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1981年适合戴什么生肖吊坠(1981年适合戴什么生肖)

发布时间:2024-01-29 01:42:26作者:龙行天下来源:用户分享

1981年适合戴什么生肖-神算网(1981年适合佩戴什么)

1981年适合戴什么生肖-神算网

1981年应该穿什么生肖?

鸡:1981年是鸡年,鸡是十二生肖中最早的,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在十二生肖中,鸡代表勤奋、聪明、勇敢、可靠,是一个自信、充满活力的生肖,此外,鸡也象征着节日、和谐、容易满足,值得继承和学习。

兔子:然后是兔子和兔子年,而1981年是鸡年,而不是兔子年,所以你可以穿兔子作为坚持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象征着坚持和逆境中的不屈和坚定的信念。它总能在逆境中完成任务,满足坚定的信念,表达勇往直前的精神。

龙:1981年也可以佩戴龙作为生肖,因为当年的Chineseeese zodiac是一只老鼠,根据“12年循环”的原则,每12年将轮回到龙,也就是说,1981年可以穿龙,龙代表能量、力量和独立思考,龙不断奋斗,散发出难以形容的势头和英雄精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黄道十二宫。

马:此外,1981年也可以选择戴马作为黄道十二宫,因为1981年是鸡年,马是鸡的部分水果,所以戴马也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代表着智慧、勤奋和自信。它是一个有能力和勇气的黄道十二宫,符合当年人们的期望。

猴子:最后,猴子也可以在1981年佩戴。与鸡相反,猴子此刻正处于十二生肖的相反状态。猴子象征着活泼和智慧。它们是敢于冒险和充满的象征。它们也是爱恨分明、多疑和聪明的象征,符合1981年的气氛和期望。

1981年适合佩戴什么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及作用

呼吸防护用品是保护呼吸系统健康的个人防护用品,呼吸防护用品包括过滤式防护器和供气式呼吸防护器,前者又可以分为机械过滤式防护器和化学过滤式防护器,其中,自身呼吸为动力的机械过滤式防护器称为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器,是最常使用的,俗称防尘或防毒口罩

影响口罩防护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口罩过滤材料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口罩和佩戴者的适合性。适合性是指口罩与使用者的适合程度,主要体现在口罩佩戴后的阻力、口罩边缘与使用者脸部的密合性或泄漏情况,以及佩戴口罩时的舒适性。

呼吸防护器也是预防尘肺病和各类化学物中毒的重要措施。在某些工作场所或工作岗位,工程防护措施难以将粉尘浓度或有害物质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接触限值以下,或者出现突发事件时,呼吸防护器等个人防护用品就成了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个体呼吸防护器或口罩的防护效果十分重要。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的适合性检验

呼吸防护用品进行适合性检验主要测定呼吸防护用品的密合性和舒适性,确保呼吸防护用品的使用者能够得到有效保护。适合性测试即测定口罩边缘和脸部的贴合程度或是否存在泄漏,常用的有定性和定量测试方法。美国OSHA强制要求对每位佩戴呼吸防护器(口罩)者进行适合性检验,在《呼吸防护标准》(OSHA 29CFR 1910.134)中规定,必须给每个佩戴呼吸防护器者定期进行适合性测定,一般为每年一次。我国标准《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2002) 也建议:选择新的呼吸防护用品时,应对每个使用者进行适合性检验,对正在使用的呼吸防护用品建议定期进行适合性检验。

颜面分栏与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的关系

由于不同个体头面尺寸存在一定差异,在进行呼吸防护用品设计和适合性检验测试时,需要选择能代表广大职业人群头面尺寸的测试对象(头面模特)进行比对。防尘口罩的生产企业在产品大量投产前,要依据颜面分栏,雇佣不同脸型的头模来佩戴口罩,测定适合性,以保证口罩能满足不同脸型佩戴者的需求。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头面部人体尺寸的调查工作,并根据1980年调查测量的9392名成年人头面部尺寸,于1981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头型标准《中国成年人头型系列》(GB 2428—81)。该标准将头型系列分为男女两组,各由13个按顺序编排的头型组成。

另于1998年进行了393人的头面多项指标的测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回归方程和基础参数,计算并建立了我国成年人样本群体的人体头面部相对应项目数据的子库,颁布了《成年人头面部尺寸》(GB/T 2428—1998)。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群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体质已经有所改变,头面尺寸也发生了变化。为掌握我国成年人头面尺寸的数据和变化情况,笔者所在研究组于2008~2009年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立人体测量数据库的要求(ISO15535)确定测量的人群数量,在全国的几大地区整群抽取了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5000余名成年汉族人,使用国家标准《用于技术设计的人体测量基础项目》(GB/T 5703)中的测量方法进行研究对象20项头面尺寸的测定。测定结果采用2005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年龄和男女分布的权重系数进行调整。结果显示我国汉族人头型多属于圆头型、超阔面、中鼻型。经过聚类分析最终选出5项具代表性的头面指标:形态面长(脸长)、面宽(脸宽)、下颌角宽、唇长、鼻深。女性头面尺寸小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影响头面尺寸的因素包括出生地、体重指数和腰围等。

研究显示中国人头面尺寸较1998

年发生了变化,面宽、唇长、下颌角宽均值增加,男性面长和鼻深略有减小,女性则略有增加

。中国人唇长、面宽较大,形态面长和鼻深则较小,表现出宽度较大,而长度较小的特点。

颜面分栏标准制定的意义

在代表性人群的头面尺寸测定基础上,参考国际标准化组织以面长和面宽进行分栏的方法,提出我国成年人的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适合性检验颜面分栏标准,可用于中国人防尘口罩的设计和适合性检验。口罩设计时可依据分栏确定其大小型号,各型号的口罩适用于某些颜面型号。该颜面分栏也用于选择进行适合性检验的代表性受试者,以评价某型口罩的适合脸型和使用者,提高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保障职业人群的呼吸健康。

呼吸器适合性检验颜面分栏可为呼吸防护用品的生产、检测、认证及使用等提供客观的依据。

本文内容摘自李涛 朱秋鸿主编《工作场所职业病预防控制标准实施指南》

购书链接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

1981年适合戴什么首饰

众多古代文物,有着许多与女性密切相关的故事,它们或是古代女性使用的梳妆用具,或是女性寄托情感的物质载体,或是文物背后流传下的动人传说。今天,在这个属于“她”的美好节日里,让我们一起走进甘肃临夏州彩陶馆(州博物馆),探索馆藏文物中女性的饰品与生活用品,透过历史,穿越尘封岁月,走进她们的生活,感受她们的日常,追忆她们曾惊艳时光的灼灼风华。

值此“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临夏州融媒体中心联合州彩陶馆(州博物馆)推出专辑,展示州彩陶馆(州博物馆)部分特色馆藏,邀观众一起看古代丽人的千姿百态,品古代丽人百味人生,与广大观众共赏文物之美,并祝女性同胞们节日快乐!

古代女性饰品

古装剧的热播,让我们越来越熟悉古代女子的装扮,在欣赏她们古典美的同时,更让人为之着迷的是她们繁复精致的首饰。今天我们将骨珠、骨钗、玉璜、玉环、铜簪、琉璃耳珰、臂环、臂钏、铜手镯等饰品摘录赏析一番。

1.骨珠

现藏于州彩陶馆(州博物馆)的马家窑文化骨珠,是1981年从康乐县虎关乡边家林遗址考古发掘而得。这件骨珠保存状况较好,数量有462粒。骨珠大多数表面光滑,呈圆柱体,略透光,呈淡粉色;个别表面风化严重,表面粗糙,呈白色。钻孔较直,质地均匀,部分侧面成多层,每层0.1厘米,有些珠子一端孔径比较大,较大者外径0.4厘米,孔径0.2厘米,厚0.3厘米;较小者外径0.35厘米,孔径0.18厘米,厚0.19厘米。

骨珠


此骨珠的出土充分证明,边家林时期的先民们不仅可以制造骨针、骨簪之类的日用品,还可以把加工精细的骨器制成装饰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装饰品的出现,说明了磨制技术的发达及当时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出现有专门从事装饰品生产的工匠,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骨钗

现藏于州彩陶馆(州博物馆)的齐家文化骨钗,1981年出土于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通长15厘米、净重0.05千克,属国家二级文物。骨质,通体磨光,表面光滑,整体磨工精致。一端磨制成U形状,似叉开的树枝,另一端磨制成束腰长条状。齐家文化的骨钗在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秦魏家遗址中各发现一件,其形制跟新庄坪遗址出土这件大同小异。

骨钗


钗是古代女性用来束结发髻的饰品。《释名疏证补》:“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古时一股为簪,两股为钗,后渐混。钗初以骨、木制成,后用金银,形状趋繁,制作转精。钗上嵌以金玉珠宝,称为宝钗;金钗饰作花朵形,称为钗朵。曹植《美女篇》诗:“头上金爵(雀)钗,腰佩翠琅玕”,金爵钗即一端做成雀鸟形金钗。

3.玉璜

这件玉璜是州文物普查组于1976年从积石山县银川乡新庄坪采集得来,目前收藏于州博物馆。这是一件三联璜璧,直径10厘米,孔径4.2厘米,厚0.39厘米,重0.120千克,属国家二级文物。青绿色玉质,夹杂些许褐色沁斑,表面油润,呈透明状。体扁平,片状,由三片玉璜组成一个完整的玉璧,且由一块整玉分别切割磨制拼对而成;三片玉璜之间切割平直,但长短略微不一,每片玉璜两端各有一个单面穿小圆孔,此圆孔是用来相互联系的。通体磨光,素面无纹。

玉璜


玉璜是史前阶段出现最早、并与性别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一种非实用性器物,多为半环形或半璧形玉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出现,如黄河流域的仰韶、马家窑、龙山文化中见有不同的玉璜,多为墓葬中女性的陪葬品,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玉璜一直是女性的象征,并仅限于个人饰件,体现其社会地位的象征性。玉璜象征着女性,所以称女性为“半边天”。古代一般把玉璜作为女性的佩饰,制作都小巧玲珑。

4.绞丝玉环(战国玉绞丝环)

这件绞丝玉环玉质为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半透明,极具光泽度。圆环形,肉小于好,直径8厘米、孔径6厘米、厚0.8厘米。玉环两面纹饰相同,是用斜阴线琢刻数十条相互不交叉的粗线绞丝纹。绞丝纹又称细丝纹、扭丝纹或绳索纹,因其纹线形如扭曲的束丝而得名。此器上绞丝纹雕刻得十分细腻、匀称和规整。线条优美,反映出当时玉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绞丝玉环


绞丝纹环,是战国时期常见纹饰之一。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就出土有绞丝纹镯,为阴刻平行斜向纹。最早的绞丝纹玉器实物见于良渚文化玉镯,镯内侧光直无纹,外围呈半圆,雕琢绳纹,属于半绞丝纹的形式。春秋战国时期是绳纹玉的鼎盛时期,均为贵族使用,绳纹较细密,是真正的绞丝纹玉器。这种缠绵长久的纹饰贯穿着中国玉器的发展历史,州博物馆藏有一对绞丝玉环,一大一小,推断大的玉环为男性所用,小的玉环为女性所用。

5.铜簪子

州彩陶馆(州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金代铜簪,虽质朴无华,胜在形态完整、未有损坏。这件铜簪于1991年出土于临夏市枹罕镇铜匠庄金代墓葬,通长15厘米,宽0.4—0.6厘米,净重0.007千克,属国家三级文物。青铜质地,整个形状略往里弯,簪身扁长。头部尖细,尾部亦尖细,但趋于圆润且末端翘起,呈“勾”形,簪子头部尖细,易插入发髻,尾部“勾”状能使发髻牢固。这件扁簪子双面皆光素无纹饰,不能确切分出正反面,一般情况下,簪子的正面饰以莲花、菊花等花纹,或者喜、禧、福、禄等文字,背面则无纹。这件铜簪头上虽然没有装饰花纹,也没有装饰着文字,但做工丝毫不减,精致、细腻。

女子的装饰用品伴随着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而出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各类装饰用品,比如马家窑文化遗址中,有束发用的骨笄、有作为颈饰的成串骨珠、有套在手指上的指环及一些绿松石、海贝等。其中骨笄经过发展,成为后来社会最流行的女性头饰——簪子。古代的女人们喜欢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也就有了用簪的习惯。簪子的本名叫“笄”。虽然发钗的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它们的造型也有所区别。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女子插“笄”,被视为标志成年的人生大事,还需要举行仪式,称为“笄礼”。也就是说,当女孩子在她们的发上插入一枚长簪,就意味着一朵鲜花正美丽地盛放。

6.琉璃耳珰

《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这里的“明月珰”为何物?从文献记载可以得到一些答案。据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记载:“穿耳施珠曰珰”;《风俗通》亦载:“耳珠曰珰”;《广韵》曰:“珰,耳珠”。从记载可以推断,耳珰应该是一种珠形的耳饰。到底珰的形状是怎样的?让我们用发掘出土的实物来一探究竟。

州彩陶馆(州博物馆)于1987年在永靖县罗川村小塬发掘清理一座东汉墓葬时,发现了一对蓝色的琉璃耳珰。出土时耳珰表面附着一层黄色薄膜,遇空气,薄膜脱落,呈现出透亮的蓝紫色玻璃质光泽。这对琉璃耳珰,状如现代的腰鼓,大小一致,通高1.2厘米,上端直径为0.8厘米,下端直径为1厘米,重0.001千克。两个耳珰器型小巧,做工精细。上端小,下端大,中部有明显的收腰,两端如喇叭形,中间穿一孔,其颜色为湛蓝色,清透靓丽,呈半透明状,质地清润,色泽绚烂。由于它们是由透明而富有光泽的材料制作而成,所以会呈现出明月般的光彩。据此而言,被称为明月珰,绝不为过。

琉璃耳珰


耳珰的起源地,现在多接受汉代刘熙的观念,刘熙在自编的名词解析辞典《释名》中如是说:“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也。”耳珰从西域传来应该是没错的,我们今天看新疆和敦煌留存下来的魏晋及早期的佛教壁画,可以发现许多天神(无论男女)或者信使,他们的耳垂常被一种类似耳珰的环扩大,有甚者耳垂中穿过一个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圆形耳环。

戴耳珰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汉代,戴耳珰风靡全国,珰成了当时妇女常见的一种耳饰。隋唐时期,耳珰已逐渐被耳钉代替。只是偶尔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雨》中也作“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现实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 铜臂环、铜臂钏、铜手镯

齐家文化铜臂钏,又称臂环,普遍认为是装饰之物,套于手臂之上,普遍认为这是古人用作装饰之物。《说文解字》:“钏,臂环也。”它形状就是多环的,将几个手镯按照大小不同的顺序佩戴在一起或者合并制作,成为一套或者一件饰品。戴在手腕处的叫手镯,佩戴在臂上的叫钏。故钏也称为臂镯、臂环,是妇女最重要的臂饰。对于臂钏的作用,比较常见的解释是为了美丽,体现胖女性手臂浑圆之美,是唐朝“以肥为美”的象征。有的说可辟邪,有的说有消灾保平安作用。

臂钏来源于镯,几个手镯合并在一起,被名为“钏”,臂钏是一种套在女子上臂的环形首饰,又叫臂镯、臂环。但是它和镯子类不同的是镯子通体是圆的,而臂钏中间较为扁平。

铜臂钏


州彩陶馆(州博物馆)收藏的齐家文化的铜臂环、铜臂钏、铜手镯器表以素面为主,未见纹饰。虽然有些锈蚀,但器物保存较为完整,并不影响观赏效果。臂钏的出现既是等级制度的体现,也是古人爱美意识的表达,说明精神追求已逐渐形成。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早在母系文明出现之时,女性就开始利用天然的材质——贝壳、石头、骨头等等,然后用亚麻或牛毛等——把他们穿起来,制造简单的首饰了。质朴的饰品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这一时期,饰品是处于一种伴随的状态来美化女性的身体的,呈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状态。女性饰品伴随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女性本身对于性别的觉醒、识别和提升。

古代女性生活用品

饰品是女性有了审美意识之后的追求美的产物,对于古代女性而言,饰品是点缀、是锦上添花。而生活用品,更多地体现了她们的日常生活,不仅能反映古代女性在经济生活中主要从事的生产类型,也能反映她们的日常会用到某些生活用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女性的部分生活用品:陶纺轮、骨针、铜镜、骨梳。

1.陶纺轮

纺轮是一种纺织生产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了,它是伴随着简单的纺织技术产生的,是最原始的纺织工具。纺轮的形状不尽相同,一般呈扁圆形或扁矮的“馒头”状,中间穿一直孔,直径在0.5厘米或0.6厘米左右。由于用料有陶、石、骨之分,因而颜色也各不相同。陶纺轮一般由砂粒的夹砂陶土或泥质陶土塑制。纺轮陶坯经火焙烧时,由于温度高低不等而呈现红褐、灰褐等多种颜色。石纺轮则多采用青色页岩或灰色砂炭等石料,经初步加工和精细磨琢成圆饼状纺轮。骨纺轮也多采用较沉重的骨质磨制,加工成扁矮的“馒头”状纺轮。

陶纺轮


纺轮的使用方法简单,即用一根带倒钩的木棍或竹枝,将其无倒钩的一端穿入纺轮中间的圆孔,加以固定。使用时将所纺的麻及纤维品等抨好挂在倒钩上,然后用手搓动纺轮,利用其自然垂力和圆心轴旋转,来带动麻拧成线或绳。这种方法酷似我国现代北方农村中使用“拨弄锤子”搓绳纺线的方法。一般女性墓葬中出现陶纺轮的频率要高于男性,因为纺轮是女性日常劳作的工具。

2.骨针

骨针,人类最早期使用的缝纫工具。它是用动物体内呈针状或其他形状的小骨磨制而成。在我国,骨针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

现存于州彩陶馆(州博物馆)的这枚齐家文化骨针,于1982年从临夏县安家坡北小塬上庄收集,长3.6厘米,直径为0.13厘米,重量0.01千克,尾部钻有一孔,乃是针眼,除材质不同,其原理无异于现代缝纫用的针,整体基本完整,为二级文物,其整体纤巧,刮磨细致光滑,粗细和现在的牙签一般,技术精湛。

骨针


骨针一般都用来缝纫衣物,也用来串联装饰物,在当时是必备的生活用品。这枚骨针的发现有重大意义,它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告别了蒙昧,开始进入文明时代,表明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能够自己缝缀简单的衣物,而且先民们掌握的钻孔技术、磨制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明仿唐四海兽葡萄纹铜镜

说到镜子大家并不陌生,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对女性尤为重要,“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自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更甚,这也让镜子和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收藏于州彩陶馆(州博物馆)的明代仿唐四海兽葡萄铜镜,圆形,直径为10厘米,重0.252千克,属国家三级文物。此镜镜钮为伏兽形,镜缘有一圈花瓣纹作装饰,中间一圈凸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以葡萄和叶蔓铺地,越过凸弦纹布满镜背。外区是鸾鸟葡萄纹饰,八只鸾鸟绕镜一圈,有的将头伸出葡萄外,有的则藏进葡萄里面,或侧卧,或直横,造型不一,神态各异,其翅膀与花草的纹饰纹路清晰,纤毫毕现;内区则是高浮雕的五只海兽,它们绕钮而卧,身体扭动,翘首张口,其身体、眼睛、关节和神态显得栩栩如生。尤其让人称奇的是,不论你怎么转动镜子的角度,海兽的头和眼睛总是对着你,这憨态可掬的造型使我们不禁肃然起敬,对古人这别出心裁的艺术设计惊叹不已。

明仿唐四海兽葡萄纹铜镜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将清水倒入一个容器之中,利用水的反射原理来看清自己的面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叫“鉴”的文物器型。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进程进入了青铜时代,“鉴水照容”已经满足不了当时上层社会对于美丽的需求,铜镜也就因此诞生了。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一面铜镜出现于距今约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

4.骨梳

骨梳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兼具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在发展中展现出人类社会由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变迁。王仁湘先生认为,梳子起源的时代至少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史前时代至春秋末期的梳子,以长方形梳最为普遍,且多为竖长形,齿数较少。本馆的骨梳出土于东乡林家遗址,出于地层之中,梳背为长方形。

骨梳

关于梳子的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为普遍、接受度最广的是赫连氏造梳子。传说炎帝时代没有梳子,人们只会用手来整理散发,而赫连是一名能工巧匠,能用木料仿五指状制作梳子。后在战乱中,赫连沦为黄帝部族的俘虏,部族里的人并没有见过梳子,认为这是试图谋反的妖物,赫连因此被打入死牢。牢狱的看守因同情赫连,便悄悄把梳篦送给了黄帝的妻子嫘祖娘娘,嫘祖用梳篦梳理发丝发现顺畅至极,插于发间更加整洁美丽,便赶忙让黄帝撤销赫连的死罪,然而可惜的是赫连已经被斩首。后来赫连便被追封为梳子的始祖,制梳工艺也在民间世代相传。

纺纶、骨针是古代女性过着“男耕女织”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是原始社会最初的社会分工、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分工劳动的体现。而不管是铜镜还是梳子,都是女性变美路上的基础用具,有了它们,我们前面讲到的钗、簪等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华小燕 陈娜 马旭兰

鸣谢:临夏州博物馆

编辑:田玉燕

责编:范海东 马志涛

监制:姬平 总监制:陈克义

1981年出生的人戴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