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相信堪舆讲究,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刻的了解。一般来说,墓地堪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几代人。想要墓地堪舆好,就必须知道墓地堪舆的禁忌是什么。我们来看看需要知道的。
1.墓地凹陷的人容易伤害家人。墓碑破裂,主要是车祸、血光和金钱损失。
2、坟地上面,经常被人践踏成走廊者,主子孙在社会上常被人欺侮、卑视,成就不高。
3.墓地一年四季都不被阳光照亮,使墓地过于阴暗的人,主子孙后代生病或患病多年。
墓地被水浸多年,主子孙易有风寒、风湿、酸痛、溺水、嗜酒。
5.墓地外的树木很高,覆盖了整个墓地,主子孙后代病了很久。
6.祖先的墓地被盗,尸骨被曝光,被野狗吃掉移位,主子孙容易血腥凶猛。
7.墓地上有插木棍(像一箭穿墓)的人,主子孙容易有血光和凶祸(插者也会有恶报)。
8.如果墓地上有砖石、旧棺材板或其他废物,主人和后代很容易中风或凶猛。水泥和砖石不应堆放在墓地的前面、后面和旁边。9.如果墓地前有高大的墓地或建筑物,主人和后代的运气不好或官方诉讼是非。
10.有些人因为战争或贫穷而草草埋葬祖先。没有纪念碑和坟墓的人,主人和后代漂泊不定,工作贫困,旅程不顺利,事业失败。11.墓地前凹陷崩塌,割脚,使墓地有受刑或摇摇欲坠的危险。主人和后代有血光、手术、车祸、失足或坠楼。
12.墓地切除树木时,如果树龄大于丧家,从根部切除,主要切除,家属会患急性病(30年以上树木最凶)。切断树枝没关系(慢慢切断整棵树十几次或者不要动这棵树)。
13.墓地用水泥密封(不透土)的,父子分居(儿子分居或死亡)。
14.墓地遭遇风吹地劫、残缺破碎、蛇鼠穿墓、白蚁啃咬。主子孙出人不贤,好斗,有仇杀、牢狱之灾。
15.墓地内程排水口太大,主要是不聚钱和膀胱疾病。排水孔堵塞,主耳病、目病、妇女阴病。
16.墓地旁边有大树的人,容易有根穿棺缠尸的现象。主子孙容易患病、官非、不顺之应。当然,这取决于树的品种。
坟前路,和坟后路
17、砖块堆积在墓地前,主子孙有肠胃疾病、腹胀或结石眼病。
18.墓地被埋葬,有了它的坟墓,上面就有了新的坟墓。主老坟子孙一事无成,社会地位卑微。上面的新坟子孙,主家运气不好,灾难不断。
19.墓地周围的墙壁没有留下进出之门,主子孙女有官司或监狱灾难。
20.墓地旁种花的人,容易发花枝,主子孙风流,容易有桃花。
21.墓地的土壤是火山灰或黑土,主子孙身体不好,容易有轻微残疾。(墓士质地太差,同样)。
22.墓地周围墓地附近树木高度是墓碑高度的两倍以上的,主子孙患病不断,子孙懒得去墓地打扫祭拜。(远处的树不妨)。
23.墓地上方有高压通过者,主后代思想不稳定,事业衰退,金钱会慢慢消耗(省不住钱)。
24.墓地前有门柱、铁门、铁锁不吉,主子孙性格怪异孤独,社会适应不良。
25.墓地被旁边的土石自然埋葬,主孙病重,容易杀死继承人。26.如果墓地较低,邻近墓地较高,下雨时雨水会流入墓地积水,主要是墓地的后代体弱多病或父母不全。
27建在山顶上的,主子孙败财,父亲早逝或过继别人为养子不吉。
墓地堪舆忌讳事项
1.不能选择靠近墓地墙根的地方。选择容易引起争议,后代矛盾不断;
2.选择一平方米以上、有边有线、会形成直角的地方,这是吉祥的。尽量在墓地建边界。没有边界的墓容易与他人纠缠;
3.如果墓地是别人用过的,不要选择。如果选择,会有占别人阴地的嫌疑,家人会有奇怪的上半身;
4.在陡峭的山上,不要选择骨灰墙上的坟墓。为了节约土地,一些墓地建造了所谓的骨灰墙,或者在陡峭的山上建造了坟墓。往下看,它又深又陡。这样的坟墓不能选择。如果你选择,你的家庭将没有基础,你的人气和财富将会下降;
农村人重视祖坟,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孝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农民看来,祖坟的状态会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运势,农村有句俗语叫做“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把祖坟和祖宅看的很重要,祖坟是寄托,祖宅是根。农民讲求落叶归根,在异乡去世对于他们来说是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农村普遍实行的是土葬,人去世后要葬在祖坟,要立坟头,以后他的后人才能前去祭拜,这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孝道,于是有了清明上坟的习俗。
“坟头塌消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家人的祖坟出现了凹陷的情况,这意味着这家人的后代子孙比较稀少,很难出现人丁兴旺的局面,如果是建了好几年的老坟,坟上却一直不长草的话,子孙后代的生活就会过得比较贫穷,而且难以找到生财之道。
那么这句农俗有没有道理呢?
“坟头塌消子孙稀”,农村大多是土葬,坟墓会用石头砌起来,里面围着泥土。但山上老鼠虫蚁比较多,有时会把坟墓的石头给弄松散甚至掉落,加上雨水的冲刷,坟墓塌陷是常有之事。
所以一年一次的扫墓,农民们需要为祖先们整理一下坟墓上的杂草,将石头砌好,保证祖先的坟墓完好。如果逝者有很多后人,那么清明必然子孙前来扫墓上坟,坟墓是不太可能会塌陷的。
坟上无草绝家资”农村常说“坟头草都长青了”,坟头长草在农村看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坟头长草或坟上长草那么坟上的泥土就不容易被冲走,会被草根紧紧抓紧,哪怕下雨也不会被冲刷走,农民上坟的话也不需要费劲儿的添土。所以农村觉得坟上长草蕴意子孙旺盛,财源广进。但如果坟上不长草,那会觉得可能墓地没有选好,暗示了后代可能运势不算好。
这种说法并没有具体的科学依据,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多少有一点迷信的成分在里面。农村人重视宗族观念是一件好事,不过对每个家庭来说,子孙后代要想过上兴旺的好日子,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在贵州的苗族,这片土地上至今保留着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洞葬。
一千二百年前,苗族人便开始了这种形式,他们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山洞里,把逝世亲人的棺材放在这里。
久而久之,山洞里的棺材越来越多,这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守棺人。
苗族古老洞葬,棺材集于一洞洞葬又称为“把洞社”,在苗语中,“把”是洞的意思,“洞社”代表尸体,连起来就是洞里面死人的尸体。
据传在很久之前,苗族里面一位老祖先去世后,族人准备将他下葬时突然爆发了山洪,棺材被冲走了。
等族人找到棺材时,就发现在一个山洞里,族人认为这是老祖为他们挑选的福地,于是将土葬改为洞葬,一直延续至今。
而还有一种偏神话的说法,相传苗族的祖先是神农氏,由于历史战争的原因,苗族祖先被迫迁徙到北方的大山中去。
他们最崇敬的首领“香骆”死后,子孙将他的棺木放在一个天然的洞穴里,希望香骆能够复活带领他们打回家乡去。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有一个桃花村,这里生活着祖祖辈辈的苗族人,桃花村坐落在山清水秀的环境中,附近有座百米之高的青岩山峰,犹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般美丽且神秘。
桃花村里,又有一户老者去世了,按照习俗族人要准备洞葬的仪式,白天老者的亲人们忙着办白事,给老人换上一身崭新的部族服饰入殓。
桃花村
老人的陪葬品各种各样,其中有半张人民币,另一半由死者家人自行处理,有几百到上千元不等,还要在棺材里放上饭、酒和肉等,旁边还有农具。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件雨具,那代表着死者到另一个世界后能够遮风挡雨。
“鬼师”也已经找来,负责操办葬礼,在葬礼上,一定要杀一头猪或者牛(水牛和黄牛均可),家境殷实的会选择两头都有。
杀牲口时要确保一刀毙命,如果一刀过后,牲口还活着,那么操刀者就会受到惩罚,成功的人会被分到几十斤肉作为奖赏。
等到夕阳西下,村里的年青人抬起老人的棺材缓缓向一座山的最高处走去,这是苗族人的习俗。
洞葬只在晚上没有太阳的时候进行,走的山路必须是没有人走过的,也不能用刀斧去开辟出道路,村民们手持火把,抬着棺材,在灌木丛中走着,直到来到山顶上的葬洞。
桃花村的葬洞是位于村子西南边的山上,至今这处山洞已经埋葬了567具棺材,山洞长45米,最宽的地方有24米,最高21米,密密麻麻摆满了棺木。
桃花村以姓刘的为主,葬洞也被视为桃花村刘家人的祖地,随着历史的演变,桃花村里的刘姓也形成了四个分支。桃花、鹅抱蛋、新寨、中寨,根据分支在山洞里划出了四块区域,棺木也安放在不同区域。
最左边是桃花组的第一区,鹅抱蛋在第二区,第三区是新寨和中寨。说起这些东西的时候,守棺人刘朝先的表情是庄严而又神圣的“祖先们很重视规矩,即使到了那片世界,也要保持队形。”
除了这三个区,还有第四区,村里人称第四区为自留地,在第四区不像前三个区那般规矩森严,棺木可以随便摆放,不用去计较长幼尊卑。
山洞最里面是葬洞的“禁地”,村里有人因为重病而去世的时候会被摆放在那里,病得越重,离洞口就越远。
人们挑了洞里一处空位置后,将棺材缓缓放下,接着拿出祭品祭奠亲人,它将会和洞里的其它棺材一样,等待着风雨的侵蚀,成为苗族历史的一部分。
洞葬仪式结束后,族人们迅速离开山洞,不允许有人回头去看,因为他们认为那样才能让先人无牵无挂地去往另一个世界。
在葬洞里,尸体的保存时间也会相对久一点,贵州的葬洞主要是以喀斯特洞穴为主,山洞里有独特的微气候条件,气温相对恒定、无光,所以这也正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之一。
桃花村洞葬守棺人,三百元月薪无怨言送葬人都走后洞里就只剩下一个人了,刘朝先走到“新成员”面前,就这样坐在地上,记录着先人姓名。
一切做完后,走出山洞坐在洞口的大石头上,如同一个看门人,守护身后的山洞,刘朝先除了能听到山风过洞的呼呼声和小动物的啼叫,就再无任何动静了。
山洞里有些棺材距今年代久远,里面的陪葬物品和棺木的材料也引起了一些盗墓贼的不轨之心,他们纷纷来洞里进行,更有甚者是来偷尸体的。
有些地方还存在着配阴婚的习俗,这也给了不法分子谋利的机会,这种现象引起了当地文物局的重视。
桃花村的这处葬洞距今已经1100多年了,也就是说在唐代唐肃宗至德年间,第一具棺材被放进了这个洞里,然后每逝世一个族人,便会添进一具棺材,这里是贵州省现存葬洞存放棺材最多的一个。
棺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棺材上刻着有花鸟,古钱,山水等图案,简直就是一个“洞穴棺材博物馆”。
1987年,贵州省组织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察,在这里发现了一件苗族百褶裙彩色蜡染,属于北宋时期人工制品,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彩色蜡染。
通过这些陪葬品,考古人员可以研究出桃花村苗族人的纺织、乐器、酿酒、服饰、疾病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从此桃花村葬洞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财产,也被誉为天然的“民族文物陈列馆”。
根据棺材上树木的年轮,考古学家能够推测出当地的气候变化,桃花村历史的演变也能跃然纸上,对记录苗族葬礼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
而盗墓贼的出现破坏着这一切,几番商量下,政府决定招募一个守棺人。
一个人在夜幕降临时独自待在放满棺材的山洞里,前来应聘的人听到工作环境后,二话不说便扭头走了。
直到生活在桃花村里的村民刘朝先走进文物局,一个月三百块钱的工资,刘朝先想都没想便答应了。
在他看来,葬洞是村里最神圣的地方,不允许盗墓贼踏足,要守护这片土地,他作为村民有责任挺身而出,从此刘朝先成为桃花村葬洞的第一名守棺人。
白天刘朝先还有一份工作,在工地上搬砖,老板也很照顾他,每天给他一百五十元工资,还可以允许他提前一会下班,因为乡里人都知道刘朝先在山上还有一份令人尊敬的夜班。
下班后腰酸背痛的刘朝先先回家洗个澡,将白天的工资交给妻子补贴家用,换上一身衣服后,开始登山进行第二份工作。
进洞后刘朝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山洞里的棺材全部数一遍,确保数目准确无误后,安静地坐在山洞里,困了就和这567具棺材一起睡。
上山的路很滑,尤其是下雨天,好几次刘朝先都摔过跤,在摆满棺材的山洞里,有人问过他怕不怕,刘朝先却说他怕棺材被偷,怕先人遗体受损,却唯独不怕这个。
对逝者敬而远之,那么他们才是真的死了,心里无愧,自然无惧和先人呆在一起,真正地去尊重他们,守护他们,这样他们死去后的灵魂会一直留在桃花村里,留在后人们的心中。
一开始有的人对这件事还议论纷纷,为了这么点工资敢一个人待在山洞里,刘朝先难道是奔着和盗墓贼一样的目的?
但是一个月下来后,刘朝先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准时上山,并且山洞里的棺材一具没有少,人们才相信刘朝先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奉献着。
山洞里有了人气,那些盗墓贼也没有机会再来葬洞里“发财”,当地文物局还为葬洞装上了一道大铁门。
那些每逢下雨天或者饥饿时进洞的动物也无法踏入了,刘朝先这个守棺人或者被称为“博物馆馆长”当得可谓是尽心尽责。
洞葬数量减少,守护死即是生看到这里人们也许会有一个疑问,既然这个葬洞距今已经一千多年,即使有一些被偷了,怎么会只有五百多具棺材呢?
人们在探访这个葬洞时也向刘朝先提出了这个疑问,刘朝先坐在一块石头上,人们也围着他坐下,听他讲述村里丧葬的习俗。
原来村子里有“进城”和“下乡”之分,“进城”就是族人死后葬在山洞里,“下乡”便是在野外进行土葬。
那些死在异乡的族人,就不能“进城”,触犯族规的人也会被惩罚“下乡”,这种传了上千年的规矩也正是苗族宗族意识的体现。
现在这种规矩也得以改变,老人在临终前,家族里的人会围在老人身边,询问他是想“进城”还是“下乡”,绝对不会强迫将老人的棺材放进葬洞或者置于田间进行土葬。
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家乡了,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所以能够葬在洞里的族人越来越少。棺材也就维持在五百多具,刘朝先清点完棺材后,坐在洞口的石头上守灵。
棺材虽然不能说话,但刘朝先却记录着他们的故事,自他成为守棺人以来,他记住了每一位进入山洞的族人。
“那具棺材里……”
刘朝先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棺材说道:“是一对父子的,父亲没等到孩子长大,孩子也没等到父亲陪伴,两人就一起‘住’在这里了。”
关于桃花村的这个葬洞的来源,刘朝先也向人们讲述了桃花村里流传的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在桃花村里有一个美丽的苗族姑娘,她认识了一位后山寨子上的英俊后生,两人心生爱意,约定每逢赶场天就到场坝树林边约会。
但是这个姑娘小时候定了一桩娃娃亲,女孩也到了婚嫁的年龄,家里人开始准备着婚礼,姑娘和后生眼看婚期一天天临近,伤心欲绝。
这天婆家人来姑娘家里商议办酒的事情,姑娘在厨房做菜,由于心念着英俊后生,姑娘完全没有心思做饭。
过了很久妈妈进来催,她这才如梦方醒,连忙夹了块鸡骨头,尝尝有没有熟。
结果鸡骨头卡在了喉咙里,最后没能被救活,按照当地规矩,暴死的人不能进入家族坟地,所以人们抬着女孩的棺材向另一座坟山走去。
突然山洪爆发,人们为了避雨,将棺材暂时放在一处山洞,一行人先行下山,等雨停后再来抬棺。
后生得知姑娘的死讯后,一直跟在送葬队伍的后面,等他们走后,他走进山洞打开棺材,抱着女孩大声地哭了起来,手情不自禁地击打姑娘的后背。
突然一声咳嗽,一块鸡骨头从女孩嘴里吐了出来,原来女孩只是被鸡骨头卡得喉咙出不来气晕了过去,并没有死。
后生带着姑娘回到了村子里,姑娘以为这是上天安排两人在一起,就为两人举办了婚礼,而姑娘“起死回生”的那个山洞也被定为了桃花村的葬洞。
讲到这里刘朝先已经在洞口坐了一个多小时,守棺人一天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刘朝先让访问的人们将手中的香插在一块石头缝间就行了,不用点燃,这是在山上容易引来火灾,人们按照刘朝先的话上香。
这一切都做完后,刘朝先便下山去了,山下还有工地上的砖头在等着他。
也许在未来,桃花村的葬洞里不再抬进一具棺材,但刘朝先也会继续选择守护着那些已逝的先人,对于他来说,守护死就是另一种生。
现如今苗族的这些葬洞也逐渐成为贵州的景观之一,旅客们会慕名前来为这些不知姓名的棺材插上一炷香。
贵州洞葬也渐渐被更多人所知道,尤其在我国近些年推崇生态墓葬之后,洞葬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参考资料[1]《贵州政协报》,2002年10月18日,《黔中苗族的洞葬习俗》
[2]《西南民兵》,1999年第6期,《平坝棺材洞——举世罕见的苗族葬俗博物馆》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