话了,就算一个问题,比如说一句谢谢或者你好。等免费次数用完后,医生却刚进入正题,为了解更多信息,你只能交钱充会员。交完钱,医生又会问化验结果之类的信息。有时,一圈下来,最后竟然让你去线下医院问诊。”

在线问诊前,先在平台上看看哪位医生的接诊量多,再确定向哪位医生问诊,这是山东曲阜居民张刀刀习惯的做法,因为在她看来,医生接诊量多就意味着其医术较强受患者欢迎。但她注意到,一些在线问诊平台上标注的医生接诊量动辄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禁质疑这些数据是否属实。

记者在某在线问诊平台上以皮肤科医生为检索对象,发现该平台线上接诊人数最多的皮肤科医生接诊次数为25万人次。假设每人线上问诊时间平均为10分钟,线上接诊时间约为41667小时,如果全年无休,10年为3650天,那么这10年里其平均每天线上接诊时间约11.4小时。

对于这些问题,有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其实也一直在探索“品控”,“比如医生回答几次算作一次完整问诊;如何对那些将搜索到的内容复制粘贴给患者的医生进行监管;如何确保接诊量真实;出现误诊或开错药的情况由谁担责等”。

“核心问题是,谁来对医生在线上作出的诊断负责。线下医院的医生,由各地卫健委监管,医院和科室也会进行规范管理;而线上的医生,则相对比较独立。”前述北京某口腔医院资深医生说。

监管政策陆续落地

更好保证诊疗质量

互联网诊疗出现规模性增长始于2018年,这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旨在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截至2021年底,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1700多家。

这些年来,为了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就互联网诊疗服务中涉及的医疗机构资质、从业人员资质、设备设施保障、服务流程规范等提出要求。尤其是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发布后,备受公众期待。

该细则针对互联网诊疗中处方审核、隐私保护、诊疗质控等社会关注点作出详细规定。

对于上网能看什么病,细则要求必须符合复诊条件:患者就诊时应当提供具有明确诊断的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小结、诊断证明等,由接诊医师留存相关资料,并判断是否符合复诊条件。当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本次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或存在其他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况时,接诊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邓勇认为,这些标准更具可操作性,且赋予了医生更多专业权限,进一步明确了服务边界、监管边界,有利于互联网诊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对于线上诊疗的质量监管是否与线下诊疗相一致,细则给出了肯定答案:要求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将互联网诊疗纳入整体医疗服务监管体系。

对于没处方也能买处方药,细则严禁“先药后方”: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

这一点在邓勇看来,尤其值得肯定,“符合目前互联网诊疗‘回归严肃医疗’的主旋律,有助于将行业发展引回‘保障人民健康福祉’的正轨”。

他同时指出,要让“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的规定落到实处,必须考虑多重因素,比如应明确人工智能等主体的地位,“虽然我们将其称作人工智能,但它和部分助理医师一样,都是没有获得处方权的主体,目前的《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还存在不足,处罚对象局限于‘人员’。后续修改时应该考虑到人工智能等主体的特殊性,对仅由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的,应当与‘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一样,直接追究医疗机构的责任”。

邓勇认为还应明确责任承担规则。“目前在互联网诊疗过程中,医疗机构与医师之间的权责依然通过合同调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多点执业的医师来讲,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医疗机构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合同约定‘出具处方不当造成损害的,在医疗机构赔偿后应主要由医师负担’,那么医疗机构就实质上规避了损害责任的赔偿风险,这有违权利与责任应当对等的原则。”

完善药品追溯体系也不可或缺。邓勇提出,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处方源真伪的审核,对处方源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完善关于处方源的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二维码识别功能做好在线处方的审查工作。同时完整保留交易记录和交易证据,确保监管能够追根溯源。(文中在线问诊者均为化名)

(法治日报微信公号)

网上治疗皮肤病套路

这个世界,最容易给你造成伤害的,往往是你最信任、和他/她最有共同话语或遭遇的那个人……

「久病成医的我,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居然也被骗了!」老王对被骗一事愤愤不平。

家住湖南衡阳的老王是在5个月前,被一起看病的朋友拉进所在的「病友群」,在这个有着三四百人的群里,聚集的都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

群公告中,赫然标明了该群是由「国医大师李教授」创建,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无法「断根」的慢性疾病,「李教授」可以通过自己独创的中医汤药疗法,药到病除,不但节省了大量的医药费,还能免受西药的「毒害」。

在群里面,「李教授」会时不时地把自己治疗「成功」的案例上传到群中,「李医师医术高超,我在那吃了一个月,血压就稳定下来停了药」,「我吃了两个月,血糖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李教授太感谢你了!」一条条醒目的标题,也让老王心动起来。

捏造虚假案例是江湖郎中常用的伎俩。|图:quanjing

在向「李教授」诉说了自己的病情后,「李教授」给他推荐了自己的汤药剂,「先吃一个月,费用也就2000元,『李教授』说就能断根了,我就给他打款买了药。」

没几天,药就寄来了,在喝了几天后,老王突然感到不适,心慌心悸,怕是药有问题,「我就找『李教授』问了下,刚开始他说是正常反应,我就恐吓他说我有中医的朋友,我让他来看,如果是药的问题会报警。」

之后,「李教授」不再回答老王的任何问题,现在已经把老王踢出病友群。

随着网络的无所不在,生活中「同病相怜」的陌生人在网上也有可能相识,「病友群」也就相应而生。

论坛、QQ群、微信群,几乎所有病种都有涵盖,得了同种疾病的病友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抱团取暖本是件好事,但却有人打着「病友」的幌子,潜伏在这一个个网络「病友群」中,大肆行骗。

「尤其是这几年,骗子开始混入实名登记的病友QQ群、微信群,在与病友们的私聊中变相卖药。」某广州三甲内分泌科主任透露,即使在自己科室建立的微信「病友群」中,每个月都要定时清理一批发广告、散布谣言的病友,更不敢想象由患者自发建立的「病友群」了。

「病友群」10个病友7个托儿?

河南省鹤壁市的李娟在一个星期前,才惊觉自己被微信「病友群」里的「病友们」骗了。

李娟在两年前患上了顽固的皮肤病,求医问诊了很多医院但一直没有治愈,便决定加个「病友群」,向病友们求招。「在病友群里面看到有网友发信息说,有祖传秘方药水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皮肤病,而且还有网友在群里面回应使用前后的对比照片。」李娟说,「看到这些我才信以为真,花200多元买了两瓶。」


卖药网友的微信朋友圈截图。

很快,李娟就收到了用白色药瓶装的药水,瓶身上没有任何的配料介绍,也没有使用说明,不得不和卖药的网友再次联系询问使用方法。

「这两瓶药水,一瓶闻起来有股跟醋一样的酸味,另外一瓶则是发黄的药膏,也带有一股刺鼻的气味。」李娟犹豫不决,但对方一再保证不会有任何副作用。在使用前,李娟腿上的皮肤只是凹凸出来一块,但在使用了这两瓶药水一个星期后,皮肤周边不仅出现了红色的小疙瘩还有化脓的迹象。

李娟一看病情加重,立即停止了使用,并到医院咨询医生,医生明确告诉李娟,这个「三无」产品中含有刺激性、过敏性的成分,导致李娟病情的加重。

李娟展示在「病友群」购买的白瓶药水,瓶身上没有任何信息。|受访者供图

随后,李娟再次联系卖药的网友,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拉黑。「被骗了200多块钱还是小事,但用了它们的药后,病情还加重了,让我最气愤。」李娟生气地说道。

在网上搜索「病友群被骗」「病友圈骗子」等关键词,会出现十几页的结果,尤其是近几年,微信群的出现,存在管理不严等原因,「骗子们」更加张狂。

从西京医院退休后,目前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著名整形外科教授郭树忠也遭遇过。2018年7月30日,通过微博发布的一篇《警惕互联网时代的新「医托」》中,郭树忠写道: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以为信息更加多样和透明化了,医托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但最近我发现我的判断是错的,因为在我的耳再造患者群里,我发现了不止一个医托,只不过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把自己重新包装了一下而已。

为了提醒患者不要上当受骗,他特意「关注」了「网络医托」们的动态,并进行了研究和梳理。

为什么患者会那么信「病友群」里的人?甚至胜过自己的主治大夫、伴侣、子女?39深呼吸(ID:shenhuxi39)发现,这些「病友群」的骗子都有一些固定的套路——

1、假扮患者或患者家属,在群中描述病情,以赢得其他患者的信任;

2、将自己这类病情说得很严重,制造恐慌;

3、适时推荐「治好」自己的「神医」或「神药」;

4、联合多位「病友」一起宣传,让其他病友信以为真;

5、出现问题后,马上将对方拉入黑名单,强行退群。

「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病情迟迟无法断根,长期忍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来说,很难不被这些套路欺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系教授常章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外,这些江湖郎中在「病友群」里,最喜欢将中医药当做骗人的工具,但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治疗,每个患者致病原因不同,程度不同,简单的一个方子绝不能「包治百病」。

公立医院、科室、医生建「群」最靠谱

39深呼吸(ID:shenhuxi39)总结目前市面上的「病友群」,发现主要有四大类型,除患者自发建立外,还有社会公益组织主导建立、药企主导建立和各大公立医院、科室、医生建立的「病友群」,最后一种「病友群」由专业人士参与,由医院「背书」的管理模式,最受患者的欢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刘月明的通讯录里有3个群,群里基本上是疾病相同的患者,症状问题差不多。「让他们加入群是因为一对一交流太费时间,在群里面可以集中回答,此外一些老病友还能帮助解答一些问题。」

刘月明认为建立「病友群」后,不但有助于集中管理病人,还能让病友之间互惠互助,帮助极大,但并不是每个提出添加好友的刘月明都会通过,「添加的基本上都是自己曾经看过的病人,需要长期随访管理的,这样才有意义,一些远地的,或者随机加入的一般都不适合入群。」

但并非所有的医生都愿意建立「病友群」或加入「病友群」。一来是时间不够,二来对隐私、安全性有担忧。

医院建群更具专业性。|图:originoo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佳勇医生就是其中一员,「『病友群』的管理尤为重要,谁来管理?谁能管理好就是一个大问题。此外,很多病友希望在通信工具上得到明确的治疗建议,但医生很难通过通信工具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也很难给出权威的治疗方案。」

一旦患者把医生的建议当做治疗依据,对医生来说风险较高,因此,更多的情况下,医生更愿意在「病友群」或公众平台上发布科普文章,帮助患者提升相应的医学知识。

「病友群」被骗后,监管责任难厘清

业内人士表示,「病友群」中病友的言论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像医托、卖药、商业广告等行为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病友上当后的维权更是艰难。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向39深呼吸(ID:shenhuxi39)解释,这是因为医疗机构属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网络属于网信办管理,而广告、医疗咨询公司则属于工商部门管理,这种多部门监管的形式极易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在网上搜索「病友群」,出现一百多万条结果。|网络截图

在「病友群」中,除了管理员定时清理、制止相关不法行为外,建立公正、高效的查处患者投诉的执法机制也非常必要。如今活跃在「病友群」的骗子,一旦出事,要不把上当的病友拉黑,要不被管理员退群,行骗付出的代价太小。

而目前,只能建议病友自己擦亮双眼,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指出,患者在求医问药时,一定要非常熟悉互联网的操作,如果不熟悉,不要轻易进行金钱交易行为,但凡涉及购买、金钱交易的「病友群」应及早退出,避免上当。

(根据受访者要求,本文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网上治疗皮肤的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