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我给大家解答了为什么法医的鉴定书中很少出现死亡时间、早期死亡时间如何推断的问题,今天就来讲解一下死后晚期死亡时间的推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之前推送的故事《霉变》呢?好吧,我知道用公众号连载这样的故事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里头有一段关于现场的描述,是这样的:“史吉这才发现卧室的地面上散落着不少黑色的小颗粒,像米粒似的长条形,大小也与米粒一般。如果这里经常有老鼠出没的话,可能会将这些小东西误以为是老鼠的排泄物。不过除了这些小颗粒,地上还散落着一些尸体——苍蝇的。”
这是一段关于现场昆虫的描写。在故事里,死者的尸体已经发生了霉变,显然是一具死后晚期的尸体征象,大多数早期用于推断死亡时间的尸体征象已经完全消失。于是,我们的小法医史吉同学便只能通过这些昆虫进行推断,得出了“死亡时间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的结论。然而这样的时间段着实让侦查人员有些苦恼,时间跨度太大了。
我还记得在《狂飙》里也有一段关于黄翠翠死亡时间的描写,我看了大为感叹,竟然能够精确到好久以前的某一天——当然,我还是非常能够理解的,这是剧情需要,但如果大家因此觉得法医能够这么厉害那就糟糕了。
事实上,死后晚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是个大难题,并且越是“晚”越是难以推测,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一个时间段,不可能会具体到某一天某一刻(我指的是仅仅从尸体的角度推断)。这样说吧,一个高度的尸体,如果能够把死亡时间的推断精确到范围7天以内,那已经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了。
但说是“晚期”,实际上只要是死后超过两天,那就是“晚期”了。而晚期尸体征象,都可以用来推断死亡时间,例如尸绿、气泡、静脉网、巨人观、皮革样化、尸体蜡化、干尸等等,只是仅仅能够推出个大概而已。下图便是通过晚期尸体现象来推断死亡时间的表格。
但这些指标——也就是尸体的速度,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就算你去查阅论文,也会发现不同的文献对这些征象出现时间的描述都有不小的差异。尤其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温度、气候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这些指标并不能够成为推断晚期死亡时间的“金标准”。
为了解决晚期死亡时间推断的问题,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诞生了,它就是《法医昆虫学》。
法医昆虫学
法医昆虫学,是应用昆虫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昆虫学问题的一门科学。它不仅可以对尸体的死亡时间进行分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尸体的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其他事实真相。能够有这样一门学科,得益于自然界中大量分布的昆虫,当然与法医有关的大部分都是食腐昆虫,并且它们尸体上的行为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我不可能用一次文章的篇幅把法医昆虫学讲得面面俱到,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关于死亡时间的话题。说到食腐昆虫,大家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肯定的“苍蝇”。没错,在大多数基层法医的实践中,苍蝇是晚期尸体的“最佳伴侣”。而法医们也习惯用苍蝇以及它们的孩子——蛆虫来推断晚期死亡时间。
在夏季,苍蝇横行的季节,人死亡后10分钟,即可有苍蝇到达尸体。在确定这是个好地方之后,1个小时左右苍蝇便可以在这里产卵。之后卵便会孵化出幼虫,这个时间一般在10~20小时,当气温高于30℃时,8小时便可能会有蛆虫出现。
利用蛆虫的长度来推断死亡时间是法医们的惯用伎俩。刚孵化出来的蛆虫很小很小,比你手指甲盖边上的倒刺还要小。此后,蛆虫会开始疯狂生长,夏季的生长速度约为每天0.2~0.3厘米。在4~5天后,蛆虫便会成熟,体长达到1.2厘米。所以,如果在现场发现有蛆虫,法医们都会选上一条最肥最胖的,然后量一量它的长度,便能够推断出这条蛆虫已经孵化多久了。
大约6天左右,蛆虫便会钻到某个阴暗角落成蛹。再过一周,蛹便会破壳,长大成蝇。
春秋季节,气温稍低,蛆每天只能长0.1厘米,需要越2周左右才能成熟,相应的,总共需要4周左右才能长大成为成虫。冬季,这个时间则会更长。
但光光是记住这些还不够,既然有“法医昆虫学”,那必然要求法医也是一个好的昆虫学家,至少能够辨别几种不同的苍蝇类型。在尸体上的蝇类昆虫大约有几十种,各种类的大小不同,幼虫生长时间也不同,甚至可能相去甚远。下面放上几张苍蝇的图片,大家都认识吗?
嗯……它们分别是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棕尾别麻蝇。
当然,用昆虫的生长发育历程来推断死亡时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情况下它只适用于死亡1周以内的尸体。当死亡时间超过1周,便无法通过蝇蛆来准确推断死亡时间。并且,这种方法也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不过,在其他手段都难以明确死亡时间时,它仍是一种较为有用的方法。
作者:瞪蹬,萌萌哒小法医,看过太多悲欢,内心依然温暖。微信公众号:瞪蹬法医(ID:dengdeng_forensic)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