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补天)

发布时间:2023-04-25 01:44:24作者:浮生如梦来源:网友整理

女娲补天(女娲补天最早在哪本书中有记载)

女娲补天

       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各种神话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古代祖先对世界起源和人类命运的理解。所以让民间故事来看看这些悠久的神话——女娲。

       女娲,又称娲皇,史记女娲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中华民族人文的开始,祝福国家的正神。

       传说女娲造人,一天七十变,用黄泥模仿自己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建立婚姻制度;因为世界崩塌,熔彩石补天,砍龟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仅是补天救世的女神,也是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她的魔力大大化生万物。据说她每天至少每天至少能创造70件东西。因为她的创造,她被后人称为地球之母。她是创始母神,受到人们的广泛和长期崇拜。

       先秦文献古籍《史籀篇》、《楚辞》、《礼记》、《山海经》、《淮南子》和秦汉以来的《汉书》、《风俗通义》、《帝王世纪》、《独异志》、《路史》、《绎史》、《史记》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

       从历史经典记载来看,最突出的表现是造人、炼石补天、生春、结婚、结婚。但有一件事经常被忽视,那就是民间生活神话传说中反映的女娲是世界上一切的创造者。

       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的传说。一些活神话还说,女娲的身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头发变成了植被,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盘古神的创造一样。这些活神话传说是当今民间古老信仰的延续,值得人们特别关注。

       古人认为鸡、狗、猪、羊代表春、夏、秋、冬,牛、马代表地、天。因此,班固的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也。这是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的来源之一。

       徐慎在《说文》中也强调:瓦,古代的神圣女人,化育万物的人。也就是说,女娲不仅是炼石补天的英雄女神,也是创造万物的伟大自然之神。

       据《长沙子弹库楚哉书》记载,女娲伏羲创造时已有天地,但依然荒芜,于是伏羲娶了女娲,生了四个孩子,命名万物。

女娲补天最早在哪本书中有记载

女娲补天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之一,女娲神话造人与造物、补天以及女皇之治形成三个基本要素。而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最为突出,最为精彩,可谓神话移位为文学的经典之作,是古今中国文学题材意象的重要来源之一。较之造人神话,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要略晚一些,因而其社会色彩也就愈显凹凸,一些问题也由于材料的缺失而扑朔迷离。

女娲补天神话最早出现于哪里呢,据现有的典籍查询,最早应该出现在《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炎而不灭,水浩 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 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 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当此之时,卧倨倨,兴 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真々,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 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女娲补天的神话距离“往古之时”已经相当久远,给后人大致勾勒出女娲补天神话的主要部分包括女娲补天的起因(共工触倒不周天)、补天的方法(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和过程(砍下鳌足当擎天大柱,堆积芦灰来制止洪水,斩杀黑龙来平息冀州)、补天后的效果及功绩(苍天补好,四柱擎立,洪水消退,冀州平定,狡诈禽兽杀死了,这时善良百姓有生路了。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正是这些内容,才构成了女娲补天神话的主体内涵,并成为华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补天的女娲应该是夏王朝之前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时代以石为图腾的氏族女始祖的化身。所谓以石补天,不过是怀念这位女始祖的伟大功绩而已。作为创世神话,女娲补天神话显示出其独有的气魄和魅力。女娲补天的壮举却是在开天辟地之后,人类面临天崩地裂的危难时刻,以拯救人类的英勇气概而进行的,因而显得气壮山河,豪迈无比。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斗志,在这里已经初见端倪。

《女娲补天》的文学化大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了女娲补天的传说:“天地初不足,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帝,而触不周之山,折天地,绝地维。故天后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注焉。”

而诗文中最早描写女娲补天题材的是南朝梁代江淹的骚赋《遂古篇》:“闻之遂古大火然兮,水亦溟涬无涯边兮,女娲炼石补苍天兮,共工所触不周山兮。”

把女娲神话文学化工作做得更为彻底的是卢仝,他的《与马异结交》堪称是女娲故事文学化的另起炉灶和翻版再造:

“神农画八卦,凿破天心胸。女娲本是伏羲妇(或作妹),恐,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月里栽桂养蛤蟆。”

女娲补天神话移位为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娲补天母题的符号化。大量文人诗文中出现的补天母题,被文学家反复使用,逐渐积淀,成为相对稳定的文学符号。这种符号化的女娲补天意象成为文学家的一种修辞手段,为描绘和渲染喻体的美好,借女娲补天的意象来加以完成。于是文学作品中的女娲补天意象,成为以巧夺天工的手段造福人类的美好境界。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人们借助这些已经熟知的神话传说意象,来完成对于作者所暗示的音乐世界想象和理解。诗中女娲二句吴正子注曰:言箜篌之声,忽如石破而秋雨逗下,犹白乐天《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之意。

此类以女娲补天故事为符号,指代各类壮观伟业的文学描写不胜枚举,如

张养浩《秀碧石》一诗中以“初疑女娲醉堕簪,去刃火不烧年万亿”两句形容友人所示“秀碧石”的精美;

元王沂《玄岩石砚为柴舜元宪佥赋》:

汉江有奇石,磊落太古色。淘沙相薄蚀,岁久露岩穴。幸免女娲手,炼之补天裂。

作者在赞叹汉江奇石之美的同时,又感叹这么好的奇石当年幸亏幸免于女娲之手,没有用于补天。作者的本意是以此来说明汉江奇石的奇美,但也从反面暗示出,如此奇美之石当年在女娲手下只是落选之物,可见女娲择石之严。

这种文学想象空间的铺设无疑给读者对于女娲补天文学意蕴的把握和驾驭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的确,女娲补天神话题材的符号化,为补天神话的进一步文学化打开了一道大门,文人们蜂拥而入,纷纷以补天神话作为展示自己文学才华的手段,并服务于自己各自作品中的内容和意境。

宋人王安中的题画诗《题赵大年金碧山水图》的文学色彩非常浓:

女娲炼石补天缺,石破压天天柱折。五色堕地金嵯峨,六鳌跨海吹银波。扶桑玉红下天半,贝阙珠宫紫云满。

诗人以“金嵯峨”来形容“五色堕地”缤纷之态,以“吹银天”来描绘“六鳌跨海”凌空雄姿,从而把女娲补天题材中的几个母题意象的文学色彩,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而把女娲补天神话题材的文学潜质挖掘并发挥到极致的是明初大文人刘伯温。好像是对女娲补天故事情有独钟,刘基的诗文中大量采用了女娲补天故事,以此作为渲染气氛、抒情达意的有效手段。比如《丹霞蔽日行》把丹霞蔽日的绚烂景色形容为

女娲在青天,岁莫还炼石。 寒门六月天雨冰,天关冻折天柱倾

的奇诡现象描绘为“女娲炼石补未成,石鳞迸落如流星”。女娲补天的故事原型,成为刘基信手拈来的文学语汇,广泛展现于各类诗文作品之中:

却取女娲所抟黄土块,改换耳目口鼻牙舌眉;女娲石坠鳌脚折,海水散作云霏霏;苍梧之山绝浮烟,上与女娲所炼之石相牵连;忆昔康回触折天柱时,女娲扶天立天维,持献女娲皇,天罅或可补。;王母桃花冻不绯,五色石裂女娲噫。

如果说汉晋以后文学的独立使得文人对典故的需求大量增加,故而为神话走向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的话,那么随着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这个舞台的空间会是越来越大。刘伯温只是一个点,在他前后,以女娲补天作为诗文典故或修辞手法的作品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不仅表现在诗文领域,而且也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由于文体的特性所在,叙事文学作品在表现女娲补天题材时一方面承袭了诗文作品中女娲题材的传统意象和使用角度,增加作品的文学意味,展现出补天题材的无穷文学潜力,其中比较多的是以女娲补天作为既定的符号喻体,指喻与补天意义相近的含义。有的以女娲补天为超人之力的象征,如

《三国志通俗演义》:“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

《封神演义》:“蒙卿等旋乾转坤之力,浴日补天之才。”

《真傀儡》杂剧:“相公有补天浴日手段,特遣相问。”

《玉梨魂》:“即令女娲复生,亦少补天之术。”

《投梭记》传奇:“荷君恩深惭尸素,补天何日?”

后续很多小说作品用女娲补天的典故来诠释小说故事中的某件器物或道具,以增强其说服力和神秘感。《西游记》第33回中:

“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夬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

这还不算什么,将女娲补天神话题材的文学移位带入了最高境界的著作是《红楼梦》,《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作为该书艺术结构的核心线索,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是引领全书的主线所在。而这一顽石则是女娲补天所遗:“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在结构的设计上,作者作了非常对称的首尾呼应和对照:在楔子中以顽石听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所化一僧一道所说红尘中荣华富贵之事而动凡心而随之下凡,继之以几世几劫后空空道人看到无稽崖青埂峰上见到大块石上所记顽石下凡之经历。

结尾处则交代出大士真人将宝玉带回青埂峰,放在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各自云游而去。继而空空道人再次经过此地,将石上奇文重新抄录,并得到草庵睡者的点拨,将此文授予曹雪芹。不仅如此,作者还把顽石下凡的母题和神瑛侍者浇灌绛珠仙草的故事嫁接合成。

于是,顽石不仅变成了贾宝玉,也变成了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这样,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世来历和最终去向就在这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背景中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和强化。

女娲补天的故事


《列子汤问》记载:“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蜗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这是女娲补天这个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女娲,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

列子说,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然而,天地也是物,天地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在远古时期,天地还不是完整的,因世间天塌地陷,一时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女娲氏熔了七彩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通阴阳除逆气,万灵始得以安居,解民危于倒悬。道家先祖列子,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以纪念先知女娲。


按:灾难降临,逃避躲藏是人的本性。可是,女娲选择站了出来,义无反顾与灾难抗争,经过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解民倒悬,建立新的秩序。有人说英雄创造了历史,女娲就是她那个时代的英雄,一个伟大的中国母亲,是我们的榜样。

女娲补天出自《山海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