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梦见和老爸一起砍柴(做梦梦见和爸爸一起砍柴)

发布时间:2023-04-13 04:22:46作者:浮生如梦来源:网友分享

做梦梦见和爸爸一起砍柴(梦见和爸爸一起在砍柴)

做梦梦见和爸爸一起砍柴

梦见和爸爸一起砍柴:是什么意思?

与父亲一起砍柴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梦。在这个梦里,你会和父亲一起做一项古老的工作:用斧头砍柴。这样的梦意味着你父亲会给你很大的帮助。他会把奋斗的精神和毅力传递给你,为你提供方向和支持。

从梦中学到的道理

星座

梦见和爸爸一起砍柴的道理是,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不懈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无非是像砍柴一样的毅力。只有咬牙切齿,坚定不移地追求梦想,才能最终实现目标。此外,与父亲一起砍柴的梦想也暗示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帮助是不可估量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是需要父母的教导、支持和帮助,父母也用自己的言语、行动和表情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如何诠释自己的梦想

梦见和父亲一起砍柴,可以解释为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克服困难,勇敢地实现梦想。可以推断,梦中的情节其实蕴含着父亲的影子,这也意味着实现目标需要不断努力。即使梦想之路不容易,也不要放弃,继续前进,和父亲一起追求梦想,坚持下去。因此,当你梦见自己和父亲一起砍柴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是否需要努力去做,而不是总是被自己的懒惰所蒙蔽。

梦见和爸爸一起在砍柴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题: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脱贫调查

开栏语:

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总书记最深的牵挂。

党的以来,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悉心指导,推动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这些年,总书记曾经考察调研过的贫困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创造了哪些经验?近日,我们邀请有关方面组成特约调研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回访。

从今天起,新华社开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专栏,陆续刊发调研稿件,与您一起见证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特约调研组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央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冰雪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深入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革命老区扶贫工作。总书记进村入户看真贫,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6年多过去了,有277户608口人的骆驼湾村和有148户360口人的顾家台村脱贫了吗?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下一步怎么发展?最近,我们走进太行山深处的这两个小山村,深切感受了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和战斗历程。

山乡巨变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阜平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她的名字曾牵动中国的脉搏。包括阜平在内的晋察冀边区被称为“新中国的雏形”,为中国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地处太行深山区,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好,这里的农民群众大多长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012年,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只有950元和980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79%和75%。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两个村从2013年开始一年一大变,到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出列。我们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乡亲们脸上洋溢的喜悦和幸福。

腰包鼓了。2018年,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1239元、14971元,6年增长11倍、14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和1%。现在,村民存款越来越多,普遍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四分之一的家庭还有了小轿车。

房子新了。2013年以前,村里普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一进村满眼黄土色,村民形容“它黑你也黑,说不上谁最黑”,下雨时“外头大下,屋里小下”。如今,村里都是统一规划建设的灰瓦泥墙、宽敞豁亮的太行风情新民居,家家装了地暖,用上自来水,彻底告别了挑水、旱厕、靠木柴取暖的日子。

道路宽了。过去,乡村泥土路又窄又烂,收玉米、挖土豆上山下山全靠肩挑背扛,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如今,乡村路连通省干道,也连通家家户户,泥土路变成水泥路,“小推车都推不到家门口”变成“小轿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村里还安装了路灯,夜晚也亮起来、美起来了。

山更绿了。2013年以前,老百姓取暖做饭全靠伐木砍柴,山上有的地方光秃秃的。如今,用上电和液化气,山上林木得以保护,重新披上绿装。加上大兴经济林果业,山村一派葱茏青翠。好些村民说,连过去的背柴绳都找不到了。

人气旺了。过去,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村里除了过年,看不到多少人,“有时说个话的人都难找”,哪家一遇难事就犯愁。现在,村里条件好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多了,不少人纷纷返乡创业,多了欢声笑语,也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两个村都搭了戏台子,时不时搞点吹拉弹唱、秧歌表演。

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说“做梦都没想到”。对于朗朗的笑声,总书记亲切看望过的唐荣斌家人说:“现在吃穿住行都不愁,生病也有医保,这还不该笑?”

脱贫的真经人人都能说几条

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6年多的变化超过过去几十年,靠的是什么?我们在入户走访、拉家常中,村里男女老少都能说几条。

第一条是立志鼓劲。在骆驼湾村,公路边有一幅特别醒目的标语,就是“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村民们自豪地说,这句话是总书记在座谈时讲给他们听的,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现在真的灵验了。县、镇的同志介绍,抓老区的脱贫攻坚,首要的是立志鼓劲,激发起革命战争年代那样的战斗,他们为此反复动员,促膝引导,还设立脱贫志气榜、光荣榜,大张旗鼓表彰致富带头人,把村民引向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新境界。顾家台村经全体村民同意,将村头路改名为“圆梦路”,将村前广场命名为“圆梦广场”。一些村民向我们展示自己手机里干部发来的短信:“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现在,村民中有等靠要思想的人少了,主动想办法、找门路、抓机遇的人多了;闲着的人少了,忙碌的人多了。当我们在走访中问村里还有没有懒汉时,得到的答案普遍是摇头。最让我们感慨的是一些老人们说,天无绝人之路,只要肯干就有的赚!

第二条是产业增收。过去,两个村都从事传统农业,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土豆为生,长期在温饱线徘徊。这几年,村里在县、镇的具体指导和帮扶下,进行了全面的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本着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果则果的原则,首先努力把每块土地利用好。两个村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相继建起125个香菇等食用菌大棚,757亩特色苹果、樱桃、山杏等林果园,200亩柴胡、牡丹等中药材和花卉园。这些特色农业全部划片入园,由村民务工生产、按劳取酬,专家坐镇指导、入股分红,公司跟踪管理、统一经营,做到了优质高产、市场紧俏、效益良好。顾家台村马秀英2016年承包两个香菇大棚,采摘高峰期要雇好几个人才忙得开,她说除去生产成本和每天每人100元左右的人工工资,自己一年能净赚5万多元,感到自己就像个小业主。

在做好土地文章的同时,村里利用全面改造后的新环境和临近天生桥瀑布群4景区的地理优势,办起农家乐、水果采摘等生态旅游业。有饭店,有旅舍,有小街道,有文化广场,有农家书屋,有银行网点,有青山绿水,小山村人来人往渐渐多起来,村民收入渠道大大拓宽,增收稳定性大大增强。2018年,骆驼湾村村民共实现经营性纯收入57万元、工资性收入475万元、转移性收入45万元、财产性收入71万元,这4项共计648万元,村民们自称是拥有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效益分红金的“三金”农民。该村唐云海7年前在外打工染上眼疾,回村后在村里关心下坚持治病,视力有了一定恢复,我们去他家时他正在练习使用驻村工作队送给他的烤箱,他说他要靠卖烤红薯、烤土豆、烤玉米过上更好的日子。

第三条是帮扶兜底。在两个村,家家户户都有脱贫手册,帮扶的年度目标、政策措施明明白白,村组干部责任、驻村工作队责任、对口帮扶单位责任清清楚楚。对“两不愁三保障”,人人都讲得出事实、说得出数字、举得出例子,真正做到了全覆盖、硬兜底。骆驼湾村易地扶贫搬迁的21户,家家住上新楼房。以前村里的孩子要翻山越岭到4公里外走读上学,现在统一在镇上寄宿学习,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医疗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政策全面实施,基本解决了村民看病难问题。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所有低保户、五保户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综合保障性扶贫切实兜住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底线。村里还建起互助幸福院,对生活困难老人实行集中养老。这几年,各级抓脱贫攻坚办了哪些实事、给了哪些支持,贫困群众享受多少补助、得到多少实惠,两个村的干部群众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驻村工作队的同志说,从机关来到村里扶贫,天天有忙不完的事,两三年下来特别充实,和乡亲们特别有感情,每换一茬都依依不舍,回去了还经常“走亲戚”。

第四条是党建给力。县、镇的同志说,党建是脱贫攻坚的最大动力,党支部坚强有力,村里带头人选得准,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脱贫攻坚就有底气。这几年,骆驼湾村、顾家台村都经过换届选举,调整了两委班子,充实了有点子、有办法、有担当、有威信的同志,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治理体系。组织上为两个村选派的第一书记,都是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机关干部。村党支部健全工作制度,加强集体学习,组织外出观摩,坚持决策,现场解决问题,使一项项脱贫攻坚任务落地生根。两个村75名无职党员,有的带头找致富门路,有的参与监督村务,有的联系引导群众,个个肩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干劲。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顾瑞利说:“只有把心窝子掏出来为群众做事,才能做好。”顾家台村第一书记郄志忠说:“脱贫攻坚最为重要的,就是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干活。”现在,两个村有各项制度几十项,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每年都发展1至2名年轻人入党,真正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老区人民永远感恩党

阜平是用烈士鲜血染红过的地方,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就有13个老八路。谈起过去的峥嵘岁月,干部群众充满自豪,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党员、老村民更是情不自禁。今昔对比,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当年党领导人民干革命、建边区、打日本鬼子,为的是咱中国人活得有尊严,让老百姓当家做主人,没有党就没有人民的翻身和解放;今天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派干部、给资金、送科技、帮项目,承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的是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活得更体面,同样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在座谈走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感谢党,感谢总书记。1952年入党的老党员陈德忠动情地说:“请一定给总书记捎句话,我们非常想念他!”他还写了这样一首诗:寒风刺骨人心暖,总书记来到骆驼湾。问吃问住又问穿,无微不至关怀咱。语重心长声连声,终生难忘铭记心。脱贫攻坚走向前,誓把旧貌变新颜。

在骆驼湾村一片新民居中,我们看到一处凋敝的小房子,与周边格格不入,从模糊的“有求必应”字迹上,似乎可以感受到这里往日的光景。如今这座小庙已是蛛网缠绕,没了香火。村民们说,如今他们相信的不再是求神拜佛,而是党的政策和自己的双手。

对于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的未来,村民们抱以憧憬,也充满信心。他们说,脱贫攻坚短短几年就使山村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未来日子还长,只要相信党、跟党走,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实现,革命老区就一定会越来越美好。村民们表示,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不加油干,就对不起总书记。有的还说,老区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天要再立新功。骆驼湾村62岁的致富带头人顾廷春,家庭经营走在前列,靠承包香菇种植大棚率先致富,有人劝他可以歇歇了,但他说自己还要二次创业。

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尽管已经脱贫摘帽,但干部群众都没有松口气的想法。阜平县委书记刘靖介绍,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坚持精准扶贫和防止返贫两手抓,巩固脱贫成果,确保稳定脱贫;二是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在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

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的脱贫,是众多老区脱贫的缩影。我们坚信,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在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能在新时代不断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梦见和老爸一起砍柴

梦见和爸爸一起砍树枝什么意思

塔山没有塔也没有山,是一片平地,稍微有点丘陵。73年前,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面对军队的飞机、大炮、军舰和机械化部队,解放军战士靠顽强的意志堵住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塔山前的饮马河几乎成了一条血河。

塔山阻击战的故事广为流传,后面发生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我的位置就在同志们身边,是死是活我们在一起!”1948年,时任东北野战军4纵12师师长江燮元在塔山阻击战打响前,在全师官兵面前标出自己的指挥位置。

“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与战士们做个伴吧。”40年后,曾任东北野战军4纵司令员的吴克华中将的骨灰埋在了当年塔山指挥所的一棵树下。

从1988年到2014年,包括吴克华、江燮元在内,九位参与塔山阻击战的共和国开国将军不约而同将骨灰埋葬在塔山——昔日的战场遗址上,和他们紧密相伴的是747位在塔山阻击战中牺牲的烈士。

73年过去,生死与共的誓言从未被岁月冲淡,它早已融进了塔山的泥土,滋养着塔山的青松翠柏。

7月10日,记者来到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图为747位烈士合葬墓和英名碑,以及曾经指挥过塔山阻击战的八位将军墓的航拍照片。(图为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提供)

走进塔山烈士陵园,聆听将士心跳

“我不要伤亡情况!我只要塔山!”这是热播电视剧《大决战》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展现的正是震惊中外的塔山阻击战。

六天六夜,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以5000余人的伤亡代价,共毙伤俘获军9000余人。这场战役,被称为辽沈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场,后被美国西点军校收录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7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的塔山阻击战烈士陵园。

塔山阻击战纪念馆馆长李红升告诉记者,塔山其实只是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塔山堡村的简称。它位于葫芦岛与锦州之间辽西走廊的咽喉要道之上,东临渤海,西接虹螺山,山海之间是一条宽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这里就是当年军“东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地。

1948年10月10日至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用六昼夜鏖战阻止了“东进兵团”对锦增援,保障了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与辽西会战的胜利,一举扭转了东北战局。

7月10日,记者来到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图为塔山阻击战军人骨灰安葬园,许多曾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战士在逝世后回到这里长眠。(记者杨钰晨 摄)

塔山阻击战烈士陵园由纪念馆、纪念碑、烈士墓园及塔山阻击战军人骨灰安葬园组成,是在塔山阻击战战场原址上逐步修建的,园区总占地面积0.74平方公里。

顺着坡路走向陵园中心,12.5米高的纪念碑赫然矗立在眼前。纪念碑是1963年建成的,全部由白色花岗岩砌成,塔身为正方石柱形,纪念碑上“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字简洁而庄重。碑下摆放的花圈,是当天前来祭奠的辽宁省军区代表敬献的。李红升说,纪念碑下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花圈,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各界前来祭奠的人非常多。

7月10日,记者来到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图为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纪念碑,高12.5米,碑上题词“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记者杨钰晨 摄)

绕到纪念碑后侧,顺路前行进入烈士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747名烈士合葬墓前的大理石石碑,正面铭刻着塔山阻击战亲历者,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的题词:“塔山英烈万世流芳——一九九八年清明”,后面刻满了747名烈士的名字。

在烈士墓碑前方,八位参与塔山阻击战的开国将军墓碑映入眼帘,他们分别是:东北野战军4纵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副司令员胡奇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参谋长李福泽、4纵队12师师长江燮元、塔山英雄团团长焦玉山、塔山英雄团政委江民风。记者看到,在将军墓前分别整齐摆放着八捧鲜花,这是胡奇才的小儿子胡东宁7月9日特意从外地赶来为父亲和叔叔伯伯们献上的。“老人家和夫人一起来的,很低调,让我帮忙把花篮做得漂亮些,说这是给爸爸和他的战友们的。”工作人员杜爽告诉记者。“亲爱的父亲永垂不朽”——在献给父亲的挽联上,简单的话语流露出子女对父亲的深情怀念。

7月10日,记者来到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图为胡奇才、江燮元、莫文骅、欧阳文将军墓。(记者杨钰晨 摄)

今年80岁的孟凡贺在1992年到2002年担任纪念馆馆长,他告诉记者,当时烈士陵园“有园无陵”,烈士后人、游客来了陵园却无处祭奠,英烈们大都被当地百姓分别安葬在塔山附近的高桥、老官卜、沙河营等乡镇。1997年,葫芦岛市决定在纪念碑周边建一个陵园,把散落在各地的烈士合葬在一起。孟凡贺便开始了艰苦的“寻墓”之路。“正赶上夏天,我和同事骑着摩托,顶着大太阳,跑遍了散落在当年战场附近的多处战士墓,我们和当地村民仔细核实墓主信息,生怕落下一个烈士。”

1998年,当地民政部门开始着手把分散的烈士遗骨迁出合葬。“起墓时,村民们拿着锹、镐、毛刷,亲手为烈士们搬家,取出的遗骨都小心地用红布包好。”让孟凡贺最难忘的是很多烈士的遗骨都装在了当初老百姓家里的大木柜里,那个年代木柜是老百姓家里的重要资产。“当初甚至还有老人把自己的棺材拿给烈士用。”孟凡贺说起当时的场景,流出了泪水。

1998年3月24日,葫芦岛市举行烈士遗骨安放仪式。当年的《葫芦岛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10时8分,高高的塔山阻击战纪念碑前,早已等候在那里的120名武警官兵庄严地在通道两侧列队……承载着烈士遗骨的灵车驶入陵园,前来瞻仰的群众纷纷驻足肃立,以他们朴素的礼节迎接着曾为这块土地流血牺牲的烈士们。”

烈士陵园的东侧是新建的塔山阻击战军人骨灰安葬园,李红升介绍说,越来越多的塔山阻击战将士要求死后葬在塔山。经上级部门批准,专门建设了塔山阻击战军人骨灰安葬园,以满足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将士们的心愿。目前已经安葬在这里的有曾经杀敌在前的普通战士;有曾在塔山阻击战并肩战斗的军中伉俪……如今,他们长眠于此,一旁便是他们曾经的老战友。

7月10日,记者来到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图为747位烈士合葬墓和英名碑,以及曾经指挥过塔山阻击战的八位将军墓。八位将军是吴克华、莫文骅、胡奇才、欧阳文、李福泽、江燮元、焦玉山、江民风。墓碑正面为将军姓名、照片,背面为将军生平。(记者杨钰晨 摄)

塔山,他们是塔,他们是山

纪念塔的正南方建有塔山阻击战纪念馆。2013年开放的纪念馆是一座“碉堡”式建筑,坐落在当年“塔山英雄团”指挥部旧址——58高地。纪念馆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迎接决战”“鏖战塔山”“策应决战”“人民支援”“彪炳千秋”五个部分诉说着这场非常战役,随着讲解员徐丹动情的讲解,记者的思绪也飞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刻。

1948年10月13日,是塔山阻击战最为惨烈的一天。战斗英雄程远茂指挥的28团1营2连1排,在连续击退敌人约4个营兵力的8次冲锋后,只剩下7人。最后用石头、枪托、刺刀与敌搏斗,一直到支援部队赶到将敌击退。在展柜中记者看到一颗普通的小子弹,“这是程远茂留给自己的‘光荣弹’,最危险的时候,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徐丹介绍说。

电话兵王振英手被炸伤无法将电话线接上,索性将两个线头用牙死死咬住,用自己的身体做导体,即使被电到麻木发抖,他仍旧坚持,保证了前沿阵地与指挥所的通信畅通。战士刘殿哲带伤参战,不幸被炮弹炸昏,他用最后的力气朝战友们高喊:“坚决守住阵地……给我报仇!”班长安天佑在敌群中抡起手中的爆破筒打倒几个敌人后,腹部肠子流出,倒在地上毅然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将士们用鲜血守住了塔山的阵地,用生命垒起了真正的塔山。在塔山阻击战中,广大指战员英勇无畏,员带头杀敌,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团队,“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守备英雄团”……

1949年3月25日,北京西苑机场,主席检阅部队,车子从“塔山英雄团”旗帜下通过时,特意在旗帜前敬礼,表达了对这支英雄部队的敬佩之意。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光荣的“塔山英雄团”旗帜又一次飘扬在广场上,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图为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航拍。(图片由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提供)

对于已经在纪念馆工作了整整20个年头的徐丹来说,这些故事虽然已经讲了无数遍,可每讲一次,仍会让她心潮澎湃。亲历塔山阻击战的军旅作家高玉宝到纪念馆参观时,徐丹看见这位钢铁汉子趴在烈士墓前痛哭。“我记得当时高玉宝说,‘很多战友明明前一天还在一起吃饭,可第二天就牺牲了’。”徐丹回忆道,“这些年真正接触了那些亲历者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战友的怀念和深情。”

在工作中了解到的战斗故事,体会到的塔山精神,也在塑造着徐丹自己。先骑车20分钟,再坐1小时公交车,家住葫芦岛市区的徐丹每天的通勤需要将近3小时。而作为经验丰富的金牌讲解员,她几乎没有节假日。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徐丹坚持了20年。游客在听完她的讲解后能有触动,是她觉得很值得的事。“刚才在你们来之前,有一个大概50岁的中年男子,听完之后专门过来感谢我,说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特别感动。”

“我们其实是守墓人。”在塔山,李红升和他的“战友”们共同守护着英烈,维护着珍贵的红色资源。

73年前,解放军将士撑起了塔和山;今天,守墓人们也守住了塔和山。

7月10日,记者来到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图为吴克华、李福泽、焦玉山、江民风将军墓。(记者杨钰晨 摄)

回塔山,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

回塔山!1987年2月,中顾委委员、原广州军区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吴克华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我永远忘不掉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忘不掉塔山用鲜血染红的每一寸土地,塔山阻击战是那样的辉煌、那样的残酷,我是幸存者,死后我一定要回塔山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

当年接到“只要塔山”的军令后,时任东北野战军4纵司令员的吴克华咬着牙保证,“我4纵一定钉死在塔山。寸步不失,死守阵地。敌人打到团部,团部就是第一线。敌人打到师部,师部就是第一线。敌人打到我纵队,我纵队部就是第一线!哪怕只要一个人、一口气,我4纵也要坚决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吴克华忘不了那片血染的土地,忘不了埋在这片土地上战友。

1988年8月1日,吴克华逝世一年后,夫人张铭和子女一同将他的骨灰送回塔山。吴克华的二女儿吴彤生告诉记者:“父亲戎马一生,塔山阻击战是他经历的最残酷的战斗,也是最辉煌的战斗,许多战士都牺牲在那里,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吴克华是第一个志愿将骨灰葬在塔山的将军,“父亲要求一切从简,那时的塔山烈士陵园还没有真正的‘陵’,就把骨灰埋在塔山纪念碑后面的一棵树下,没有墓,也没有碑。”

7月10日,记者来到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图为塔山阻击战军人骨灰安葬园,许多曾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战士在逝世后回到这里长眠。(记者杨钰晨 摄)

回塔山!时任纵队副司令员的胡奇才与战士们同在前线,他永远忘不了那些甘洒热血、誓死坚守的战友们。新中国成立后,胡奇才数次回到塔山祭奠战友。站在陵园向远处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着满是伤痕的昔日战场。胡奇才的儿子胡鲁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塔山是父亲生命的寄托,他常说‘我是塔山的幸存者,做梦都梦到这个地方,死后一定要回塔山,这样我的灵魂才安稳’。”

1997年去世的胡奇才,20岁出头就担任红四军十一师政委;新开岭战役中指挥歼敌8000多人;塔山阻击战中,他被上级点名到前线指挥作战……班排连营团旅师军,胡奇才一级一级、扎扎实实地用战功成长为令敌人胆战的高级将领。

记者在葫芦岛市政府1998年3月的一份文件中查阅到:“吴克华、胡奇才、江燮元、焦玉山四位将军逝世后,已先后将部分骨灰埋在塔山烈士陵园碑前的树下,骨灰盒在展馆内,李福泽将军的骨灰盒也预定送来塔山安葬。为实现将军家属的愿望,决定在新建的陵墓园内将五位将军统一安葬,并分别竖碑纪念。”

1998年11月2日,当年“塔山英雄团”前沿指挥所旧址,五位开国将军的葬礼在这里隆重举行。

2000年,曾任东北野战军4纵政委、解放军装甲兵政委的莫文骅将军逝世;3年后,曾任东北野战军4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报第一任总编辑、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欧阳文将军逝世。两位老友于2003年7月1日一同归葬塔山。同样在2003年去世的曾任东北野战军4纵12师34团政委江民风在2005年的清明节,也归葬塔山与战友相伴。

除了纪念碑后安葬的八位将军外,在2014年,又有一位将军的骨灰安葬在塔山。他是曾任东北野战军4纵12师参谋长、原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宏茂。而同样参加了塔山阻击战,曾任东北野战军4纵军医的李宏茂夫人马敦香,也与丈夫一同长眠于塔山阻击战军人骨灰安葬园中。

1948年的塔山,见证了将士们抱着“人在阵地在”的决心,并肩用鲜活的生命换来新中国的曙光。

1988年到2014年的塔山,迎回了九位将军和数百名战士,他们共同凝望这片早已光芒万丈的土地。(记者 于力 杨钰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