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于6月23日成功结束,比计划完成时间提前半年。北斗3号的成功将为未来做出巨大的贡献和意义。让我们详细介绍星座知识!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完成
6月23日9时43分,中国成功发射了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和北斗3号最后一颗全球网络卫星。到目前为止,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
北斗3号的最后一次发射充满了曲折。此前,由于两次航天发射任务失败,项目从5月调整到6月;6月16日,由于临时发现产品技术问题,为确保100%成功,无隐患,发射再次推迟。任务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航天前线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再次证实了严肃、周到、细致、稳定、可靠、安全的科研实验政策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取胜的重要法宝。
贡献
发射成功后,联合国外空间部发布了一段视频,祝贺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网络部署,肯定北斗系统正在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欣赏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方面的巨大贡献。
发射的卫星属于地球静态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轨道测试,中国将进行北斗系统联合调整联合测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候、高精度的全球定位导航时间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建设。20多年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3号A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1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2号、北斗3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为100%。特别是自2017年全球组网开通以来,18次发射任务在两年半内高密度执行。今年我正在抗击**在特殊环境下,北斗工程全线坚持网络发射防控双线作战,有效推动了北斗3号全球网络的圆满结束。在测控、地面运输控制、星间链路运输管理、应用验证等系统的大力支持下,之前发射的所有在轨卫星都进入了网络。
意义
从项目示范到启动实施,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网络,再到覆盖世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三代北斗人不断奋斗,走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建设了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型发展。
本报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余建斌、吴月辉、温腾)完美收官,星耀全球!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此次发射成功后,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肯定北斗系统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赞赏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次发射的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从立项论证到启动实施、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历经30多年探索实践,三代北斗人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建设发展之路,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成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民众共享更优质的时空精准服务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我国重大科技工程管理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都开始使用北斗系统。后续,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共享北斗最新发展成果。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三号收官发射一波三折、玉汝于成。之前,因2次航天发射任务失利,工程全线举一反三进行质量复查,发射时间由5月调整至6月;6月16日,因临射前发现产品技术问题,为确保百分百成功、不带任何隐患上天,发射再次推迟。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充分体现了航天战线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再次印证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科研试验十六字方针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战胜困难、持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此次发射成功后,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肯定北斗系统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赞赏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次发射的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特别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北斗工程全线坚持组网发射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有力推进了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圆满收官。在测控、地面运控、星间链路运管、应用验证等系统的强有力支撑下,此前发射的所有在轨卫星都已入网。
从立项论证到启动实施、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历经30多年探索实践,北斗人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建设发展之路,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成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民众共享更优质的时空精准服务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我国重大科技工程管理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都开始使用北斗系统。后续,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共享北斗最新发展成果。
中国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人类梦想追逐到哪里,就希望时空定位到哪里;人类脚步迈进到哪里,就希望导航指引到哪里。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编辑 马浩歌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交通运输、水文监测、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什么系统能横跨这么多领域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呢?今天正好是这位主角的2岁生日。
7月31日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两周年。在过去的两年中,北斗三号系统运行稳定,已经在全球超12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近期,为进一步优化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服务性能,管理团队对北斗卫星系统进行了在轨软件升级工作。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多少颗卫星?能提供多少种服务?给我们的日常生活都能带来哪些便利?软件升级后又会有哪些优势?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多少成员?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在轨运行服务卫星共45颗,包括1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30颗北斗三号卫星,当前北斗系统运行连续稳定,全球范围水平定位精度约1.52米,垂直定位精度约2.64米;测速精度优于0.1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
目前其相关产品已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关系着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有何优势?
说了这么多,那么具体我们百姓的日常生活哪些方面会用到北斗系统呢?记者昨天(7月30日)从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北斗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首次在智能手机上实现应用,这也标志着短报文通信服务由行业应用进入到大众应用的新阶段。
短报文通信是北斗系统区别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有的特色服务。短报文通信服务覆盖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具备低成本、广覆盖、高可靠和随遇接入等特点,可对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进行有效补充,以满足在无地面网络覆盖地区应急通信、搜索救援等服务需要。
短报文通信服务在民生保障、救灾减灾、野外搜救以及海洋渔业、交通运输、边境巡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实现智能手机应用后,又将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有北斗短报文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的手机,依托北斗系统发送的信息,不仅有文字,还准确标定了信息发送时所处的位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长风:你不换(手机)卡,你就可以拿着这个手机到你想去的地方,你就可以保持和相关的方面的一些联系,这样的话就可以在出现危险的情况下,他也可以得到及时抢救。
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插秧机有何不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得益于北斗的服务呢?我们再到黑龙江的稻田里看一看。今年的春耕期间,黑龙江垦区为11000台农业机械安装了最新的北斗导航驾驶系统,投入春耕作业,我们来看看有了北斗助力的春耕有何不同。
记者来到北大荒集团前锋农场的第十管理区,一台装有最新北斗导航驾驶系统的插秧机正在2号地进行自主作业。种植户冯玉江将秧苗搬运到插秧机上,插秧机就会根据预先设定的轨迹,进行精准的插秧作业。
北大荒集团前锋农场第十管理区种植户 冯玉江:带无人驾驶导航这个,能省人工,车自己能走。我在车上浇浇水,看看苗的深浅度,特别省时省力。
冯玉江今年种植了320亩水稻,使用安装北斗导航驾驶系统的插秧机,以往需要6个人的工作,现在4个人就能完成,而且作业更为精准。今年,前锋农场共有560台安装这套系统的插秧机投入春耕。
北大荒集团前锋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 周秉文:它可以自动规划生成作业路径,真正实现了插秧机无人驾驶。相比人工驾驶的插秧机,能精准控制行距和株距,使作业精度、直度、标准更高,误差仅在2厘米左右。
软件升级进展如何?升级后有何变化?
前面提到,管理团队对北斗卫星系统进行了在轨软件升级工作。此次软件升级,主要是为了让北斗系统进一步减少偶发故障、实现技术升级,提升卫星在轨稳定运行性能和异常处置能力。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程师 李文舒:此次软件优化升级工作涉及全系统大部分卫星,共计配置项百余个,任务总量大,软件优化牵涉技术状态复杂,升级测试验证时效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
为提升软件优化效率,北斗导航卫星管理组科技人员研发了专用软件,实现数据审核比对、遥控指令作业化。目前升级工作进展顺利,整个软件升级任务未来还将持续三个月左右。
当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北斗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基于北斗系统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智慧港口等解决方案,已服务于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北斗产品已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我国的北斗产业体系有多大?
目前,我国的北斗产业体系有多大呢?今年5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显示,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约16.29%,我国基本形成北斗产业体系。未来,北斗卫星系统升级工作完成后,将以更加安全、稳定、可靠的性能,服务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