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总喜欢逃避事情是怎么一回事(总喜欢逃避)

发布时间:2023-07-01 20:19:51作者:龙行天下来源:用户分享

总喜欢逃避(总喜欢逃避事情是怎么一回事)

总喜欢逃避

恋人之间遇到问题是难免的,只要两个人积极的去沟通去解决,那么再大的问题也是能够化解掉的。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正面去对待,十二星座中的这些人就选择了逃避,他们遇到问题也不会想要跟恋人沟通的。

金牛座:希望对方自己能明白
金牛座有时候也是特别作的一个人,他们其实是很想要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只是金牛座不想要自己说出来,他们认为这样做的话就没有意义了。如果恋人真心在乎自己的话,他们就应该能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来找自己沟通。而对方不说的话,金牛座自己也不想说了。

巨蟹座:知道沟通没用
巨蟹座之所以逃避,是因为他们知道沟通也是没有用的。两个人都是很倔强的那种人,都会坚持自己的想法,都认为对方是错的。巨蟹座自己就不愿意做出任何的退让跟妥协,所以换位思考一下,他们也能够知道对方的坚持。所以索性不去沟通了,反正那也只是浪费时间。

射手座:两个人容易吵架
射手座每次想要跟对方好好的沟通一下的时候,总是三言两语之后就开始要吵架了。每次为了避免冲突升级,射手座总是及时的喊停,不想再继续沟通下去了。因此往后如果有遇到说不清的事情,射手座也尽量自己解决,因为他们太害怕吵起来,最后可能会面临分手。

水瓶座:希望时间改变一切
水瓶座不喜欢沟通,是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水瓶座是那种容易把心事藏在心里的人,他们一开始没有说,现在就更加不会说了。很多事情都是从过去积攒起来的旧事,水瓶座寄希望于时间能够自己解决一切,如果不行的话,那么他们只要听天由命了。

总喜欢逃避事情是怎么一回事

总喜欢逃避问题开心不起来

#秋日生活打卡季#

著名的家庭系统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提到,家庭的互动模式与价值观具有代际传递的特性。

比如:情感反应模式的代代相传、暴力的代际传递、教养方式的代际传递、婚姻模式的代际传递等。

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一个人对自我总是不满意,挑剔、嫌弃或批评不断时,说明骨子里自卑、低自尊。

一个难以接受完整自我的人,在人际关系互动中,多会戴着面具示人,也看不到他人的真实存在。

他们习惯用头脑中的想象和固有的思维模式与他人互动,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冷漠、固执与自恋。

好的人际关系,一定带有尊重、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让对方感受到被需要与被爱。

彼此都能活在当下,听到对方的想法,体察到对方的感受,既有共鸣又有共情的穿插。

这才是好的关系互动的收效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都有尊重和社交的需求。

所以,寻求关系中的被认可与欢迎是人的本能,当人在关系互动中得到了正向的反馈时,人际社交的热情也会上涨,自我价值感就会跟着相应提升。

世界卫生组织做过一项调查实验,80%的人认为,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的不断向好。

所以,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你生命的幸福指数。

而一个无法接受完整自我的人,自然很难看到他人的真实存在,所以这种思想下的互动,多是没有情感的流动,只有表面的寒暄,故人际关系会差。

对自我总是不满意的人,生活中多会有这些特点:

01.比较自私

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对人抑或对事,永远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利益至上,缺乏同理,道德绑架,怀疑敌意,甚至被害妄想,往往是自私如影随形的伴侣。

02.责任心和担当意识淡薄

没有担当和责任心的人,喜欢逃避,遇事习惯发泄情绪,唯独不去面对现实的问题,任由坏情绪无限蔓延。

他们擅长推卸责任,不善反思,面对错误,或装疯卖傻,又或抵死不认。

家庭上遇事咆哮或冷漠;工作上遇难躲避或开溜;感情上受挫,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

03.优柔寡断、胆小怯懦

因为从小缺乏正向的反馈与鼓励,所以骨子里就会自卑和低价值感,面对任何的选择与机会,都是怀疑与恐惧。

负性的思维模式,注定看到的人和事都是消极黑暗的,所以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充满了敌意。

故在机会与选择面前,胆小怯弱和优柔寡断成为必然。

04.喜欢挑剔抱怨指责

对待别人的成绩或成功,不是随喜,而是讽刺加指责,造谣伴诋毁,无中生有,总之不会从容地送上祝福。

童年早期被父母挑剔的印记刻在了骨子里,虽然在意识层面,受道德的约束,清楚不应该对别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加诋毁。

然而熟悉的场景一旦呈现,潜意识的挑刺特质就会被激活,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完成了这个挑剔的动作。

这种性格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呢?

性格与先天的气质不同,属于后天的社会行为,是在关系的互动中形成的,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在6岁之前,故父母的教养模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家庭系统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也说了,家庭的互动模式有很强的代际传递性,所以,童年早期,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反应,都是内化性格的原型。

一个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多是在童年早期被父母批评指责挑剔抱怨较多,虽然痛苦,但没觉察,更没在那个当下做出改变的决定,所以有了正向习得。

成年后,他们就把这种内化来的关系模式延续到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中。

当我们总是被痛苦焦虑包围时,这时就要好好看到自己的负性情绪,然后接纳,进而通过觉察与领悟,让思维模式变得更加建设与弹性。

思维模式是情绪的主宰,建设性的思维是弹性生活的底色,幸福快乐的根基。

幸福是一种能力,愿你我都能拥有。

总喜欢逃避现实怎么办

当某件事让你感到痛苦或恐惧时,正面处理可能会使这些感觉在好转之前变得更糟。你不可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而这也意味着你要压抑、忽视或不得不带着负面情绪去面对它、完成它。

许多人将“逃避”作为一种应对机制,与对抗相比,这似乎更容易——但从长远来看,逃避可能是有害的,它会让你产生更多的恐惧、焦虑、忧郁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学会解决逃避,可能意味着挑战让你感到不舒服的事情。面对你的恐惧可能看起来很吓人,但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导致逃避行为产生的原因?

“很多事情都会导致逃避行为的产生,但通常这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说。“也许你的家长希望你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直都挂着幸福的笑容。让你在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从而获得快乐,避免受伤和难过。”

生活在情绪不支持的环境中,或者是在没有时间或地点表达情绪的环境中,也会对逃避行为的产生造成影响。

荣教授指出,不利的生活事件、心理创伤和慢性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一个人产生逃避行为。

为什么逃避应对没有帮助?

逃避应对是指你回避处理压力而不是直接应对事情,即使这是你喜欢或是有益的事情。

“逃避应对是我们尽量不去感受我们的感受而做的任何事情,”荣教授解释说。

虽然避免某事可以缓解你的直接焦虑,但它会产生无益的长期后果。“逃避应对的问题在于它并不能解决问题,”荣教授说。

如果你因为感觉太多而避免让你害怕的事情,你永远不会学会克服恐惧并更自由地生活。某些形式的逃避也会导致其他问题——例如,在你难过的时候经常酗酒,这会导致你产生一些躯体方面的疾病或心理健康问题。

总体而言,逃避应对与抑郁和焦虑有关,它还可能导致你产生逃避现实的行为。例如,不健康的物质成瘾或过度沉迷游戏世界中。

研究发现

2020年对饮食失调患者的研究发现,那些使用逃避应对的人,例如在进餐时分心以更好地忍受他们的焦虑。他们当时的焦虑程度较低,但从长远来看,饮食失调症状会更严重。

研究人员说,鼓励接近和容忍出现的困难想法和情绪的应对方法,而不是逃避它们,可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整体症状。

逃避也会导致工作中的问题。2017年的研究发现,回避困难的工作关系会导致情绪衰竭、更少的宽恕和更多的无礼行为。相反,面对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宽恕,这有助于促进工作和同事的关系。

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逃避应对工作也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习惯,例如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和降低绩效。

如何停止逃避你的恐惧?

学习如何解决逃避应对,不必涉及极端的暴露方法。它可以从小事开始,比如简单地承认你是在“逃避”还是“面对”。

1.认识逃避

“解决逃避应对的第一步是认识到你正在这样做——注意你正在远离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为它们腾出空间的微妙和更明显的方式,”荣教授说。

一旦你承认你正处于一个你会选择逃避的时刻,你就可以积极地朝着它迈出一小步,而不是远离让你不舒服的事情。

2.从小处着手

“每天做一件让你有点害怕的事情或你通常会避免的事情,除非你不得不这样做。当这变得容易时,看看你是否可以再推动自己一点,”荣教授建议道。

你不必从那些最大、最困难的冲突和事件开始,你可以从一些简单或微小的事情开始。比如,你一直拖延的坏毛病,或你一直打算做但还没做的爱好、计划等。

3.预想可能的结果

立即从痛苦中脱离出来的感觉很好,因此你可能会经常采用逃避作为应对策略。为了帮助摆脱这种心态,荣教授建议在决定逃避之前,仔细考虑一下自己这样做可能产生的结果。

“深呼吸,注意你的感受,想想你如果这次选择逃避的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如果你这次选择面对这件事情,并尝试去解决它,又会有怎样的结果……细细斟酌其中的利弊,相信你会做出更好的选择”他说。

4.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荣教授建议,面对逃避的应对策略,可以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试图逃避问题。

例如,如果你因某个同事而在工作中感到压力,写下一些可能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解决你的逃避想法。

写下一系列步骤会很有帮助,这样当直觉告诉你要逃避时,你知道有方法可以帮你解决眼前的困境,你就可以重新集中思想和精力做你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5.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解决逃避问题并不总是与日常压力源有关。有时逃避行为可能来自你周边的生活环境,这些环境使你感觉不安全或不希望参与情感需求/需要表达。

为了帮助你进一步了解你的逃避应对模式,心理健康专家可以与你一起发掘这些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荣教授表示,学习如何解决逃避问题通常需要外界的帮助,尤其是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寻找一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通过诸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催眠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来访者探寻其逃避行为背后的‘症结’所在,从而为来访者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来访者走出逃避的‘舒适区’。”他说。


参考资料:

·Balmores-Paulino RS(2018)。逃避应对策略。

·Hershcovis S等人(2017)。应对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对抗和逃避应对的影响。

·Holahan CJ等人(2011)。压力产生、逃避应对和抑郁症状:10年模型。

·Hughto JMW等人(2018)。跨性别成人的受害和抑郁症状:逃避应对的中介作用。

·Kuper LE等人(2011)。应对中度药物滥用结果的变化因行为治疗方式而异。

·Melodia F等人(2020)。避免应对和逃避动机在有问题的在线游戏中的作用:系统文献综述。

·Ng JCY等人(2016)。这不是我想要的:逃避应对策略对工作场所与工作无关的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

·Thomassen AG等人(2021)。逃避应对介导了抗逆性对男性和女性受试者的精神困扰症状的影响。

·Vanzhula IA等人(2020)。在进餐时间避免应对预示着更高的饮食失调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