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发布时间:2024-01-22 23:59:11作者:陪你演戏来源:用户分享

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是什么时候)

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10.报丧禁忌
       葬礼之家应在大门上挂上白布和白纸,让人们知道家里有人死了,并向堂亲戚报告葬礼,向其他地方或海外亲戚发送信息,让孩子们听到葬礼的消息。其中,向婚姻报告葬礼时要特别小心。父母去世后,在确定葬礼日期后,孝子将去亲戚家报告葬礼。在报告葬礼时,要注意孝子没有进屋,先跪在户外,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和葬礼时间。

       11.葬礼日期、墓地选择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而墓地的选择自古以来都十分讲究。俗以为墓地好坏直接关系后代的贫富吉凶。旧时,关于墓地的选择禁忌,民间有十不葬歌谣: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源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冈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因此,要请专业人士选择葬礼的日期、好风水的墓地。

       12.下葬后的禁忌
       死者下葬后,送葬的人要绕墓三周,回家的路上避免回头看,以免死者的鬼魂跟着活人回家。

       13服丧期间,避免走亲访友
       孝顺期间,孩子不走亲访友,不聚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去病人家,以免给别人带来不幸。俗话说穿孝道,不登邻居。
       14.父母去世后,孩子要孝顺父母。在古代,他们通常要孝顺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了,但不应少于一年。在孝道期间,孩子们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喝酒玩乐。

       民间丧葬禁忌100条:
       1.不能血葬,在野外放几年(厝基)再埋。
       下葬时,孝子先挖三锄,称为开穴。
       三、安葬三天后要带三牺复山。
       四、埋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叫养孝。
       五七要孝女来做。
       6、埋葬后要做百日、周年,以后归为常规祭祀。
       7.埋穴挖掘后,燃烧芝麻秸秆暖井。推荐:丧葬习俗中悬棺是怎么放的?

       8.选定时间移棺下葬,称为下字。
       下葬时穴底要平整,大头低对大儿子不利,小头低对小儿子不利。
       10.棺材入穴后,长子先用衣襟包裹第一堆五合土棺材,其他亲戚也随之而来。

       埋葬时,直系亲属不能看棺材。
       12.把棺材抬到别人门口放鞭炮。
       老人弥留时必须穿上路衣。
       14.老人弥留时,他抬起椅子,称之为大椅子。
       15.老人弥留时,亲人力求送老(终)。
       老人咽气后烧纸钱和床草,叫烧路钱和下床草。
       17.去世当天设灵堂,点香油灯,放两个鸡蛋(倒头蛋)。
       18、有长辈来吊丧,长子等亲人必须长跪嚎哭。
       19.吊丧期间,亲人素食,以示悲痛。
       棺材有十圆、十二花、十四割,贫家用四块板。
       棺材一般要在老人生前早准备好,六十不治棺。

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是什么时候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原文: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jiá 无动于衷;不经心),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译文:万章问道:“舜到田地里去,仰望着天空一面呼号,一面哭泣,他为什么要呼号哭泣呢?”

孟子答道:“这是怨恨父母不喜欢他而又思念父母的缘故。”

万章说:“曾子说过:‘父母喜爱,兴高采烈,总不会忘记;父母厌恶,心劳力竭,却不会怨恨。’那么,舜怨恨父母吗?”

孟子说:“从前长息曾经问过公明高,他说:‘舜去种田,我是已经懂得的了;他向着苍天哭诉,这样来对待父母,那我却还弄不明白。’公明高说:‘这不是你所能明白的。’公明高的意思,以为孝子不可能对父母对自己的厌恶之情无动于衷:我尽力耕田,好好地尽我做儿子的职责罢了;父母不喜爱我,我有什么办法呢?帝尧打发他的孩子九男二女以及百官,一起带着牛羊、粮食等等东西到田野中去为舜效力;天下的士人也有很多到舜那里去,尧也把整个天下让给了舜。舜却因为没有得到父母欢心,便好像困穷不得志之人孤苦无依一般。天下的士人喜爱他,是谁都希望获得的,却不足以消除忧愁;美丽的姑娘,是谁都希望娶到的,他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却不足以消除忧愁;财富,是谁都希望获得的,他富甲天下而至于领有天下,却不足以消除忧愁;尊贵,是谁都希望获得的,尊贵而至于君临天下,却不足以消除忧愁。大家都喜爱他、美丽的姑娘、财富和尊贵都不足以消除忧愁,只有得到父母的欢心才可以消除忧愁。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长大到有了情欲,便思念年轻貌美的女子;有了妻室儿女,便依恋妻室儿女;做了官,便依恋君主,不得君主欢心便心急得浑身发热。只有最孝顺的人才终身依恋父母。到了五十岁还依恋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看到了。”

舜的“孝”,那可是“至孝”,对父母不讲任何条件的孝顺,对自己的弟弟不讲任何条件的友爱,他是古代“孝”的典范,“友”的楷模,可谓是从古到今无人能及。

“百善孝为先”,“孝”是自古到今中华民族文化中提倡的善行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核心。儒家文化的“孝”,来源于对“父母”也就是自己生命创造者的感恩和敬畏,所以,《孝经》中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大家看,这个“孝”的内涵和外延已经超出了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上升到修德、修业、修身的高层次了。而对于父母的“孝”,具体操作上,掌握的原则是“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等等。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在物质上尽力供养,态度上恭敬和顺,使其生活无忧;父母过世后,也要像着一样,供奉祭祀,以尽孝道。

我想,普天之下,舜可以说是尽孝道尽到全心全意、不遗余力了。但五十岁的舜独自在田野上耕作的时候,还是一边呼号,一边哭泣,悲伤悲戚,令人动容。他形影相吊,悲泣无助,却只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垂怜而伤心欲绝,同时,也是怀恋思念父母而痛不欲生。尽管他拥有天下,财富、地位、名声都无人可及,但他仍然为父母对自己的不喜爱而伤心,但同时他也在为思念和怀恋父母而痛苦。

孟子这一章通过舜的故事,在“孝”的内涵上,扩展了“孝”的内容,那就是即使因为父母的偏心,导致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也要对父母终身敬爱,终身怀念,终身思念,你对父母的“孝”,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利益交换,只能是从感情上无条件地付出和奉献。

当然,这只是从子女的“孝”的这方面说的,至于说父母的“慈爱”,儒家思想中也是很重视的,另当别论。“父慈子孝”应该是双向行动。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