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星座,即黄道十二宫星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
十二星座农历星座查询
然而,在中国古代,人们用他们的农历生日来划分他们的星座,这被称为十二星。在古代,人们自然地崇拜古代的星星。十二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星的划分。为了衡量太阳、月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将黄道带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星次”。
1.星纪xīngjì
作为十二星座的出发点,它有其基本的含义。你是一个坚强而勤奋的人,会为你的目标而努力。它给人一种非常实际和可信的印象,赢得了别人的信任。但一旦你发脾气,你就势不可挡
2.玄枵xuánxiāo
“玄拐”它有种子的意义,所以它有一种发展感和神秘感。你好奇,兴趣广泛,性格开朗乐观。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但你也有缺乏耐心和变化无常的缺点,你对一件事的热情也不会太持久。
3.娵訾jūzī
“娵訾”它代表着植物的核心,也就是事物的中心。所以你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强调自己,外表冷漠,但内心却很热情。并且有毅力,一旦决定了什么,就会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到底,所以往往会成为群体的领导者。但是,你的力量可能会让你有一些自闭症倾向,所以你应该多和身边的人交流。
4..降娄jiànglóu
“降娄”代表植物的茎,你(你)就像无私地向植物输送营养物质的茎。你是一个无私奉献给他人的人。你性格直率,可以与同性朋友或异性朋友相处融洽。当你的朋友遇到困难时,你可以帮助他们,但当你遇到麻烦时,你似乎无能为力。听老板的话是不正确的。
5.大梁dàliáng
“大梁”象征植物在冬天之前积累能量,这意味着坚实。“大梁”很多人会早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头脑灵活,能很快掌握知识或技能。此外,他有远见,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的规划,但他会更加现实和精通计划。
1948年年底,解放战争的局势一片大好,尤其东北战场取得了巨大胜利,解放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市被提上日程。这时候,已经在考虑未来建国和定都的安排。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有名的历史古都非常多,选定首都还真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领导已经开始共同讨论这个问题,一共拟定了11座候选城市,但始终没能做出最终决定。
1949年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尾声阶段,接受了一位党内同志的建议,决定定都北京。谁又能料到,这一决定对顺利建国影响深远,还阴差阳错的粉碎了的一次阴谋。
定都的11座候选城市究竟包括哪些呢?那位给建议的党内同志是谁呢?的阴谋是什么呢?定都北京又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呢?
开国大典油画
定都的11座候选城市选定首都是一件大事,比如美国定都华盛顿、印度定都新德里、巴西定都巴西利亚,都对各自国家发展和部署影响深远。听起来这些国家的首都,似乎算不上世界知名城市。
美国的纽约似乎比华盛顿更繁华,印度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似乎比巴西利亚更出名,印度孟买、加尔各答也比新德里更有历史底蕴。
那么选定首都,究竟应该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地理位置是大部分国家的首选,尤其需要考虑战略意义,像上海、纽约这样的港口城市,安全性差一些,即使经济极大繁荣,但选为首都也不合适。
其次还要考虑人口、交通、历史等因素,综合各种因素,中国1949年选出的11座首都候选城市是北京(当时还叫北平,建国前才改名为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重庆、成都、开封、洛阳、延安、西安、哈尔滨。
开国大典
这11座城市,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一、政府曾经的首府:南京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其实武汉也是一座可以上榜的城市,毕竟几次改变政府驻地,武汉也曾短暂的被设置为首府。至于为什么武汉没有上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南京的优势,六朝古都,而且时期也是首都,金陵自古富庶,人才也多,再加上长江穿过,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
但南京也有一个致命缺点,历代作为都城的时间都很短,是个短命的都城,近代又有南京大的屈辱历史,所以竞争力不大。
50年代的南京
二、沿海经济繁荣城市:广州、上海
这两个城市经济条件都非常好,广州扼守珠江口,上海扼守长江口,对外开放水平高,后期发展潜力大,人口聚集,城市规模大,选为首都是合适的。
但上海和广州也有一个致命缺点,沿海战略风险大,一旦发生战争,很容易率先遭遇战火冲击。首都最重要的还是要承担行政职能,经济因素可以放在后面考虑。
50年代的上海
三、战时大后方:成都、重庆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曾长期作为战后大本营,政府驻地也设在重庆。重庆是山城,原本人口并不多,由于战乱,大量的外地迁移到这里,共同铸造了重庆的繁华。况且重庆也是沿江城市,水运方面很有优势。
可重庆高低起伏的地形,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且建设成本也相对较高。从气候来看,重庆潮湿多雨,展开日常政府活动也会受限,并非是首都的最佳选择。
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一块盆地,这里人口聚集、物产丰富,自古是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0年代的重庆
但川西匪患严重,从社会治安的角度考虑,选为首都并不合适。还有交通因素,作为首都必然需要进行很多外事活动,从国外飞往成都需要多次转机。成都西部是青藏高原,首都带给四面八方的利益辐射受阻碍,只能向东辐射。
四、历史悠久的中原古都:洛阳、开封
中原城市的特点就是中庸,地理位置适中,人口经济适中,文化底蕴深厚,似乎很有选为首都的潜质。
可惜战时对中原一带破坏严重,对中原经济更是造成毁灭打洛阳和开封短时间很难完成战后重建工作。实际上,如果能选这两座城市的其中之一为首都,也许可以实现辐射带动河南、山西一带的经济发展。
50年代的洛阳
五、中国的根据地和大本营:西安、延安
和其它城市相比,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安和延安,实在不是什么好的选择。西安的优势是历史文化,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汉唐盛世都定都于此。而且西安是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北临渭河,南依秦岭,环境也非常不错。
可西安四面环山,交通着实不太方便。延安就更特殊了,的中央机构曾长期驻扎在延安,、周恩来等领导对延安有很深的感情。中国在延安还有深厚的种群基础。
但延安是真穷,经济差,资源短缺,人口稀疏,无法支撑其作为首都的各种功能。
50年代的延安
六、重工业基地:哈尔滨
四五十年代的哈尔滨,和如今的哈尔滨不可同日而语。东北地理位置特殊,北部是苏联,东部是朝鲜,南部是渤海。从军事方面考虑,东北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哈尔滨是东北的中心城市,交通便利,人口庞大,经济基础也不错,城市建设也形成了一定规模。更重要的是,经过中国、苏联、日本三方多年在东北的角逐和经营,东北重工业发展不错。
哈尔滨劣势也很明显,对于中国整体疆域而言,哈尔滨太过靠北部,不利于统筹全国。气候因素也很不利,哈尔滨冬天冰天雪地,气候过于寒冷,不利于展开各种建设和活动。
距离苏联太近,安全问题还也要考虑,因此哈尔滨也不是最佳选择。
50年代的哈尔滨
定都北京的优势,王稼祥和的对话定都北京优点非常多,北京是明清时期的都城,城市建设比较好。北京虽然也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但是城市内部遭受破坏比较小。
而且北京地理位置很合适,交通便利,能辐射全国,不临海但距海不远,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北京这座城市,文化人聚集,非常适合履行行政职能。
从古到今,中国的都城总体靠北,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当然,选择北京为首都,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北京干旱缺水,城市承载力不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缺少活力,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经济疲软的情况。对于周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50年代的北京
综合这11座城市看,作出选择十分困难。等领导各自意见都不同,商量了好几次,也最终没能作出决定。决定,听取更多同志的意见,如果有同志讲出的理由能服众,再作出最终决定。
王稼祥和说了一段话,让心中有了抉择。王稼祥是党内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曾在苏联学习、工作了很长时间,因为长期负责外交方面的工作,所以很多人对他不熟悉。
当时王稼祥被誉为党内的“智多星”,他是外交策略和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1947年,从苏联回国,被安排到东北工作,任中央东北局委员和城市工作部部长。
王稼祥
1949年1月,王稼祥从东北赶赴西柏坡,准备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接见了王稼祥,两人谈起了建国和定都的事情,开门见山的问王稼祥:“我们很快就要取得全国胜利了,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在何处啊?”
王稼祥自己早就思考过这些问题,问起他也不意外,而是侃侃而谈:“依我看,首都定在南京,但从历史角度看,但凡建都在南京的王朝或者政府,都短命。”
“这样讲有些迷信色彩,我们信马克思,不信这一套。但从国际形势来看,南京距离东南沿海太近,这是一个大问题。”
“西安也不适合,位置太偏西,现在不是秦汉隋唐时期了,那会儿西安是地理位置的中心,现在不是了。黄河沿岸的开封、洛阳经济落后,短期内很难改变,黄河水患也是个隐患......”
王稼祥和
见王稼祥分析了一大堆,却始终没有给出最终建议,笑着问:“那么,定都哪里合适呢?”
王稼祥也不卖关子了,直接答:“北平地处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优越,是当代中国的命脉。从国际安全看,即使是打仗,东南西北也都有屏障。而且北平是明清帝都,有人民群众基础。”
点点头说:“的定都南京,是因为他是江浙资本家。而我们定都北平,则有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基础。”
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在会议上正式提出:“希望四月、五月占领南京,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定都北平。”
七届二中全会
实际上,展开平津战役之时,中央就已经有了定都北平的意向,负责指挥平津战役的聂荣臻反复考虑争取和平解放北平。一方面是保护这座文化历史古都,一方面就是考虑到未来可能定都北平。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会议上,确定了建国时间和定都北平,而且还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关于改名这件事,还有一段历史渊源。
北平最早源于战国时期的北平郡,后来几经改名。明朝洪武年间,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府,寓意“北方和平”。明朝永乐年间,为了对应南京,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又重新设立了北平市。
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参会代表一致认为北平仅仅寓意“北方和平”不太好,希望全国都和平,所以改名北京。会议上还决定了建国的时间。
第一届政协会议
原本中央商议,1950年元旦建国,然而收到斯大林同志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一部分国外势力和不怀好意的人蠢蠢欲动,企图在中国没有建立新政府的这段时间搞事,建议中央尽早建国。
和这才决定1949年10月1日建国,这一决定实际上很仓促,很多准备工作都没有准备好。最终结果却非常好,中国的开国大典非常成功。
阴差阳错,粉碎了的阴谋败逃台湾之后,一直有大陆的野心。本身大陆上四川西部还有军队残留。这些残部没能逃往台湾,只能在川西当了土匪,所以才造成了川西匪患严重。
而由于川西地域辽阔,高原地形特殊,解放军的剿匪工作推进很不顺利。本有有计划,在建国的那一天搞破坏,不仅要在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混入特务捣乱,还计划派出飞机进行轰炸。
解放军空军力量薄弱,空军方面更多要依仗苏联空军的支援和帮助,如果开国大典当天遇到空袭,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突然建国和定都北京打乱了的计划。
首先由于时间紧急,短时间组织空军轰炸,也是一个难题,毕竟空军方面,也需要争取美国的帮助,提前部署。
除了时间问题,派出空军还面临一个大问题,从台湾出发,到北京属于远距离飞行,必须携带足量的燃油,而且为了减重,不能携带过多的炮弹。这种情况下,轰炸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此外,那个年代的轰炸机,夜航能力糟糕,推算一下时间,如果完成轰炸任务返回台湾,时间刚好是晚上,飞行难度很大,容易出现坠毁情况。
台湾空军机场
空军无论是飞行员还是轰炸机,都是宝贝疙瘩,考虑到种种因素,不愿意做赔本生意,最终放弃了开国大典当天轰炸北京的计划。
和领导人当时考虑,可能会派空军来轰炸,开国大典当天表演的飞机,全部安排装上。飞机表演结束后,还要在空中保持警戒,观察是否有敌机来骚扰。
如果首都定在南京、上海、或者广州,很有可能就要面临空军的轰炸了。而定都北京,意外粉碎了空军轰炸,破坏建国的阴谋。
从如今中国国内城市的发展,也看出当年定都北京的高明之处。北方城市的发现明显要慢很多,南方城市的发展前景则要好很多。
空军飞过
尤其华北地区,多亏有北京这个首都带动,经济才有所发展,河北很多市、县,都是吃北京的人口红利,才逐渐有了发展。如果没有定都北京,北方经济发展可能要更困难。
南北经济之间的差距可能会更大,地区之间,还是需要一定的发展均衡性的。这就体现出当初定都北京的远瞩。
1980年以后,民间开始出现迁都的议论,北京“沙尘暴”、北京堵车(交通压力)等问题成为高热讨论话题。甚至开始有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提案,不少意见提出首都可以从北京迁往南京。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中央并没有迁都的意思。迁都其实有不少先例,比如2005年,缅甸从波恩迁都到内比都。阿根廷和马来西亚这几年也有迁都计划,阿根廷计划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迁都到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马来西亚计划从吉隆坡迁都到太子城。
秒(符号:s,也缩写为:sec)是国际单位制(SI)中的基本时间单位,通常理解和历史定义为一天的——这个因素源于将一天划分为 24小时,然后划分为 60分钟,最后划分为 60 秒(24 × 60 × 60 = 86400)。
在国际单位制 ( SI ) 中的正式定义是,秒等于9 192 631 770个辐射周期的持续时间,对应于原子未受扰动基态的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
由于地球的自转变化并且速度也非常缓慢,因此在时钟时间中不定期添加一个闰秒,以使时钟与地球的自转保持同步。
秒到定义历史有三个阶段:一天的分数,外推年份的分数,最后是铯原子钟的微波频率。
一天的分数
古典时期和更早时期的文明使用六十进制计数系统创建日历和弧线的划分,因此当时的秒是一天的六十进制细分(古代秒 = 天/60×60),而不是像现代秒(= 小时/60×60)。日晷和水钟是最早的计时装置之一,时间单位以弧度为单位。还使用了小于日晷上可实现的时间概念单位。
最早的机械钟出现在 14 世纪,其显示将小时分为两半、三等分、四等分,有时甚至 12 个部分,但从不以 60 为单位。直到 16 世纪末出现第一个显示分钟的机械钟。机械钟保持平均时间,而不是日晷显示的表观时间。到那时,欧洲已经确立了六十进制的时间划分。
最早显示秒的时钟出现在 16 世纪下半叶。随着机械钟的发展,秒变得可以精确测量。最早的带有秒针的弹簧驱动时计是弗雷默斯多夫 (Fremersdorf) 收藏中描绘俄耳甫斯 ( Orpheus ) 的无签名时钟,年代为 1560 年至1570年。
1656年,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明了第一个摆钟。它的钟摆长度不到一米,摆动一秒,擒纵机构每秒滴答作响。这是第一个能以秒为单位精确计时的时钟。
1832 年,高斯提出在他的毫米-毫克-秒单位制中使用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英国科学促进会(BAAS)在 1862 年声明“所有的科学家都同意使用平太阳时的秒作为时间单位”。BAAS 于 1874 年正式提出CGS 系统,尽管该系统在接下来的 70 年中逐渐被MKS单位取代。CGS 和 MKS 系统都使用相同的秒作为它们的基本时间单位。MKS 在 1940 年代被国际采用,将秒定义为平均太阳日的。
星历年的分数
在 1940 年代后期的某个时候,工作频率约为 100 kHz 的石英晶体振荡器时钟得到了改进,以在一天的工作时间内保持时间的精度优于分之一。这种时钟的共识比地球自转更能保持时间。计量学家还知道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一年)比地球的自转要稳定得多。这导致了早在 1950 年就将第二个定义为一年的一小部分的提议。
地球的运动在Newcomb 的太阳表(1895) 中进行了描述,该表提供了一个公式,用于根据 1750 年至 1892 年之间的天文观测来估计太阳相对于 1900 年的运动。这导致采用了星历时间尺度在 1952 年由IAU在那个时代以恒星年为单位表示。 这个外推的时间尺度使观测到的天置符合牛顿运动的动力学理论。1955年,热带年被认为比恒星年更基本,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选为时间单位。定义中的热带年不是测量的,而是根据描述平均热带年的公式计算得出的,该平均热带年随时间线性下降。
1956 年,秒被重新定义为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年份。因此,第二个被定义为“ 1900年1月 0日12小时星历时间的回归年的1 ⁄ 31,556,925.9747的分数”。这一定义于 1960 年被采纳为国际单位制的一部分。
原子秒
即使是最好的机械、电动和石英晶体时钟也会因环境条件而产生差异,更适合计时的是通电原子中自然而准确的“振动”。振动(即辐射)的频率非常具体,具体取决于原子的类型及其被激发的方式。自 1967 年以来,秒被精确定义为“与铯 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相对应的 9,192,631,770 个辐射周期的持续时间”(在0 K和在平均海平面)。选择此一秒长度以完全对应于先前定义的星历秒长度。原子钟使用这样的频率通过在该频率下每秒计算周期来测量秒数。这种辐射是自然界中最稳定和可重现的现象之一。当前一代的原子钟在几亿年的时间里精确到一秒以内。自 1967 年以来,基于铯133以外的原子的原子钟已经开发出来,精度提高了 100 倍。因此,计划对秒进行新的定义。
原子钟现在为世界设定了一秒的长度和时间标准。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